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法门寺
法门寺,这座位于长安西北方向的寺院,作为皇家寺院在唐朝享受着无尽尊崇和荣耀,纵使在唐武宗铁腕灭佛之时,也最终顶住了朝廷的压力,顽强不屈地生存了下来。
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法门寺凭借的不是塔海碑林,不是万千僧侣,而是其院内塔下地宫中的一件无上珍宝——佛骨舍利。
佛骨舍利为释迦牟尼真身所化,珍贵无比,而法门寺地宫内所藏的舍利为佛祖的指骨舍利。
唐代盛行一个传说:法门寺30年开启一次,把佛骨请出来让世人瞻仰,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c武后c中宗c肃宗c德宗c宪宗c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历史上,有些人往往将发生的事情归结得特别片面,总是将历次的迎送佛骨归结为皇帝的昏庸无道,痴迷释迦,其实这些皇帝们也确实很冤枉。
让我们看看历次迎送佛骨的背景,这样我们或许会对这个行为多了一丝更深的了解。
李唐皇朝因为国姓李,就拉出了老子尊崇道法,而到了高总c武周期间,野心在女皇的身体内愈渐膨胀,李姓国姓已经成为了女皇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将其踢开后,谁来替代道教发展呢,女皇选择的是佛教,这是因为政治原因,但大多数时候,皇帝迎送佛骨为的只是一个事情,那就是钱。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面临着重建的大任,国内gdp在战乱之后基本崩溃了,那么朝廷短时间内从哪里弄点儿钱花,又不会引得怨声载道呢?
那从众多信徒身上取吧,佛教讲究供奉,就是出钱出物向佛祖贡献,虔诚的信徒为之付出无怨无悔,皇帝们看到了这点商机就下达了迎接佛骨的命令,每次迎送佛骨时候,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无不甘心捐赠供奉,在佛教中大家相信自己布施的越多罪业就会抵消越多,这其实是一种与佛祖之间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因此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来完成供奉礼拜。
每次迎送完佛骨,那么多钱财锦帛怎么办,庙里的僧侣自然想拿,毕竟是佛祖的代言人嘛,但皇帝很轻松地一句不能拿,全留下,也就搞定了众人,归根结底宗教是虚的,皇权才是实的,信仰干不过刀枪,钱财面前鬼神都要让路。
后来的几位皇帝,唐德宗c唐宪宗都迎送过佛骨,这两位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叛乱的藩镇,大动刀兵,军队的开销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财政开支外,还需要开源,这样而来,法门寺的僧侣们只能一次次地配合着皇帝陛下,将表演进行到底。
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而这里面就有个奇葩的皇帝,唐武宗,他不仅不迎送佛骨,还准备砸碎这块佛骨,原因很简单,还是为了钱。
虽然佛骨舍利如同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可以给唐帝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唐武宗等不及这涓涓细流,在其执政期间,大规模的平定藩镇叛乱的战役进行着,唐武宗获得了巨大的战利胜果的同时,财力也如流水般在战争中消散,国库日渐衰弱,怎么办?
抢吧,抢谁呢?唐武宗将目光盯向了佛教,这些僧侣们大多年近青壮年,不出来干活种地交税纳粮,天天吃饱了念经,多浪费劳动力啊!还有一点就是寺院占有的大量土地,不交纳税粮,形成了税收中的国中国,缺钱的唐武宗咽不下这口气,灭了他们,很快一场灭佛运动就开始了,我不拿鸡蛋了,我要把这只鸡杀掉先管饱一把。
如果不是武宗戛然而止的生命,佛教的阴暗日子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唐懿宗就比较好理解了,除了思念女儿,他也是想捞一把,与南诏的战争还在西川进行着,山东c江南又普发大水,粮食绝收,钱粮上不来,怎么办?从佛教这里想办法吧,他没有武宗那么激进,采用了老办法,迎佛骨。
对于迎佛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朝廷的难处,一些人就相当反对,特别是儒家。
道家被定为国教,我们忍了谁让咱们孔夫子是姓孔呢。但是佛家就不同了,你是外来户,你要立足一分,我就要自退一步,一些比较激进的文官就发出了抗议和劝阻。
宪宗时候有韩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将佛骨批的一文不值,污秽不堪,最后得到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结局。
此时的唐帝身边也有这种猛人,说话噎死人不偿命的主儿。
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有人拿宪宗事情说事,皇帝,佛骨不是好东西,你看看唐宪宗刚刚迎进来,没过几天就挂了,老大你可别做傻事。
对于这么明显的暗示,唐帝的回应也很坚决,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一语成偈,佛骨的日近到来,唐帝的身子骨也日渐衰微。
三月的长安是一座充满了生机的城市,曲江之畔仕女乘车游春,百姓结伴踏青,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京师到法门寺的官道被封闭起来,唐帝还专门为佛骨迎接成立了谋划衙署,筹备了多时,而此刻极尽奢华的迎接队伍即将启程,去法门寺迎接那个无上至宝。
琳琳的车马渐渐消失在官道拐角的尽头,唐帝站在五凤楼上,极目眺望那个消失了的黑点,期待着佛骨到来时的盛况和礼献。
一阵风吹过,一朵不知道从哪里卷来的小花落在了唐帝的衣衫之上,唐帝慢慢地将花朵放在手中,拈花一笑,看尽了世事的沧桑和无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法门寺凭借的不是塔海碑林,不是万千僧侣,而是其院内塔下地宫中的一件无上珍宝——佛骨舍利。
佛骨舍利为释迦牟尼真身所化,珍贵无比,而法门寺地宫内所藏的舍利为佛祖的指骨舍利。
唐代盛行一个传说:法门寺30年开启一次,把佛骨请出来让世人瞻仰,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c武后c中宗c肃宗c德宗c宪宗c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历史上,有些人往往将发生的事情归结得特别片面,总是将历次的迎送佛骨归结为皇帝的昏庸无道,痴迷释迦,其实这些皇帝们也确实很冤枉。
让我们看看历次迎送佛骨的背景,这样我们或许会对这个行为多了一丝更深的了解。
李唐皇朝因为国姓李,就拉出了老子尊崇道法,而到了高总c武周期间,野心在女皇的身体内愈渐膨胀,李姓国姓已经成为了女皇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将其踢开后,谁来替代道教发展呢,女皇选择的是佛教,这是因为政治原因,但大多数时候,皇帝迎送佛骨为的只是一个事情,那就是钱。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面临着重建的大任,国内gdp在战乱之后基本崩溃了,那么朝廷短时间内从哪里弄点儿钱花,又不会引得怨声载道呢?
那从众多信徒身上取吧,佛教讲究供奉,就是出钱出物向佛祖贡献,虔诚的信徒为之付出无怨无悔,皇帝们看到了这点商机就下达了迎接佛骨的命令,每次迎送佛骨时候,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无不甘心捐赠供奉,在佛教中大家相信自己布施的越多罪业就会抵消越多,这其实是一种与佛祖之间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因此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来完成供奉礼拜。
每次迎送完佛骨,那么多钱财锦帛怎么办,庙里的僧侣自然想拿,毕竟是佛祖的代言人嘛,但皇帝很轻松地一句不能拿,全留下,也就搞定了众人,归根结底宗教是虚的,皇权才是实的,信仰干不过刀枪,钱财面前鬼神都要让路。
后来的几位皇帝,唐德宗c唐宪宗都迎送过佛骨,这两位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叛乱的藩镇,大动刀兵,军队的开销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财政开支外,还需要开源,这样而来,法门寺的僧侣们只能一次次地配合着皇帝陛下,将表演进行到底。
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而这里面就有个奇葩的皇帝,唐武宗,他不仅不迎送佛骨,还准备砸碎这块佛骨,原因很简单,还是为了钱。
虽然佛骨舍利如同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可以给唐帝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唐武宗等不及这涓涓细流,在其执政期间,大规模的平定藩镇叛乱的战役进行着,唐武宗获得了巨大的战利胜果的同时,财力也如流水般在战争中消散,国库日渐衰弱,怎么办?
抢吧,抢谁呢?唐武宗将目光盯向了佛教,这些僧侣们大多年近青壮年,不出来干活种地交税纳粮,天天吃饱了念经,多浪费劳动力啊!还有一点就是寺院占有的大量土地,不交纳税粮,形成了税收中的国中国,缺钱的唐武宗咽不下这口气,灭了他们,很快一场灭佛运动就开始了,我不拿鸡蛋了,我要把这只鸡杀掉先管饱一把。
如果不是武宗戛然而止的生命,佛教的阴暗日子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唐懿宗就比较好理解了,除了思念女儿,他也是想捞一把,与南诏的战争还在西川进行着,山东c江南又普发大水,粮食绝收,钱粮上不来,怎么办?从佛教这里想办法吧,他没有武宗那么激进,采用了老办法,迎佛骨。
对于迎佛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朝廷的难处,一些人就相当反对,特别是儒家。
道家被定为国教,我们忍了谁让咱们孔夫子是姓孔呢。但是佛家就不同了,你是外来户,你要立足一分,我就要自退一步,一些比较激进的文官就发出了抗议和劝阻。
宪宗时候有韩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将佛骨批的一文不值,污秽不堪,最后得到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结局。
此时的唐帝身边也有这种猛人,说话噎死人不偿命的主儿。
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有人拿宪宗事情说事,皇帝,佛骨不是好东西,你看看唐宪宗刚刚迎进来,没过几天就挂了,老大你可别做傻事。
对于这么明显的暗示,唐帝的回应也很坚决,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一语成偈,佛骨的日近到来,唐帝的身子骨也日渐衰微。
三月的长安是一座充满了生机的城市,曲江之畔仕女乘车游春,百姓结伴踏青,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京师到法门寺的官道被封闭起来,唐帝还专门为佛骨迎接成立了谋划衙署,筹备了多时,而此刻极尽奢华的迎接队伍即将启程,去法门寺迎接那个无上至宝。
琳琳的车马渐渐消失在官道拐角的尽头,唐帝站在五凤楼上,极目眺望那个消失了的黑点,期待着佛骨到来时的盛况和礼献。
一阵风吹过,一朵不知道从哪里卷来的小花落在了唐帝的衣衫之上,唐帝慢慢地将花朵放在手中,拈花一笑,看尽了世事的沧桑和无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