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杜康酒
张家湾的捕鱼工作照常。后山开始挖掘山洞,一车车泥土用独轮车装载着从山洞里运出来填海。东汶和东郭两村对独轮车最是钟爱,如此方便的运输工具也就张旭这样的天才想得出来。各自回去也仿制了,可就是没办法做到张家湾那样轻巧c省力c耐用c噪声小。
独轮车的关键在转轴上的钢圈和润滑上,东郭和东汶也明白,即便是冶铁出类拔萃的东郭也没办法做出张家湾那样的耐用钢圈。不得已,只得从张家湾购买独轮车,尽管张家湾独轮车的价格比自个制造的要贵许多倍。
张家湾的独轮车渐渐在辽东各县有了名头,许多人纷纷到张家湾购买独轮车。张家湾单是这一项就赚得不菲的财富,不过这些财富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粮食。想要张家湾的独轮车,可以,拿粮食来换,还得将粮食运到张家湾来换。
独轮车卖了许多出去,换了大量的粟米,村里又增加了不少粮仓。有独轮车当然也需要润滑油,这时候可没有后世的润滑油,张旭之前用的是猪油。
可猪油产量有限,张旭只得开发豆油。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记录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大型压榨技术则是在宋朝。张旭想要获得大量豆油,自然需要制作出压榨豆油的机器。
制作压榨的机器其实也很简单,利用杠杆原理就可以了——液压机他还没办法做出来。村里多的是钢材,张旭将构思说给八叔听,没几日一台压榨机就做好了。
张旭收购了大量的黄豆。先将豆子炒得金黄,而后将豆子打碎,用干净的麻布包裹住放进压榨机里,用钢锭压在上面,而后用一根长长的树杆当杠杆压上面的钢锭,夜以继日,豆里的油脂就流出来了。
张家湾将这豆油出售给购买独轮车的客户,让他们自己日常维护。只有时常维护,独轮车才不容易损坏。这样一来,村里又有了一项长期的收入。而压榨豆油所剩的豆渣还可以用来喂食圈养的野猪,划算至极。
村里也有小型砖窑,之前是用木材烧制的,烧出的砖质量不是很好,自从有了大量的煤炭后,村里开始按照张旭的方法改良砖窑,烧制出品质上佳的青砖来。张旭很想将村里的夯土墙换成青砖的,之前一没人手,二没煤炭,如今全部都有了,自己也抽身出来了,村里自然需要兴建大型砖窑。
砖窑建造在村子西边的荒地上,一次可烧制十万块的大砖窑矗立了五座,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和泥的,制砖坯的,码砖的大家井然有序。
光有焦炭也炼不出铁来,还需要有铁矿。平郭有铁矿,加上靠近海滨,海运也就非常方便,张旭决定从平郭购买铁矿。
东郭人来自平郭,张旭通过东郭崔老太公的关系,在平郭联系上了长期采购铁矿的口头协议,村里已经建好的三条五万斛货船开始了运铁矿的航程。
有焦炭,也有了铁矿,八叔开始大炼钢铁,一炉炉坩埚里翻滚的钢水倒出来成为一块块优质的钢锭。
各种兵器开始大量制造,村里人不再为没有趁手的兵器发愁,各种农具也大量制作出来。
酒非常消耗粮食,故而历朝历代对酒的控制非常严格,大灾荒年时控制更严。张旭一直都很想酿制高浓度的白酒,可村里的粮食一直非常缺乏,张旭这才没有酿酒。如今村里有了大量的粮食,酿酒的日程就提了上来。
酿酒一是赚钱,二是为了消毒用的酒精。张家湾连续几次作战张家湾都没有人死亡或是受很重的伤,自然感觉酒精排不上用场,以后就很难说了。战争常常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实许多人不是战场上被敌人杀死的,而是医疗条件不好,伤口感染细菌而亡。如果有酒精消毒就可以减少这样的伤亡。许多伤患者甚至还可以再上战场,就是不能上战场也可以留在张家湾务农或是教导后生,每一个上过战场的士兵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酿酒需要蒸馏设备,张家湾还没有弄出不锈钢,张旭只得让八叔用铜打制了一套先行测试。
村里会酿酒之人也有几个,张旭将数位酿酒之人以及几位聪敏的少年聚集一起,改良酿酒的发酵方式和工具。至于蒸馏步骤则由张氏少年掌控,且蒸馏是在保密的区域进行。
通过重复加曲c反复蒸馏,高浓度的白酒终于蒸馏出来了,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全村各个角落。
蒸馏设备也因此得到改进,村里多了十几套蒸馏设备。这之后,村里日日都弥漫着浓郁的酒香。
蒸馏出的白酒按浓度分成四个等级,二十度c四十度c六十度和九十度。九十度的白酒接近酒精,一点就着,且烧后几乎没有水渍。这样的白酒成本很高,放到专门的山洞里储藏起来,贴上封条,标上日期,为战备品。也有一些泡制了干枯的虎骨,虎骨还是去年冬天猎杀的。
六十度的白酒用坛子装着储藏起来,这个也是将来喝的。剩下的二十度和四十度的白酒全是流通货,装在十斤的坛子里出售。十斤二十度的白酒批发价一千五百钱,零售价三千钱;十斤四十度白酒批发价三千四百钱,零售价六千八百钱。
粟米和大米混合一起一百斤发酵可以产出四十度的白酒大约七十斤,单是这白酒就可以让张家湾赚得盆满钵满。区区四万多人的生活压根不成问题。
张旭为酿出的白酒取名“杜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也有人尊称杜康为酒神。
为了盛酒的陶坛,村里建造了几孔专门烧制陶坛的陶窑。如今村里有的是煤炭。而且煤炭烧出的陶坛品质比木炭要好许多,成品率也高不少。
青龙山多的是粘土,村里安排了许多人烧制陶坛。为了区分起见,装四十斤酒和二十斤酒的陶坛式样不一样。每个坛子还没完全干之前就用刻有“杜康”铜模印上“杜康”两个龙飞凤舞的行书,这两个字当然是张旭写得,虽然在后世他的书法只是一般,可到了这个时代还是很有特质的。酒名旁有几行小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张旭没放过这个可以扬名立万的广告位,就是曹操也不知道这诗句是张旭剽窃他将来的著作!
陶坛内外两面上釉,晾干之后再放进窑里烧制。
陶匠们精益求精,烧制出的陶坛越来越好,胎质越发细腻。
为了打开销路,张旭给东郭和东汶各送了十坛白酒,二十度和四十度的各五坛,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的邻居,自然让他们先沾点便宜。再就是两村每从中原送十个流民到张家湾换一坛二十度的杜康酒。
崔老太公闻得白酒的浓郁香气精神振奋,打开来一尝,整个人没办法淡定了,这么好的白酒他们必须先得到,这就一到市场,绝对是抢手货。
姜老太公也是一样急切地想要获得这样的白酒。
两老人家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村口碰上。
生意自然很容易就谈妥了,每家两种酒各五百坛。产量不够是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是惜售,这么好的东西一旦量大了,市场反倒不买账,饥饿营销才能使得杜康奇货可居。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独轮车的关键在转轴上的钢圈和润滑上,东郭和东汶也明白,即便是冶铁出类拔萃的东郭也没办法做出张家湾那样的耐用钢圈。不得已,只得从张家湾购买独轮车,尽管张家湾独轮车的价格比自个制造的要贵许多倍。
张家湾的独轮车渐渐在辽东各县有了名头,许多人纷纷到张家湾购买独轮车。张家湾单是这一项就赚得不菲的财富,不过这些财富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粮食。想要张家湾的独轮车,可以,拿粮食来换,还得将粮食运到张家湾来换。
独轮车卖了许多出去,换了大量的粟米,村里又增加了不少粮仓。有独轮车当然也需要润滑油,这时候可没有后世的润滑油,张旭之前用的是猪油。
可猪油产量有限,张旭只得开发豆油。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记录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大型压榨技术则是在宋朝。张旭想要获得大量豆油,自然需要制作出压榨豆油的机器。
制作压榨的机器其实也很简单,利用杠杆原理就可以了——液压机他还没办法做出来。村里多的是钢材,张旭将构思说给八叔听,没几日一台压榨机就做好了。
张旭收购了大量的黄豆。先将豆子炒得金黄,而后将豆子打碎,用干净的麻布包裹住放进压榨机里,用钢锭压在上面,而后用一根长长的树杆当杠杆压上面的钢锭,夜以继日,豆里的油脂就流出来了。
张家湾将这豆油出售给购买独轮车的客户,让他们自己日常维护。只有时常维护,独轮车才不容易损坏。这样一来,村里又有了一项长期的收入。而压榨豆油所剩的豆渣还可以用来喂食圈养的野猪,划算至极。
村里也有小型砖窑,之前是用木材烧制的,烧出的砖质量不是很好,自从有了大量的煤炭后,村里开始按照张旭的方法改良砖窑,烧制出品质上佳的青砖来。张旭很想将村里的夯土墙换成青砖的,之前一没人手,二没煤炭,如今全部都有了,自己也抽身出来了,村里自然需要兴建大型砖窑。
砖窑建造在村子西边的荒地上,一次可烧制十万块的大砖窑矗立了五座,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和泥的,制砖坯的,码砖的大家井然有序。
光有焦炭也炼不出铁来,还需要有铁矿。平郭有铁矿,加上靠近海滨,海运也就非常方便,张旭决定从平郭购买铁矿。
东郭人来自平郭,张旭通过东郭崔老太公的关系,在平郭联系上了长期采购铁矿的口头协议,村里已经建好的三条五万斛货船开始了运铁矿的航程。
有焦炭,也有了铁矿,八叔开始大炼钢铁,一炉炉坩埚里翻滚的钢水倒出来成为一块块优质的钢锭。
各种兵器开始大量制造,村里人不再为没有趁手的兵器发愁,各种农具也大量制作出来。
酒非常消耗粮食,故而历朝历代对酒的控制非常严格,大灾荒年时控制更严。张旭一直都很想酿制高浓度的白酒,可村里的粮食一直非常缺乏,张旭这才没有酿酒。如今村里有了大量的粮食,酿酒的日程就提了上来。
酿酒一是赚钱,二是为了消毒用的酒精。张家湾连续几次作战张家湾都没有人死亡或是受很重的伤,自然感觉酒精排不上用场,以后就很难说了。战争常常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实许多人不是战场上被敌人杀死的,而是医疗条件不好,伤口感染细菌而亡。如果有酒精消毒就可以减少这样的伤亡。许多伤患者甚至还可以再上战场,就是不能上战场也可以留在张家湾务农或是教导后生,每一个上过战场的士兵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酿酒需要蒸馏设备,张家湾还没有弄出不锈钢,张旭只得让八叔用铜打制了一套先行测试。
村里会酿酒之人也有几个,张旭将数位酿酒之人以及几位聪敏的少年聚集一起,改良酿酒的发酵方式和工具。至于蒸馏步骤则由张氏少年掌控,且蒸馏是在保密的区域进行。
通过重复加曲c反复蒸馏,高浓度的白酒终于蒸馏出来了,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全村各个角落。
蒸馏设备也因此得到改进,村里多了十几套蒸馏设备。这之后,村里日日都弥漫着浓郁的酒香。
蒸馏出的白酒按浓度分成四个等级,二十度c四十度c六十度和九十度。九十度的白酒接近酒精,一点就着,且烧后几乎没有水渍。这样的白酒成本很高,放到专门的山洞里储藏起来,贴上封条,标上日期,为战备品。也有一些泡制了干枯的虎骨,虎骨还是去年冬天猎杀的。
六十度的白酒用坛子装着储藏起来,这个也是将来喝的。剩下的二十度和四十度的白酒全是流通货,装在十斤的坛子里出售。十斤二十度的白酒批发价一千五百钱,零售价三千钱;十斤四十度白酒批发价三千四百钱,零售价六千八百钱。
粟米和大米混合一起一百斤发酵可以产出四十度的白酒大约七十斤,单是这白酒就可以让张家湾赚得盆满钵满。区区四万多人的生活压根不成问题。
张旭为酿出的白酒取名“杜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也有人尊称杜康为酒神。
为了盛酒的陶坛,村里建造了几孔专门烧制陶坛的陶窑。如今村里有的是煤炭。而且煤炭烧出的陶坛品质比木炭要好许多,成品率也高不少。
青龙山多的是粘土,村里安排了许多人烧制陶坛。为了区分起见,装四十斤酒和二十斤酒的陶坛式样不一样。每个坛子还没完全干之前就用刻有“杜康”铜模印上“杜康”两个龙飞凤舞的行书,这两个字当然是张旭写得,虽然在后世他的书法只是一般,可到了这个时代还是很有特质的。酒名旁有几行小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张旭没放过这个可以扬名立万的广告位,就是曹操也不知道这诗句是张旭剽窃他将来的著作!
陶坛内外两面上釉,晾干之后再放进窑里烧制。
陶匠们精益求精,烧制出的陶坛越来越好,胎质越发细腻。
为了打开销路,张旭给东郭和东汶各送了十坛白酒,二十度和四十度的各五坛,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的邻居,自然让他们先沾点便宜。再就是两村每从中原送十个流民到张家湾换一坛二十度的杜康酒。
崔老太公闻得白酒的浓郁香气精神振奋,打开来一尝,整个人没办法淡定了,这么好的白酒他们必须先得到,这就一到市场,绝对是抢手货。
姜老太公也是一样急切地想要获得这样的白酒。
两老人家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村口碰上。
生意自然很容易就谈妥了,每家两种酒各五百坛。产量不够是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是惜售,这么好的东西一旦量大了,市场反倒不买账,饥饿营销才能使得杜康奇货可居。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