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三卷 叛乱 第四百三十九章 发行国债
朝廷要发行国债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帝国,刚开始人们还半信半疑,但很快这个消息就得到了的证实。
帝国上下对此都议论纷纷,发行国债,放这在大明可绝对是一件新鲜事。但放在这个时代,国债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西洋人在这方面已经玩得非常好了。
但朝廷跟民间借款这样的事情,在东周时期,周赦王曾经做过,他为了发动对秦国的战争,跟洛阳城的百姓大肆举债,最后的结果却是仗没打起来,钱却用完了,这便有了以后的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朝廷发行国债,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缺乏公信力。有借不还,不但在大明出现过,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法国国王为了逃避偿还债务的义务甚至将债权人都杀了。
为了让大明第一次国债发行成功,朱由校决定亲自出面说服商人以及藩属国购买大明的国债。
“朝廷要发行国债一事,众位爱卿可曾听说?”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听到朱由校的这句话,众人就已经能确认朱由校邀请他们来的目的,众人一起回答道:“臣听说了。”
“你们认为发行国债一事是否可行?”朱由校故意问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都默不作声。朱由校也不介意,他扫视一圈了之后,继续说道:“太康伯,你先来说说看。”
“陛下,臣认为可行,臣决定购买五千两银元的国债。”张国纪恭敬地说道。
“朕让你们来,可不是为了摊派国债的,朕知道各位最担心的是什么?朕知道你们最担心就是国债到期之后是否真的能兑现?”朱由校说道。
“陛下,臣是绝对相信陛下的。”张国纪立刻站出来说道。
“对,我们绝对是相信陛下的。”众人附和道。
“朕首先是一个皇上,作为皇上,朕自认还算是一个成功的皇上。”朱由校说道。
“陛下太过自谦了,论文治武功,陛下绝对是一代圣君……”张国纪奉承道。
“太康伯所言极是,上下五千年来,陛下文治武功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
现场立刻响起一阵拍马屁的声音,朱由校微笑着说道:“其次朕也算是一个商人,作为商人,朕自认比做皇上还要成功,帝国银行,帝国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等等这些产业,今日无一在深刻的影响着帝国,它们对帝国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再次沉默了。回想起来,朱由校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帝国的商业习惯。虽然朱由校将商业税收提高了,但是在场的许多人却在这场变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说是朱由校培养出来新一代商人的代表,他们也是朱由校最坚定的支持者。
“孔子曾言:民无信不立。朕认为商人应该也是一样的,一个成功的商人必定是以诚信为本的。这次朕以一个商人的身份保证此次发行的国债一定会如期如实兑现,而且此次国债的发行会由帝国银行提供担保,到时候,凡购买了国债的人,只需到帝国银行兑换国债即可。众位爱卿是否还有疑虑?”朱由校说道。
“就凭陛下这一席话,臣觉得就值了,臣决定购买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江演站出来说道。
“臣决定购买五万两银元的国债。”张国纪也跟着说道,说完,他想起前面说的话,尴尬地说道,“这五万两可是老夫的棺材本了。”
“朕此次让你们前来不是摊派国债的,只是为了告诉你们国债是怎么一回事?现在距离国债发行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众位爱卿如果想购买国债的话可以去帝国银行购买,帝国银行此次全额包销朝廷发行的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而且朕也会购买五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陛下,帝国的国债是否也在小国发行?”朝鲜的使者问道。
“此次不会在国外发行国债,如果你们想购买帝国的国债,必须到帝国境内的帝国银行购买,鉴于你们的一片赤诚之心,朕决定你们可以在帝国国债正式发售之前,优先购买你们所需要的国债数量,此事朕会让帝国银行特事特办。”朱由校说道。
朱由校一番话,使得在座的藩属国使者认为朱由校直接将藩属国的忠诚度与购买国债一事直接挂钩了,这些使者们立刻就想着要赶快通知自己的国王商量购买国债的事情。
“谢陛下隆恩!”朝鲜使者恭敬地说道。
……
六月中旬,朝鲜国王率先带头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帝国国债,紧接着暹罗国国王也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很快其他的藩属国也都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就连九州王郑芝龙也都购买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
算下来,光是这些藩属国就买走超过四百万两银元的国债。
六月十八日,帝国的第一期国债正式发售。在正式的发售仪式上,朱由校带头购买了五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朱由校带了头,被朱由校邀请来的商人和藩属国的使者自然也不能落后。在发售仪式的第一天,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便已经卖掉了三百多万两银元,再算上各个藩属国购买的国债数量,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便已经卖掉近八百万两银元了。
三天之后,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就被抢购一空,这个情况是朱由校完全没有想到的,朱由校还以为这第一期国债可能会销售不完。
国债的热销,使得朝廷想马上发行第二期国债,但却被朱由校断然拒绝了,他绝不会允许滥发国债的事情出现。朱由校感觉他应该尽快将他的书写出来才行,朱由校觉得一旦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试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极有可能就会走歪,这些政策一旦走歪就会影响到大明国本。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帝国上下对此都议论纷纷,发行国债,放这在大明可绝对是一件新鲜事。但放在这个时代,国债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西洋人在这方面已经玩得非常好了。
但朝廷跟民间借款这样的事情,在东周时期,周赦王曾经做过,他为了发动对秦国的战争,跟洛阳城的百姓大肆举债,最后的结果却是仗没打起来,钱却用完了,这便有了以后的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朝廷发行国债,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缺乏公信力。有借不还,不但在大明出现过,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法国国王为了逃避偿还债务的义务甚至将债权人都杀了。
为了让大明第一次国债发行成功,朱由校决定亲自出面说服商人以及藩属国购买大明的国债。
“朝廷要发行国债一事,众位爱卿可曾听说?”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听到朱由校的这句话,众人就已经能确认朱由校邀请他们来的目的,众人一起回答道:“臣听说了。”
“你们认为发行国债一事是否可行?”朱由校故意问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都默不作声。朱由校也不介意,他扫视一圈了之后,继续说道:“太康伯,你先来说说看。”
“陛下,臣认为可行,臣决定购买五千两银元的国债。”张国纪恭敬地说道。
“朕让你们来,可不是为了摊派国债的,朕知道各位最担心的是什么?朕知道你们最担心就是国债到期之后是否真的能兑现?”朱由校说道。
“陛下,臣是绝对相信陛下的。”张国纪立刻站出来说道。
“对,我们绝对是相信陛下的。”众人附和道。
“朕首先是一个皇上,作为皇上,朕自认还算是一个成功的皇上。”朱由校说道。
“陛下太过自谦了,论文治武功,陛下绝对是一代圣君……”张国纪奉承道。
“太康伯所言极是,上下五千年来,陛下文治武功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
现场立刻响起一阵拍马屁的声音,朱由校微笑着说道:“其次朕也算是一个商人,作为商人,朕自认比做皇上还要成功,帝国银行,帝国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等等这些产业,今日无一在深刻的影响着帝国,它们对帝国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再次沉默了。回想起来,朱由校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帝国的商业习惯。虽然朱由校将商业税收提高了,但是在场的许多人却在这场变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说是朱由校培养出来新一代商人的代表,他们也是朱由校最坚定的支持者。
“孔子曾言:民无信不立。朕认为商人应该也是一样的,一个成功的商人必定是以诚信为本的。这次朕以一个商人的身份保证此次发行的国债一定会如期如实兑现,而且此次国债的发行会由帝国银行提供担保,到时候,凡购买了国债的人,只需到帝国银行兑换国债即可。众位爱卿是否还有疑虑?”朱由校说道。
“就凭陛下这一席话,臣觉得就值了,臣决定购买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江演站出来说道。
“臣决定购买五万两银元的国债。”张国纪也跟着说道,说完,他想起前面说的话,尴尬地说道,“这五万两可是老夫的棺材本了。”
“朕此次让你们前来不是摊派国债的,只是为了告诉你们国债是怎么一回事?现在距离国债发行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众位爱卿如果想购买国债的话可以去帝国银行购买,帝国银行此次全额包销朝廷发行的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而且朕也会购买五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陛下,帝国的国债是否也在小国发行?”朝鲜的使者问道。
“此次不会在国外发行国债,如果你们想购买帝国的国债,必须到帝国境内的帝国银行购买,鉴于你们的一片赤诚之心,朕决定你们可以在帝国国债正式发售之前,优先购买你们所需要的国债数量,此事朕会让帝国银行特事特办。”朱由校说道。
朱由校一番话,使得在座的藩属国使者认为朱由校直接将藩属国的忠诚度与购买国债一事直接挂钩了,这些使者们立刻就想着要赶快通知自己的国王商量购买国债的事情。
“谢陛下隆恩!”朝鲜使者恭敬地说道。
……
六月中旬,朝鲜国王率先带头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帝国国债,紧接着暹罗国国王也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很快其他的藩属国也都购买了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就连九州王郑芝龙也都购买四十九万两银元的国债。
算下来,光是这些藩属国就买走超过四百万两银元的国债。
六月十八日,帝国的第一期国债正式发售。在正式的发售仪式上,朱由校带头购买了五十万两银元的国债,朱由校带了头,被朱由校邀请来的商人和藩属国的使者自然也不能落后。在发售仪式的第一天,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便已经卖掉了三百多万两银元,再算上各个藩属国购买的国债数量,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便已经卖掉近八百万两银元了。
三天之后,一千万两银元的国债就被抢购一空,这个情况是朱由校完全没有想到的,朱由校还以为这第一期国债可能会销售不完。
国债的热销,使得朝廷想马上发行第二期国债,但却被朱由校断然拒绝了,他绝不会允许滥发国债的事情出现。朱由校感觉他应该尽快将他的书写出来才行,朱由校觉得一旦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试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极有可能就会走歪,这些政策一旦走歪就会影响到大明国本。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