正文 第2章 《地狱变》评论。
剛把《地獄圖》看完了,因為不願有先入為主的理解錯誤,又忍不住想迅速吃掉,便沒出息的先看了中文版。看完中文版之後反復再翻了幾遍接著又翻了一遍英文版。
現在我眼睛不眨,渾身雞皮。
我一直覺得日系文學作品很奇特。地獄圖加强了我這種感覺。
出於日文這種本身就啰嗦的語言,日本作者的文風永遠是啰嗦的。即使有很美的場景,精當的描寫,但是敘述永遠都還是啰嗦的。老實說日本文學我看的不多,因為實在受不了那種絮絮叨叨的行文風格,但是就我所看的也只有星新一以及江戶川亂步的少部份是擺脫了那種啰啰嗦嗦的寫作方式的,這倆還是以劇情出彩的硬派故事作家。
一般啰嗦的人會絮絮叨叨地說很多話,而這些絮絮叨叨的啰嗦則會沖淡他的重點,日系文學也不例外。同時出於日本這個民族骨子裡的殘酷本性,日系作品尤其是正統嚴肅殘酷文學的主題都是很尖銳刺人的,從《人證》到《挪威的森林》到《地獄圖》,甚至是《摩登時代》眼看著都是這樣。無論是本身就j□j裸以殘酷性為主題的,還是以故事情節為主在情節支線上偶爾提及一筆輔助的內容,那種撲面而來的殘酷感都難以忽視。江戶川亂步的《孤島之鬼》曾經讓我惶恐+噁心了足足三天,這是我看過其他任何一本偵探或者恐怖小說都做不到的(雖然它同時讓我強烈地粉上了《虞初新志》但是這故事的內容實在是太讓人生理上難受了)。日本文學在字裡行間無法控制地透出這種殘酷和尖銳,而這種尖銳被他們啰嗦的行文一包裹整個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和諧感,在和你好言好語的同時讓你不打折扣地將它所有血腥全篇買下,有點類似于“一個絮叨的大齡人喝著茶看著天,微笑著和你述說殘忍的事情”,而這種帶著微笑的殘忍與我所喜愛的蘇童余華的那種“平淡敘述著的苦難”又大不一樣,沒有那麼鄉土和平實,沒有那種無力掙扎的絕望,或者應該說是“因為文筆和故事差別太大,形成的無力絕望感覺太過於讓人無處可遁而產生了一種不實之感”,反而奇妙地變得華麗冶豔了起來。
以前讀過《朱顏血》,也寫過一些感想之類。當然這裡不是把《地獄圖》和《朱顏血》相比,首先他們的文筆和故事敘述本身風格迥異,另一方面《朱顏血》在對於無力絕望的表現上和芥川龍之介這種大手筆更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可以看出朱顏血的作者是希望通過精巧的文筆和黑暗毀滅的故事達到那種華麗絕望的感覺的,但是我覺得她並沒有成功吧,那篇文章也說過了,而《地獄圖》則非常成功地表現出了這種無力的絕望,同時絲毫不折煞故事華麗冶豔的的感覺,相反則是使其更加妖嬈了起來。對於這個故事大部份的評論都著眼在良秀這人在藝術和道德之間承受著內心酷刑有如煉獄這點上,爲了藝術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云云,藝術和道德他選擇了藝術最終逃不過道德的制裁云云,但是我覺得相比于“良秀本人的選擇”,我更趨向于這個故事的著眼點在“良秀在被決定了的命運中的表現”這點。崛川大公是這個故事中不可忽視的一條主線,他這個人物貫穿了整個故事,作為起因,經過,契機,j□j,和結尾存在著。他不是主角但是線索和時間線,見證著這個故事的發展。讓良秀女兒入府侍奉公主的是他,不待見良秀的是他,讓良秀畫圖的是他,輕薄良秀女兒的是他,將良秀女兒作為罪犯燒給良秀看的也是他。在這個故事里,崛川大公是一種不可抗力,絕對的權威和力量,呼風喚雨,敘述者這裡都敬畏他三分,不敢稱一句不是。甚至不止是敘述者,在相當一部份讀者,評論者的眼裡,他都是作為一種絕對權威的存在,敘述者言之鑿鑿“他對良秀女兒的確沒有邪念之思”,評論者厲聲指責良秀“眼見著女兒被燒不作為,硬生生讓她死去,在藝術和道德之間選擇拋棄道德”,而事實上促成良秀和良秀女兒悲劇的人正是崛川大公本身,並非良秀選擇了背棄道德,而是他在一開始便【被】選擇了一條註定背棄道德的路。我不是說良秀這個人本身如白蓮花一般無可挑剔,而是想說在崛川大公這種絕對權威的面前,僅作為一介繪師的良秀從本質上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雖然良秀是個討人嫌的獨行畫師,但選擇讓他作圖,和直接讓良秀女兒成為“罪犯”被燒死的都是崛川大公,然而即使這樣,敘述者依然見縫插針地為這位大公辯護,評論者直接默許了他的存在,不得不說這種一致態度讓人覺得非常奇妙。
日本人是喜歡講究宿命的,以前論成長系少年漫畫的時候提到過,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加上本身極端的民族性格稍微一強化,這種危機意識非常容易就變得非常可觀了。這種類似于被害妄想的危機意識在日系動畫,漫畫,小說,各類文學作品都可窺得一斑,《地獄圖》里也不例外。芥川龍之介是大正時期的人,習過英國文學,想來也是受過一定的西方思想了,《地獄圖》的故事發生在戰國,作者在文章中以褒獎敘述的手法塑造了這樣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大公,以及他手下可以說是如螻蟻一般身不由己的草民,除了良秀在作圖上的“特立獨行的醜惡”之外,更在字裡行間透給我權威本身邪惡醜惡之感,甚至退一步說,良秀的“特立獨行之醜惡”反倒負負得正讓我覺得心生感慨了。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良秀,他生活在那樣一個身不由己的環境中。掌上明珠送去給大公做侍女,千呼百喚要不得,反倒因為自己的藝術生性和對喚回女兒的殷切態度生生討了掌權者的厭,從而將其推入更不可抗拒的悲劇之中。這種悲劇甚至可說是慘劇性宿命正是日本人最善於描繪的,慘劇發生在一瞬之間,同時伴著綺麗的場景和瑣碎的描寫,正如燃燒著馬車的火焰,絢爛而細碎地腐蝕著觀眾的視線。一本書讀畢才覺得,明褒實貶的手法真的只有以絮叨啰嗦的行文包裹,才能體現其真正的殺傷力。也許是作為非日文母語者無法很好的接受日語行文,但我依然堅持覺得這種讓你無法察覺作者真實用意的褒寫,完整地表現出故事言辭中最讓人膈應的醜惡面,可謂“帶著真心的諷刺”,和那種明顯的褒詞貶用區別開來,形成一種回味式的絕望噁心,接著不得不稱讚作者功力之深
在美學上,這書真是無可挑剔。幾處帶有色彩的描寫都很棒,良秀鮮紅到不正常的嘴唇,良秀女兒的純潔和動人,大方的服飾,屏風作畫時被束縛至發紫的模特,燃燒的馬車,沖天的火焰,火焰里的華服,散亂的黑髮,色感非常強烈鮮豔,對比鮮明跳脫出彩,形成讓人難以逃避的視覺衝擊,在絕望中妖冶而絢爛著的花,貪婪而畸形地開放,非常具有悲劇美學感。
另一方面我覺得非常出彩的是那隻猴子。猴子的名字是良秀,良秀的名字是猴子。女兒從小公子手裡救下猴子的時候理由是“它有著我父親的名字”,而被大公欣賞的時候理由也是“知書達理,非常孝順”。發現女兒被輕薄拉著敘述者去看的猴子,待敘述者救下女兒之後道謝的猴子,最後見女兒被燒死在車裡,投身火海的猴子。將女兒視為掌上明珠的良秀,多次要回女兒而不得的良秀,站在火海邊上怔怔看著女兒被燒死的良秀,沒有作為的良秀,灰燼之後繼續作畫的良秀,繪畢自縊而死的良秀。良秀的名字是猴子,猴子的名字是良秀。這一筆簡直精彩之極。
很難講良秀這個人物到底給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他是複雜而多面的,但相比于說他是個有血有肉立體的角色,我還是趨向于他只是一個複雜的臉譜而已。《地獄圖》這個故事有點像一出華美的偶人能劇,衝突矛盾都有,服飾曲調華美,但是行事者都不過是面具而已。故事的主要並不是角色,而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這關係在一出舞臺上拉扯出的微妙氣氛。在《地獄圖》這裡,氣氛是絢麗而慘烈的,眼看著是一個繪師不顧道德狂熱追逐藝術最終逃不過內心道德制裁的故事,觀畢細細品來卻又感到面具的選擇只是可笑的障眼畢竟他們只是面具而已,順著面具偶人線看到那幕布背後操縱著面具人的偶師,轉而覺出這整個舞臺本身設立之詭譎可怕。
作者有话要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現在我眼睛不眨,渾身雞皮。
我一直覺得日系文學作品很奇特。地獄圖加强了我這種感覺。
出於日文這種本身就啰嗦的語言,日本作者的文風永遠是啰嗦的。即使有很美的場景,精當的描寫,但是敘述永遠都還是啰嗦的。老實說日本文學我看的不多,因為實在受不了那種絮絮叨叨的行文風格,但是就我所看的也只有星新一以及江戶川亂步的少部份是擺脫了那種啰啰嗦嗦的寫作方式的,這倆還是以劇情出彩的硬派故事作家。
一般啰嗦的人會絮絮叨叨地說很多話,而這些絮絮叨叨的啰嗦則會沖淡他的重點,日系文學也不例外。同時出於日本這個民族骨子裡的殘酷本性,日系作品尤其是正統嚴肅殘酷文學的主題都是很尖銳刺人的,從《人證》到《挪威的森林》到《地獄圖》,甚至是《摩登時代》眼看著都是這樣。無論是本身就j□j裸以殘酷性為主題的,還是以故事情節為主在情節支線上偶爾提及一筆輔助的內容,那種撲面而來的殘酷感都難以忽視。江戶川亂步的《孤島之鬼》曾經讓我惶恐+噁心了足足三天,這是我看過其他任何一本偵探或者恐怖小說都做不到的(雖然它同時讓我強烈地粉上了《虞初新志》但是這故事的內容實在是太讓人生理上難受了)。日本文學在字裡行間無法控制地透出這種殘酷和尖銳,而這種尖銳被他們啰嗦的行文一包裹整個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和諧感,在和你好言好語的同時讓你不打折扣地將它所有血腥全篇買下,有點類似于“一個絮叨的大齡人喝著茶看著天,微笑著和你述說殘忍的事情”,而這種帶著微笑的殘忍與我所喜愛的蘇童余華的那種“平淡敘述著的苦難”又大不一樣,沒有那麼鄉土和平實,沒有那種無力掙扎的絕望,或者應該說是“因為文筆和故事差別太大,形成的無力絕望感覺太過於讓人無處可遁而產生了一種不實之感”,反而奇妙地變得華麗冶豔了起來。
以前讀過《朱顏血》,也寫過一些感想之類。當然這裡不是把《地獄圖》和《朱顏血》相比,首先他們的文筆和故事敘述本身風格迥異,另一方面《朱顏血》在對於無力絕望的表現上和芥川龍之介這種大手筆更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可以看出朱顏血的作者是希望通過精巧的文筆和黑暗毀滅的故事達到那種華麗絕望的感覺的,但是我覺得她並沒有成功吧,那篇文章也說過了,而《地獄圖》則非常成功地表現出了這種無力的絕望,同時絲毫不折煞故事華麗冶豔的的感覺,相反則是使其更加妖嬈了起來。對於這個故事大部份的評論都著眼在良秀這人在藝術和道德之間承受著內心酷刑有如煉獄這點上,爲了藝術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云云,藝術和道德他選擇了藝術最終逃不過道德的制裁云云,但是我覺得相比于“良秀本人的選擇”,我更趨向于這個故事的著眼點在“良秀在被決定了的命運中的表現”這點。崛川大公是這個故事中不可忽視的一條主線,他這個人物貫穿了整個故事,作為起因,經過,契機,j□j,和結尾存在著。他不是主角但是線索和時間線,見證著這個故事的發展。讓良秀女兒入府侍奉公主的是他,不待見良秀的是他,讓良秀畫圖的是他,輕薄良秀女兒的是他,將良秀女兒作為罪犯燒給良秀看的也是他。在這個故事里,崛川大公是一種不可抗力,絕對的權威和力量,呼風喚雨,敘述者這裡都敬畏他三分,不敢稱一句不是。甚至不止是敘述者,在相當一部份讀者,評論者的眼裡,他都是作為一種絕對權威的存在,敘述者言之鑿鑿“他對良秀女兒的確沒有邪念之思”,評論者厲聲指責良秀“眼見著女兒被燒不作為,硬生生讓她死去,在藝術和道德之間選擇拋棄道德”,而事實上促成良秀和良秀女兒悲劇的人正是崛川大公本身,並非良秀選擇了背棄道德,而是他在一開始便【被】選擇了一條註定背棄道德的路。我不是說良秀這個人本身如白蓮花一般無可挑剔,而是想說在崛川大公這種絕對權威的面前,僅作為一介繪師的良秀從本質上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雖然良秀是個討人嫌的獨行畫師,但選擇讓他作圖,和直接讓良秀女兒成為“罪犯”被燒死的都是崛川大公,然而即使這樣,敘述者依然見縫插針地為這位大公辯護,評論者直接默許了他的存在,不得不說這種一致態度讓人覺得非常奇妙。
日本人是喜歡講究宿命的,以前論成長系少年漫畫的時候提到過,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加上本身極端的民族性格稍微一強化,這種危機意識非常容易就變得非常可觀了。這種類似于被害妄想的危機意識在日系動畫,漫畫,小說,各類文學作品都可窺得一斑,《地獄圖》里也不例外。芥川龍之介是大正時期的人,習過英國文學,想來也是受過一定的西方思想了,《地獄圖》的故事發生在戰國,作者在文章中以褒獎敘述的手法塑造了這樣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大公,以及他手下可以說是如螻蟻一般身不由己的草民,除了良秀在作圖上的“特立獨行的醜惡”之外,更在字裡行間透給我權威本身邪惡醜惡之感,甚至退一步說,良秀的“特立獨行之醜惡”反倒負負得正讓我覺得心生感慨了。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良秀,他生活在那樣一個身不由己的環境中。掌上明珠送去給大公做侍女,千呼百喚要不得,反倒因為自己的藝術生性和對喚回女兒的殷切態度生生討了掌權者的厭,從而將其推入更不可抗拒的悲劇之中。這種悲劇甚至可說是慘劇性宿命正是日本人最善於描繪的,慘劇發生在一瞬之間,同時伴著綺麗的場景和瑣碎的描寫,正如燃燒著馬車的火焰,絢爛而細碎地腐蝕著觀眾的視線。一本書讀畢才覺得,明褒實貶的手法真的只有以絮叨啰嗦的行文包裹,才能體現其真正的殺傷力。也許是作為非日文母語者無法很好的接受日語行文,但我依然堅持覺得這種讓你無法察覺作者真實用意的褒寫,完整地表現出故事言辭中最讓人膈應的醜惡面,可謂“帶著真心的諷刺”,和那種明顯的褒詞貶用區別開來,形成一種回味式的絕望噁心,接著不得不稱讚作者功力之深
在美學上,這書真是無可挑剔。幾處帶有色彩的描寫都很棒,良秀鮮紅到不正常的嘴唇,良秀女兒的純潔和動人,大方的服飾,屏風作畫時被束縛至發紫的模特,燃燒的馬車,沖天的火焰,火焰里的華服,散亂的黑髮,色感非常強烈鮮豔,對比鮮明跳脫出彩,形成讓人難以逃避的視覺衝擊,在絕望中妖冶而絢爛著的花,貪婪而畸形地開放,非常具有悲劇美學感。
另一方面我覺得非常出彩的是那隻猴子。猴子的名字是良秀,良秀的名字是猴子。女兒從小公子手裡救下猴子的時候理由是“它有著我父親的名字”,而被大公欣賞的時候理由也是“知書達理,非常孝順”。發現女兒被輕薄拉著敘述者去看的猴子,待敘述者救下女兒之後道謝的猴子,最後見女兒被燒死在車裡,投身火海的猴子。將女兒視為掌上明珠的良秀,多次要回女兒而不得的良秀,站在火海邊上怔怔看著女兒被燒死的良秀,沒有作為的良秀,灰燼之後繼續作畫的良秀,繪畢自縊而死的良秀。良秀的名字是猴子,猴子的名字是良秀。這一筆簡直精彩之極。
很難講良秀這個人物到底給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他是複雜而多面的,但相比于說他是個有血有肉立體的角色,我還是趨向于他只是一個複雜的臉譜而已。《地獄圖》這個故事有點像一出華美的偶人能劇,衝突矛盾都有,服飾曲調華美,但是行事者都不過是面具而已。故事的主要並不是角色,而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這關係在一出舞臺上拉扯出的微妙氣氛。在《地獄圖》這裡,氣氛是絢麗而慘烈的,眼看著是一個繪師不顧道德狂熱追逐藝術最終逃不過內心道德制裁的故事,觀畢細細品來卻又感到面具的選擇只是可笑的障眼畢竟他們只是面具而已,順著面具偶人線看到那幕布背後操縱著面具人的偶師,轉而覺出這整個舞臺本身設立之詭譎可怕。
作者有话要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