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86章 杀子之仇
,最快更新寒门状元最新章节!
从大黑河往南,道路并不是很好走,将士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只有沈溪清楚,如果按照现在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大概六七天时间就能到大同镇,大致位置是团山附近,可由兔毛川直接入关到大同右卫,这次行军就会有个结果。
但沈溪不准备返回大同,不涉及鞑靼人沿途阻挠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亲手制定的军事计划未完成,此时返回无异于会落人口实,同时也会让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军心士气就此泄去。他打算继续带领兵马到河套之地,完成既定计划,至于关内明军是否会按时出现在约定地点,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走了两天,过青冢,也就是传说中的昭君墓,便到灰河上游水位较浅的区域,沈溪下令渡河。
因为军中带有大量羊皮袋可轻松组装成羊皮筏子,只需再寻找木板搭设桥面即可,浮桥轻松成型,鞑靼尾随的人马并没有上前来袭扰,经过一天一夜折腾,全军终于安全渡过灰河。
沈溪抵达灰河西岸,已是六月初九下午,兵马没有继续行进,而是选择留在河滩地带休息,一方面拆卸浮桥同时给羊皮袋放气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得调查永谢布部的位置,防止出意外。
傍晚时分再次有士兵用羊皮筏子在灰河上捞鱼,沈溪在河岸上慢步,对岸的情况尽收眼底,唐寅过来跟沈溪汇报军情,顺带问了一句:“沈尚书,您对鞑靼人的情况了若指掌,不知现在鞑靼主力距离我们有多远?”
沈溪微微摇头:“大概两百里左右吧。”
唐寅眼前一亮:“如此岂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彻底安全了?为何不直接往东南走,返回大明疆土,而要继续西行?”
沈溪打量唐寅:“伯虎兄说的话,我怎么听不太明白呢?西去不照样可以回大明?难道伯虎兄对周边地形很了解?”
唐寅看着南方,在夕阳的光辉照射下,巍峨大山映入眼帘:“虽然在下对塞外地理不是很熟悉,但沈尚书那份军事地图在下却看过,知道从这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大概四五百里,就能返回大明朝境内,可沈大人却执意要往西走,分明别有所图!”
沈溪看了看周围,发现没什么人听到,这才放下心来,蹙眉道:“伯虎兄的话,实在让人费解,你可知道我们出兵的目的?”
“知道。”
唐寅道,“沈尚书一心打胜仗,说带着大家回大明,不过是欺骗将士让他们放下戒心……再往西南走,便是成祖时设的东胜卫旧地,此后必会过黄河,看起来似乎一直是向南走,但一段时间内会距离长城越来越远……由此可见,沈尚书为达成目的,不惜利用将士们的信任!”
沈溪看着唐寅,脸上露出苦笑:“伯虎兄为何把我说得如此不堪?从出兵开始,我们的目的就是绕道草原,引诱鞑靼人前往河套地区,如果敌人不上当,我们在延绥入关也没人有话说。”
“但要是现在我们就折身回大同,请问把既定军事计划置于何地?完成了陛下和朝廷的交托么?现在朝野已有人造谣,说我出兵后就找地方藏了起来,坐视陛下带兵跟鞑靼人交战,还有传言说我投敌卖国,此刻回大同,岂非落人口实?连自己制定的计划都没完成,还有何脸面要求旁人按计划行事?”
唐寅并非不讲理之人,仔细思索沈溪的话后,点头道:“沈尚书要继续往西走,无可指责,不过在下想问一句,不知几天能到延绥镇?”
沈溪语气平淡:“最多一个月吧!”
唐寅苦笑道:“在下早说过,不会干涉沈尚书决定,不会出去乱说,但也请沈尚书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尽可能多地把将士带回故土,绝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草原上的孤魂野鬼!”
沈溪听了连连摇头,心想:“素来玩世不恭的唐大才子,几时有如此责任心和胸怀?他的意思不会是想提醒我,把他安全带回去吧?”
因唐寅为人处世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沈溪没再跟他争辩。
唐寅明知沈溪“不安好心”继续领军西行,却没有出言点破,而是跟随兵马一起走,足以说明唐寅没有恶意。
回到中军大帐,沈溪特地让唐寅留步,让对方看一下他绘制的军事地图。
等唐寅仔细看过,惊讶地问道:“原来沈尚书早就知道我们走的是什么地方,连路线都提前设计好了?”
沈溪摇头:“难道伯虎兄没发现,我标注的只有我们走过的路?我只能根据大概记忆,知道我们现在到了什么地方,把方向和路线记录下来,至于前路……依然吉凶未卜!”
唐寅又详细打量一番,叹了口气:“看来从这里到延绥,还要走很远。”
沈溪笑问:“伯虎兄想打退堂鼓了?”
唐寅看着沈溪,断然摇头:“走到现在,若再说放弃的话,等于之前的路白走了,在下理解沈尚书的决定,如果连我们这路人马都不能取得寸功,指望其余人马……唉,说句难听的,怕是几十年也未必会有什么进展,能守住疆土就算不错了!”
沈溪夸赞:“看来伯虎兄对大明边疆形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唐寅一抬手,打断沈溪的恭维,“边疆怎么样,不用沈尚书说,其实都摆在明面上,大明自太宗后,便已转变策略,由攻转守,朝廷要按照当初对待北元的方式开战,只有沈尚书这样让鞑靼人惧怕的人领军才可。”
沈溪道:“伯虎兄这是抬举在下。”
唐寅问道:“那下一步,咱们便要前往黄河渡口过河吗?以在下所知,东胜卫西南方的君子津渡口水势较为平缓,历来是渡河首选之地。”
沈溪点头:“是。可惜东胜卫城早就不在了,现在具体什么样子,没人知晓,更不要说君子津是怎生模样……照理说东胜卫故城以及君子津地理位置重要,永谢布部会派专人打理,不应荒废才是……一切等过去后再说吧。”
“永谢布部不是跟我们结盟了吗?”唐寅问道。
沈溪摆摆手,没有回答唐寅的问题。
让唐寅看到他亲手绘制的军事地图,已算推心置腹,他不会再跟唐寅探讨更多关于行军的问题,同时沈溪自己也需要静下心来琢磨,如何才能在未来长达一千多里的行军中,不跟鞑靼人起正面冲突,保证未来真正决战时,自己所部占据有利地形。
……
……
就在沈溪所部过灰河时,巴图蒙克的人马也渡过了黑河,直接杀到敕勒川丰州滩地区。
这片地区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称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如果历史没改变的话,再过七十多年,驻牧于该地的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此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大明朝廷赐名“归化城”。
几天前巴图蒙克得知二儿子被突入草原的明军跟永谢布部联合设计诛杀,大为震怒,没有直接南下跟沈溪交战,而是带兵过了大黑河,径直杀到永谢布部核心领地,可到了地方才发现永谢布部已西迁,敕勒川地区只剩下一些想浑水摸鱼的小部族。
巴图蒙克本来是一个很有理智的人,不过盛怒之下却下达屠杀令,对于那些诚心前来归附的小部族没有丝毫留情的意思,直接下令灭族。
六月初九,夜。
巴图蒙克开完汗部大会,挥退左右,独自留在中军大帐内,黯然神伤。
一直到二更时分,巴图蒙克长子图鲁博罗特一边咳嗽一边掀开帘子走了进来。
巴图蒙克见到大儿子,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一边转过身背对门口方向,一边用手擦去眼角的泪痕。
“……父汗,现在外面传言四起,说父汗违背诺言,明明对天盟誓不屠杀主动投靠的部族,现在却恣意屠戮敕勒川地区的牧民,必会带来恶果。”
除了图鲁博罗特外,没人可以这么指责达延汗,也是因为巴图蒙克对满都海哈屯诞下的几个儿子非常信任,尤其是对图鲁博罗特亲睐有加,因为按照蒙古长子继承制传统,未来会由图鲁博罗特继承他的汗位。
巴图蒙克没有回头,厉声喝道:“这些部族曾依附永谢布部,算是亦不剌的半个帮凶,现在亦不剌带领族人迁走,他们想占据这块肥沃的牧场,再谈归附之事,实属狼子野心……此等人见异思迁,根本没有忠诚可言,一旦我们撤兵他们绝不会诚心投效,我为何要留着他们?”
图鲁博罗特解释道:“但罪魁祸首始终是亦不剌,还有那个明军将领。”
突然间巴图蒙克沉默了,营帐内安静得可怕。
过了许久,巴图蒙克转过身来,眼睛显得异常深邃,一种恐怖的力量在他身体周围凝结。
巴图蒙克一字一句地说:“谁做的恶,必须由其本人承担,亦不剌也好,沈溪也罢,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明朝皇帝已不可能出兵援助,如果不趁机除掉沈溪,他会阻挠我统一草原的大业!不过图鲁,你弟弟死了,难道你不伤心?”
图鲁博罗特突然意识到,达延汗对他产生了怀疑。
众所周知,巴图蒙克今年三十八,他这些儿子年岁普遍不大,三儿子如今不过十七,真正能跟图鲁博罗特争夺继承权的只有二儿子乌鲁斯博罗特,从达延汗敕封乌鲁斯博罗特为济农这一尊崇的身份,更改继承人并不是不可能。
但如今随着乌鲁斯博罗特被杀,图鲁博罗特作为达延汗长子,继承权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图鲁博罗特赶忙为自己解释:“孩儿自然伤心,但不会表现出来,孩儿会化悲愤为力量,替弟弟讨回公道……父汗可以委命我为先锋,让我亲手解决那个万恶的明军将领,为乌鲁斯报仇!”
巴图蒙克尽管对长子有所怀疑,但最后还是断然摇头:“你弟弟之死已无可挽回,我不想再因一些变故失去你这个长子,带兵尾随明军之事,我会交给旁人!”
……
……
六月十二,延绥再次得到圣旨,朱厚照仍旧下令三边需要调兵五万往宣府,并且强调不得有任何拖延,王琼非常为难。
也就在当天,他收到来自北方的斥候传回的消息,这也是开战后第一次得到沈溪所部的讯息。
王琼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去向谢迁“求教”,在这节骨眼儿上,他宁可把决定权交给谢迁,这样即便事后出了问题,他也会是文官集团力保的对象。谢迁再怎么专横跋扈,也没到推卸责任的地步,所以只要谢迁决定的事情,事后不可能会迁怒他人。
谢迁听到圣旨内容,面色沉重,他老脸蜡黄,即便知道皇帝没有就之前的出击失败而怪责,甚至给予奖赏,心病依然没有痊愈。
谢迁咳嗽几声:“之前上疏之已明确说过,三边防务不容有失,陛下突然调兵宣府,等于说延绥、宁夏和甘肃三镇均会出现兵力空虚的情况,宣府周边有鞑靼人袭扰,难道这里就没有吗?调五万人马……咳咳,延绥怎么可能一下子抽调那么多人?”
王琼试探地道:“谢阁老,陛下龙颜大怒,下旨斥责三边调兵不力,若继续拖延,难免为小人所趁,很可能会在陛下跟前攻讦谢阁老和在下……”
谢迁打量王琼:“那你的想法呢?”
王琼犹豫一下,道:“以在下看来,宣府并非此战主战场,最后的大战可能仍旧如之厚此前所言,在三边周边展开……既然陛下要调兵,何不以地方屯田老弱兵士为主,驰援宣府?”
谢迁没有怪责王琼,开始思考如此行事的可行性,半晌后点头:“倒不是不可,但陛下可是要征调延绥最精锐的骑兵……”
王琼道:“骑兵的问题,倒也好解决,谢阁老不妨想一下,骑兵的主要用处在于紧急驰援,以及主动出击。三边一下子抽调五万人马,哪怕只是各卫所用来屯田的老弱,也会使得地方防备空虚,再想出击已无可能,骑兵短时间内派不上用场!”
等王琼把话说完,谢迁脸色多少有些难看,因为之前正是在他力主下派骑兵迎战鞑靼人,结果遇挫而回,如此正好印证了王琼说的骑兵暂无大用的说法。
两千打六百,结果居然旗鼓相当,自损还在狄夷之上……
这样的战果,让谢迁就此打消出兵赚取战功的想法,此时对于王琼的建议,自然是大为认同。
“嗯。”
谢迁微微点头,意思是这件事可以商议。为了避免王琼紧咬不放,他有意转变话题:“德华,你之前不是说有两件事吗?还有一件是什么?”
王琼神色迟疑:“斥候得到了一些关于兵部沈尚书的线报!”
“你再说一遍,关于谁?沈之厚吗?”
谢迁之前在调兵问题上态度模棱两可,整个人显得很疲累,毫无精神可言,但听说事关沈溪后,脸上突然有了光彩,就差伸出双手抓着王琼的衣领问个明白了。
王琼对谢迁的变化非常诧异,连忙道:“是的。本来我们在北方草原上安排的斥候,并未查获任何关于沈尚书的消息,但近来一些东套平原地区的小部落向西迁徙,他们的牧民向我们的斥候提供了情报,原来沈尚书自大同出兵后,先到土城,继而抵达九十九泉,再折道西行……”
“后续呢?”谢迁关切地问道。
王琼摇摇头:“之后便没了消息,大概知道沈尚书沿着草原上一条河流走,中途未传有接战的消息,不过听闻达延汗已调集重兵围堵拦截,战事很可能在过去这段时间已发生,只是消息未传回而已。”
“情报传递太过滞后!”
谢迁气恼地道,“草原上发生什么,都不能第一时间获悉,等知道确切的情况,黄花菜都凉了……”
面前这位首辅大人的表现让王琼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期待的谢迁,对沈溪的表现却有着很高的期待。
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落在沈溪这路人马上,谁都知道,这场战事即便有胜果,也不可能看朱厚照和他领导的中军,最终还是要靠沈溪和他统领的兵马撑起大明这片天空。
王琼道:“因为草原上战争频繁,那些小部落迁徙情况异常严重,之前给我们提供线报的游牧民现在不知迁徙到了何处,以目前的情况看,沈尚书准备从东套地区进入河套,再转而南下往延绥进发,这跟沈尚书之前预定的行军和诱敌路线吻合。所以在下想,若是上疏陛下,告知沈尚书行踪,或许可以把出兵驰援宣府的事情挡下来,再请示陛下,从三边出兵驰援沈尚书,如此有很大的可能将鞑靼兵马击败……”
王琼的设想明显经过深思熟虑,不过他的话话还没说完,谢迁已抬手打断。
王琼问道:“谢阁老觉得如此不合适?”
谢迁打量王琼,叹道:“德华,你觉得就算之厚带兵到草原,鞑靼人有几分可能会调重兵跟他决战?”
这问题让王琼很难作答,稍微迟疑后才道:“这不好说。谢阁老,现在谁也不知鞑靼人的战略,不过以目前情报看,鞑靼人的确有调集重兵围追堵截沈尚书所部。”
当谢迁把问题提出来时,王琼已感觉到,谢迁无意出兵驰援,于是尽可能为沈溪说话,在他看来,沈溪精心绸缪的诱敌计划,已逐渐变成现实,如果因各路人马不配合放弃支援,进而导致沈溪战败,那就太过分了。
谢迁摇头:“以你所言,鞑靼人早就盯着之厚这路人马,却让他行军大半个月都没开战,说明鞑靼人可能已意识到这是个局,所以选择息事宁人,宁可派兵骚扰我边陲各关隘,不让我军出兵驰援,如此避免决战的发生!”
王琼点了点头,觉得谢迁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在下之前也有想过,鞑靼内部纠纷不断,达延部要是拼着自身巨大损耗与沈大人开战,在无法整合中小部族的情况下,实属不智。行将统一草原,此时当以保存实力为先,达延汗会尽量避免与沈大人所部决战……不过这么说的话,他们没必要派出那么多兵马骚扰我边陲,这不合情理啊!”
无论王琼持何等立场,都只能选择支持谢迁。他不考虑谢迁所提建议是否合理,就在于王琼始终把自己当作文官集团的中坚,甘受谢迁驱策,一切以谢迁的决定为先。
谢迁不知道素有主见的王琼会迁就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考量是正确的,当即道:“鞑靼人就算要跟大明开战,也会挑软柿子捏,难道他们会觉得沈之厚所部是软柿子?”
王琼尽管不想承认,他还是摇头:“沈尚书统领的兵马,可说是我大明精锐中的精锐。”
谢迁点头:“对,所以鞑靼人知道沈之厚承担着诱敌深入的重任,怎么可能会上当受骗?倒是陛下那边绝对不能出事,哪怕我们派出人马驰援,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要陛下安然无恙,我大明将士也无损失,那这场战事我们就是胜利的一方……你说呢德华?”
王琼心想:“谢阁老的看法,是要保证目前不战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也没法说他留兵驰援沈之厚,我为何要忤逆他呢?”王琼继续点头:“谢阁老所言极是。”
谢迁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所以,调去宣府的骑兵,必须是我延绥的精锐,保住宣府才是当前第一要务。以沈之厚的能力,回兵延绥并非难事,只要他不主动挑衅,鞑靼人也不会犯着他,在没得到援兵的情况下之厚敢跟鞑靼人叫板吗?所以……他出兵不为什么功劳,只要能安稳回来,边陲安安稳稳,那我们为何要奢求打胜仗?守住边陲便好了嘛。德华,你说呢?”
王琼被摆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最后只能点头,勉强同意谢迁的说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从大黑河往南,道路并不是很好走,将士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只有沈溪清楚,如果按照现在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大概六七天时间就能到大同镇,大致位置是团山附近,可由兔毛川直接入关到大同右卫,这次行军就会有个结果。
但沈溪不准备返回大同,不涉及鞑靼人沿途阻挠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亲手制定的军事计划未完成,此时返回无异于会落人口实,同时也会让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军心士气就此泄去。他打算继续带领兵马到河套之地,完成既定计划,至于关内明军是否会按时出现在约定地点,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走了两天,过青冢,也就是传说中的昭君墓,便到灰河上游水位较浅的区域,沈溪下令渡河。
因为军中带有大量羊皮袋可轻松组装成羊皮筏子,只需再寻找木板搭设桥面即可,浮桥轻松成型,鞑靼尾随的人马并没有上前来袭扰,经过一天一夜折腾,全军终于安全渡过灰河。
沈溪抵达灰河西岸,已是六月初九下午,兵马没有继续行进,而是选择留在河滩地带休息,一方面拆卸浮桥同时给羊皮袋放气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得调查永谢布部的位置,防止出意外。
傍晚时分再次有士兵用羊皮筏子在灰河上捞鱼,沈溪在河岸上慢步,对岸的情况尽收眼底,唐寅过来跟沈溪汇报军情,顺带问了一句:“沈尚书,您对鞑靼人的情况了若指掌,不知现在鞑靼主力距离我们有多远?”
沈溪微微摇头:“大概两百里左右吧。”
唐寅眼前一亮:“如此岂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彻底安全了?为何不直接往东南走,返回大明疆土,而要继续西行?”
沈溪打量唐寅:“伯虎兄说的话,我怎么听不太明白呢?西去不照样可以回大明?难道伯虎兄对周边地形很了解?”
唐寅看着南方,在夕阳的光辉照射下,巍峨大山映入眼帘:“虽然在下对塞外地理不是很熟悉,但沈尚书那份军事地图在下却看过,知道从这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大概四五百里,就能返回大明朝境内,可沈大人却执意要往西走,分明别有所图!”
沈溪看了看周围,发现没什么人听到,这才放下心来,蹙眉道:“伯虎兄的话,实在让人费解,你可知道我们出兵的目的?”
“知道。”
唐寅道,“沈尚书一心打胜仗,说带着大家回大明,不过是欺骗将士让他们放下戒心……再往西南走,便是成祖时设的东胜卫旧地,此后必会过黄河,看起来似乎一直是向南走,但一段时间内会距离长城越来越远……由此可见,沈尚书为达成目的,不惜利用将士们的信任!”
沈溪看着唐寅,脸上露出苦笑:“伯虎兄为何把我说得如此不堪?从出兵开始,我们的目的就是绕道草原,引诱鞑靼人前往河套地区,如果敌人不上当,我们在延绥入关也没人有话说。”
“但要是现在我们就折身回大同,请问把既定军事计划置于何地?完成了陛下和朝廷的交托么?现在朝野已有人造谣,说我出兵后就找地方藏了起来,坐视陛下带兵跟鞑靼人交战,还有传言说我投敌卖国,此刻回大同,岂非落人口实?连自己制定的计划都没完成,还有何脸面要求旁人按计划行事?”
唐寅并非不讲理之人,仔细思索沈溪的话后,点头道:“沈尚书要继续往西走,无可指责,不过在下想问一句,不知几天能到延绥镇?”
沈溪语气平淡:“最多一个月吧!”
唐寅苦笑道:“在下早说过,不会干涉沈尚书决定,不会出去乱说,但也请沈尚书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尽可能多地把将士带回故土,绝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草原上的孤魂野鬼!”
沈溪听了连连摇头,心想:“素来玩世不恭的唐大才子,几时有如此责任心和胸怀?他的意思不会是想提醒我,把他安全带回去吧?”
因唐寅为人处世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沈溪没再跟他争辩。
唐寅明知沈溪“不安好心”继续领军西行,却没有出言点破,而是跟随兵马一起走,足以说明唐寅没有恶意。
回到中军大帐,沈溪特地让唐寅留步,让对方看一下他绘制的军事地图。
等唐寅仔细看过,惊讶地问道:“原来沈尚书早就知道我们走的是什么地方,连路线都提前设计好了?”
沈溪摇头:“难道伯虎兄没发现,我标注的只有我们走过的路?我只能根据大概记忆,知道我们现在到了什么地方,把方向和路线记录下来,至于前路……依然吉凶未卜!”
唐寅又详细打量一番,叹了口气:“看来从这里到延绥,还要走很远。”
沈溪笑问:“伯虎兄想打退堂鼓了?”
唐寅看着沈溪,断然摇头:“走到现在,若再说放弃的话,等于之前的路白走了,在下理解沈尚书的决定,如果连我们这路人马都不能取得寸功,指望其余人马……唉,说句难听的,怕是几十年也未必会有什么进展,能守住疆土就算不错了!”
沈溪夸赞:“看来伯虎兄对大明边疆形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唐寅一抬手,打断沈溪的恭维,“边疆怎么样,不用沈尚书说,其实都摆在明面上,大明自太宗后,便已转变策略,由攻转守,朝廷要按照当初对待北元的方式开战,只有沈尚书这样让鞑靼人惧怕的人领军才可。”
沈溪道:“伯虎兄这是抬举在下。”
唐寅问道:“那下一步,咱们便要前往黄河渡口过河吗?以在下所知,东胜卫西南方的君子津渡口水势较为平缓,历来是渡河首选之地。”
沈溪点头:“是。可惜东胜卫城早就不在了,现在具体什么样子,没人知晓,更不要说君子津是怎生模样……照理说东胜卫故城以及君子津地理位置重要,永谢布部会派专人打理,不应荒废才是……一切等过去后再说吧。”
“永谢布部不是跟我们结盟了吗?”唐寅问道。
沈溪摆摆手,没有回答唐寅的问题。
让唐寅看到他亲手绘制的军事地图,已算推心置腹,他不会再跟唐寅探讨更多关于行军的问题,同时沈溪自己也需要静下心来琢磨,如何才能在未来长达一千多里的行军中,不跟鞑靼人起正面冲突,保证未来真正决战时,自己所部占据有利地形。
……
……
就在沈溪所部过灰河时,巴图蒙克的人马也渡过了黑河,直接杀到敕勒川丰州滩地区。
这片地区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称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如果历史没改变的话,再过七十多年,驻牧于该地的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此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大明朝廷赐名“归化城”。
几天前巴图蒙克得知二儿子被突入草原的明军跟永谢布部联合设计诛杀,大为震怒,没有直接南下跟沈溪交战,而是带兵过了大黑河,径直杀到永谢布部核心领地,可到了地方才发现永谢布部已西迁,敕勒川地区只剩下一些想浑水摸鱼的小部族。
巴图蒙克本来是一个很有理智的人,不过盛怒之下却下达屠杀令,对于那些诚心前来归附的小部族没有丝毫留情的意思,直接下令灭族。
六月初九,夜。
巴图蒙克开完汗部大会,挥退左右,独自留在中军大帐内,黯然神伤。
一直到二更时分,巴图蒙克长子图鲁博罗特一边咳嗽一边掀开帘子走了进来。
巴图蒙克见到大儿子,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一边转过身背对门口方向,一边用手擦去眼角的泪痕。
“……父汗,现在外面传言四起,说父汗违背诺言,明明对天盟誓不屠杀主动投靠的部族,现在却恣意屠戮敕勒川地区的牧民,必会带来恶果。”
除了图鲁博罗特外,没人可以这么指责达延汗,也是因为巴图蒙克对满都海哈屯诞下的几个儿子非常信任,尤其是对图鲁博罗特亲睐有加,因为按照蒙古长子继承制传统,未来会由图鲁博罗特继承他的汗位。
巴图蒙克没有回头,厉声喝道:“这些部族曾依附永谢布部,算是亦不剌的半个帮凶,现在亦不剌带领族人迁走,他们想占据这块肥沃的牧场,再谈归附之事,实属狼子野心……此等人见异思迁,根本没有忠诚可言,一旦我们撤兵他们绝不会诚心投效,我为何要留着他们?”
图鲁博罗特解释道:“但罪魁祸首始终是亦不剌,还有那个明军将领。”
突然间巴图蒙克沉默了,营帐内安静得可怕。
过了许久,巴图蒙克转过身来,眼睛显得异常深邃,一种恐怖的力量在他身体周围凝结。
巴图蒙克一字一句地说:“谁做的恶,必须由其本人承担,亦不剌也好,沈溪也罢,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明朝皇帝已不可能出兵援助,如果不趁机除掉沈溪,他会阻挠我统一草原的大业!不过图鲁,你弟弟死了,难道你不伤心?”
图鲁博罗特突然意识到,达延汗对他产生了怀疑。
众所周知,巴图蒙克今年三十八,他这些儿子年岁普遍不大,三儿子如今不过十七,真正能跟图鲁博罗特争夺继承权的只有二儿子乌鲁斯博罗特,从达延汗敕封乌鲁斯博罗特为济农这一尊崇的身份,更改继承人并不是不可能。
但如今随着乌鲁斯博罗特被杀,图鲁博罗特作为达延汗长子,继承权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图鲁博罗特赶忙为自己解释:“孩儿自然伤心,但不会表现出来,孩儿会化悲愤为力量,替弟弟讨回公道……父汗可以委命我为先锋,让我亲手解决那个万恶的明军将领,为乌鲁斯报仇!”
巴图蒙克尽管对长子有所怀疑,但最后还是断然摇头:“你弟弟之死已无可挽回,我不想再因一些变故失去你这个长子,带兵尾随明军之事,我会交给旁人!”
……
……
六月十二,延绥再次得到圣旨,朱厚照仍旧下令三边需要调兵五万往宣府,并且强调不得有任何拖延,王琼非常为难。
也就在当天,他收到来自北方的斥候传回的消息,这也是开战后第一次得到沈溪所部的讯息。
王琼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去向谢迁“求教”,在这节骨眼儿上,他宁可把决定权交给谢迁,这样即便事后出了问题,他也会是文官集团力保的对象。谢迁再怎么专横跋扈,也没到推卸责任的地步,所以只要谢迁决定的事情,事后不可能会迁怒他人。
谢迁听到圣旨内容,面色沉重,他老脸蜡黄,即便知道皇帝没有就之前的出击失败而怪责,甚至给予奖赏,心病依然没有痊愈。
谢迁咳嗽几声:“之前上疏之已明确说过,三边防务不容有失,陛下突然调兵宣府,等于说延绥、宁夏和甘肃三镇均会出现兵力空虚的情况,宣府周边有鞑靼人袭扰,难道这里就没有吗?调五万人马……咳咳,延绥怎么可能一下子抽调那么多人?”
王琼试探地道:“谢阁老,陛下龙颜大怒,下旨斥责三边调兵不力,若继续拖延,难免为小人所趁,很可能会在陛下跟前攻讦谢阁老和在下……”
谢迁打量王琼:“那你的想法呢?”
王琼犹豫一下,道:“以在下看来,宣府并非此战主战场,最后的大战可能仍旧如之厚此前所言,在三边周边展开……既然陛下要调兵,何不以地方屯田老弱兵士为主,驰援宣府?”
谢迁没有怪责王琼,开始思考如此行事的可行性,半晌后点头:“倒不是不可,但陛下可是要征调延绥最精锐的骑兵……”
王琼道:“骑兵的问题,倒也好解决,谢阁老不妨想一下,骑兵的主要用处在于紧急驰援,以及主动出击。三边一下子抽调五万人马,哪怕只是各卫所用来屯田的老弱,也会使得地方防备空虚,再想出击已无可能,骑兵短时间内派不上用场!”
等王琼把话说完,谢迁脸色多少有些难看,因为之前正是在他力主下派骑兵迎战鞑靼人,结果遇挫而回,如此正好印证了王琼说的骑兵暂无大用的说法。
两千打六百,结果居然旗鼓相当,自损还在狄夷之上……
这样的战果,让谢迁就此打消出兵赚取战功的想法,此时对于王琼的建议,自然是大为认同。
“嗯。”
谢迁微微点头,意思是这件事可以商议。为了避免王琼紧咬不放,他有意转变话题:“德华,你之前不是说有两件事吗?还有一件是什么?”
王琼神色迟疑:“斥候得到了一些关于兵部沈尚书的线报!”
“你再说一遍,关于谁?沈之厚吗?”
谢迁之前在调兵问题上态度模棱两可,整个人显得很疲累,毫无精神可言,但听说事关沈溪后,脸上突然有了光彩,就差伸出双手抓着王琼的衣领问个明白了。
王琼对谢迁的变化非常诧异,连忙道:“是的。本来我们在北方草原上安排的斥候,并未查获任何关于沈尚书的消息,但近来一些东套平原地区的小部落向西迁徙,他们的牧民向我们的斥候提供了情报,原来沈尚书自大同出兵后,先到土城,继而抵达九十九泉,再折道西行……”
“后续呢?”谢迁关切地问道。
王琼摇摇头:“之后便没了消息,大概知道沈尚书沿着草原上一条河流走,中途未传有接战的消息,不过听闻达延汗已调集重兵围堵拦截,战事很可能在过去这段时间已发生,只是消息未传回而已。”
“情报传递太过滞后!”
谢迁气恼地道,“草原上发生什么,都不能第一时间获悉,等知道确切的情况,黄花菜都凉了……”
面前这位首辅大人的表现让王琼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期待的谢迁,对沈溪的表现却有着很高的期待。
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落在沈溪这路人马上,谁都知道,这场战事即便有胜果,也不可能看朱厚照和他领导的中军,最终还是要靠沈溪和他统领的兵马撑起大明这片天空。
王琼道:“因为草原上战争频繁,那些小部落迁徙情况异常严重,之前给我们提供线报的游牧民现在不知迁徙到了何处,以目前的情况看,沈尚书准备从东套地区进入河套,再转而南下往延绥进发,这跟沈尚书之前预定的行军和诱敌路线吻合。所以在下想,若是上疏陛下,告知沈尚书行踪,或许可以把出兵驰援宣府的事情挡下来,再请示陛下,从三边出兵驰援沈尚书,如此有很大的可能将鞑靼兵马击败……”
王琼的设想明显经过深思熟虑,不过他的话话还没说完,谢迁已抬手打断。
王琼问道:“谢阁老觉得如此不合适?”
谢迁打量王琼,叹道:“德华,你觉得就算之厚带兵到草原,鞑靼人有几分可能会调重兵跟他决战?”
这问题让王琼很难作答,稍微迟疑后才道:“这不好说。谢阁老,现在谁也不知鞑靼人的战略,不过以目前情报看,鞑靼人的确有调集重兵围追堵截沈尚书所部。”
当谢迁把问题提出来时,王琼已感觉到,谢迁无意出兵驰援,于是尽可能为沈溪说话,在他看来,沈溪精心绸缪的诱敌计划,已逐渐变成现实,如果因各路人马不配合放弃支援,进而导致沈溪战败,那就太过分了。
谢迁摇头:“以你所言,鞑靼人早就盯着之厚这路人马,却让他行军大半个月都没开战,说明鞑靼人可能已意识到这是个局,所以选择息事宁人,宁可派兵骚扰我边陲各关隘,不让我军出兵驰援,如此避免决战的发生!”
王琼点了点头,觉得谢迁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在下之前也有想过,鞑靼内部纠纷不断,达延部要是拼着自身巨大损耗与沈大人开战,在无法整合中小部族的情况下,实属不智。行将统一草原,此时当以保存实力为先,达延汗会尽量避免与沈大人所部决战……不过这么说的话,他们没必要派出那么多兵马骚扰我边陲,这不合情理啊!”
无论王琼持何等立场,都只能选择支持谢迁。他不考虑谢迁所提建议是否合理,就在于王琼始终把自己当作文官集团的中坚,甘受谢迁驱策,一切以谢迁的决定为先。
谢迁不知道素有主见的王琼会迁就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考量是正确的,当即道:“鞑靼人就算要跟大明开战,也会挑软柿子捏,难道他们会觉得沈之厚所部是软柿子?”
王琼尽管不想承认,他还是摇头:“沈尚书统领的兵马,可说是我大明精锐中的精锐。”
谢迁点头:“对,所以鞑靼人知道沈之厚承担着诱敌深入的重任,怎么可能会上当受骗?倒是陛下那边绝对不能出事,哪怕我们派出人马驰援,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要陛下安然无恙,我大明将士也无损失,那这场战事我们就是胜利的一方……你说呢德华?”
王琼心想:“谢阁老的看法,是要保证目前不战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也没法说他留兵驰援沈之厚,我为何要忤逆他呢?”王琼继续点头:“谢阁老所言极是。”
谢迁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所以,调去宣府的骑兵,必须是我延绥的精锐,保住宣府才是当前第一要务。以沈之厚的能力,回兵延绥并非难事,只要他不主动挑衅,鞑靼人也不会犯着他,在没得到援兵的情况下之厚敢跟鞑靼人叫板吗?所以……他出兵不为什么功劳,只要能安稳回来,边陲安安稳稳,那我们为何要奢求打胜仗?守住边陲便好了嘛。德华,你说呢?”
王琼被摆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最后只能点头,勉强同意谢迁的说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