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个jiāo战国曾经使用过这些坦克。创造精神似乎完全集中在攻击型坦克上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特种坦克和一般非战斗坦克是达成突然xìng所必不可少的。] 70. 进攻中的飞机飞机在进攻中与机械化部队协同时,有以下三个目的:(1)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从而取得局部制空权。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pào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注:克里特岛的失守大部分是因为缺乏这种协同所造成的。]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xìng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第十讲]第七章 进攻(续)
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71. 特殊条件昨天的特殊条件,到明天,往往就变成了一般条件。火器在首次得到使用时,是特殊武器,经过一、二个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般武器,因而战争形式完全变了。在使用火器之前,战争大体上一直采取从据点突然袭击的形式。骑士开出城堡,在开阔的野外作战,然后又退回城堡,当时,减少这些作战基地唯一肯定的方法是对城堡实施围攻并断其补给,因为那个时期的抛掷式武器一股是不能打破城墙的。后来出现了能够破坏筑城壁垒的加农pào,这样,加农pào就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最后又出现了来复qiāng,由于来复qiāng在shè程和shè击精度上的优势,显著地拉大了战斗双方部队之间的距离,致使冲击乃至进攻的可能xìng越来越小。由于任何一方在不宣布失败的情况下都不会撤离战场的,因此,为了保持其阵地,它就挖掘掩体,也就是说,为自己构筑防弹城堡并开进防弹营房。
上次世界大战明确地表明,虽然使用1914年的旧式武器有可能从这些城堡——堑壕战——实施突然攻击,即使集中最猛烈的pào火,这些城堡也是很难摧毁的。结果,战争就表现为坚决围攻的形式,双方的目的都是要使对方饿死;事实上是恢复了十二、十三世纪的战争形式。防御又一次明确地变成了更有力的战争形式。
从这次战争的最后几个阶段得到的教训是,当集群的军队相互对峙时,没有汽油就没有真正的机动力。一支比较小的摩托化部队即使没有装甲防护,也应能够使集群敌人吓得要死,正如一群麻雀能吓死一只老鹰一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几讲的开头如此着重地强调了摩托化游击部队,摩托化游击部队虽然主要受到公路运动的限制,但其机动力优于徒步士兵,一般能使徒步士兵退居守势。
摩托化士兵的主要强点在于能达成突然xìng,而其主要弱点则在于不能逼近敌人——他们能使对手惊恐不已,但不能致敌于死地。若装备有装甲车辆,这个弱点就不存在了;若其装甲车辆具有越野机动力,其“自动推进能力”就显著加强。因此,汽车和坦克又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尽管如此,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们关于机动战将永远持续下去的假设是正确的,但它却证明下面这个假设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是迟滞坦克进攻的方式或迟或早会得到利用,新形式的城堡还会再一次出现。
[注:在苏联,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随着战争的进展,防御工事越来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其结果是对步兵——即静态部队——的需要日益增大。]军队将再一次面临围攻战,但又是什么形式的围攻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有两个,即线式防御和地区防御,只要集群部队观点持续下去,就会使用线式防御,而随着坦克观点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反坦克观点的发展,地区防御就会逐步取代线式防御。线式防御由堑壕——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战中的堑壕——组成,并得到反坦克武器和器材的加强;而地区防御将包括由相互支援的反坦克工事组成的地带,它不仅将构成抗击坦克进攻的屏障,而且还通过保护其后方的所有部队,将建立安全的空军基地,由此能对敌军及敌方人民进行空袭。
72.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前的命令、会议及预先安排问题本节所讲的安排将取决于反坦克防御阵地究竟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构筑的,还将取决于双方是否处于僵持状态。
假如反坦克地带是在平时构筑的(考虑到成本,这个可能xìng不大)那么,“打破”反坦克地带的任务将多半jiāo给有关的空军去执行。
但是,假如这种防御阵地是在战时构筑的。首先构筑的无疑将是那些封闭主要接近路的防御阵地。
[注:从德军1941-1942年在苏联冬季防线的总准备中也许能够看出这一点。铁路枢纽,如勒热夫、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被牢牢地控制着。在中间的屏蔽墙则仅由侦察部队驻防。]由于这种对机动力的扼制将对攻击行动有不利的影响,可以预计,进行的战斗将以防止防御地域的构筑为目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两种形式的围攻战,第一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是突破平时构筑的防御地域,而第二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则是破坏在战时构筑不大强固的防御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攻击永久xìng筑城和攻击临时xìng筑城。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显然要在平时进行,故要按照有利于进攻的防御地段的数量,详细地制定出若干计划。在第二种情况下,必须立刻临时制定出进攻计划,就我看来,进攻计划将以威胁一个方向之敌同时打击另一方向之敌为主要基础。虽然这些进攻的准备时间比野战中的进攻准备时间要长,但这个时间决不足以允许象上次大战中那样使用固定的方法发动堑壕战。
73.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中的特别准备措施在上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一直到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20日),方法和暴力排斥了突然xìng和诡计。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和筑城地带而言,方法必须与突然xìng相结合,而诡计则必须是暴力的补充。可是,在所有这些突破作战行动中,因为主要目的是突破一系列防御工事,不论是首尾相连的还是相互支援的,机动都必须服从于攻击力——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压制或摧毁防御工事,然后才能有机动的希望。为达此目的,将需要两种武器:榴弹和dú气zhà弹、dú气pào弹或弥漫xìngdú气。这样就必须使用攻城车队。
[注:攻城车队应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扫雷车和施放dú气的坦克,芥子气是攻城夺隘的理想武器。]这种攻城车队的机动力越强,达成突然xìng就越迅速,因此,攻城车队必须能够越野机动。
74.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的一般指挥我已经指出过,在围攻战中,坦克进攻的样式将取决于敌之防御体系是否包括反坦克地带。或反坦克地域。下面,我将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1)进攻反坦克地带。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即若干道堑壕防线——而言,进攻坦克将遇到的主要障碍是限制机动的障碍,如堑壕和反坦克武器。
[注:马其诺防线就属于这一类。]若不能越过堑壕,进攻显然会失败,若不能压制反坦克武器,攻方肯定会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战役,坦克利用束柴来克服越过堑壕的困难。坦克把车顶上载运的大捆普通束柴放落在堑壕内,以便在坦克越过堑壕时用支撑坦克的尾部。后来,这些束柴因为很重,故用六角形框架以代之。这两种器材都能使一辆二十六英尺长的坦克越过十五英尺宽的壕沟。第二个难题是利用烟幕弹来解决的。
在这类xìng质的战斗中,困难并不是要越过一道堑壕防线,而是要越过若干道堑壕防线,因为每辆坦克只能带一捆束柴或一副框架,因此必须采取的机动样式就相当复杂,在康布雷战役中,机动样式如下:进攻的整个正面分为若干个坦克地区,每个地区的四周都是堑壕——即,该地区的前后各有一道堑壕,左右两侧还有jiāo通壕。因为要越过三道堑壕防线,故每个地区都配置了一个分排(三辆坦克)。分排的每辆坦克都带有一捆束柴。在每个分排的后面都有三个独立的步兵组跟进:(1)堑壕填塞组,该组停留在先头坦克过壕点,并在该处填平堑壕。(2)堑壕肃清组,该组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把堑壕内之敌赶向左侧下一个过境点。(3)守备组,该组在肃清堑壕内之残敌的同时负责守备,并担任预备队。
坦克进攻的样式如图十三所示。先头坦克没有步兵在后面跟进,它向前运动,压出一条穿过铁丝网的通路,抛下束柴,越过堑壕,驶入坦克地区的中心,并在此转为前卫,两辆跟进的坦克,即2号和3号坦克,利用1号坦克放落的束柴越过堑壕,3号坦克以及其后跟进的步兵一直前进,与此同时,2号坦克及其后跟进的步兵(欠堑壕填塞组)向左运动。3号坦克开到第二道堑壕时,象1号坦克开到第一道堑壕时那样放落束柴,并按照2号坦克的方式行动,尔后,1号和2号坦克就在3号坦克后面跟进。到第三道堑壕时,2号坦克放落束柴,依此类推。
可以看出,这种进攻战术过于机械,可是,这种进攻却能达成突然xìng。
在我准备对这些战术实施现代化改造以前,我想,先对战争期间考虑的另外两个进攻计划作概述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利用坦克向前载运机qiāng手,并把他们留在堑壕的后方,以切断堑壕地区守备部队与其后方预备队的联系。实际上已为此目的制造了大型坦克,每辆坦克除坦克乘员外,还可载运四个机qiāng组(每组五人)。这些坦克未获成功,这不是因为这种想法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些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行驶速度太慢。
第二个计划是派遣一支装备有车体长、发动机功率大的坦克的部队直接通过堑壕地带,攻击堑壕地带后方的敌军指挥部,同时又象康布雷战役中那样,使用坦克和步兵进攻敌之正面。这种进攻样式的真实目的是要使敌之指挥陷于瘫痪,并因而使敌军陷于混乱。这是新颖的,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试验出一个结果,战争就结束了。
[注:详见我写的《一个特殊士兵的回忆录》第十三章。]请记住这三种方法,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和步兵进攻、机qiāng手的前送和对敌军指挥的攻击。下面,我将说明使用这几讲中所研究的坦克如何把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如何改善整个进攻。
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使用机动力提高了的坦克,应能在大范围内加快进攻的速度,情况肯定是这样的,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第二件事情不是那样明显,那就是,如果能把坦克与步兵分开,整个进攻正面就能增加一倍,也可能增加两倍。其原因是,如果没有步兵,坦克就不需要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按密集队形前进,而应按疏开队形前进。即在各坦克群之间以及在各群的目标之间应拉开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可能需要稍加解释。
[注:见《附录一》。]翻到《野战条令(二)》讲义中的第十讲,可以看到对突破进攻中使用步兵或坦克的区别的全面阐述,主要区别是,步兵进攻时,进攻的两侧是内缩的,而坦克进攻时,进攻的两侧则可外张,如上述第十讲中图八所示。在康布雷战役,进攻正面是连续不断的,因此运动中的坦克所构成的“铁壁”就保护了在各辆坦克后面跟进的步兵。假如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如图十四所示,未遭攻击地段的敌军——即b、d、f和h地段——就可能对步兵实施纵向shè击,结果会使计划遭到失败。
[注:1941年6月,德军在苏联的坦克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尽管原野十分开阔,德军坦克进攻也是分开进行的。一般来说,这些进攻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坦克群实施的,这样,当坦克群前进时,他们之间的苏军部队就被留在突出部上。关于这些战术的说明,且我写的《机器战》第二部分第十章。]如果同意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并且假设要越过的主要堑壕防线有三道,这些堑壕的宽度和深度又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我认为,坦克一般应当按下述方法配置:第一波。第一波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整个堑壕地带,并为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前进做好准备。
[注:如在1940年5月,德军最初在色当附近发起的坦克进攻。]第一波应由突击坦克(a)、歼击坦克(b)、架桥坦克(c)和烟幕施放坦克(d)编成,如图十五所示。
[注:若必须通过地雷场,还应编配扫雷坦克。]突击坦克一直向前开进,越过堑壕。越壕时是否使用越壕框架,应观堑壕宽度而定。架桥坦克随后跟进,并在堑壕上架桥,以便使较小的坦克能够越过堑壕。
[注:在1932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pào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注:克里特岛的失守大部分是因为缺乏这种协同所造成的。]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xìng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第十讲]第七章 进攻(续)
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71. 特殊条件昨天的特殊条件,到明天,往往就变成了一般条件。火器在首次得到使用时,是特殊武器,经过一、二个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般武器,因而战争形式完全变了。在使用火器之前,战争大体上一直采取从据点突然袭击的形式。骑士开出城堡,在开阔的野外作战,然后又退回城堡,当时,减少这些作战基地唯一肯定的方法是对城堡实施围攻并断其补给,因为那个时期的抛掷式武器一股是不能打破城墙的。后来出现了能够破坏筑城壁垒的加农pào,这样,加农pào就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最后又出现了来复qiāng,由于来复qiāng在shè程和shè击精度上的优势,显著地拉大了战斗双方部队之间的距离,致使冲击乃至进攻的可能xìng越来越小。由于任何一方在不宣布失败的情况下都不会撤离战场的,因此,为了保持其阵地,它就挖掘掩体,也就是说,为自己构筑防弹城堡并开进防弹营房。
上次世界大战明确地表明,虽然使用1914年的旧式武器有可能从这些城堡——堑壕战——实施突然攻击,即使集中最猛烈的pào火,这些城堡也是很难摧毁的。结果,战争就表现为坚决围攻的形式,双方的目的都是要使对方饿死;事实上是恢复了十二、十三世纪的战争形式。防御又一次明确地变成了更有力的战争形式。
从这次战争的最后几个阶段得到的教训是,当集群的军队相互对峙时,没有汽油就没有真正的机动力。一支比较小的摩托化部队即使没有装甲防护,也应能够使集群敌人吓得要死,正如一群麻雀能吓死一只老鹰一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几讲的开头如此着重地强调了摩托化游击部队,摩托化游击部队虽然主要受到公路运动的限制,但其机动力优于徒步士兵,一般能使徒步士兵退居守势。
摩托化士兵的主要强点在于能达成突然xìng,而其主要弱点则在于不能逼近敌人——他们能使对手惊恐不已,但不能致敌于死地。若装备有装甲车辆,这个弱点就不存在了;若其装甲车辆具有越野机动力,其“自动推进能力”就显著加强。因此,汽车和坦克又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尽管如此,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们关于机动战将永远持续下去的假设是正确的,但它却证明下面这个假设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是迟滞坦克进攻的方式或迟或早会得到利用,新形式的城堡还会再一次出现。
[注:在苏联,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随着战争的进展,防御工事越来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其结果是对步兵——即静态部队——的需要日益增大。]军队将再一次面临围攻战,但又是什么形式的围攻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有两个,即线式防御和地区防御,只要集群部队观点持续下去,就会使用线式防御,而随着坦克观点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反坦克观点的发展,地区防御就会逐步取代线式防御。线式防御由堑壕——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战中的堑壕——组成,并得到反坦克武器和器材的加强;而地区防御将包括由相互支援的反坦克工事组成的地带,它不仅将构成抗击坦克进攻的屏障,而且还通过保护其后方的所有部队,将建立安全的空军基地,由此能对敌军及敌方人民进行空袭。
72.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前的命令、会议及预先安排问题本节所讲的安排将取决于反坦克防御阵地究竟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构筑的,还将取决于双方是否处于僵持状态。
假如反坦克地带是在平时构筑的(考虑到成本,这个可能xìng不大)那么,“打破”反坦克地带的任务将多半jiāo给有关的空军去执行。
但是,假如这种防御阵地是在战时构筑的。首先构筑的无疑将是那些封闭主要接近路的防御阵地。
[注:从德军1941-1942年在苏联冬季防线的总准备中也许能够看出这一点。铁路枢纽,如勒热夫、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被牢牢地控制着。在中间的屏蔽墙则仅由侦察部队驻防。]由于这种对机动力的扼制将对攻击行动有不利的影响,可以预计,进行的战斗将以防止防御地域的构筑为目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两种形式的围攻战,第一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是突破平时构筑的防御地域,而第二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则是破坏在战时构筑不大强固的防御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攻击永久xìng筑城和攻击临时xìng筑城。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显然要在平时进行,故要按照有利于进攻的防御地段的数量,详细地制定出若干计划。在第二种情况下,必须立刻临时制定出进攻计划,就我看来,进攻计划将以威胁一个方向之敌同时打击另一方向之敌为主要基础。虽然这些进攻的准备时间比野战中的进攻准备时间要长,但这个时间决不足以允许象上次大战中那样使用固定的方法发动堑壕战。
73.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中的特别准备措施在上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一直到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20日),方法和暴力排斥了突然xìng和诡计。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和筑城地带而言,方法必须与突然xìng相结合,而诡计则必须是暴力的补充。可是,在所有这些突破作战行动中,因为主要目的是突破一系列防御工事,不论是首尾相连的还是相互支援的,机动都必须服从于攻击力——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压制或摧毁防御工事,然后才能有机动的希望。为达此目的,将需要两种武器:榴弹和dú气zhà弹、dú气pào弹或弥漫xìngdú气。这样就必须使用攻城车队。
[注:攻城车队应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扫雷车和施放dú气的坦克,芥子气是攻城夺隘的理想武器。]这种攻城车队的机动力越强,达成突然xìng就越迅速,因此,攻城车队必须能够越野机动。
74.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的一般指挥我已经指出过,在围攻战中,坦克进攻的样式将取决于敌之防御体系是否包括反坦克地带。或反坦克地域。下面,我将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1)进攻反坦克地带。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即若干道堑壕防线——而言,进攻坦克将遇到的主要障碍是限制机动的障碍,如堑壕和反坦克武器。
[注:马其诺防线就属于这一类。]若不能越过堑壕,进攻显然会失败,若不能压制反坦克武器,攻方肯定会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战役,坦克利用束柴来克服越过堑壕的困难。坦克把车顶上载运的大捆普通束柴放落在堑壕内,以便在坦克越过堑壕时用支撑坦克的尾部。后来,这些束柴因为很重,故用六角形框架以代之。这两种器材都能使一辆二十六英尺长的坦克越过十五英尺宽的壕沟。第二个难题是利用烟幕弹来解决的。
在这类xìng质的战斗中,困难并不是要越过一道堑壕防线,而是要越过若干道堑壕防线,因为每辆坦克只能带一捆束柴或一副框架,因此必须采取的机动样式就相当复杂,在康布雷战役中,机动样式如下:进攻的整个正面分为若干个坦克地区,每个地区的四周都是堑壕——即,该地区的前后各有一道堑壕,左右两侧还有jiāo通壕。因为要越过三道堑壕防线,故每个地区都配置了一个分排(三辆坦克)。分排的每辆坦克都带有一捆束柴。在每个分排的后面都有三个独立的步兵组跟进:(1)堑壕填塞组,该组停留在先头坦克过壕点,并在该处填平堑壕。(2)堑壕肃清组,该组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把堑壕内之敌赶向左侧下一个过境点。(3)守备组,该组在肃清堑壕内之残敌的同时负责守备,并担任预备队。
坦克进攻的样式如图十三所示。先头坦克没有步兵在后面跟进,它向前运动,压出一条穿过铁丝网的通路,抛下束柴,越过堑壕,驶入坦克地区的中心,并在此转为前卫,两辆跟进的坦克,即2号和3号坦克,利用1号坦克放落的束柴越过堑壕,3号坦克以及其后跟进的步兵一直前进,与此同时,2号坦克及其后跟进的步兵(欠堑壕填塞组)向左运动。3号坦克开到第二道堑壕时,象1号坦克开到第一道堑壕时那样放落束柴,并按照2号坦克的方式行动,尔后,1号和2号坦克就在3号坦克后面跟进。到第三道堑壕时,2号坦克放落束柴,依此类推。
可以看出,这种进攻战术过于机械,可是,这种进攻却能达成突然xìng。
在我准备对这些战术实施现代化改造以前,我想,先对战争期间考虑的另外两个进攻计划作概述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利用坦克向前载运机qiāng手,并把他们留在堑壕的后方,以切断堑壕地区守备部队与其后方预备队的联系。实际上已为此目的制造了大型坦克,每辆坦克除坦克乘员外,还可载运四个机qiāng组(每组五人)。这些坦克未获成功,这不是因为这种想法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些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行驶速度太慢。
第二个计划是派遣一支装备有车体长、发动机功率大的坦克的部队直接通过堑壕地带,攻击堑壕地带后方的敌军指挥部,同时又象康布雷战役中那样,使用坦克和步兵进攻敌之正面。这种进攻样式的真实目的是要使敌之指挥陷于瘫痪,并因而使敌军陷于混乱。这是新颖的,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试验出一个结果,战争就结束了。
[注:详见我写的《一个特殊士兵的回忆录》第十三章。]请记住这三种方法,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和步兵进攻、机qiāng手的前送和对敌军指挥的攻击。下面,我将说明使用这几讲中所研究的坦克如何把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如何改善整个进攻。
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使用机动力提高了的坦克,应能在大范围内加快进攻的速度,情况肯定是这样的,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第二件事情不是那样明显,那就是,如果能把坦克与步兵分开,整个进攻正面就能增加一倍,也可能增加两倍。其原因是,如果没有步兵,坦克就不需要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按密集队形前进,而应按疏开队形前进。即在各坦克群之间以及在各群的目标之间应拉开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可能需要稍加解释。
[注:见《附录一》。]翻到《野战条令(二)》讲义中的第十讲,可以看到对突破进攻中使用步兵或坦克的区别的全面阐述,主要区别是,步兵进攻时,进攻的两侧是内缩的,而坦克进攻时,进攻的两侧则可外张,如上述第十讲中图八所示。在康布雷战役,进攻正面是连续不断的,因此运动中的坦克所构成的“铁壁”就保护了在各辆坦克后面跟进的步兵。假如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如图十四所示,未遭攻击地段的敌军——即b、d、f和h地段——就可能对步兵实施纵向shè击,结果会使计划遭到失败。
[注:1941年6月,德军在苏联的坦克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尽管原野十分开阔,德军坦克进攻也是分开进行的。一般来说,这些进攻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坦克群实施的,这样,当坦克群前进时,他们之间的苏军部队就被留在突出部上。关于这些战术的说明,且我写的《机器战》第二部分第十章。]如果同意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并且假设要越过的主要堑壕防线有三道,这些堑壕的宽度和深度又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我认为,坦克一般应当按下述方法配置:第一波。第一波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整个堑壕地带,并为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前进做好准备。
[注:如在1940年5月,德军最初在色当附近发起的坦克进攻。]第一波应由突击坦克(a)、歼击坦克(b)、架桥坦克(c)和烟幕施放坦克(d)编成,如图十五所示。
[注:若必须通过地雷场,还应编配扫雷坦克。]突击坦克一直向前开进,越过堑壕。越壕时是否使用越壕框架,应观堑壕宽度而定。架桥坦克随后跟进,并在堑壕上架桥,以便使较小的坦克能够越过堑壕。
[注:在1932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