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孙元化往事
紫禁城的坤宁宫,夜凉如水,烛火通明。
三更天了,少年朱慈烺穿着宽大的龙袍,戴着薄翼皇冠,站在这空荡荡的宫殿,面色有点苍白。这里原来是崇祯皇帝的皇后寝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京城时,朱慈烺的母亲,也就是皇后周氏,奉召在这坤宁宫自缢身亡。
朱慈烺只觉得脑袋很痛,很沉重,他很想大声喊叫,这一个月来,日夜乾坤颠倒,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说不出口:他每天过得很忐忑,朝不保夕,好不容易重新回到这紫禁城,要面对的,却是家破人亡。
朱慈烺睡不着觉,在坤宁宫里,闭上眼睛,只觉得自己的手被一双温暖柔软的白手紧握着,一位身穿凤袍、雍容貌美的女子双眸正含着惊喜的泪水看着自己,呼唤着自己的乳名。
“母亲,孩儿来看你了。”朱慈烺喃喃自语。
朱慈烺很多事情都想不通,要说皇家,哪个朝代的皇帝都没有明朝的皇帝舒服,想想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正德皇帝荒唐无度,朱明的江山都好好的。但到了他的父亲崇祯手里,兢兢业业,却亡国了。他还被李自成污蔑为假太子。
朱慈烺站在宫门外,愣愣站在那里,脸一下子青一下子白的——他的父皇崇祯皇帝,他也不懂。
崇祯皇帝命周皇后和袁贵妃等人自尽以全名节后,自己也上煤山自尽。其他妃子朱慈烺可以不管,但周皇后,是他的母亲,一想到她,朱慈烺便心里绞痛,周皇后和朱慈烺母子的感情,原本是极好的。
朱慈烺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他也睡不踏实,他虽然是大明皇帝,但他的皇位,是吴三桂等将领拥立的,朱家的皇亲国戚,死的死,自杀的自杀,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生逢乱世,他得学会忍耐,南京城想当皇帝的藩王不在少数,现在连他的两个弟弟:十二岁的永王朱慈照,十岁的定王朱慈炯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宋献策在送回吴襄时,连崇祯这两个皇子也送回了,目的就是想引起大明内部的纷争。
对于这些计谋,朱慈烺是知道的,但他在温暖的东宫里长大,父皇从来没让他处理过政务,他并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计谋。他现在,只想平平安安地和弟弟妹妹在一起。
“皇兄,你也在这里?”阿九公主在贴身丫鬟香儿的陪伴下,也来到了坤宁宫。
阿九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朱慈烺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比自己小几个月的妹妹,叹了一口气,道:“皇妹,你也睡不着?想母亲了吧?”
阿九道:“可不是吗。皇兄,你现在是大明的皇帝,日夜操劳,可要注意身体。”
“没什么可操劳的,听天由命吧,父皇那样日理万机,还不是亡国了呢。”朱慈烺苦笑道:“政事都由吴三桂父子处理好了。”
阿九听出了朱慈烺心中的不满,劝说他道:“吴三桂我不清楚,吴应熊我倒是接触过呢,他不像是坏人,大明的百姓,也都觉得这次吴家父子护送你回京,功劳巨大。”
“哎,好人还是坏人,谁能说得清呢。周公虽好,但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呢,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运气!”朱慈烺直指不远处的太监总管王之心,小声说。虽然吴家父子现在对他很恭敬,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
阿九心里明白,这王之心是吴应熊派到宫中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吴家父子都知晓。
阿九没有说话,她决定要去找吴应熊谈一谈。
这时,王之心走过来,跟朱慈烺和阿九公主行礼,道:“皇上,该上早朝了。”
朱慈烺正了正头上的帝帽,看了阿九公主一眼,道:“走了,我们上朝去啦,你先去文华殿等朕吧,一会上完早朝皇兄想和你说说话。”
那天上完早朝,吴应熊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和皇帝商议,他跟着朱慈烺来到了文华殿。
文华殿初为明朝皇帝常御之便殿,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
这里刚刚修葺完成,吴应熊在上朝时有什么不方便说的事,都会在这里和朱慈烺商议。
到了文华殿,吴应熊让殿里的太监和宫女都退下,朱慈烺有点心慌,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头上直冒冷汗。
吴应熊说:“今日所议之事,还是涉及到先皇崇祯帝,所以不便公开讨论。但事情紧急,必须尽快解决。”
朱慈烺问道:“所为何事?”
吴应熊说:“禁卫军现在的火器急切需要更新。在这之前,大明需要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平反。”
“哦!”朱慈烺内心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丞相要为谁平反?”
“孙元化。”吴应熊说:“他死得很冤。”
“孙元化?他是怎么死的?”朱慈烺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印象。
“他在十几年前就死了。孙元化是先朝一位了不起的西洋火炮专家,与其师徐光启齐名,本来可保大明不亡。”吴应熊熟读明史书籍,谈起孙元化,心里还隐隐作痛,他大致跟朱慈烺说了一下他了解到的孙元化的事迹。
孙元化生于1581年,少年时对火器和算学的兴趣超过诗文书画,而且喜欢谈兵论武,师从徐光启。
在二十三岁那年,孙元化跟着进京当官的徐光启来到京城,见到传教士利玛窦。当年,利玛窦向徐光启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几何原本》后,徐光启认为中国缺少的正是这种逻辑思维和推理方式,便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这本书。孙元化参加了删定工作,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撰写了《几何体论》《泰西筭要》等专著。在这期间,孙元化也加入了天主教,不过他竭力主张中国的天主教必须符合明朝的国情。
孙元化主张学以致用,从利玛窦那里得知,中国的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的“佛朗机”和“雷飞炮”后,欣喜地以为解除边患的药方——用西洋火器装备军队。中国在宋代就有了火炮,然而直到明代,还停留在筒管里填塞火药,凭操纵者的经验和目测发射,威力虽然胜过弓箭,可在灵活性和准确性上,还不如弓箭。于是,孙元化便对西洋火炮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写出了《西洋神机》的专业著作,他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第一次提出了统规(测量火炮仰角度的仪器)使用方法,以及药包的制作方法。同时,还配合徐光启翻译了“矩度”——测量距离的方式。这一切,都让孙元化成为独一无二的西洋火炮专家。只是这时大明的冶金技术太落后,以至他按西洋技术制造过几次火炮,都没成功。
这一期间,后金在努尔哈赤的统率下日渐强大,明朝多次出兵征讨,总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以至后金不断南进,严重威胁京城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孙元化颇有远见地提出了在宁远筑城,配备重火器,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这和袁崇焕的见解不谋而合。
不久,孙元化受到破格提拔,以随军从事的身份前往辽东,辅佐袁崇焕,他和袁崇焕当务之急是购置西洋火炮,可是朝廷资金短缺。孙元化和他的老师徐光启,不但带头捐资,而且还到处奔走搞募捐,又选派他的朋友、副总兵张焘南下澳门,向葡萄牙人购置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其中两门威力最大、被称为佛朗机的西洋火炮,还是天主教友李芝燥等捐赠。孙元化亲自把这十一门火炮督运到辽东的宁远后,安置在由他规划的炮台上。这些炮台,都是他运用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经过精确计算设置。他还在火炮下装上由他设计的灵活转动支架,增加了火炮的覆盖范围。同时,他还训练出一批优秀的炮手,为宁远大捷奠定了基础。
尽管孙元化没有直接参战,但在战后袁崇焕没有忘记为他请功,他被官升一级,并且得到十二两银子赏金。那门威力最大的佛朗机,也受到敕封,被封为“神威大将军”,受领锦袍一袭。
而且,孙元化关于现代化火炮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大明在京城办起了一座规模不大的新式火炮铸造厂。为此,孙元化还专门邀请了精通火炮制作的传教士汤若望,作为该厂的顾问。由此,他和汤若望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们的精诚合作,使得明军的火炮制作有了质的飞跃。
自宁远大捷后,孙元化深得重臣孙承宗的赏识,不断受到提拔。而在这一期间,他的老师徐光启却被下放去主持屯垦,徐光启是东林党的同情者,但对东林党人那种偏执过激、拉帮结派的行为也不赞成,所以一直和东林党人保持距离。魏忠贤误以为他受到东林党人的排挤,予以拉拢,给他加官晋爵。但他不肯同流合污,这就激怒了阉党,遭到下放。
这一时期,孙元化在孙承宗的重用下,面对骁勇的后金铁骑,创造了步炮协同的战术,充分发挥火炮的优势,取得了驰救开平、收复建昌的重大胜利,他也因功升至兵部主事。
崇祯皇帝继位,很想当个中兴之主,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大量起用东林党人入朝为官,同时也重新起用了辞职回家的袁崇焕;孙元化也得到重用,升至登莱巡抚。
登莱地区的战略地位,对大明异常重要,它是紧靠渤海湾、毗邻京畿的要地,海湾对面就是后金的辽东。谁控制了这块要地,谁就能控制京城。所以这儿一直驻有重兵。孙元化到任后,立即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装备的改造上,进口和自制了不少新式火炮。同时,他还邀请了葡萄牙籍的教练训练他的部队。他还具备战略眼光,增添了不少配备西洋火炮的新式战船。他在驻守山海关时,曾对祖大寿说过,如果能在登莱训练一支装备火炮的新式舰队,时机成熟时,配合关东铁骑,从海上对辽东予以夹击,就可以一举平定后金。然而,孙元化的宏伟规划和强军之梦,很快就被击得粉碎,以悲剧收场——因为袁崇焕错误斩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无疑是明朝优秀的统帅,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辽东野战部队,此举证明了他的治军之才。但他致命的弱点,是胆子过大,急于求成。
袁崇焕为了表达先皇知遇之恩,提出了五年复辽的不现实的激进计划。崇祯皇帝和袁崇焕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袁崇焕就是用这把尚方宝剑,杀掉了尾大不掉的皮岛守将、平辽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年轻时从军关东,因为骁勇善战而受到统帅王化贞的赏识,提拔为“游击”。王化贞兵败努尔哈赤,全军覆没,毛文龙带着二百多人败逃到鸭绿江口的皮岛,很快以帮会手段把部队扩展到两万多人。他经常对后金进行骚扰,甚至一度从后金手里收复了辽东的军事重镇镇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对于善打游击的毛文龙束手无策。毛文龙以此成了独霸一方的土皇帝,这支部队也成了他的私人武装,根本不听明朝调遣。
袁崇焕镇守宁远遭到围困时,毛文龙非但不肯出兵增援,而且趁机走私,虚报战功,骗取军饷。袁崇焕有自己的考虑,按收复辽东的计划,他要把皮岛的守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形成对后金的夹击之势,极其果断地私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却并没能控制皮岛。他不了解毛文龙和部下的关系,他们绝非上下级那么简单。在毛文龙的部下看来,袁崇焕杀的不是一个犯错的上级,而是为他们着想的干爹和大哥。虽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按时发给军饷,但袁崇焕切断了走私的途径,那点军饷岂能和暴利的走私相比?所以没过多久,皮岛就发生哗变,一部分人叛逃后金,一部分人离岛流窜成了海盗,以致解除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后来皇太极又使出离间计,袁崇焕最终被先帝冤杀。
朱慈烺说:“袁崇焕冤死,朕也听说了。为何丞相不为袁崇焕平反,而急于要为孙元化平反?后来,孙元化怎么样了?”
吴应熊说:“为孙元化平反,比为袁崇焕平反要重要得多,且听臣慢慢道来。袁崇焕是将才,孙元化则是专业人才,十分难得,一个专才运用得当,能抵得上十个将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三更天了,少年朱慈烺穿着宽大的龙袍,戴着薄翼皇冠,站在这空荡荡的宫殿,面色有点苍白。这里原来是崇祯皇帝的皇后寝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京城时,朱慈烺的母亲,也就是皇后周氏,奉召在这坤宁宫自缢身亡。
朱慈烺只觉得脑袋很痛,很沉重,他很想大声喊叫,这一个月来,日夜乾坤颠倒,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说不出口:他每天过得很忐忑,朝不保夕,好不容易重新回到这紫禁城,要面对的,却是家破人亡。
朱慈烺睡不着觉,在坤宁宫里,闭上眼睛,只觉得自己的手被一双温暖柔软的白手紧握着,一位身穿凤袍、雍容貌美的女子双眸正含着惊喜的泪水看着自己,呼唤着自己的乳名。
“母亲,孩儿来看你了。”朱慈烺喃喃自语。
朱慈烺很多事情都想不通,要说皇家,哪个朝代的皇帝都没有明朝的皇帝舒服,想想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正德皇帝荒唐无度,朱明的江山都好好的。但到了他的父亲崇祯手里,兢兢业业,却亡国了。他还被李自成污蔑为假太子。
朱慈烺站在宫门外,愣愣站在那里,脸一下子青一下子白的——他的父皇崇祯皇帝,他也不懂。
崇祯皇帝命周皇后和袁贵妃等人自尽以全名节后,自己也上煤山自尽。其他妃子朱慈烺可以不管,但周皇后,是他的母亲,一想到她,朱慈烺便心里绞痛,周皇后和朱慈烺母子的感情,原本是极好的。
朱慈烺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他也睡不踏实,他虽然是大明皇帝,但他的皇位,是吴三桂等将领拥立的,朱家的皇亲国戚,死的死,自杀的自杀,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生逢乱世,他得学会忍耐,南京城想当皇帝的藩王不在少数,现在连他的两个弟弟:十二岁的永王朱慈照,十岁的定王朱慈炯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宋献策在送回吴襄时,连崇祯这两个皇子也送回了,目的就是想引起大明内部的纷争。
对于这些计谋,朱慈烺是知道的,但他在温暖的东宫里长大,父皇从来没让他处理过政务,他并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计谋。他现在,只想平平安安地和弟弟妹妹在一起。
“皇兄,你也在这里?”阿九公主在贴身丫鬟香儿的陪伴下,也来到了坤宁宫。
阿九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朱慈烺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比自己小几个月的妹妹,叹了一口气,道:“皇妹,你也睡不着?想母亲了吧?”
阿九道:“可不是吗。皇兄,你现在是大明的皇帝,日夜操劳,可要注意身体。”
“没什么可操劳的,听天由命吧,父皇那样日理万机,还不是亡国了呢。”朱慈烺苦笑道:“政事都由吴三桂父子处理好了。”
阿九听出了朱慈烺心中的不满,劝说他道:“吴三桂我不清楚,吴应熊我倒是接触过呢,他不像是坏人,大明的百姓,也都觉得这次吴家父子护送你回京,功劳巨大。”
“哎,好人还是坏人,谁能说得清呢。周公虽好,但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呢,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运气!”朱慈烺直指不远处的太监总管王之心,小声说。虽然吴家父子现在对他很恭敬,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
阿九心里明白,这王之心是吴应熊派到宫中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吴家父子都知晓。
阿九没有说话,她决定要去找吴应熊谈一谈。
这时,王之心走过来,跟朱慈烺和阿九公主行礼,道:“皇上,该上早朝了。”
朱慈烺正了正头上的帝帽,看了阿九公主一眼,道:“走了,我们上朝去啦,你先去文华殿等朕吧,一会上完早朝皇兄想和你说说话。”
那天上完早朝,吴应熊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和皇帝商议,他跟着朱慈烺来到了文华殿。
文华殿初为明朝皇帝常御之便殿,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
这里刚刚修葺完成,吴应熊在上朝时有什么不方便说的事,都会在这里和朱慈烺商议。
到了文华殿,吴应熊让殿里的太监和宫女都退下,朱慈烺有点心慌,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头上直冒冷汗。
吴应熊说:“今日所议之事,还是涉及到先皇崇祯帝,所以不便公开讨论。但事情紧急,必须尽快解决。”
朱慈烺问道:“所为何事?”
吴应熊说:“禁卫军现在的火器急切需要更新。在这之前,大明需要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平反。”
“哦!”朱慈烺内心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丞相要为谁平反?”
“孙元化。”吴应熊说:“他死得很冤。”
“孙元化?他是怎么死的?”朱慈烺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印象。
“他在十几年前就死了。孙元化是先朝一位了不起的西洋火炮专家,与其师徐光启齐名,本来可保大明不亡。”吴应熊熟读明史书籍,谈起孙元化,心里还隐隐作痛,他大致跟朱慈烺说了一下他了解到的孙元化的事迹。
孙元化生于1581年,少年时对火器和算学的兴趣超过诗文书画,而且喜欢谈兵论武,师从徐光启。
在二十三岁那年,孙元化跟着进京当官的徐光启来到京城,见到传教士利玛窦。当年,利玛窦向徐光启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几何原本》后,徐光启认为中国缺少的正是这种逻辑思维和推理方式,便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这本书。孙元化参加了删定工作,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撰写了《几何体论》《泰西筭要》等专著。在这期间,孙元化也加入了天主教,不过他竭力主张中国的天主教必须符合明朝的国情。
孙元化主张学以致用,从利玛窦那里得知,中国的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的“佛朗机”和“雷飞炮”后,欣喜地以为解除边患的药方——用西洋火器装备军队。中国在宋代就有了火炮,然而直到明代,还停留在筒管里填塞火药,凭操纵者的经验和目测发射,威力虽然胜过弓箭,可在灵活性和准确性上,还不如弓箭。于是,孙元化便对西洋火炮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写出了《西洋神机》的专业著作,他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第一次提出了统规(测量火炮仰角度的仪器)使用方法,以及药包的制作方法。同时,还配合徐光启翻译了“矩度”——测量距离的方式。这一切,都让孙元化成为独一无二的西洋火炮专家。只是这时大明的冶金技术太落后,以至他按西洋技术制造过几次火炮,都没成功。
这一期间,后金在努尔哈赤的统率下日渐强大,明朝多次出兵征讨,总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以至后金不断南进,严重威胁京城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孙元化颇有远见地提出了在宁远筑城,配备重火器,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这和袁崇焕的见解不谋而合。
不久,孙元化受到破格提拔,以随军从事的身份前往辽东,辅佐袁崇焕,他和袁崇焕当务之急是购置西洋火炮,可是朝廷资金短缺。孙元化和他的老师徐光启,不但带头捐资,而且还到处奔走搞募捐,又选派他的朋友、副总兵张焘南下澳门,向葡萄牙人购置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其中两门威力最大、被称为佛朗机的西洋火炮,还是天主教友李芝燥等捐赠。孙元化亲自把这十一门火炮督运到辽东的宁远后,安置在由他规划的炮台上。这些炮台,都是他运用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经过精确计算设置。他还在火炮下装上由他设计的灵活转动支架,增加了火炮的覆盖范围。同时,他还训练出一批优秀的炮手,为宁远大捷奠定了基础。
尽管孙元化没有直接参战,但在战后袁崇焕没有忘记为他请功,他被官升一级,并且得到十二两银子赏金。那门威力最大的佛朗机,也受到敕封,被封为“神威大将军”,受领锦袍一袭。
而且,孙元化关于现代化火炮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大明在京城办起了一座规模不大的新式火炮铸造厂。为此,孙元化还专门邀请了精通火炮制作的传教士汤若望,作为该厂的顾问。由此,他和汤若望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们的精诚合作,使得明军的火炮制作有了质的飞跃。
自宁远大捷后,孙元化深得重臣孙承宗的赏识,不断受到提拔。而在这一期间,他的老师徐光启却被下放去主持屯垦,徐光启是东林党的同情者,但对东林党人那种偏执过激、拉帮结派的行为也不赞成,所以一直和东林党人保持距离。魏忠贤误以为他受到东林党人的排挤,予以拉拢,给他加官晋爵。但他不肯同流合污,这就激怒了阉党,遭到下放。
这一时期,孙元化在孙承宗的重用下,面对骁勇的后金铁骑,创造了步炮协同的战术,充分发挥火炮的优势,取得了驰救开平、收复建昌的重大胜利,他也因功升至兵部主事。
崇祯皇帝继位,很想当个中兴之主,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大量起用东林党人入朝为官,同时也重新起用了辞职回家的袁崇焕;孙元化也得到重用,升至登莱巡抚。
登莱地区的战略地位,对大明异常重要,它是紧靠渤海湾、毗邻京畿的要地,海湾对面就是后金的辽东。谁控制了这块要地,谁就能控制京城。所以这儿一直驻有重兵。孙元化到任后,立即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装备的改造上,进口和自制了不少新式火炮。同时,他还邀请了葡萄牙籍的教练训练他的部队。他还具备战略眼光,增添了不少配备西洋火炮的新式战船。他在驻守山海关时,曾对祖大寿说过,如果能在登莱训练一支装备火炮的新式舰队,时机成熟时,配合关东铁骑,从海上对辽东予以夹击,就可以一举平定后金。然而,孙元化的宏伟规划和强军之梦,很快就被击得粉碎,以悲剧收场——因为袁崇焕错误斩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无疑是明朝优秀的统帅,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辽东野战部队,此举证明了他的治军之才。但他致命的弱点,是胆子过大,急于求成。
袁崇焕为了表达先皇知遇之恩,提出了五年复辽的不现实的激进计划。崇祯皇帝和袁崇焕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袁崇焕就是用这把尚方宝剑,杀掉了尾大不掉的皮岛守将、平辽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年轻时从军关东,因为骁勇善战而受到统帅王化贞的赏识,提拔为“游击”。王化贞兵败努尔哈赤,全军覆没,毛文龙带着二百多人败逃到鸭绿江口的皮岛,很快以帮会手段把部队扩展到两万多人。他经常对后金进行骚扰,甚至一度从后金手里收复了辽东的军事重镇镇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对于善打游击的毛文龙束手无策。毛文龙以此成了独霸一方的土皇帝,这支部队也成了他的私人武装,根本不听明朝调遣。
袁崇焕镇守宁远遭到围困时,毛文龙非但不肯出兵增援,而且趁机走私,虚报战功,骗取军饷。袁崇焕有自己的考虑,按收复辽东的计划,他要把皮岛的守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形成对后金的夹击之势,极其果断地私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却并没能控制皮岛。他不了解毛文龙和部下的关系,他们绝非上下级那么简单。在毛文龙的部下看来,袁崇焕杀的不是一个犯错的上级,而是为他们着想的干爹和大哥。虽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按时发给军饷,但袁崇焕切断了走私的途径,那点军饷岂能和暴利的走私相比?所以没过多久,皮岛就发生哗变,一部分人叛逃后金,一部分人离岛流窜成了海盗,以致解除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后来皇太极又使出离间计,袁崇焕最终被先帝冤杀。
朱慈烺说:“袁崇焕冤死,朕也听说了。为何丞相不为袁崇焕平反,而急于要为孙元化平反?后来,孙元化怎么样了?”
吴应熊说:“为孙元化平反,比为袁崇焕平反要重要得多,且听臣慢慢道来。袁崇焕是将才,孙元化则是专业人才,十分难得,一个专才运用得当,能抵得上十个将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