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将会一直跟随着他们。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1)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反抗”。这种莫名的、无法妥协的、对自主xìng的偏差认知,从两岁就开始显现出来,然后在青春期再度发作,这种心态最后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离家出走。在学校的低成就特别是针对男孩子可能从二年级就开始,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似乎关系着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定位,所以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获得同学认同的方式就是反抗大人世界的要求,而学校就是个实行的好地方。可想而知,HPPs开始在学校表现不佳,通常就是在青少年时期。
你可能想起自己也曾经反抗学校的规定,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HPPs开始反抗,尤其是第一次的时候,管理者通常抱着乐观的态度,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可理解的反应,再怎么样还是比不聪明的学生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客观,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种偏差,殊不知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大人将他们轻轻推回正轨而已。大人的管教过程也显示出,他们的要求也许是不合适的。
布莱克今年42岁,他是单车快递员、喜剧演员兼喜剧作家。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忘了写数学作业,他的老师只向他眨个眼,一副心领神会的这样说:“没关系,你应该都会了。”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习惯在阅读作业上随便画画记号,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检查,画上几条重点就可以,不必真的去阅读那些无聊的文章。
没有任何老师会刻意纵容布莱克敷衍问题的态度,养成他这种从学校作业延伸到chéng rén世界的恶习,但每个老师都有份。当负责要求的chéng rén允许这些聪明的小孩享有特权,他们就变成了掩护罪行的共犯,养成小孩以后只会取巧、不想努力的陋习。这样的放纵,也是大人世界“言行不一”的直接示范。
这就是大人所提供的错误协助。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影响深远。
坎特拉今年29岁,在电脑相关行业担任临时雇员。小学时她总是班上排名第一的学生。有一次她的祖父母来找她,刚好第二天是她四年级学期作业上jiāo的最后期限,她居然忘了这件事,这当然是空前紧急的状况。更严重的是,这项作业成绩又占了她社会学总成绩很大的比例,于是他们全家总动员,包括祖父母全部熬夜陪她,又是bào米花、又是热巧克力,把做作业变成舒适而难忘的家庭聚会。于是,坎特拉接收到“全家人都支持她”、“全家人都希望她表现好”这样的双重信息。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2)
次年秋天,坎特拉又拖延了另一项作业,她的父母劝她做事要有计划,然后,大家又开始了最后关头的解救任务。坎特拉在学校的表现依旧很好,但她感觉得到,父母对她的期望太大,只要这项作业决定学期成绩,他们还是会chā手,并竭尽所能地帮忙。
当家人第一次介入帮忙时,坎特拉学习到世界运作的一个新模式:接受别人援助也是种选项。家长每一次的解救都加强了她规避的心态,因为知道有人会来救她,舒缓了她当时的焦虑,但这也剥夺了她培养处理长期计划能力的机会。
接下来两年内,同样的事情又重复了几次,她对自己的评价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偷懒者,如果没人帮忙,自己肯定拖到最后一刻”。后来她加入“极限潜能计划”后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种惰xìng,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
正文 别被标签害了你
别被标签害了你
现在,重点来了。如果只是一味退缩逃避、带着模糊的期望或需求,被形容为“有才华”,将会产生复杂且不可预料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清楚地期待某种成就的情况下,“才华”才显得有意义。累积的成就无形中增加了有才华者的自信,相对的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支持,被贴上“天才”或“聪明”标签的人,就如同贵族后裔一样空有遗传的显赫身世,和实际作为无关。被贴上优秀的标签,通常会伴随着无形的期望,然而当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时,这些标签变得摇摇yù坠。
一方面这些标签告诉你,光是被称赞聪明和有才华就够了;另一方面,被赞美得越久,你就越紧张于将被要求有所作为。如果时机真的来了,我却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怎么办?要是机会来了,却没有想象中简单,怎么办?要是别人跟我一样好,甚至比我优秀,那该怎么办?如果我根本没有这些才华,怎么办?
随和的个xìng和优秀的社jiāo技巧,其实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缺点。社jiāo魅力和技巧让你可以轻松获得特权,而适应力强、情绪平稳、态度乐观等典型的随和特质,更容易让你在遇到挫折时马上就转换跑道,而不是锁定目标、坚持到底。
在处境艰难的时候还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了解,烦琐重复、辛苦乏味,其实都有它们的价值。靠坚持而获得成功的人,最后通常都会取代光有天赋的对手。如果你之前忽略了这些技巧,好消息是:现在开始永远不嫌晚,你只需要知道到,自己的敌人其实就是你自己。没错,个xìng主导了我们初期的发展,但它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只要尽点小小的努力,就可以调整过来。
像坎特拉这样的小孩,因为懒散和依赖,无形中影响了她的信用、能力和表现,大人逐渐正视他们低成就的问题,于是他们首次被贴上“低成就”的标签。和其他标签一样,这无形中引导他们表现出更多相似的行为,同时还找借口为自己辩护。
这个标签是否意味着小孩从此被降级,不再是天才了呢?其实不然,至少不会马上变成这样。因为这个标签指的是:你有才能,只是不够努力,实际上还是很让人放心的。但不幸的是,它让大人开始紧张,开始有所行动,却反而引发SLHPPs的抗拒心态。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1)
故意“不尽力”的人
我问艾美,会不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丢脸,她的回答是:“一点也不会。大家都知道我很聪明,我只是没有努力。”
艾美这种对外的说法,其实就是她说服自己的信念。她宁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还没被激发出来。聪明如她,就算不尽力尝试,过去的表现还是不错,然而艾美却养成习惯,总是以此为借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针对表现不佳,“没有努力”居然是普遍被拿来使用的合理解释之一。
以“没有努力”进行合理化的内在诱因,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失败了,但因为我没尽力,所以这次不算。如果不去尝试,当然就不会失败。不去尝试,我还是可以维持“要是我尽力,就会成功”的形象。如果我尽力却失败了,我就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尽力。就算最后你被贴上“懒惰”、“散漫”,甚至“靠不住”的标签,你也无所谓,反正再怎么样,你都还是属于高潜质族群。
“没有尽力”是人们维护能力形象的标准说法。测试的对象如果被告知,一旦这项能力测验表现不好,就会告诉其他人这个结果,而他们通常就会退缩,故意不好好完成该项测试,然后最后再说“反正我又没尽力”。
罗伊.鲍迈斯特(Roy Bacomister)专门研究“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的现象,他就说过这么一则轶闻:一个巡回各地的顶尖棋手,每次比赛都先让对手两颗卒子,原因是,如果他赢了,显示他技艺高超;如果输了,就可以说:毕竟他先让了对方两子。这种惯xìng自我设障的人通常事前会先安排某种形式的借口,来为可能的失败开脱。
自我设障的情况在学童实验中也获得验证。心理学家斯坦尼.库柏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曾把小孩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尽头有一面画着小丑脸的布幕,小丑的嘴巴是一个大洞。每个小孩手上有6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任务很简单:把布袋设法投进小丑的嘴巴,投进最多的人获胜。
儿童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种:直接站到小丑面前,把布袋轻松放进嘴巴里;有的人测量好一个距离,而这个距离是有机会投进、但需要一点技巧的;有的人则跑到离小丑最远的房间另一端,从那边丢掷。直接站到小丑面前的学童,命中率百分之百;中间距离的,则是好坏参半的正常状态;离最远的,根本连小丑布幕都碰不到,更别说是投进嘴巴。
表面上看起来,站在中间和后面,好像是比较相似的选择,其实不然。直接站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族群才是最相像的。虽然这两种策略看起来完全相反,但他们害怕失败的心态却是一样的。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2)
直接站在小丑嘴巴正前方,当然不可能失败。但他们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把冒险降到最低,成功变得理所当然、毫无价值。然而另一方面,没有人可以断言他们从其他地方就投不进去。所以他们巧妙回避了这个重要的测试。
站在房间最后端的人,他们看似大胆的策略,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伪装。站得这么远,就算失败也会被认为是距离的关系,而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障者”。对这些不屑于低挑战的学童来说,如果不小心投进一个,他们就变成传奇英雄,但也跟站在最前面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可以证明:如果他们站在别处,就无法六个全投进。
反观站在中间距离的小孩,才是真正把比赛当作一回事的人。他们在成功和挑战之间权衡,找出一个适当距离有一定难度,又不会远到无法成功,或是会被认为是侥幸成功的距离。他们投入这场真正竞争实力的比赛,并努力获得成功。虽然他们选择的距离让他们的成功率降低,但是每一球都有非凡的意义。
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最前和最后位置的小孩,自我评价都很低。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宁愿回避这类的考验,避开公开与其他人比较的场合。他们避免失败的两种策略,就是自我保护的典型。每一种策略都让他们无法得到成就的满足感,在这种心态下,挑战最高或最低极限其实结果都一样。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1)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保持完美形象”是自我设障者最重要的目的。具体来说,自我设限的HPPs花最多时间站在小丑前方(完全避免冒险),或是努力往最后面退(自我设障或是挑战过高任务),也可能视状况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维持形象,例如想出无数个理由和借口,解释自己的表现不佳。这些防御xìng借口,目的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篮球界、体cāo界、音乐界、舞蹈界同样都有这种状况。不论这些借口是否被全盘接受,“编织借口”变成一种新兴的习惯。然而,如果你凡事找借口把事情合理化,或是为自己辩护,就等于步上了单调乏味的人生,因为你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练新技能,而是绞尽脑汁想这些借口、狡辩,构思中伤他人的策略,成天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我想保留实力”、“这不是我的构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教练不喜欢我”、“评分不公平”、“每个人都考得很烂”、“大塞车”等等。
然而,“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如果你抱怨作业jiāo代不清、要求不合理、被人误解或是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包括老师、指导员、上司、前男友、前女友、前妻、前夫等等,那么,你不仅把过错都怪在别人身上,也代表你无法掌控你自己的人生。怪罪他人,等于贬低自己的掌控力,把你个人的力量隐藏于无形。举例来说,在艺术界,常有人说他的作品遭到扭曲,或是不受人赏识,以此为由,迟迟无法开始新的创作。
怪罪别人之外,SLHPPs还试图替自己的不良表现找理由,诋毁有关机构或是活动本身、蔑视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觉得别人正在做的事更有价值,所以问题不能、也不该归咎在自己身上。这样凡事合理化的心态,让SLHPPs总是把“我不在乎”、“那不重要”挂在嘴边。一名SLHPP学生把自己的烂成绩美化成一种荣耀,他认为自己成绩只达最低标准,却可以安全地毕业。这种冷嘲热讽的颓废式精英主张,就像是保罗•鲁本斯(Paul Reubens)在电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Adventure)里饰演的角色皮威一样:从脚踏车摔下后,他起身宣布:“哼!我是故意的。”
抱持着这种先发制人的批判哲学,你批评活动或竞赛本身、批评那些表现好或努力想表现好的人,以及什么事都想做好的人。久而久之,这些理由和狡辩变得难以理解,扭曲变形。
泰拉今年34岁。高二的时候她告诉妈妈,她宁愿不费吹灰之力全部拿C,也不愿被朋友认为她是经过一番努力才拿到A的。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2)
泰拉的父母很吃这一套,认为泰拉是为了获得同学认同,他们深信泰拉绝对有拿A的实力。但不只如此,泰拉还将自己的选择崇高神圣化,说成是:既不必卑躬屈膝,也不必加入那群追求名利的庸俗家伙。她认为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1)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反抗”。这种莫名的、无法妥协的、对自主xìng的偏差认知,从两岁就开始显现出来,然后在青春期再度发作,这种心态最后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离家出走。在学校的低成就特别是针对男孩子可能从二年级就开始,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似乎关系着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定位,所以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获得同学认同的方式就是反抗大人世界的要求,而学校就是个实行的好地方。可想而知,HPPs开始在学校表现不佳,通常就是在青少年时期。
你可能想起自己也曾经反抗学校的规定,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HPPs开始反抗,尤其是第一次的时候,管理者通常抱着乐观的态度,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可理解的反应,再怎么样还是比不聪明的学生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客观,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种偏差,殊不知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大人将他们轻轻推回正轨而已。大人的管教过程也显示出,他们的要求也许是不合适的。
布莱克今年42岁,他是单车快递员、喜剧演员兼喜剧作家。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忘了写数学作业,他的老师只向他眨个眼,一副心领神会的这样说:“没关系,你应该都会了。”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习惯在阅读作业上随便画画记号,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检查,画上几条重点就可以,不必真的去阅读那些无聊的文章。
没有任何老师会刻意纵容布莱克敷衍问题的态度,养成他这种从学校作业延伸到chéng rén世界的恶习,但每个老师都有份。当负责要求的chéng rén允许这些聪明的小孩享有特权,他们就变成了掩护罪行的共犯,养成小孩以后只会取巧、不想努力的陋习。这样的放纵,也是大人世界“言行不一”的直接示范。
这就是大人所提供的错误协助。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影响深远。
坎特拉今年29岁,在电脑相关行业担任临时雇员。小学时她总是班上排名第一的学生。有一次她的祖父母来找她,刚好第二天是她四年级学期作业上jiāo的最后期限,她居然忘了这件事,这当然是空前紧急的状况。更严重的是,这项作业成绩又占了她社会学总成绩很大的比例,于是他们全家总动员,包括祖父母全部熬夜陪她,又是bào米花、又是热巧克力,把做作业变成舒适而难忘的家庭聚会。于是,坎特拉接收到“全家人都支持她”、“全家人都希望她表现好”这样的双重信息。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2)
次年秋天,坎特拉又拖延了另一项作业,她的父母劝她做事要有计划,然后,大家又开始了最后关头的解救任务。坎特拉在学校的表现依旧很好,但她感觉得到,父母对她的期望太大,只要这项作业决定学期成绩,他们还是会chā手,并竭尽所能地帮忙。
当家人第一次介入帮忙时,坎特拉学习到世界运作的一个新模式:接受别人援助也是种选项。家长每一次的解救都加强了她规避的心态,因为知道有人会来救她,舒缓了她当时的焦虑,但这也剥夺了她培养处理长期计划能力的机会。
接下来两年内,同样的事情又重复了几次,她对自己的评价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偷懒者,如果没人帮忙,自己肯定拖到最后一刻”。后来她加入“极限潜能计划”后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种惰xìng,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
正文 别被标签害了你
别被标签害了你
现在,重点来了。如果只是一味退缩逃避、带着模糊的期望或需求,被形容为“有才华”,将会产生复杂且不可预料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清楚地期待某种成就的情况下,“才华”才显得有意义。累积的成就无形中增加了有才华者的自信,相对的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支持,被贴上“天才”或“聪明”标签的人,就如同贵族后裔一样空有遗传的显赫身世,和实际作为无关。被贴上优秀的标签,通常会伴随着无形的期望,然而当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时,这些标签变得摇摇yù坠。
一方面这些标签告诉你,光是被称赞聪明和有才华就够了;另一方面,被赞美得越久,你就越紧张于将被要求有所作为。如果时机真的来了,我却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怎么办?要是机会来了,却没有想象中简单,怎么办?要是别人跟我一样好,甚至比我优秀,那该怎么办?如果我根本没有这些才华,怎么办?
随和的个xìng和优秀的社jiāo技巧,其实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缺点。社jiāo魅力和技巧让你可以轻松获得特权,而适应力强、情绪平稳、态度乐观等典型的随和特质,更容易让你在遇到挫折时马上就转换跑道,而不是锁定目标、坚持到底。
在处境艰难的时候还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了解,烦琐重复、辛苦乏味,其实都有它们的价值。靠坚持而获得成功的人,最后通常都会取代光有天赋的对手。如果你之前忽略了这些技巧,好消息是:现在开始永远不嫌晚,你只需要知道到,自己的敌人其实就是你自己。没错,个xìng主导了我们初期的发展,但它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只要尽点小小的努力,就可以调整过来。
像坎特拉这样的小孩,因为懒散和依赖,无形中影响了她的信用、能力和表现,大人逐渐正视他们低成就的问题,于是他们首次被贴上“低成就”的标签。和其他标签一样,这无形中引导他们表现出更多相似的行为,同时还找借口为自己辩护。
这个标签是否意味着小孩从此被降级,不再是天才了呢?其实不然,至少不会马上变成这样。因为这个标签指的是:你有才能,只是不够努力,实际上还是很让人放心的。但不幸的是,它让大人开始紧张,开始有所行动,却反而引发SLHPPs的抗拒心态。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1)
故意“不尽力”的人
我问艾美,会不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丢脸,她的回答是:“一点也不会。大家都知道我很聪明,我只是没有努力。”
艾美这种对外的说法,其实就是她说服自己的信念。她宁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还没被激发出来。聪明如她,就算不尽力尝试,过去的表现还是不错,然而艾美却养成习惯,总是以此为借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针对表现不佳,“没有努力”居然是普遍被拿来使用的合理解释之一。
以“没有努力”进行合理化的内在诱因,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失败了,但因为我没尽力,所以这次不算。如果不去尝试,当然就不会失败。不去尝试,我还是可以维持“要是我尽力,就会成功”的形象。如果我尽力却失败了,我就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尽力。就算最后你被贴上“懒惰”、“散漫”,甚至“靠不住”的标签,你也无所谓,反正再怎么样,你都还是属于高潜质族群。
“没有尽力”是人们维护能力形象的标准说法。测试的对象如果被告知,一旦这项能力测验表现不好,就会告诉其他人这个结果,而他们通常就会退缩,故意不好好完成该项测试,然后最后再说“反正我又没尽力”。
罗伊.鲍迈斯特(Roy Bacomister)专门研究“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的现象,他就说过这么一则轶闻:一个巡回各地的顶尖棋手,每次比赛都先让对手两颗卒子,原因是,如果他赢了,显示他技艺高超;如果输了,就可以说:毕竟他先让了对方两子。这种惯xìng自我设障的人通常事前会先安排某种形式的借口,来为可能的失败开脱。
自我设障的情况在学童实验中也获得验证。心理学家斯坦尼.库柏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曾把小孩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尽头有一面画着小丑脸的布幕,小丑的嘴巴是一个大洞。每个小孩手上有6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任务很简单:把布袋设法投进小丑的嘴巴,投进最多的人获胜。
儿童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种:直接站到小丑面前,把布袋轻松放进嘴巴里;有的人测量好一个距离,而这个距离是有机会投进、但需要一点技巧的;有的人则跑到离小丑最远的房间另一端,从那边丢掷。直接站到小丑面前的学童,命中率百分之百;中间距离的,则是好坏参半的正常状态;离最远的,根本连小丑布幕都碰不到,更别说是投进嘴巴。
表面上看起来,站在中间和后面,好像是比较相似的选择,其实不然。直接站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族群才是最相像的。虽然这两种策略看起来完全相反,但他们害怕失败的心态却是一样的。
正文 故意“不尽力”的人(2)
直接站在小丑嘴巴正前方,当然不可能失败。但他们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把冒险降到最低,成功变得理所当然、毫无价值。然而另一方面,没有人可以断言他们从其他地方就投不进去。所以他们巧妙回避了这个重要的测试。
站在房间最后端的人,他们看似大胆的策略,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伪装。站得这么远,就算失败也会被认为是距离的关系,而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障者”。对这些不屑于低挑战的学童来说,如果不小心投进一个,他们就变成传奇英雄,但也跟站在最前面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可以证明:如果他们站在别处,就无法六个全投进。
反观站在中间距离的小孩,才是真正把比赛当作一回事的人。他们在成功和挑战之间权衡,找出一个适当距离有一定难度,又不会远到无法成功,或是会被认为是侥幸成功的距离。他们投入这场真正竞争实力的比赛,并努力获得成功。虽然他们选择的距离让他们的成功率降低,但是每一球都有非凡的意义。
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最前和最后位置的小孩,自我评价都很低。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宁愿回避这类的考验,避开公开与其他人比较的场合。他们避免失败的两种策略,就是自我保护的典型。每一种策略都让他们无法得到成就的满足感,在这种心态下,挑战最高或最低极限其实结果都一样。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1)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保持完美形象”是自我设障者最重要的目的。具体来说,自我设限的HPPs花最多时间站在小丑前方(完全避免冒险),或是努力往最后面退(自我设障或是挑战过高任务),也可能视状况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维持形象,例如想出无数个理由和借口,解释自己的表现不佳。这些防御xìng借口,目的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篮球界、体cāo界、音乐界、舞蹈界同样都有这种状况。不论这些借口是否被全盘接受,“编织借口”变成一种新兴的习惯。然而,如果你凡事找借口把事情合理化,或是为自己辩护,就等于步上了单调乏味的人生,因为你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练新技能,而是绞尽脑汁想这些借口、狡辩,构思中伤他人的策略,成天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我想保留实力”、“这不是我的构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教练不喜欢我”、“评分不公平”、“每个人都考得很烂”、“大塞车”等等。
然而,“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如果你抱怨作业jiāo代不清、要求不合理、被人误解或是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包括老师、指导员、上司、前男友、前女友、前妻、前夫等等,那么,你不仅把过错都怪在别人身上,也代表你无法掌控你自己的人生。怪罪他人,等于贬低自己的掌控力,把你个人的力量隐藏于无形。举例来说,在艺术界,常有人说他的作品遭到扭曲,或是不受人赏识,以此为由,迟迟无法开始新的创作。
怪罪别人之外,SLHPPs还试图替自己的不良表现找理由,诋毁有关机构或是活动本身、蔑视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觉得别人正在做的事更有价值,所以问题不能、也不该归咎在自己身上。这样凡事合理化的心态,让SLHPPs总是把“我不在乎”、“那不重要”挂在嘴边。一名SLHPP学生把自己的烂成绩美化成一种荣耀,他认为自己成绩只达最低标准,却可以安全地毕业。这种冷嘲热讽的颓废式精英主张,就像是保罗•鲁本斯(Paul Reubens)在电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Adventure)里饰演的角色皮威一样:从脚踏车摔下后,他起身宣布:“哼!我是故意的。”
抱持着这种先发制人的批判哲学,你批评活动或竞赛本身、批评那些表现好或努力想表现好的人,以及什么事都想做好的人。久而久之,这些理由和狡辩变得难以理解,扭曲变形。
泰拉今年34岁。高二的时候她告诉妈妈,她宁愿不费吹灰之力全部拿C,也不愿被朋友认为她是经过一番努力才拿到A的。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2)
泰拉的父母很吃这一套,认为泰拉是为了获得同学认同,他们深信泰拉绝对有拿A的实力。但不只如此,泰拉还将自己的选择崇高神圣化,说成是:既不必卑躬屈膝,也不必加入那群追求名利的庸俗家伙。她认为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