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第十九章 甄、贾宝玉与"甄宝玉送玉"
《红楼梦》在写贾宝玉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特设了江南甄(应嘉)府的贵公子甄宝玉,这是一个十分奇妙而重要的设计!但因为"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脂评),要到原续后30回佚稿才正面写他,因此这个宝玉的本质规定性,作者的用意,他与贾宝玉的关系等等,便显得分外"迷离恍惝",令人产生理解的分歧。
一前人的分歧
前人嗣分歧这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其泰和姜祺:
(一)"只是一人"说:第56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清时陈其泰日:"真玉c假玉,是一是二,迷离恍惚,令人寻味无穷。(贾宝玉)醒后用镜中影子一点,可见只是一人也。"他认为这跟"庄生梦蝶"一样:庄子就是蝴蝶c蝴蝶就是庄子,甄玉c贾玉其实也是"一人"。
(二)"貌似神异"说:清时姜祺评"甄宝玉"诗云:"空教疑是更疑真,是一人还是二人?貌似究嫌神未似,何如我与我相亲?"又自注日:"败子回头真宝贝,故日甄宝玉。"姜祺认为甄c贾二玉仅仅"貌似",其"神"则异:贾玉是"不肖"之子,甄玉是"回头"的败子。
笔者赞同姜祺的"貌似神异"说。
二脂评的提示
脂砚斋c畸笏叟是阅过c抄过c评过后30回佚稿的,他俩虽也有误批c谬批,但其批的总体价值胜过所有前人批。尤其对于原续佚稿,唯有他俩留下了诸多独家资料。关于贾玉c甄玉,脂评中有四条批语,从位置c语气c署名看,当是脂砚c畸笏之批:
(1)第1回写甄士隐之"甄",甲戌c甲辰本眉批:"真假之意。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即:甄宝玉c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c假宝玉之谓也,作者用了谐音寓意法。
(2)第2回贾雨村谈甄宝玉,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即:甄玉c贾玉是"遥照"c"传影"的关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照应c互为影子的。
(3)第2回写贾宝玉"唧玉"而生,王府本侧批:"(通)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即:如果把贾宝玉比作《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么甄宝玉就像"六耳悟空",是个貌似实异的冒牌货,因为他并没有"通灵玉"(并非"补天"石头降生)。
(4)第22回凤姐c贾琏谈宝钗生日宴,庚辰本眉批:"将薛c林作甄玉c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即:甄玉c贾玉之别,相当于c类似于宝钗c黛玉之别,这样理解才符合"执笔人"曹雪芹设计甄c贾二玉的本意!
以上四条脂批十分重要,可谓是理解甄c贾二玉的要津,其中语意,我们后文详述。
三甄c贾二玉之同
这二玉之所以令人"惝恍迷离",原因在于他俩确有相同点,即脂评所谓二者"遥照",相互"传影":
(1)命名相同:都叫"宝玉"。只是一个姓贾,是荣国府贾政的儿子;一个姓甄,是江南"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的儿子。
(2)长相相同:第56回当甄家四个管家娘子乍一见到贾宝玉时,"唬了一跳",以为是他甄家的那个甄宝玉来了呢。李纨说:"可知是(二玉)模样相仿了。"岂止"相仿",简直像是镜子里外的同一个宝玉!
(3)幼年时"性情"相同:"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甄玉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们,婆子c媳妇拉他的手c动他的东西都"不依","无法无天",甄家"老爷太太恨的无法",也"还打他"。第2回贾雨村说:甄宝玉也是个"异样孩子":读书"必得两个女儿伴着",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c元始天尊两个宝号还尊荣无对","万不可唐突女字","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既然甄c贾二玉相互"传影",则甄玉的此段幼儿情状,亦可作为贾玉幼时"情性"的补叙,因为他俩是"易地则同之人"。
(4)追求自由恋爱相同:第56回贾玉梦见甄府的丫环笑问甄玉:"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足见,甄玉也有一个"林妹妹"似的体弱多病的妹妹,他也正在为与这"妹妹"的情与病而"胡愁乱恨"。
(5)最后沦为乞丐相同:第6回甄士隐作《好了歌》"解注"云:"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本侧批日:"甄玉c贾玉一干人。"可知:到了全书的最后,二玉都是沦为乞丐了的。
一一以上的相同,仅是二玉"貌似"的一面,但重要的还是他俩的"神异",即其本质的不同:
四甄c贾二玉之异
如果说"貌似"仅仅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之法,容易令读者"迷离惝恍"那么"神异"则是作者设计二玉的"本旨"所在,切不可被他"瞒过"。二玉的村异之处至少有六点:
(1)年令不同:程高本后40回说:甄玉比贾玉"略小一岁"(第114回)其实不止:第45回黛玉已"十五岁",第53回过年("祭宗祠")又长了一岁:卜六岁;贾玉比黛玉"大一岁":十七岁;第56回甄玉"今年十三岁",则贾玉实肚甄玉大四岁!
(2)命名原因不同:甄玉命名"宝玉",仅仅因为其祖母"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他作宝玉"(第56回)。而贾玉之命名"宝玉"是因为"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赫取名叫作宝玉。"(第2回)也就是说:贾玉有"玉",甄玉没有"玉"。这取名厉因的不同,根源于二玉来历的不同:
(3)来历不同:贾玉所衔的"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本是"不堪入选"能"补天"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在"形体"上才成了"宝物":"通灵宝玉(第1回)。但甄玉并无这样的来历,他并非"补天"石头的化身,因此也就并无"通灵宝玉"这样的"宝物"。一一这一不同的来历,决定了二玉的"本质"c性格特征c志向c作者命意的根本不同,即两个人物形象的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此乃关键性的不同,我们把它简约为真与假的不同("甄"与"贾"之别)。(4)真c假(甄c贾)的不同: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不光物化为"通灵宝玉",同时还通过"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一神话故事或浪漫手法:石头人化为贾宝玉其人!这其中的关节在于一个"瑛"字!
神瑛之"瑛":"美石"也(见《辞海》),似玉而实为优质之石,故而"神瑛"办即神石也!作者通过这一"瑛"字,便把"神瑛"与石头勾联起来,点出了"神琐侍者"实乃"补天"石头化来,落胎后化为贾宝玉。这样,作者便把"补天"石头一一神瑛侍者一一贾宝玉三位一体地勾联清楚,而"贾宝玉"即假宝玉c真石头之寓意,也点拨明白。
因此,以为"补天"石头只物化为"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其人无关;或以为贾宝玉只从"神瑛侍者"化来,与"补天"石头无关,这是片面的理解。应当说:"补天"石头一方面经僧道"幻术",物化为"通灵宝玉";另方面又通过"神瑛侍者"这一变体,人化为贾宝玉。因此贾宝玉其人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才名为《石头记》!贾宝玉一石头!(脂评也屡屡称"玉兄"为"石兄"!)
那么"赤瑕宫"又有何寓意呢?这是从贾府家族把"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其人当成了"宝物"c"宝玉"的角度,来加以警示的。"瑕":"赤也,又玉有病也"(脂评)。玉历来以洁白为宝贵,所谓"白璧无瑕",但凡玉而带有"赤瑕":红色的瑕疵,这便是一块出了毛病的玉。也就是说:"通灵宝玉"仅从"形体"上看似乎是"宝物",其实它在"本质"上仍是"石头";因此贾府家族把它当作"宝玉",实是一块带有"赤瑕"一一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它象征着贾宝玉其人,从外形看似乎是惟一可以"继业"c能使"富贵传流"c"仙寿恒昌"的"宝玉",其实他是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如"最不喜务正","于国于家无望"等等),指望他"继业"c"规引入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本质"乃是石头,不是真正白璧无瑕的"宝玉",更不是"通灵"的"宝玉"(故而一僧一道说他"更无奇贵之处"),亦即他还是假宝玉c真石头之意!因此家族把他当作宝贵的"玉",期望必然落空!
由此联系到第22回的"参禅":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宝玉竞不能答。其实这答案在于:宝玉其人既是假"宝":何"贵"之有?他作为"石头"确是"坚"的(坚定的"补天"之志!);但他作为"玉",却是有毛病的假"玉","于国于家无望",又何"坚"之有?他是决不为家族的富贵"恒昌"卖命的!但宝玉此时尚不知自己的出身c"本质",故不能答。
因此若把贾宝玉其人理解为具有"玉c石二重性",认为其"玉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情c爱护丫头等等),其"石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的"缺点"c"弱点"c"落后成分"(如撵茜雪等等纨裤习气),这是须得商榷的。既然贾宝玉一假宝玉一根本不是玉一石头,他哪里来的"玉性"?他只有"石性"!并且他的"石性"恰恰体现在他的顽石般的叛逆性c进步性和美好品行,如对抗封建"正路"c爱护女儿c结交寒友c"批驳诮谤"等等。
实际上,所谓"玉"与"石",在贾宝玉身上,不是指其性格的二重性,而是只具有两种逆向的象征寓意:所谓"玉"一"通灵宝玉"一富贵的"仙寿恒昌",象征着家族(如荣宁二公阴魂)对他的"继业"希望,但这只是家族的幻想或幻觉,因为这"宝玉"本身即是石头的幻像c假像,他是假的"宝玉",预示了家族希望的注定落空!所谓"石"一真石头一"补天"之石,象征着贾宝玉的"本质"c"补天"志向c叛逆性格,但因为他原本是一块期望"补天"又"无材补天"c"不堪入选"的石头,因此又预示着他无法"补天",他的"补天"之志必然失败的结局!(至于他的"补天"理想表现在哪里?这一志向或理想有无时代的根源c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则须另文专叙。)
至于甄宝玉一真宝玉的寓意,则是简单多了,他与假"宝玉"相反:他与"补天"石头毫无关系,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也就是说:假"宝玉"被家族视为"宝玉",仅仅是家族的错觉c主观愿望或幻想;而甄宝玉对于家族的"继业"希望或愿望,却是一个真正的"宝贝",他并非真的叛逆,他长大后是真正怀着复兴家业之志的。
然则甄宝玉幼时的某些"异样孩子"的叛逆性言行表现,又作何解呢?一方面,他幼时的这些表现,仅为贾宝玉"传影"一一传达出c补写出贾宝玉幼时的"影子",但甄玉形象的这一任务已经于第2回就完成了。另方面,正因为甄玉幼时曾有某些叛逆行径,才反照出他后来"败子回头"c痛改前非c变成真宝玉的人生历程。何谓"真宝玉"?姜祺点得再清楚不过:"败子回头真宝c贝!"我国历来俗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比黄金还可贵,当然是宝玉了。因此幼时曾一度是"败子"一一叛逆的甄玉而能"回头"一一改过自新,当然是家族的真宝玉了。甄府的管家娘子也早有预言:甄玉孩时的"刁钻古怪脾气",是"都还治得过来"的(第56回)。故而甄宝玉一真宝玉的寓意也正在于:它预示了这个甄府的宝玉日后肯定是会"败子回头",试图实现家族复业希望的!客观条件能不能允许他实现,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一点,程高本后40回写甄玉后悔"少时不知分量",年长后"领悟"了"世道人情",劝了贾玉一通"文章经济"c"显亲扬名"的"禄囊旧套",而贾玉与之"冰炭不投"等等,倒是与芹著原续"颇似"的;但它写甄玉不是"展眼乞丐",而是中举,抄败的甄府靠他"更要鼎盛起来",毕竟与原续又"殊不类"矣!
总之,甄玉c贾玉在"本质"上有真c假的不同甚至对立。民国时侠人总结说:"甄宝玉者何?真宝玉也,玉也;贾宝玉者何?假宝玉也,石也。"当然说甄宝玉是"玉也",亦不妥当,因为他根本没有"玉",应当说他是家族的"宝贝"也。
(5)行乞原因的不同:前文引脂评已述:甄玉c贾玉最后都将"展眼乞丐人皆谤"。按芹著原续后30回,甄c贾二玉虽都沦为乞丐,但二者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甄玉之行乞,只是因为甄府于第74回早已抄没治罪,他同样"潦倒不通世务","贫穷难耐凄凉",他那"真宝玉"的复业愿望,当然也随之成为泡影,都逃不出《好了歌》所说"好"就是"了"的总趋势中,因此他只能沦为"乞丐"。而贾玉之行乞,除贾府的抄没事败,还有他个人的一个特殊原因:找玉!他的那块"通灵宝玉"被他扔了(从"误窃":大家误以为被偷窃可知,这"玉"不是被"窃"而失的;又从前80回他的两次为黛玉而摔玉可知:他这第三次扔玉也是为了黛玉,被他背着众人摔掉的,这原因照例是"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即与宝黛爱情有关。)
这块丢失的"通灵玉",虽曾被沦为仆妇的凤姐"扫雪"时拾到(脂评日:"凤姐扫雪拾玉"),但刁毒的凤姐并没有把玉还给宝玉。从后来这玉落到了甄宝玉手里看,它是不知何故流落到了府外,有过一段转手过程的(现已无法确知)。
但这"通灵玉"和贾玉玉其人都不过是个"形体",其"本质"原本是"补天"石头。待到最后贾宝玉"历尽悲欢离合c炎凉世态"一番"梦幻",以及一僧一道的点醒后,当他决意要"悬崖撒手"一一跟着出家为僧,实际是"复还本质"一一还原为"石头"时,他才恍悟那"玉"原来是他的"质"一石头的幻化,他必须找回这个"质"才能"形质归一"c"复还本质",正如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必须找回那"螺壳"才能返还原形一样。而届时贾府已经抄败,那玉早已流落在外,于是宝玉遵照一僧一道的暗示,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去找玉。但业已"贫穷凄凉"的宝玉如此外出,衣食无给,何以为生?势必只能"行乞"!否则,他若是真的为当"乞丐"而离家当乞丐,其妻宝钗和其友袭人c蒋玉菡c小红c贾芸c茜雪c倪二金刚等人是决不会放他出走的,他们正在"供奉玉兄宝卿",决不至让他落到行乞的地步。因此只有他对妻子宝钗已"到底意难平",更兼为了"找玉",并且是瞒着诸人偷偷出走的,妻友们才毫无办法!
以上是说:甄c贾二玉都行乞,但各自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一个是真"乞丐",一个为了找玉而成为"乞丐"。
(6)结局不同:上文已述,贾玉的结局是僧道于开卷预示的:"复还本质",即由僧道引领,重新回到青埂峰,还原成"补天"石头。而甄玉这个凡夫俗子
的结局,不过是个普通的"乞丐",终究复业无望,因为他并非假"宝玉"c真石头,并无"复还本质"一说。
五何谓"空皮囊"c"真性"
以上甄c贾二玉的六点不同,归根到底是二人"本质"的不同。据此,我们便可理解第50回贾玉之梦的那句关于"皮囊"c"真性"之语的意思了:甄玉说好不容易找到贾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里去了。"这句"禅"味之语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还是指贾玉做梦一有形无魂。当时人们以为做梦是人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在自主地行游。而灵魂是人的"真性",人的躯体只是"皮囊"。因此贾玉一入梦乡,当然灵魂一时离身:"真性不知哪里去了";只剩下睡着的不过是一具躯壳:也就只是个没了灵魂("真性")的"空皮囊"。这也就是麝月转述"老太太"所说:"小人魂不全",睡时若"照着影儿(形!)",睡着了"自然胡梦颠倒"。
第二层是寓意:贾宝玉空有贵公子的人形,"纵然生得好皮囊";而他那"石头"的本来面貌("真性")一时幻没了,因此蒙得阖家把他当成了"宝玉"。最后要到他历尽"一番梦幻"之后,才"复还"石头的"本质"或"真性",才与他的形体("皮囊")"形质归一",犹如"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一一离尘回到青埂峰!
六"甄宝玉送玉"厘测
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邯郸梦》中的《仙缘》,脂评批日:"《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这里面有些问题已搞不清楚,因为原续后30回已经"迷失",我们尽可以推测:
1那块被贾宝玉扔掉的"通灵宝玉",怎么会转到甄宝玉手中?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的有意安排:二位"仙师"为了让甄c贾二玉有一次见面c交谈c总结人生的机会,又幻化为癞头和尚和瘸腿道士,将"玉"似"卖"实送地给了正在行乞的甄玉,并暗示他:贾玉正在找"玉"(甄玉是早知惟有贾玉有此"玉"的)。于是甄玉便找到也在行乞的贾玉,将"玉"送还给他。
这事恐怕就发生在"京中",而不是贾玉路远迢迢地找到"金陵"去,也不。是甄玉特意为此赶到"京中"。因为"金陵"甄府抄败后,甄应嘉正押在"京中"治罪,其子甄玉势必早已同来"京中",边行乞边照料狱中的老父。
2"送玉"时,甄c贾二玉可能谈些什么?畸笏叟提示日:"将薛c林作甄玉c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作者)本旨矣。"由此可知:从骨子里讲,甄玉类似宝钗,是个正统派;贾玉则与黛玉"同类",是个异端派。但甄玉恐怕不会跟宝钗似的:向贾玉"借词含讽谏";也不会似后40回所写:劝贾玉博取功名c"显亲扬名"。因为此时的甄c贾二玉,皆已是钦犯罪家的子弟,已断绝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仕途;更主要的,这不符合作者于开卷所预告的:不管甄c贾,"荣华富贵"皆不能"永远依恃",统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要旨和总体悲剧性!
最大可能:甄玉更多的是悔恨。后悔早年不学"正经礼数","不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待到他年长后被"治了过来",浪子回头,甄府却已临抄没事败,他曾百般弥缝,终已不可挽回。这一番悔恨,终究显出他那"败子回头真宝玉"的本来面貌!
而贾玉必定是醒悟:用警幻仙子的话说:"痴儿终究悟了!"他从"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番"梦幻"中醒来,彻悟了"天"不可补c人(女儿们)不可济的"数运之机",表明了他决意随僧道"悬崖撒手"c弃绝红尘的坚定态度。这一表态,显示出他最终仍是假"宝玉"c真石头的顽强"本质"!
总之,这次"送玉"和交谈,必定是甄c贾二玉两种人生观念c人生态度c人格志向的一次碰撞和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同样沦为"乞丐"),这恐怕才是作者塑造真c假二玉,并构思他俩最后见面c交谈的"本旨"所在。此后,二玉便分道扬镳:甄玉仍行乞于尘世,贾玉则出家离尘。因此这"送玉"一回,实在已是贾玉在尘世的最后一幕。
3僧道可能点醒贾玉什么?《邯郸梦》是演卢生梦醒顿悟之后,吕洞宾携带他飞上天界与八仙相会,并接过何仙姑的花帚,让他在阆苑扫花。这里便"伏"着僧道与贾玉的一段"仙缘"(脂评):
当初贾玉既是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最后当然仍由僧道携他回到出身之地。这个过程可能又得分两个层次c三个步骤:
两个层次:当贾玉梦醒顿悟之后,决意"悬崖撒手"c离尘出家,此时僧道点拨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允诺带他出家,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待到甄玉"送玉"c贾玉得"玉"之后,僧道才进而点醒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能"度脱"他的原因:他这人和这"玉"原是"补天"石头,他下凡时僧道就已预告:"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这开卷之语与最终结局首尾照应,当是僧道最后点醒贾玉的要决。于是贾玉才大彻大悟:"享受"红尘乐事果然是幻想,人间之"天"的秩序已不能"依恃","天"已不可补c人已不可济,他果真是"无材补天"c"枉入红尘"c很"不得意"!于是他务求"二师"携他"复还本质"!而这又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悬崖撒手",但这不是真的当和尚c做道士,而仅仅是一个中介c过渡。
第二步:回到"太虚幻境"去"销号",还原为"神瑛侍者"。因为石头一一神瑛以及一干"风流冤家"在下凡时,是"在警幻仙姑案前挂了号"的,并且石头是变体为"神瑛"才下凡的;故而贾玉在"复还本质"时,必须先到警幻宫中"交割清楚",并且先须还原为"神瑛侍者"。大概正是在这个阶段,贾玉将跟卢生相会八仙似的,与黛玉等十二钗在"幻境"相会,并且他作为"神瑛",最后一次为"绛珠草"(黛玉)浇灌,近似于卢生在"阆苑扫地"。此即所谓宝c黛"证前缘":验证了他俩生前之"情缘"。
第三步:"复还"石头的"本质"。"销号"c"证前缘"之后,僧道这才把他带回到青埂峰,"大展幻术",重新将他还原为"补天"石头。但这时石头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石头(贾玉)下凡亲历的"历尽悲欢离合c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这段故事的中心结论或"本旨"即是他下凡后的人生总结:他。无材可去补(封建j□j的)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即《石头记》一《红楼梦》。后来据说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而传世。
这当然是"作书人"曹雪芹故意模糊著作权的"障眼"之笔。"批书人"脂砚斋揭穿他说:"若云雪芹(仅仅)披阅c增删,然则开卷至此('石上字迹'c空空道人抄录,)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雪芹)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回眉批)因此我们若怀疑《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另外去寻找c"探考"此书的这个或那个"作者99这就真被曹雪芹"瞒蔽"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一前人的分歧
前人嗣分歧这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其泰和姜祺:
(一)"只是一人"说:第56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清时陈其泰日:"真玉c假玉,是一是二,迷离恍惚,令人寻味无穷。(贾宝玉)醒后用镜中影子一点,可见只是一人也。"他认为这跟"庄生梦蝶"一样:庄子就是蝴蝶c蝴蝶就是庄子,甄玉c贾玉其实也是"一人"。
(二)"貌似神异"说:清时姜祺评"甄宝玉"诗云:"空教疑是更疑真,是一人还是二人?貌似究嫌神未似,何如我与我相亲?"又自注日:"败子回头真宝贝,故日甄宝玉。"姜祺认为甄c贾二玉仅仅"貌似",其"神"则异:贾玉是"不肖"之子,甄玉是"回头"的败子。
笔者赞同姜祺的"貌似神异"说。
二脂评的提示
脂砚斋c畸笏叟是阅过c抄过c评过后30回佚稿的,他俩虽也有误批c谬批,但其批的总体价值胜过所有前人批。尤其对于原续佚稿,唯有他俩留下了诸多独家资料。关于贾玉c甄玉,脂评中有四条批语,从位置c语气c署名看,当是脂砚c畸笏之批:
(1)第1回写甄士隐之"甄",甲戌c甲辰本眉批:"真假之意。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即:甄宝玉c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c假宝玉之谓也,作者用了谐音寓意法。
(2)第2回贾雨村谈甄宝玉,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即:甄玉c贾玉是"遥照"c"传影"的关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照应c互为影子的。
(3)第2回写贾宝玉"唧玉"而生,王府本侧批:"(通)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即:如果把贾宝玉比作《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么甄宝玉就像"六耳悟空",是个貌似实异的冒牌货,因为他并没有"通灵玉"(并非"补天"石头降生)。
(4)第22回凤姐c贾琏谈宝钗生日宴,庚辰本眉批:"将薛c林作甄玉c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即:甄玉c贾玉之别,相当于c类似于宝钗c黛玉之别,这样理解才符合"执笔人"曹雪芹设计甄c贾二玉的本意!
以上四条脂批十分重要,可谓是理解甄c贾二玉的要津,其中语意,我们后文详述。
三甄c贾二玉之同
这二玉之所以令人"惝恍迷离",原因在于他俩确有相同点,即脂评所谓二者"遥照",相互"传影":
(1)命名相同:都叫"宝玉"。只是一个姓贾,是荣国府贾政的儿子;一个姓甄,是江南"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的儿子。
(2)长相相同:第56回当甄家四个管家娘子乍一见到贾宝玉时,"唬了一跳",以为是他甄家的那个甄宝玉来了呢。李纨说:"可知是(二玉)模样相仿了。"岂止"相仿",简直像是镜子里外的同一个宝玉!
(3)幼年时"性情"相同:"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甄玉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们,婆子c媳妇拉他的手c动他的东西都"不依","无法无天",甄家"老爷太太恨的无法",也"还打他"。第2回贾雨村说:甄宝玉也是个"异样孩子":读书"必得两个女儿伴着",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c元始天尊两个宝号还尊荣无对","万不可唐突女字","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既然甄c贾二玉相互"传影",则甄玉的此段幼儿情状,亦可作为贾玉幼时"情性"的补叙,因为他俩是"易地则同之人"。
(4)追求自由恋爱相同:第56回贾玉梦见甄府的丫环笑问甄玉:"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足见,甄玉也有一个"林妹妹"似的体弱多病的妹妹,他也正在为与这"妹妹"的情与病而"胡愁乱恨"。
(5)最后沦为乞丐相同:第6回甄士隐作《好了歌》"解注"云:"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本侧批日:"甄玉c贾玉一干人。"可知:到了全书的最后,二玉都是沦为乞丐了的。
一一以上的相同,仅是二玉"貌似"的一面,但重要的还是他俩的"神异",即其本质的不同:
四甄c贾二玉之异
如果说"貌似"仅仅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之法,容易令读者"迷离惝恍"那么"神异"则是作者设计二玉的"本旨"所在,切不可被他"瞒过"。二玉的村异之处至少有六点:
(1)年令不同:程高本后40回说:甄玉比贾玉"略小一岁"(第114回)其实不止:第45回黛玉已"十五岁",第53回过年("祭宗祠")又长了一岁:卜六岁;贾玉比黛玉"大一岁":十七岁;第56回甄玉"今年十三岁",则贾玉实肚甄玉大四岁!
(2)命名原因不同:甄玉命名"宝玉",仅仅因为其祖母"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他作宝玉"(第56回)。而贾玉之命名"宝玉"是因为"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赫取名叫作宝玉。"(第2回)也就是说:贾玉有"玉",甄玉没有"玉"。这取名厉因的不同,根源于二玉来历的不同:
(3)来历不同:贾玉所衔的"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本是"不堪入选"能"补天"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在"形体"上才成了"宝物":"通灵宝玉(第1回)。但甄玉并无这样的来历,他并非"补天"石头的化身,因此也就并无"通灵宝玉"这样的"宝物"。一一这一不同的来历,决定了二玉的"本质"c性格特征c志向c作者命意的根本不同,即两个人物形象的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此乃关键性的不同,我们把它简约为真与假的不同("甄"与"贾"之别)。(4)真c假(甄c贾)的不同: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不光物化为"通灵宝玉",同时还通过"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一神话故事或浪漫手法:石头人化为贾宝玉其人!这其中的关节在于一个"瑛"字!
神瑛之"瑛":"美石"也(见《辞海》),似玉而实为优质之石,故而"神瑛"办即神石也!作者通过这一"瑛"字,便把"神瑛"与石头勾联起来,点出了"神琐侍者"实乃"补天"石头化来,落胎后化为贾宝玉。这样,作者便把"补天"石头一一神瑛侍者一一贾宝玉三位一体地勾联清楚,而"贾宝玉"即假宝玉c真石头之寓意,也点拨明白。
因此,以为"补天"石头只物化为"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其人无关;或以为贾宝玉只从"神瑛侍者"化来,与"补天"石头无关,这是片面的理解。应当说:"补天"石头一方面经僧道"幻术",物化为"通灵宝玉";另方面又通过"神瑛侍者"这一变体,人化为贾宝玉。因此贾宝玉其人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才名为《石头记》!贾宝玉一石头!(脂评也屡屡称"玉兄"为"石兄"!)
那么"赤瑕宫"又有何寓意呢?这是从贾府家族把"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其人当成了"宝物"c"宝玉"的角度,来加以警示的。"瑕":"赤也,又玉有病也"(脂评)。玉历来以洁白为宝贵,所谓"白璧无瑕",但凡玉而带有"赤瑕":红色的瑕疵,这便是一块出了毛病的玉。也就是说:"通灵宝玉"仅从"形体"上看似乎是"宝物",其实它在"本质"上仍是"石头";因此贾府家族把它当作"宝玉",实是一块带有"赤瑕"一一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它象征着贾宝玉其人,从外形看似乎是惟一可以"继业"c能使"富贵传流"c"仙寿恒昌"的"宝玉",其实他是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如"最不喜务正","于国于家无望"等等),指望他"继业"c"规引入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本质"乃是石头,不是真正白璧无瑕的"宝玉",更不是"通灵"的"宝玉"(故而一僧一道说他"更无奇贵之处"),亦即他还是假宝玉c真石头之意!因此家族把他当作宝贵的"玉",期望必然落空!
由此联系到第22回的"参禅":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宝玉竞不能答。其实这答案在于:宝玉其人既是假"宝":何"贵"之有?他作为"石头"确是"坚"的(坚定的"补天"之志!);但他作为"玉",却是有毛病的假"玉","于国于家无望",又何"坚"之有?他是决不为家族的富贵"恒昌"卖命的!但宝玉此时尚不知自己的出身c"本质",故不能答。
因此若把贾宝玉其人理解为具有"玉c石二重性",认为其"玉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情c爱护丫头等等),其"石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的"缺点"c"弱点"c"落后成分"(如撵茜雪等等纨裤习气),这是须得商榷的。既然贾宝玉一假宝玉一根本不是玉一石头,他哪里来的"玉性"?他只有"石性"!并且他的"石性"恰恰体现在他的顽石般的叛逆性c进步性和美好品行,如对抗封建"正路"c爱护女儿c结交寒友c"批驳诮谤"等等。
实际上,所谓"玉"与"石",在贾宝玉身上,不是指其性格的二重性,而是只具有两种逆向的象征寓意:所谓"玉"一"通灵宝玉"一富贵的"仙寿恒昌",象征着家族(如荣宁二公阴魂)对他的"继业"希望,但这只是家族的幻想或幻觉,因为这"宝玉"本身即是石头的幻像c假像,他是假的"宝玉",预示了家族希望的注定落空!所谓"石"一真石头一"补天"之石,象征着贾宝玉的"本质"c"补天"志向c叛逆性格,但因为他原本是一块期望"补天"又"无材补天"c"不堪入选"的石头,因此又预示着他无法"补天",他的"补天"之志必然失败的结局!(至于他的"补天"理想表现在哪里?这一志向或理想有无时代的根源c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则须另文专叙。)
至于甄宝玉一真宝玉的寓意,则是简单多了,他与假"宝玉"相反:他与"补天"石头毫无关系,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也就是说:假"宝玉"被家族视为"宝玉",仅仅是家族的错觉c主观愿望或幻想;而甄宝玉对于家族的"继业"希望或愿望,却是一个真正的"宝贝",他并非真的叛逆,他长大后是真正怀着复兴家业之志的。
然则甄宝玉幼时的某些"异样孩子"的叛逆性言行表现,又作何解呢?一方面,他幼时的这些表现,仅为贾宝玉"传影"一一传达出c补写出贾宝玉幼时的"影子",但甄玉形象的这一任务已经于第2回就完成了。另方面,正因为甄玉幼时曾有某些叛逆行径,才反照出他后来"败子回头"c痛改前非c变成真宝玉的人生历程。何谓"真宝玉"?姜祺点得再清楚不过:"败子回头真宝c贝!"我国历来俗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比黄金还可贵,当然是宝玉了。因此幼时曾一度是"败子"一一叛逆的甄玉而能"回头"一一改过自新,当然是家族的真宝玉了。甄府的管家娘子也早有预言:甄玉孩时的"刁钻古怪脾气",是"都还治得过来"的(第56回)。故而甄宝玉一真宝玉的寓意也正在于:它预示了这个甄府的宝玉日后肯定是会"败子回头",试图实现家族复业希望的!客观条件能不能允许他实现,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一点,程高本后40回写甄玉后悔"少时不知分量",年长后"领悟"了"世道人情",劝了贾玉一通"文章经济"c"显亲扬名"的"禄囊旧套",而贾玉与之"冰炭不投"等等,倒是与芹著原续"颇似"的;但它写甄玉不是"展眼乞丐",而是中举,抄败的甄府靠他"更要鼎盛起来",毕竟与原续又"殊不类"矣!
总之,甄玉c贾玉在"本质"上有真c假的不同甚至对立。民国时侠人总结说:"甄宝玉者何?真宝玉也,玉也;贾宝玉者何?假宝玉也,石也。"当然说甄宝玉是"玉也",亦不妥当,因为他根本没有"玉",应当说他是家族的"宝贝"也。
(5)行乞原因的不同:前文引脂评已述:甄玉c贾玉最后都将"展眼乞丐人皆谤"。按芹著原续后30回,甄c贾二玉虽都沦为乞丐,但二者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甄玉之行乞,只是因为甄府于第74回早已抄没治罪,他同样"潦倒不通世务","贫穷难耐凄凉",他那"真宝玉"的复业愿望,当然也随之成为泡影,都逃不出《好了歌》所说"好"就是"了"的总趋势中,因此他只能沦为"乞丐"。而贾玉之行乞,除贾府的抄没事败,还有他个人的一个特殊原因:找玉!他的那块"通灵宝玉"被他扔了(从"误窃":大家误以为被偷窃可知,这"玉"不是被"窃"而失的;又从前80回他的两次为黛玉而摔玉可知:他这第三次扔玉也是为了黛玉,被他背着众人摔掉的,这原因照例是"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即与宝黛爱情有关。)
这块丢失的"通灵玉",虽曾被沦为仆妇的凤姐"扫雪"时拾到(脂评日:"凤姐扫雪拾玉"),但刁毒的凤姐并没有把玉还给宝玉。从后来这玉落到了甄宝玉手里看,它是不知何故流落到了府外,有过一段转手过程的(现已无法确知)。
但这"通灵玉"和贾玉玉其人都不过是个"形体",其"本质"原本是"补天"石头。待到最后贾宝玉"历尽悲欢离合c炎凉世态"一番"梦幻",以及一僧一道的点醒后,当他决意要"悬崖撒手"一一跟着出家为僧,实际是"复还本质"一一还原为"石头"时,他才恍悟那"玉"原来是他的"质"一石头的幻化,他必须找回这个"质"才能"形质归一"c"复还本质",正如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必须找回那"螺壳"才能返还原形一样。而届时贾府已经抄败,那玉早已流落在外,于是宝玉遵照一僧一道的暗示,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去找玉。但业已"贫穷凄凉"的宝玉如此外出,衣食无给,何以为生?势必只能"行乞"!否则,他若是真的为当"乞丐"而离家当乞丐,其妻宝钗和其友袭人c蒋玉菡c小红c贾芸c茜雪c倪二金刚等人是决不会放他出走的,他们正在"供奉玉兄宝卿",决不至让他落到行乞的地步。因此只有他对妻子宝钗已"到底意难平",更兼为了"找玉",并且是瞒着诸人偷偷出走的,妻友们才毫无办法!
以上是说:甄c贾二玉都行乞,但各自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一个是真"乞丐",一个为了找玉而成为"乞丐"。
(6)结局不同:上文已述,贾玉的结局是僧道于开卷预示的:"复还本质",即由僧道引领,重新回到青埂峰,还原成"补天"石头。而甄玉这个凡夫俗子
的结局,不过是个普通的"乞丐",终究复业无望,因为他并非假"宝玉"c真石头,并无"复还本质"一说。
五何谓"空皮囊"c"真性"
以上甄c贾二玉的六点不同,归根到底是二人"本质"的不同。据此,我们便可理解第50回贾玉之梦的那句关于"皮囊"c"真性"之语的意思了:甄玉说好不容易找到贾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里去了。"这句"禅"味之语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还是指贾玉做梦一有形无魂。当时人们以为做梦是人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在自主地行游。而灵魂是人的"真性",人的躯体只是"皮囊"。因此贾玉一入梦乡,当然灵魂一时离身:"真性不知哪里去了";只剩下睡着的不过是一具躯壳:也就只是个没了灵魂("真性")的"空皮囊"。这也就是麝月转述"老太太"所说:"小人魂不全",睡时若"照着影儿(形!)",睡着了"自然胡梦颠倒"。
第二层是寓意:贾宝玉空有贵公子的人形,"纵然生得好皮囊";而他那"石头"的本来面貌("真性")一时幻没了,因此蒙得阖家把他当成了"宝玉"。最后要到他历尽"一番梦幻"之后,才"复还"石头的"本质"或"真性",才与他的形体("皮囊")"形质归一",犹如"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一一离尘回到青埂峰!
六"甄宝玉送玉"厘测
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邯郸梦》中的《仙缘》,脂评批日:"《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这里面有些问题已搞不清楚,因为原续后30回已经"迷失",我们尽可以推测:
1那块被贾宝玉扔掉的"通灵宝玉",怎么会转到甄宝玉手中?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的有意安排:二位"仙师"为了让甄c贾二玉有一次见面c交谈c总结人生的机会,又幻化为癞头和尚和瘸腿道士,将"玉"似"卖"实送地给了正在行乞的甄玉,并暗示他:贾玉正在找"玉"(甄玉是早知惟有贾玉有此"玉"的)。于是甄玉便找到也在行乞的贾玉,将"玉"送还给他。
这事恐怕就发生在"京中",而不是贾玉路远迢迢地找到"金陵"去,也不。是甄玉特意为此赶到"京中"。因为"金陵"甄府抄败后,甄应嘉正押在"京中"治罪,其子甄玉势必早已同来"京中",边行乞边照料狱中的老父。
2"送玉"时,甄c贾二玉可能谈些什么?畸笏叟提示日:"将薛c林作甄玉c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作者)本旨矣。"由此可知:从骨子里讲,甄玉类似宝钗,是个正统派;贾玉则与黛玉"同类",是个异端派。但甄玉恐怕不会跟宝钗似的:向贾玉"借词含讽谏";也不会似后40回所写:劝贾玉博取功名c"显亲扬名"。因为此时的甄c贾二玉,皆已是钦犯罪家的子弟,已断绝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仕途;更主要的,这不符合作者于开卷所预告的:不管甄c贾,"荣华富贵"皆不能"永远依恃",统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要旨和总体悲剧性!
最大可能:甄玉更多的是悔恨。后悔早年不学"正经礼数","不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待到他年长后被"治了过来",浪子回头,甄府却已临抄没事败,他曾百般弥缝,终已不可挽回。这一番悔恨,终究显出他那"败子回头真宝玉"的本来面貌!
而贾玉必定是醒悟:用警幻仙子的话说:"痴儿终究悟了!"他从"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番"梦幻"中醒来,彻悟了"天"不可补c人(女儿们)不可济的"数运之机",表明了他决意随僧道"悬崖撒手"c弃绝红尘的坚定态度。这一表态,显示出他最终仍是假"宝玉"c真石头的顽强"本质"!
总之,这次"送玉"和交谈,必定是甄c贾二玉两种人生观念c人生态度c人格志向的一次碰撞和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同样沦为"乞丐"),这恐怕才是作者塑造真c假二玉,并构思他俩最后见面c交谈的"本旨"所在。此后,二玉便分道扬镳:甄玉仍行乞于尘世,贾玉则出家离尘。因此这"送玉"一回,实在已是贾玉在尘世的最后一幕。
3僧道可能点醒贾玉什么?《邯郸梦》是演卢生梦醒顿悟之后,吕洞宾携带他飞上天界与八仙相会,并接过何仙姑的花帚,让他在阆苑扫花。这里便"伏"着僧道与贾玉的一段"仙缘"(脂评):
当初贾玉既是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最后当然仍由僧道携他回到出身之地。这个过程可能又得分两个层次c三个步骤:
两个层次:当贾玉梦醒顿悟之后,决意"悬崖撒手"c离尘出家,此时僧道点拨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允诺带他出家,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待到甄玉"送玉"c贾玉得"玉"之后,僧道才进而点醒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能"度脱"他的原因:他这人和这"玉"原是"补天"石头,他下凡时僧道就已预告:"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这开卷之语与最终结局首尾照应,当是僧道最后点醒贾玉的要决。于是贾玉才大彻大悟:"享受"红尘乐事果然是幻想,人间之"天"的秩序已不能"依恃","天"已不可补c人已不可济,他果真是"无材补天"c"枉入红尘"c很"不得意"!于是他务求"二师"携他"复还本质"!而这又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悬崖撒手",但这不是真的当和尚c做道士,而仅仅是一个中介c过渡。
第二步:回到"太虚幻境"去"销号",还原为"神瑛侍者"。因为石头一一神瑛以及一干"风流冤家"在下凡时,是"在警幻仙姑案前挂了号"的,并且石头是变体为"神瑛"才下凡的;故而贾玉在"复还本质"时,必须先到警幻宫中"交割清楚",并且先须还原为"神瑛侍者"。大概正是在这个阶段,贾玉将跟卢生相会八仙似的,与黛玉等十二钗在"幻境"相会,并且他作为"神瑛",最后一次为"绛珠草"(黛玉)浇灌,近似于卢生在"阆苑扫地"。此即所谓宝c黛"证前缘":验证了他俩生前之"情缘"。
第三步:"复还"石头的"本质"。"销号"c"证前缘"之后,僧道这才把他带回到青埂峰,"大展幻术",重新将他还原为"补天"石头。但这时石头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石头(贾玉)下凡亲历的"历尽悲欢离合c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这段故事的中心结论或"本旨"即是他下凡后的人生总结:他。无材可去补(封建j□j的)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即《石头记》一《红楼梦》。后来据说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而传世。
这当然是"作书人"曹雪芹故意模糊著作权的"障眼"之笔。"批书人"脂砚斋揭穿他说:"若云雪芹(仅仅)披阅c增删,然则开卷至此('石上字迹'c空空道人抄录,)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雪芹)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回眉批)因此我们若怀疑《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另外去寻找c"探考"此书的这个或那个"作者99这就真被曹雪芹"瞒蔽"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