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都市言情 >回到八零年代最新章节 > 回到八零年代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十一章 大年夜 三十

  过年篇

  大年夜,北方也叫过三十。

  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扫除尘。。家家户户清早起来。都乐呵呵的。亲朋邻里见面第一话就是互相道句:过年好啊。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邻里间的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春节期间也能吃到很多很时令不符的蔬菜了。有些沿海城市的鱼类,也能走进百姓的餐桌上了。往往有些菜都要提前几天就要准备。就等待着着一天的到来。

  80年代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家中拥有了一台电视机抱天看,平时可是舍不得成天看的,也只有过年这几天吧。大部分都是黑白电视机,也有个别家庭有彩色的。一条胡同能有一家就很了不起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看电视是定点的,往往看完就要立马关掉,美其名曰省电。往往白天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的打开看会,还要趁父母回来前。用扇子用力的扇风把热量扇掉,以免被发现。否则少不了一顿棒揍。电视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看到了新年时候播放的西游记,鼹鼠的故事,大闹天宫。恐龙特级克赛号等等。我是克赛前来买菜。。。人间大炮一级准备。。哪时候的东北冬天往往零下20多度,可是很多小朋友都带着克赛头盔满大街疯玩,可真是红极一时。记得我家的第一台电视就是12寸的百花牌。

  屋里的地炉子也烧的热乎乎的,劈柴和大块煤找就准备好了。平时可是舍不得了。一般都是蜂窝煤,和煤劈子块。当时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做既能取暖还能做饭。对了。家家户户都是火炕。冬天暖和的很。记得农村的姥姥家也是像这样的房子,不过烧的都是柴禾,做饭是用风箱,大铁锅。

  还有三十晚上那顿让人都要流口水的饺子,由于刚刚摆脱困难过上好日子,可是中国人的传统勤俭持家却不能忘了本,父母那一辈子都是精打细算的能手。只记得当时家里去市场往往都要肥猪肉一部分馅,一部分炼荤油以代替平时豆油不够用,还有就是杀自己家养的大公鸡,至今难以忘掉哪鸡肉炖土豆,粉条的美味,往往在外面玩了一天,回到家中离很远就能闻到那股清香味。

  就这只鸡要吃好几顿的,可舍不得一次吃光,往往下次再炖还要往里在仿写土豆什么的,就是鸡汤泡饭都能吃上俩碗。

  在三十的哪一天,小孩子都格外的老实懂事,其实都是为了零点的压岁钱,平时我们那时候是很少有零钱的,有时候给的零钱,也都非常懂事的买铅笔,橡皮本了。好像每个人从小就知道为家里分忧。只有三十这天的压岁钱花的格外“放心”,好像是对自己说,你看我这老老实实的表现一年了,容易吗。哈哈往往都是几块新票。你不要和后世比,哪时候可算是多的了。

  白天到处都是孩子的欢声笑语,打雪仗的,互相打闹的。往往都是一帮一帮的,几个一堆,几个一堆。走东家闯西家。打闹生一片,一会看不到就不知道又跑谁家疯去了。大人们管我们叫鼠盗动,打狗一条街。可见哪时候是多么的欢快能玩。后世的好像就没那乐趣了,人手一个手机,没事微信抢个红包,整天低着头。人与人缺少了最大的交流,也失去了本意。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是放鞭炮。”在90后男孩子眼里,儿时放鞭炮的那种兴奋和期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往往白天是不太舍得放的,都等待着夜晚的到来,比谁家的多,谁家的响。。更像着是在互相宣告好日子来了。一天比一天好。

  小时候的大年三十晚上,晚上8点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像商量好的是的8点都回家,然后等到12点在集合。至于集合做什么。哪可是件大事。

  89年的春晚可以说集合了全国的名家名角,节目往往也是经过剧场几百次打磨,和老百姓通过报纸选拔出来最喜欢的节目。记得全国几百万张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中央台,工作人员一封一封的查看,多么敬业负者的年代。后世的小鲜肉和各种内幕。你们是无法想象得到的。没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流漏出老百姓对生活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

  歌曲就不说了,说说几个小品相声,大家就能感受到是多么棒的春晚。《送春联》表演者:李金斗陈涌泉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表演者赵丽蓉侯耀文,《招聘》表演者笑林师胜杰黄宏方青卓《送别》表演者:刘伟马季,《生日祝辞》表演者:冯巩牛群,《懒汉相亲》表演者:雷恪生赵连甲宋丹丹,《胡椒面》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捕风捉影》,表演者:姜昆唐杰忠《太挤了》,表演者:笑林李国盛。

  有的00后可能对他们不了解,可是你要有机会静下心来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一步分是表演者的艺术照就,令一部分,就是他们每个节目都是真真正正的走进生活,走进了百姓的世界。

  一边聚精会神地看春晚生怕错过哪一个镜头,一边等待着0点的到来,大约在23点50分吧,也就是半夜快到12点接财神了。我和父亲就开始准备放鞭炮了,母亲手里捧着,我在边上拿着呲花乱跑,父亲放着二踢脚。。。小院子的其他几家也都出来了。整个胡同,整个城市,全国都是。满天的烟花,震天的响声。天都被放白了。

  电视里“10,9,8”响起倒计时的声音,外面“噼里啪啦!”不绝于耳。此时,天空中呈现一片红光,鞭炮声此起彼伏。

  人民是幸福的,很小的改变,就能让百姓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我的肩头是沉重的,物质文明双丰收谈何容易啊。。。

  激烈的炮声能够持续到下半夜1一2点钟,几个要的来的小朋友又开始集合起来,又没有集合的,往往都会上门去找。有的是困的睡着了(对了,哪时候为了晚上保持个号精神头,我都是下午4点多睡觉。睡上几个钟头的)。每个人都带上标准装备。父亲的狗皮帽子一是保暖,二是怕怕被落下的炮竹蹦了,都是平房是可以理解的。附近就有一栋楼,是粮食局的家属楼。老式楼,大约能有5一6层,现在还是健在的,当时可牛气了。没到春节,我们这些平房没少挨它的轰炸。里面是平时带的就是那种毛线的,只露出脸的有帽遮。整个头和脖子都包住的那种跟头套一样。帽子顶上还有个扣,弄上去的孩子当八路,挡住脸的当日本鬼子。陈佩斯有个小品也是带过的,哪时候在北方很多孩子都是带这个的。(如果有谁想起来叫什么名字告诉下我)。

  这里面要特别提到时候的最爱‘八片玻璃灯’各家总在年前早早地准备好玻璃,切成一块块梯形。四块梯形为一组,绕成一圈,内侧用胶进行粘合,外面拼接处用的则是医用胶布,然后他会在上面贴上红纸条。这样两组玻璃的宽口上下一接合,就组成了玻璃灯罩。正方形的灯拖是木板做成的,正中间钉上个钉子,就可以插蜡烛了。蜡烛好像是2毛钱20根。彩色的小蜡烛。还有一样组件就是提手,是用了粗铁丝作为材料,先拧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嵌入玻璃灯罩里,然后在上方那条边的正中位置,拧上另一根折成了直角的粗铁丝,玻璃灯笼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用个小竹棍前端削个卡槽。好固定住。内侧的玻璃上贴着“春”字剪纸。玻璃灯笼这就算做成了。有的是单位工厂的工人业余时间做的,也有事现成的。

  在夜晚,小小的灯笼承载着无数儿时的回忆。那时候北方的冬天很黑,很冷。路灯的距离也很远,很昏暗。往往有时候半夜下雪,借着灯光看着飘飘落落的雪花,抬起头。大片的雪花落在了脸上,是种享受,还是一种寄托。。。

  几个小孩子拿着灯笼。晃的地下人影转动。到处都是一伙一伙的孩子。那时候好像父母都很放心半夜还让出来玩。有的女孩子也跟在后面,男孩子要时刻注意四周保护女孩子。我那时候也算个小小的孩子王。由于有夜晚风很大。有时候遇到风口,在加上互相打闹。蜡烛不小心也会灭掉。

  这个时候本山大叔的利器,手电筒就出现了。平时可舍不得,电池很贵的。父母都会叮嘱,钱万别弄坏了。一个队伍里,标配一支。还要带上几根茈花,最后回家的时候点着,一边跑,一边大喊。。妈。。。

  对小孩子来说重要的大事开始了,捡鞭炮。鞭炮燃尽后,会去鞭炮屑里寻找没有放响的鞭炮,发现一个,就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大家分工工明确。有个小麻袋用用来装闪光雷,魔术弹的。“要知道,家里买的永远是不够放的,要想玩得过瘾,就只有多去捡些鞭炮。很多人家晚上放完鞭炮,我他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看到谁家放完鞭炮后,就一窝蜂拥过来,抢那些没有放响的小炮,也不怕还没有炸的。

  挨个胡同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往往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捡到部分连挂的。那可要高兴一阵子了。这种全须全尾的。是要上交组织的。然后按劳分配。捡好的鞭炮是要藏好的。那时候都是藏在家里的一台三轮车里。上面盖上东西,以免别其他的捡鞭小分队发现。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孩子们由于要跟家长去长辈家拜年,要有好几天见不到的。所以要坚持到“破五”才能继续享受胜利的果实,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拜年旅程开始了。。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