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4章 、画像赋辞遭非议,国势颓弱天子忧(下)
梁鹄此言一出,灵帝不由有些恼怒起来,鸿都文馆乃是自己一手创建,鸿都文士更是自己亲信之臣,朝中大臣非议鸿都文士,与其说是不齿乐松等人,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在朝中增添一股亲信势力不满。
“梁爱卿尽可宽心,朕定为你等作主”,灵帝劝慰梁鹄几句,怒道:“鸿都门学,乃是朕所立,入仕为官,也是朕的诏令,自今日起,谁若再敢非议此事,朕绝不轻饶。”
“陛下英明”,梁鹄等人尚未谢恩,哪知樊陵c程阿一党抢先叩首称颂起来。
灵帝这才怒气稍消,依旧放心不下,暗思片刻,又是说道:“传朕诏令,鸿都文士梁鹄c乐松c江览等三十二人,才堪大用,忠心侍君,朕心甚慰!特命中尚方官署为三十二文士,各作画像,赋以赞美言辞,挂于鸿都文馆之中,以劝勉后学晚辈全心致学,忠君报国。”
“陛下,臣以为不可”,灵帝方下诏令,就有人高呼反对,灵帝低首一瞧,顿敢无奈。原来是议郎蔡邕,他可是当世鸿儒,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曾主编《熹平石经》c《东观汉记》,名噪一时,颇得士儒推崇,便是灵帝,也时常向他请教琴艺。
蔡邕见灵帝扭过头去,看也不看自己,蔡邕依旧奏道:”陛下,鸿都文馆中的饱学之士,寥寥无几,大多是阿谀奉承之徒,终日怪诞诈伪,花样百出,凭借些许书法辞赋c丹青水墨c民间俗事,侥幸得以出仕为官,已然惹得天下士人不愤,或是掩口而笑,或是嗟叹连连,然金口玉言,难以收回,这倒也罢!怎得今日还要为其等画像,表立后世?”
“有何不可?”灵帝心知蔡邕素来不屑鸿都文士,若非爱惜蔡邕之才,早将蔡邕罢免,不由冷哼道。
蔡邕回奏道:“陛下,历朝历代,之所以设立画像,所为者乃是劝勉告诫后世之人,借鉴前人得失成败,以作自省!故而,可立画像之人,或是圣人大贤,或是君王名臣,又或是孝子贤母,却从未听闻有为竖子小人画像者!”
“蔡议郎,你三番四次贬低鸿都文馆,意欲何为?”梁鹄闻言,不悦问道:“况且诏令已下,你安敢非议?”
蔡邕轻哼一声,讥讽道:“竖子小人,只知弄虚作假,妄图凭借几篇书法,几句华丽文藻,就可窃取高官厚禄,此等奸邪之辈,已为人所不齿,岂能再设立画像,误导世人,贻害天下!”
“蔡邕,朕之所以创设鸿都文馆,一者,是要为朝廷选拔良才,助朕处理国事,再者,也可宣扬圣德,教化百姓”,灵帝说着说着,突然焦躁道:“你为何这般胡搅蛮缠,处处不满鸿都文馆,莫非朕不该设立鸿都文馆,征用贤良?”
“陛下,朝廷已有太学c东观两处文馆,馆中皆是饱学鸿儒,且忠正不阿,已然足够朝廷选拔良才c宣扬圣明之用”,蔡邕回道:“臣叩请陛下废止鸿都文馆,罢免鸿都文士,以平息天下士人心中愤然。”
灵帝怎会不知朝廷设立太学,就是用来培养儒学人才,从中择贤为官,然太学生早与党人纠缠不清,自己若是以太学为重,难免党人不会再起,惹来祸事,甚至重现当年窦武c陈蕃之祸。
此时的灵帝心性已然成熟,不再是那个初入宫廷的懵懂少年,在灵帝心中,皇帝本是高高在上,一言可决人生死,或者说是随心所欲,尽凭喜恶,绝不是权臣手中的傀儡木偶,更不是权臣随意废杀。
每每想起梁氏c邓氏c窦氏等外戚,以及之前那些被权臣随意摆弄的几任幼年天子,灵帝皆是心有余悸,尤其是自己初登大宝之时,事事皆由窦武c陈蕃二人议定,犹如笼中孤鸟,毫无人君之威。
灵帝想着入神,一言未发,群臣自是不敢惊扰,忽而灵帝又是轻笑几声,当年窦武c陈蕃一党,声称其等忠心无二,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绕过自己,妄图诛杀宫中宦官,美其名为报国锄奸,怎不好笑。
桓帝无子,若是这二人真的忠于汉室,应当于宗室之中,择选年富力强之人,继任大统,却反而奉迎年幼的自己为帝,还不是京都朝廷各方势力为维护己方利益,进而相互妥协的结果。当初,若真是让窦武一党灭了宦官,那自己这辈子也只能做个傀儡,任由其等为所欲为,别说亲政问事,就连性命也是难保。
灵帝看了看满殿文武,暗忖这些大臣,还真以为自己蠢笨愚昧,真把自己当做傻子,自己就是要另立国学馆,给鸿都文士封官许愿,只要鸿都文士忠于天子,其他诸事,自己皆不在乎。
“朕意已决,不必在言”,蔡邕说个不停,甚至叩请撤销鸿都文馆,灵帝顿时恼怒,不愿再和蔡邕纠缠,但也不想治罪蔡邕,索性摆手打断蔡邕,退朝而去。
乐松等人见灵帝诏令已下,再难更改,自是说不出的得意,而蔡邕的陈奏之中,曾提及太学一词,也是引得宦官一党大为不满。
不出三日,灵帝在宦官怂恿下,又是下诏,令鸿都文馆大肆招募生员,与太学c东观两处学馆不得往来。除此之外,也不知灵帝究竟是何缘由,自行规定鸿都文馆授艺内容,满朝文武无不为之震惊。
这话怎讲,原来鸿都文馆与太学c东观两处殊为不同,相较之下,除却三处共同供奉孔子等大贤之外,所教授内容却是南辕北辙。凡是太学所教学术,鸿都文馆皆是不教,而太学所不教的,鸿都文馆俱全力相授。因而,鸿都文馆所教学术,并非四书五经之说,而是词赋书画c妙曲新歌这类清闲技艺,好似处处与太学唱起对台戏。
灵帝这一出,立马惹得轩然大波,众所周知,太学讲究正大光明c修身治国,而鸿都文馆所教技艺皆是不入流的小道,加之鸿都文士与宦官来往密切,所以当时那些自比正人君子的士大夫,对鸿都文士极为不齿,非议不断,皆耻于与鸿都文士为伍。
纵是如此,然鸿都文馆深得灵帝信赖,又有宦官在后撑腰,馆中生员皆可出仕为官,趋之若鹜者,比比皆是,倒也兴盛一时,生员繁多,最多时甚至有数千人。
同年冬,鸿都文馆一事方定,灵帝自以为天下安定c朝堂稳固,索性安心享乐,日夜沉迷于酒色,鲜问政事。这才不过十余日,灵帝刚要尽情享受一番君王之乐,哪知烦扰又至,弄得灵帝整日烦闷不已。
这日,灵帝正于殿中长吁短叹之际,忽闻大司农樊陵匆匆应召而来,樊陵方要叩首行礼,灵帝随意摆摆手,免去樊陵叩拜。樊陵不仅不喜,反而眉头紧锁,忧色更甚,灵帝转而问道:“樊陵,朕自继位至今,从未见过国库有充盈之时,究竟是何缘故?”
“启禀陛下,皆因天灾人祸所致”,樊陵回道:“当初羌人作乱,朝廷连年征伐,所耗资财,不下三百亿钱,相当于朝廷七十年积蓄,讨平羌人已将国库消耗殆尽。”
“可是,朕继位之初,羌人已被段颎平定,至今已有十余年,为何国库还是这般空虚?就连宫中开支都捉襟见肘,纵观历代天子,哪有像朕这般困顿的?”灵帝百般不解,自己亲政以来,纵然有所享乐,但也绝非纸醉金迷c极尽奢华,所需开销用度,并不比历代天子奢侈铺张,况且宫中开支本就惊人,为何到了自己,就如此令人惆怅。
樊陵怎会不知晓,朝臣c士人大多将国库空虚之事,归咎于灵帝奢侈豪华,然而这些人所不知的是,数百年以来,宫中生活早就极尽奢靡,哪朝天子的用度不惊人,这也是自古就有,或许桓帝和灵帝私下在宫中生活有些荒唐,但国库空虚的根源绝非宫中开支。
“近年灾祸频繁,或有水涝,或是大旱,又或是蝗虫肆掠,以致田地荒芜,百姓疲敝,国势越发衰颓”,樊陵实言奏道:“怎奈边疆夷族屡屡生祸,内郡暴民时常作乱,内外不稳,战事此起彼伏,朝廷为维持稳定,安定民心,耗费资财无数,且所耗之数年年激增,国库焉能充实?”
灵帝闻言,也觉得樊陵说的句句在理,顿时面色黯然,国库早被桓帝折腾精光,可笑自己还欲好生享受一番,不由落寞叹道:“先帝啊先帝,朕虽有幸过继与你为子,得承大位,看似至高无上,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给朕留下的却是个千疮百孔的家业,丝毫积蓄也未留下,这让朕如何中兴汉室,谈何威服四方?”
“陛下,为今之计,当尽快充实国库,否则时日一久,难以为继,必生动荡,于社稷大为不利”,樊陵随之暗叹一声,灵帝出身亭侯之家,自幼家境困顿,哪见过宫中奢华,而今灵帝已位居天子,万乘之尊,尚且颇感生活拮据,国中无财,心中对汉室的未来不禁泛起阵阵隐忧。
“爱卿有何良策,尽可言来”,灵帝正百感揪心,闻听樊陵之言,面色一喜,急问道。
樊陵恭声回道:“依臣之见,若想积蓄资财,充实国库,惟有三策,一者,取之于民,加征税赋;二者,取出私库,捐私入公;三者,取资权豪,以为己用。”
灵帝闻言,思忖半晌,言道:“加税百姓,取财豪门,或是良策,只是朕的私库,乃是朝廷最后倚仗,万不可动,此事且容朕斟酌,你先退去。”
“臣告退”,樊陵紧忙告退而去,而灵帝左思右想,难以定计,又令人唤来乐松c张让二人,相商此事。
灵帝将诸事诉出,并未提及樊陵,张让c乐松二人知晓始末,张让一听要让灵帝打开私库,忙劝阻道:“陛下,奴才不敢隐瞒,宫中所需本就甚巨,然历代天子皆是如此,私库一旦轻动,后果不堪设想,那时陛下可就真的再无余力,若是有所变故,何来应急之需!故而历朝历代,从未见过有天子启用私库的先例,动用私库,绝非可行之策,也不知是何人进此谗言,误导陛下,着实可恶。”
“这三策就是朕偶尔思得,并非他人所奏”,灵帝回了声。张让自是纳闷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灵帝为何要动用私库,这私库若是动用,宫中开支只可解一时之需,此后宫中开支必然难以维系,免不得一再削减。这样一来,宫中暗获私利者,诸如内侍c婢女c妃嫔,必有不满,宫中内侍所获资财大减,人心不安,宦官之势定是为之一挫。
灵帝听完,瞥了眼张让,似笑非笑,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民情虽知晓不多,然宫中那些勾当,自己一清二楚,若是宫中用度不足,利益受损者绝非仅仅几人,更何况自己也不愿拿出私库,不由点头道:“张常侍所言甚是,此策不可行,那不知加税百姓,可会惹得百姓怨忿,四处为祸?”
“纵观古今,加征赋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策可行”,张让一听灵帝不愿启用私库,心头大喜,至于加税百姓,那是百姓的事,又不会涉及自己的荣华富贵,管他百姓死活。
灵帝点点头,又是为难道:“加税百姓,朕一纸诏令即可,然取资权豪,恐非易事!”
“这倒也是”,张让摇摇头,说道:“这些权贵世家,个个家资万贯,富有一方,且日常生活起居,极具奢靡享乐,若让其等捐献资财,只恐其等不愿,而陛下又不可强令取财,难矣!”
乐松出自鸿都文馆,而鸿都文士饱受世家士人所轻鄙,心头早生怨恨,一见灵帝有意借豪族家资,充盈国库,当即奏道:“陛下,微臣以为眼下国库空虚,皆因世家豪族越来越多,其等子弟倚仗家世,出仕为官c封侯拜爵者,比比皆是,故而爵俸消耗日益激增,以致国库不堪重负。”
“经你一说,朕倒是恍然大悟”,灵帝听完,面色稍变,沉吟道:“自光武建都洛阳,已有一百五十余年,世家之势越发兴旺,一门父子兄弟,皆可出仕为官,且可世袭爵位,故而朝廷官员之数激增,确是令人心忧。”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梁爱卿尽可宽心,朕定为你等作主”,灵帝劝慰梁鹄几句,怒道:“鸿都门学,乃是朕所立,入仕为官,也是朕的诏令,自今日起,谁若再敢非议此事,朕绝不轻饶。”
“陛下英明”,梁鹄等人尚未谢恩,哪知樊陵c程阿一党抢先叩首称颂起来。
灵帝这才怒气稍消,依旧放心不下,暗思片刻,又是说道:“传朕诏令,鸿都文士梁鹄c乐松c江览等三十二人,才堪大用,忠心侍君,朕心甚慰!特命中尚方官署为三十二文士,各作画像,赋以赞美言辞,挂于鸿都文馆之中,以劝勉后学晚辈全心致学,忠君报国。”
“陛下,臣以为不可”,灵帝方下诏令,就有人高呼反对,灵帝低首一瞧,顿敢无奈。原来是议郎蔡邕,他可是当世鸿儒,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曾主编《熹平石经》c《东观汉记》,名噪一时,颇得士儒推崇,便是灵帝,也时常向他请教琴艺。
蔡邕见灵帝扭过头去,看也不看自己,蔡邕依旧奏道:”陛下,鸿都文馆中的饱学之士,寥寥无几,大多是阿谀奉承之徒,终日怪诞诈伪,花样百出,凭借些许书法辞赋c丹青水墨c民间俗事,侥幸得以出仕为官,已然惹得天下士人不愤,或是掩口而笑,或是嗟叹连连,然金口玉言,难以收回,这倒也罢!怎得今日还要为其等画像,表立后世?”
“有何不可?”灵帝心知蔡邕素来不屑鸿都文士,若非爱惜蔡邕之才,早将蔡邕罢免,不由冷哼道。
蔡邕回奏道:“陛下,历朝历代,之所以设立画像,所为者乃是劝勉告诫后世之人,借鉴前人得失成败,以作自省!故而,可立画像之人,或是圣人大贤,或是君王名臣,又或是孝子贤母,却从未听闻有为竖子小人画像者!”
“蔡议郎,你三番四次贬低鸿都文馆,意欲何为?”梁鹄闻言,不悦问道:“况且诏令已下,你安敢非议?”
蔡邕轻哼一声,讥讽道:“竖子小人,只知弄虚作假,妄图凭借几篇书法,几句华丽文藻,就可窃取高官厚禄,此等奸邪之辈,已为人所不齿,岂能再设立画像,误导世人,贻害天下!”
“蔡邕,朕之所以创设鸿都文馆,一者,是要为朝廷选拔良才,助朕处理国事,再者,也可宣扬圣德,教化百姓”,灵帝说着说着,突然焦躁道:“你为何这般胡搅蛮缠,处处不满鸿都文馆,莫非朕不该设立鸿都文馆,征用贤良?”
“陛下,朝廷已有太学c东观两处文馆,馆中皆是饱学鸿儒,且忠正不阿,已然足够朝廷选拔良才c宣扬圣明之用”,蔡邕回道:“臣叩请陛下废止鸿都文馆,罢免鸿都文士,以平息天下士人心中愤然。”
灵帝怎会不知朝廷设立太学,就是用来培养儒学人才,从中择贤为官,然太学生早与党人纠缠不清,自己若是以太学为重,难免党人不会再起,惹来祸事,甚至重现当年窦武c陈蕃之祸。
此时的灵帝心性已然成熟,不再是那个初入宫廷的懵懂少年,在灵帝心中,皇帝本是高高在上,一言可决人生死,或者说是随心所欲,尽凭喜恶,绝不是权臣手中的傀儡木偶,更不是权臣随意废杀。
每每想起梁氏c邓氏c窦氏等外戚,以及之前那些被权臣随意摆弄的几任幼年天子,灵帝皆是心有余悸,尤其是自己初登大宝之时,事事皆由窦武c陈蕃二人议定,犹如笼中孤鸟,毫无人君之威。
灵帝想着入神,一言未发,群臣自是不敢惊扰,忽而灵帝又是轻笑几声,当年窦武c陈蕃一党,声称其等忠心无二,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绕过自己,妄图诛杀宫中宦官,美其名为报国锄奸,怎不好笑。
桓帝无子,若是这二人真的忠于汉室,应当于宗室之中,择选年富力强之人,继任大统,却反而奉迎年幼的自己为帝,还不是京都朝廷各方势力为维护己方利益,进而相互妥协的结果。当初,若真是让窦武一党灭了宦官,那自己这辈子也只能做个傀儡,任由其等为所欲为,别说亲政问事,就连性命也是难保。
灵帝看了看满殿文武,暗忖这些大臣,还真以为自己蠢笨愚昧,真把自己当做傻子,自己就是要另立国学馆,给鸿都文士封官许愿,只要鸿都文士忠于天子,其他诸事,自己皆不在乎。
“朕意已决,不必在言”,蔡邕说个不停,甚至叩请撤销鸿都文馆,灵帝顿时恼怒,不愿再和蔡邕纠缠,但也不想治罪蔡邕,索性摆手打断蔡邕,退朝而去。
乐松等人见灵帝诏令已下,再难更改,自是说不出的得意,而蔡邕的陈奏之中,曾提及太学一词,也是引得宦官一党大为不满。
不出三日,灵帝在宦官怂恿下,又是下诏,令鸿都文馆大肆招募生员,与太学c东观两处学馆不得往来。除此之外,也不知灵帝究竟是何缘由,自行规定鸿都文馆授艺内容,满朝文武无不为之震惊。
这话怎讲,原来鸿都文馆与太学c东观两处殊为不同,相较之下,除却三处共同供奉孔子等大贤之外,所教授内容却是南辕北辙。凡是太学所教学术,鸿都文馆皆是不教,而太学所不教的,鸿都文馆俱全力相授。因而,鸿都文馆所教学术,并非四书五经之说,而是词赋书画c妙曲新歌这类清闲技艺,好似处处与太学唱起对台戏。
灵帝这一出,立马惹得轩然大波,众所周知,太学讲究正大光明c修身治国,而鸿都文馆所教技艺皆是不入流的小道,加之鸿都文士与宦官来往密切,所以当时那些自比正人君子的士大夫,对鸿都文士极为不齿,非议不断,皆耻于与鸿都文士为伍。
纵是如此,然鸿都文馆深得灵帝信赖,又有宦官在后撑腰,馆中生员皆可出仕为官,趋之若鹜者,比比皆是,倒也兴盛一时,生员繁多,最多时甚至有数千人。
同年冬,鸿都文馆一事方定,灵帝自以为天下安定c朝堂稳固,索性安心享乐,日夜沉迷于酒色,鲜问政事。这才不过十余日,灵帝刚要尽情享受一番君王之乐,哪知烦扰又至,弄得灵帝整日烦闷不已。
这日,灵帝正于殿中长吁短叹之际,忽闻大司农樊陵匆匆应召而来,樊陵方要叩首行礼,灵帝随意摆摆手,免去樊陵叩拜。樊陵不仅不喜,反而眉头紧锁,忧色更甚,灵帝转而问道:“樊陵,朕自继位至今,从未见过国库有充盈之时,究竟是何缘故?”
“启禀陛下,皆因天灾人祸所致”,樊陵回道:“当初羌人作乱,朝廷连年征伐,所耗资财,不下三百亿钱,相当于朝廷七十年积蓄,讨平羌人已将国库消耗殆尽。”
“可是,朕继位之初,羌人已被段颎平定,至今已有十余年,为何国库还是这般空虚?就连宫中开支都捉襟见肘,纵观历代天子,哪有像朕这般困顿的?”灵帝百般不解,自己亲政以来,纵然有所享乐,但也绝非纸醉金迷c极尽奢华,所需开销用度,并不比历代天子奢侈铺张,况且宫中开支本就惊人,为何到了自己,就如此令人惆怅。
樊陵怎会不知晓,朝臣c士人大多将国库空虚之事,归咎于灵帝奢侈豪华,然而这些人所不知的是,数百年以来,宫中生活早就极尽奢靡,哪朝天子的用度不惊人,这也是自古就有,或许桓帝和灵帝私下在宫中生活有些荒唐,但国库空虚的根源绝非宫中开支。
“近年灾祸频繁,或有水涝,或是大旱,又或是蝗虫肆掠,以致田地荒芜,百姓疲敝,国势越发衰颓”,樊陵实言奏道:“怎奈边疆夷族屡屡生祸,内郡暴民时常作乱,内外不稳,战事此起彼伏,朝廷为维持稳定,安定民心,耗费资财无数,且所耗之数年年激增,国库焉能充实?”
灵帝闻言,也觉得樊陵说的句句在理,顿时面色黯然,国库早被桓帝折腾精光,可笑自己还欲好生享受一番,不由落寞叹道:“先帝啊先帝,朕虽有幸过继与你为子,得承大位,看似至高无上,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给朕留下的却是个千疮百孔的家业,丝毫积蓄也未留下,这让朕如何中兴汉室,谈何威服四方?”
“陛下,为今之计,当尽快充实国库,否则时日一久,难以为继,必生动荡,于社稷大为不利”,樊陵随之暗叹一声,灵帝出身亭侯之家,自幼家境困顿,哪见过宫中奢华,而今灵帝已位居天子,万乘之尊,尚且颇感生活拮据,国中无财,心中对汉室的未来不禁泛起阵阵隐忧。
“爱卿有何良策,尽可言来”,灵帝正百感揪心,闻听樊陵之言,面色一喜,急问道。
樊陵恭声回道:“依臣之见,若想积蓄资财,充实国库,惟有三策,一者,取之于民,加征税赋;二者,取出私库,捐私入公;三者,取资权豪,以为己用。”
灵帝闻言,思忖半晌,言道:“加税百姓,取财豪门,或是良策,只是朕的私库,乃是朝廷最后倚仗,万不可动,此事且容朕斟酌,你先退去。”
“臣告退”,樊陵紧忙告退而去,而灵帝左思右想,难以定计,又令人唤来乐松c张让二人,相商此事。
灵帝将诸事诉出,并未提及樊陵,张让c乐松二人知晓始末,张让一听要让灵帝打开私库,忙劝阻道:“陛下,奴才不敢隐瞒,宫中所需本就甚巨,然历代天子皆是如此,私库一旦轻动,后果不堪设想,那时陛下可就真的再无余力,若是有所变故,何来应急之需!故而历朝历代,从未见过有天子启用私库的先例,动用私库,绝非可行之策,也不知是何人进此谗言,误导陛下,着实可恶。”
“这三策就是朕偶尔思得,并非他人所奏”,灵帝回了声。张让自是纳闷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灵帝为何要动用私库,这私库若是动用,宫中开支只可解一时之需,此后宫中开支必然难以维系,免不得一再削减。这样一来,宫中暗获私利者,诸如内侍c婢女c妃嫔,必有不满,宫中内侍所获资财大减,人心不安,宦官之势定是为之一挫。
灵帝听完,瞥了眼张让,似笑非笑,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民情虽知晓不多,然宫中那些勾当,自己一清二楚,若是宫中用度不足,利益受损者绝非仅仅几人,更何况自己也不愿拿出私库,不由点头道:“张常侍所言甚是,此策不可行,那不知加税百姓,可会惹得百姓怨忿,四处为祸?”
“纵观古今,加征赋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策可行”,张让一听灵帝不愿启用私库,心头大喜,至于加税百姓,那是百姓的事,又不会涉及自己的荣华富贵,管他百姓死活。
灵帝点点头,又是为难道:“加税百姓,朕一纸诏令即可,然取资权豪,恐非易事!”
“这倒也是”,张让摇摇头,说道:“这些权贵世家,个个家资万贯,富有一方,且日常生活起居,极具奢靡享乐,若让其等捐献资财,只恐其等不愿,而陛下又不可强令取财,难矣!”
乐松出自鸿都文馆,而鸿都文士饱受世家士人所轻鄙,心头早生怨恨,一见灵帝有意借豪族家资,充盈国库,当即奏道:“陛下,微臣以为眼下国库空虚,皆因世家豪族越来越多,其等子弟倚仗家世,出仕为官c封侯拜爵者,比比皆是,故而爵俸消耗日益激增,以致国库不堪重负。”
“经你一说,朕倒是恍然大悟”,灵帝听完,面色稍变,沉吟道:“自光武建都洛阳,已有一百五十余年,世家之势越发兴旺,一门父子兄弟,皆可出仕为官,且可世袭爵位,故而朝廷官员之数激增,确是令人心忧。”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