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琴师
离开黄府,黄炳林撑着伞,小心的街巷里晃荡着,一时间想不到要去哪里,这个天气,就是打更的也都缩在家里不愿出来了,路上除了行色匆匆,奔往勾栏的花公子外,一片安静。
等等,勾栏,揽月楼,琴师。
黄炳林想到,当初那折招聘启事,或许在那里能暂时解决一下。这样想着,他不禁加快了几分脚步,现在到揽月楼应聘,差不多已成了炳林不用露宿街头唯一的指望,便不由患得患失起来。
其实也是关心则乱,炳林这番担心倒是多余了。
在这生产里落后的时代,能有口饱饭吃,不挨饿已经是奢望的百姓人家至于那些能弹上两手琴曲的男子,不是虚荣心爆棚的有钱子弟,就是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他们显然不会委身于卑下的勾栏之地,来和炳林抢饭碗;而那些有足够理由和他抢饭碗的人家,却根本没空闲来学这不事农桑的乐器花活。况且,他们之中即便是有人想学,也没那个条件。炳林能学到这些琴艺,还是多亏了白石山上那刘老。
而除了男子之外,那些女子,她们中倒是有不少乐姬之流。只是她们也不是想学就能学的,能精通琴棋书画的,都是各个楼院的头牌。在姥鸨选人的时候,选的也都是姿色上乘的妙龄美女,毕竟老鸨培养艺伎为的是赚钱,赚更多的钱。
更重要的是,古琴几乎是所有乐器中最难的。古琴演奏有三种音色,分别是散音c按音和泛音。
散音就是右手弹空弦所发之音,音色浑厚宽和;按音则是左手按弦于琴面,右手弹弦出声,音色柔婉圆润;泛音则是左手轻点琴弦,右手同时弹弦出声,音色清亮晶莹。
三种音色搭配,就形成了琴曲。
说着似乎很简单,但真正演奏起来却非易事。
不说别的,单是最基本的泛音就有九十一种变化,再加上散音与按音的搭配,组合多不胜数。就是黄炳林的聪慧,也是学了五年多,才有今日的成就。而且按照刘老所说,这还不过是略有小成而已。
言归正途,话虽然说善琴乐的人不多,但妓坊乐班里,琴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丝竹乐班要出旋律,主要靠的就是古琴和竹笛。
等黄炳林赶到揽月楼前,欣喜的发现那红色的揭帖还挂在哪儿,只是颜色暗淡了些,不由大喜,有些迫不急待的便冲了过去。那见炳林这寒酸模样,嗤之以鼻,捏着鼻子一脸嫌弃的就想驱离,好在黄炳林身体素质好,站在哪儿,身体空虚的也是推不动他。
等炳林解释了来意,那才顿住手脚,仔细打量他的模样,看着他的眼神不像作假,加之那揭帖已经挂了半月,没人来应聘,现在好歹有个送上门的,也不好直接拒绝,这才不情不愿的进去向夏姨通报。
等拿通报后得到允许,炳林便随他进到里间,见到了这位揽月楼的老鸨夏姨。这夏姨大约三十多岁的模样,看上去风韵犹存。黄炳林之前便听说过,揽月楼的夏姨背景不简单,似乎是和县令大人有过一段,所以才能一直一家独大。现在看到真人,炳林又信了几分。
却见这位夏姨头梳高髻,身着翠黄色羽衣,肩披霞帗,脸不施妆如新月,模样似是刚跳完舞尚未换衣只洗了脸便匆匆赶来。走路摇曳生姿,步如扶风细柳。
好一个美妇。
“啪啪啪啪,”黄炳林连连鼓掌,赞美道:“亲赐寒潢明月裳,东皇为恐红尘误,佳人原不借浓妆,国色由来兮素面。淡薄风前有异香,朦胧河畔入凡尘,今宵幻出水云乡,似是仙娥坠玉珰。”
夏姨脸上浮出一抹异色,看着黄炳林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赏,“够子是不是琴师咱先不说,不过这诗人到是真真的呢。”
夏姨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俏皮弧度,那娇滴滴地声音妩媚得让人骨头有些酥麻。黄炳林忍不住悄悄活动了一下身体,才将那股子酥麻驱除出体外。当即直接切入主题:“夏姨,我是黄炳林,应聘琴师的。”
夏姨点头,因为刚才那“诗”的原因,倒是显得和善,“开始吧。”
黄炳林也不做作,取下自己的古琴,盘坐在地上,琴安在双膝上,“叮咚”
黄炳林的演奏并没持续多久,便是通过了夏姨的审查。夏姨给出的工资很不错,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是500文铜钱,如果干得好,还有赏银可拿。
清朝货币制度,千文为一贯(一吊),一贯钱约值白银1两,而1两黄金约可兑换8至11两白银。换成今天的人民币,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约值80至120元之间,1枚铜钱(一文)约值01元。
黄炳林的工资相当于半贯前,也就是四五十元这样。在清代已经算是高薪了。
对于黄炳林来说,在揽月楼还有另一个好处。揽月楼白天是不怎么营业的,也就没他们乐班什么事,只有到晚上有客人时,才叫乐班在一旁演奏助兴。因此他正好可以趁白天没事,去书塾听老师的课,或者去干些别的杂工。
当然,身入妓坊当乐师或许会被其他一些同窗耻笑,但他想过了,他目前来说,早已经没什么脸面一说了,被未婚妻上门退婚已经是最大的耻辱了,他还怕什么?
只要能挣到钱,有了资本,他才可以有很多办法闯出一片天地,才能恢复自己的和黄家的脸面。
人活一世,为的无非就是名和利。
第二天早上,黄炳林穿上老爷子为他特地准备了一声崭新的蓝色直衫,重新将辫子编了一下,才带上早已准备好的束脩六礼前去拜师。
所谓的束脩六礼指的是芹菜c莲子c红豆c枣子c桂圆和干瘦肉。六礼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含有鸿运高照之意,枣子则寓意早早高中,桂圆意在功德圆满,而敢瘦肉则用以表达弟子的心意。
今天黄炳林要去的书塾名叫“德智书馆”,位于城中右江畔,拥有房舍七间,算得上一间大书塾了,馆长叫杨一轻,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秀才,还有三位教书先生。
黄炳林的速度很快,穿过几条街巷便是来到了右江边,江边地势稍斜,有着一片不小的竹林。大哥黄家勇就是在德智书馆上的学,炳林陪大哥来过一次,知道书馆就在竹林后。
黄炳林露出一丝笑容,继续往前走。一个小径出现在竹林中,蜿蜒通至书馆。漫步其中,清气笼罩,竹香四溢,如沐春风,就是常处山上的炳林也是感觉精神一振。清风拂过,竹梢轻摆,沙沙作响,似呢喃又似私语。
渐渐近了,可以听到那朗朗书声,悦耳袭来。
“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娇,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褚往而知来者。’”
这是一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砖石为铺的书塾,古色古香。七间房舍排成一整排称为教舍。中间一间做为先生整理教案和休息的斋室,两边的六间则是讲堂,东西两面最大限度的开了窗户,便于采光,窗户上有着竹帘卷着,下雨刮风时可以放下来。通过窗户可以看到,每个房间内大约有十来位摇头晃脑的学生,年纪从七八岁到二十岁不等,两三个孩子共用一张桌子,凳子也是长板凳,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
在教舍后隙一匝,做为射圃,射圃之后则是通铺号舍和厨房c茅房。德智书馆的学生可以选择住校也可以回家休息。
黄炳林放轻了脚步,不想打扰里边学子们的朗诵。穿过竹林,在房舍前修有一座小桥,桥下潺潺流水淌过。在桥的后面有着一座高大的桥门,桥门正中有四个大字“德智书馆”,在四字的左下方还有落款,用的居然是县令的县印!
仅仅从桥门就能看出读书人在大清有多么重要,这还只是一个县的书塾而已。
黄炳林背着包袱刚走过桥门,立即就被看门的少年拦了下来,“干什么的?这是你这种乡巴佬能够来的地方么?”
黄炳林今天穿的已经是最好的衣衫了,可到了德智书馆,却完全是一副农民的样子,人家连门都不愿给进。
黄炳林微微一笑,也不生气:“这位哥们,我从黄家村来,报名读书的。”
少年皱了皱眉,有些阴阳怪气的道:“报名?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报名时间早过了,下一年再来吧。”
说着小声嘀咕道:“也不看看自己几岁了,还能鲤鱼跃龙门,做白日梦呢。”
“怎么了?”正在这时,一个有些沙哑的声音响起,却是从竹林里传来的。
少年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他那满脸的不屑顿时化为了谄媚,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对着来人点头哈腰道:“馆长,您回来了。”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等等,勾栏,揽月楼,琴师。
黄炳林想到,当初那折招聘启事,或许在那里能暂时解决一下。这样想着,他不禁加快了几分脚步,现在到揽月楼应聘,差不多已成了炳林不用露宿街头唯一的指望,便不由患得患失起来。
其实也是关心则乱,炳林这番担心倒是多余了。
在这生产里落后的时代,能有口饱饭吃,不挨饿已经是奢望的百姓人家至于那些能弹上两手琴曲的男子,不是虚荣心爆棚的有钱子弟,就是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他们显然不会委身于卑下的勾栏之地,来和炳林抢饭碗;而那些有足够理由和他抢饭碗的人家,却根本没空闲来学这不事农桑的乐器花活。况且,他们之中即便是有人想学,也没那个条件。炳林能学到这些琴艺,还是多亏了白石山上那刘老。
而除了男子之外,那些女子,她们中倒是有不少乐姬之流。只是她们也不是想学就能学的,能精通琴棋书画的,都是各个楼院的头牌。在姥鸨选人的时候,选的也都是姿色上乘的妙龄美女,毕竟老鸨培养艺伎为的是赚钱,赚更多的钱。
更重要的是,古琴几乎是所有乐器中最难的。古琴演奏有三种音色,分别是散音c按音和泛音。
散音就是右手弹空弦所发之音,音色浑厚宽和;按音则是左手按弦于琴面,右手弹弦出声,音色柔婉圆润;泛音则是左手轻点琴弦,右手同时弹弦出声,音色清亮晶莹。
三种音色搭配,就形成了琴曲。
说着似乎很简单,但真正演奏起来却非易事。
不说别的,单是最基本的泛音就有九十一种变化,再加上散音与按音的搭配,组合多不胜数。就是黄炳林的聪慧,也是学了五年多,才有今日的成就。而且按照刘老所说,这还不过是略有小成而已。
言归正途,话虽然说善琴乐的人不多,但妓坊乐班里,琴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丝竹乐班要出旋律,主要靠的就是古琴和竹笛。
等黄炳林赶到揽月楼前,欣喜的发现那红色的揭帖还挂在哪儿,只是颜色暗淡了些,不由大喜,有些迫不急待的便冲了过去。那见炳林这寒酸模样,嗤之以鼻,捏着鼻子一脸嫌弃的就想驱离,好在黄炳林身体素质好,站在哪儿,身体空虚的也是推不动他。
等炳林解释了来意,那才顿住手脚,仔细打量他的模样,看着他的眼神不像作假,加之那揭帖已经挂了半月,没人来应聘,现在好歹有个送上门的,也不好直接拒绝,这才不情不愿的进去向夏姨通报。
等拿通报后得到允许,炳林便随他进到里间,见到了这位揽月楼的老鸨夏姨。这夏姨大约三十多岁的模样,看上去风韵犹存。黄炳林之前便听说过,揽月楼的夏姨背景不简单,似乎是和县令大人有过一段,所以才能一直一家独大。现在看到真人,炳林又信了几分。
却见这位夏姨头梳高髻,身着翠黄色羽衣,肩披霞帗,脸不施妆如新月,模样似是刚跳完舞尚未换衣只洗了脸便匆匆赶来。走路摇曳生姿,步如扶风细柳。
好一个美妇。
“啪啪啪啪,”黄炳林连连鼓掌,赞美道:“亲赐寒潢明月裳,东皇为恐红尘误,佳人原不借浓妆,国色由来兮素面。淡薄风前有异香,朦胧河畔入凡尘,今宵幻出水云乡,似是仙娥坠玉珰。”
夏姨脸上浮出一抹异色,看着黄炳林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赏,“够子是不是琴师咱先不说,不过这诗人到是真真的呢。”
夏姨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俏皮弧度,那娇滴滴地声音妩媚得让人骨头有些酥麻。黄炳林忍不住悄悄活动了一下身体,才将那股子酥麻驱除出体外。当即直接切入主题:“夏姨,我是黄炳林,应聘琴师的。”
夏姨点头,因为刚才那“诗”的原因,倒是显得和善,“开始吧。”
黄炳林也不做作,取下自己的古琴,盘坐在地上,琴安在双膝上,“叮咚”
黄炳林的演奏并没持续多久,便是通过了夏姨的审查。夏姨给出的工资很不错,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是500文铜钱,如果干得好,还有赏银可拿。
清朝货币制度,千文为一贯(一吊),一贯钱约值白银1两,而1两黄金约可兑换8至11两白银。换成今天的人民币,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约值80至120元之间,1枚铜钱(一文)约值01元。
黄炳林的工资相当于半贯前,也就是四五十元这样。在清代已经算是高薪了。
对于黄炳林来说,在揽月楼还有另一个好处。揽月楼白天是不怎么营业的,也就没他们乐班什么事,只有到晚上有客人时,才叫乐班在一旁演奏助兴。因此他正好可以趁白天没事,去书塾听老师的课,或者去干些别的杂工。
当然,身入妓坊当乐师或许会被其他一些同窗耻笑,但他想过了,他目前来说,早已经没什么脸面一说了,被未婚妻上门退婚已经是最大的耻辱了,他还怕什么?
只要能挣到钱,有了资本,他才可以有很多办法闯出一片天地,才能恢复自己的和黄家的脸面。
人活一世,为的无非就是名和利。
第二天早上,黄炳林穿上老爷子为他特地准备了一声崭新的蓝色直衫,重新将辫子编了一下,才带上早已准备好的束脩六礼前去拜师。
所谓的束脩六礼指的是芹菜c莲子c红豆c枣子c桂圆和干瘦肉。六礼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含有鸿运高照之意,枣子则寓意早早高中,桂圆意在功德圆满,而敢瘦肉则用以表达弟子的心意。
今天黄炳林要去的书塾名叫“德智书馆”,位于城中右江畔,拥有房舍七间,算得上一间大书塾了,馆长叫杨一轻,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秀才,还有三位教书先生。
黄炳林的速度很快,穿过几条街巷便是来到了右江边,江边地势稍斜,有着一片不小的竹林。大哥黄家勇就是在德智书馆上的学,炳林陪大哥来过一次,知道书馆就在竹林后。
黄炳林露出一丝笑容,继续往前走。一个小径出现在竹林中,蜿蜒通至书馆。漫步其中,清气笼罩,竹香四溢,如沐春风,就是常处山上的炳林也是感觉精神一振。清风拂过,竹梢轻摆,沙沙作响,似呢喃又似私语。
渐渐近了,可以听到那朗朗书声,悦耳袭来。
“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娇,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褚往而知来者。’”
这是一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砖石为铺的书塾,古色古香。七间房舍排成一整排称为教舍。中间一间做为先生整理教案和休息的斋室,两边的六间则是讲堂,东西两面最大限度的开了窗户,便于采光,窗户上有着竹帘卷着,下雨刮风时可以放下来。通过窗户可以看到,每个房间内大约有十来位摇头晃脑的学生,年纪从七八岁到二十岁不等,两三个孩子共用一张桌子,凳子也是长板凳,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
在教舍后隙一匝,做为射圃,射圃之后则是通铺号舍和厨房c茅房。德智书馆的学生可以选择住校也可以回家休息。
黄炳林放轻了脚步,不想打扰里边学子们的朗诵。穿过竹林,在房舍前修有一座小桥,桥下潺潺流水淌过。在桥的后面有着一座高大的桥门,桥门正中有四个大字“德智书馆”,在四字的左下方还有落款,用的居然是县令的县印!
仅仅从桥门就能看出读书人在大清有多么重要,这还只是一个县的书塾而已。
黄炳林背着包袱刚走过桥门,立即就被看门的少年拦了下来,“干什么的?这是你这种乡巴佬能够来的地方么?”
黄炳林今天穿的已经是最好的衣衫了,可到了德智书馆,却完全是一副农民的样子,人家连门都不愿给进。
黄炳林微微一笑,也不生气:“这位哥们,我从黄家村来,报名读书的。”
少年皱了皱眉,有些阴阳怪气的道:“报名?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报名时间早过了,下一年再来吧。”
说着小声嘀咕道:“也不看看自己几岁了,还能鲤鱼跃龙门,做白日梦呢。”
“怎么了?”正在这时,一个有些沙哑的声音响起,却是从竹林里传来的。
少年先是愣了一下,紧接着,他那满脸的不屑顿时化为了谄媚,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对着来人点头哈腰道:“馆长,您回来了。”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