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节
关于“体证无我”
慧勇
最近看黄师兄赠送的光盘,二十集的连续剧《百年虚云》,对“无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记录如下。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151看書網
如果我们只在文字上解析无我,那只不过徒增知见,并无益处;如果我们只通过参悟观到无我,那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见而不可及。如果不愿意去实证,这些解析或参悟,对修行并无益处,可能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徒增我慢,甚至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实相的无我可以观出来,而体证的无我,则必须是一点一滴地做出来。虽然都是无我二字,但却相差千万里。观到的无我,就如弄明白了去远方的路线,实证无我,就如一步一步开始走,直到目的地。看似一回事,实是两回事。只有为实修c实证作准备的参悟才是有益的,如果以参悟到无我为荣,那已经走错路了。就比如孝敬父母,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而不是分析和思维出来。
试举《百年虚云》中的几例,供参考。
他常常把自己当成空气,让所有的境界毫无阻碍地穿流而过。
当别人说他德高望重,顶礼他,或者拜他为师的时候,他常说,这都是我佛的功德,要以佛为师,我算不得什么。
当他又救了很多人,人们来感谢他时,他还是那句话,不要感谢我,感谢佛菩萨,是他们的慈悲,我算不得什么。
有一次,在鸡足山,另一个法师的弟子惹了祸,这位法师对虚云不满,弟子也想嫁祸于虚云,于是向官军说,是虚云的弟子。虚云当着官军的面,问两位弟子,犯了什么错,愿意忏悔不?两位如实讲解了犯错的原因,并答应同意忏悔,今后不再犯。虚云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弟子,自己愿意代弟子受罚。
很多次,在百姓生命危急的时刻,他都冲到最前面,为大家争取平安而竭尽全力,根本无视自己的性命。他只思考如何做是对大众有益的,而从来不思考因为这样选择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恶劣的结果。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片云,自我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有大众的利益和安危。
我们学佛,闻思也罢,参悟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行,为了融入世间。如何“无我”行,虚云法师以身示范,为我们作了榜样。
学佛人,当常生惭愧心,常知自己的不足,从当下的点滴做起,实实在在修行。千万不要拿知见当资本,以饶舌为本事,以思维替代修行。说千言,不如行一步。如何行呢?简单地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从人我是非中走出来,从眼睛盯着别人转向时时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障碍,照见自己的污垢,照见自己的“我是c我能与我慢”,直到把自我照成毫无障碍的虚空
此剧土豆网上有视频,推荐大家观看。
也来谈谈“度众生”
在电视剧《百年虚云》中,剃度时,有一句话,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
按佛陀在《阿含经》中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要做善知识,他必须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大乘佛法中,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有人就说,只有阿罗汉才能度众生。是不是除了阿罗汉以外的所有修行人,都只管自己了呢?
我想,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度众生。所谓善知识,就是大家可以以他为师的人,能带领大家亲证佛法,走出苦海的人。对善知识的要求高一点,可以理解。因为任何没有证到阿罗汉(大乘中相当于八地菩萨)的人,他的世界观都是偏离实相的,难以帮助别人达到究竟解脱。度众生则不完全是这样了,比如,你把别人介绍给善知识,也算是度众生,你把自己实修的心得,与别人分享,也算是度众生。甚至你做好事,修路,种树,做一切人天善法,都可以理解为度众生的范围。
如果认为在未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能做度众生的事。我以为,这是对佛法的错解。佛陀,最先讲的是人天善法,而不是解脱法。人天善法,本身就是度众生的方便之法。他并没有说,没有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要去做好事,不要帮助人。相反,他说,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帮助他人,行善这件事,是贯穿于修行的始终的,而不是要等证到阿罗汉以后。
有人说,行善是证到阿罗汉以后的自发行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看。未证道以前,行善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去评判善恶,而采取行动。证到阿罗汉以后,行善可能是站在大局的立场,站在对整个社会甚至是全体众生有益的立场,而采取的行动。这其间的区别,是有没有自我的利益取舍。
也有人说,无我是内心的一种境界,是苦消失的一种现象,与外境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是对无我的错解。比如,你看到有人作恶,伤害众生,你有能力救助的情况下,你不救助,那是无我吗?难道无我,与一切众生都没有关系?这样麻木不仁的“无我”,其实是自己的假想或催眠,而不是体证“无我”的实相。
见义勇为,并不等于无我,但体证“无我”,一定会大慈大悲愍众生,会尽自己所能,与众生患难与共,救苦救难。这样的无我,也才与道合一,与境界合一。这一点,虚云法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我们修行证道,并不是要做一个老好人,“活雷锋”,这里有相似之处,又不是一回事。主要的区别是,证道者的“无我与无私”中,没有自我的利益与影子,一无所求,随顺因缘,身见已彻底破除。仅仅是做好事,可能还在人天善法的阶段,内心还是有所求,比如以做好事为乐,为荣等。
在实际的修行中,体悟与体证,要有机地统一,不能偏废。比如一个追求解脱,发愿将来度众生的人,你没有必要要求他天天做好事。要度人解脱,首先自己得解脱。这就如一个人想当医生救世人的命,他到医学院读书的时间,我们不能骂他不救命,因为他所做的工作,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一个真正要帮助他人解脱的人,自己本身也必须要有实修实证的基础,这就如一个救生员,你必须自己会水,才谈得上下水救人。所以说,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
简单地总结起来,我们修行,一是不要落入头脑的知见里,只知打坐观修,不与社会接触,理论与实际脱节。二是不要把做好事,行人天善法,当成是修行证道的全部。
解脱道与菩萨道,相辅相成,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脱离世间实际的“解脱道”,会成为更微妙的自我催眠,不能与世间真正相融,会修到“我已经无我了”的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脱离解脱道基础的“菩萨道”,容易以方便为究竟,以盲引盲,无法究竟解脱。可能把解脱的希望推到了三大阿僧祗劫,或者是不可知的来世。
人人都可以度众生,用自己的方式随缘度众生,度众生就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修桥补路,无一不是。但是,心里也要清楚,这些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要把追求解脱的众生,引向善知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慧勇
最近看黄师兄赠送的光盘,二十集的连续剧《百年虚云》,对“无我”有了更深的感悟,记录如下。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151看書網
如果我们只在文字上解析无我,那只不过徒增知见,并无益处;如果我们只通过参悟观到无我,那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见而不可及。如果不愿意去实证,这些解析或参悟,对修行并无益处,可能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徒增我慢,甚至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实相的无我可以观出来,而体证的无我,则必须是一点一滴地做出来。虽然都是无我二字,但却相差千万里。观到的无我,就如弄明白了去远方的路线,实证无我,就如一步一步开始走,直到目的地。看似一回事,实是两回事。只有为实修c实证作准备的参悟才是有益的,如果以参悟到无我为荣,那已经走错路了。就比如孝敬父母,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而不是分析和思维出来。
试举《百年虚云》中的几例,供参考。
他常常把自己当成空气,让所有的境界毫无阻碍地穿流而过。
当别人说他德高望重,顶礼他,或者拜他为师的时候,他常说,这都是我佛的功德,要以佛为师,我算不得什么。
当他又救了很多人,人们来感谢他时,他还是那句话,不要感谢我,感谢佛菩萨,是他们的慈悲,我算不得什么。
有一次,在鸡足山,另一个法师的弟子惹了祸,这位法师对虚云不满,弟子也想嫁祸于虚云,于是向官军说,是虚云的弟子。虚云当着官军的面,问两位弟子,犯了什么错,愿意忏悔不?两位如实讲解了犯错的原因,并答应同意忏悔,今后不再犯。虚云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弟子,自己愿意代弟子受罚。
很多次,在百姓生命危急的时刻,他都冲到最前面,为大家争取平安而竭尽全力,根本无视自己的性命。他只思考如何做是对大众有益的,而从来不思考因为这样选择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恶劣的结果。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片云,自我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有大众的利益和安危。
我们学佛,闻思也罢,参悟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行,为了融入世间。如何“无我”行,虚云法师以身示范,为我们作了榜样。
学佛人,当常生惭愧心,常知自己的不足,从当下的点滴做起,实实在在修行。千万不要拿知见当资本,以饶舌为本事,以思维替代修行。说千言,不如行一步。如何行呢?简单地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从人我是非中走出来,从眼睛盯着别人转向时时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障碍,照见自己的污垢,照见自己的“我是c我能与我慢”,直到把自我照成毫无障碍的虚空
此剧土豆网上有视频,推荐大家观看。
也来谈谈“度众生”
在电视剧《百年虚云》中,剃度时,有一句话,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
按佛陀在《阿含经》中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要做善知识,他必须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大乘佛法中,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有人就说,只有阿罗汉才能度众生。是不是除了阿罗汉以外的所有修行人,都只管自己了呢?
我想,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度众生。所谓善知识,就是大家可以以他为师的人,能带领大家亲证佛法,走出苦海的人。对善知识的要求高一点,可以理解。因为任何没有证到阿罗汉(大乘中相当于八地菩萨)的人,他的世界观都是偏离实相的,难以帮助别人达到究竟解脱。度众生则不完全是这样了,比如,你把别人介绍给善知识,也算是度众生,你把自己实修的心得,与别人分享,也算是度众生。甚至你做好事,修路,种树,做一切人天善法,都可以理解为度众生的范围。
如果认为在未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能做度众生的事。我以为,这是对佛法的错解。佛陀,最先讲的是人天善法,而不是解脱法。人天善法,本身就是度众生的方便之法。他并没有说,没有证到阿罗汉以前,就不要去做好事,不要帮助人。相反,他说,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帮助他人,行善这件事,是贯穿于修行的始终的,而不是要等证到阿罗汉以后。
有人说,行善是证到阿罗汉以后的自发行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看。未证道以前,行善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去评判善恶,而采取行动。证到阿罗汉以后,行善可能是站在大局的立场,站在对整个社会甚至是全体众生有益的立场,而采取的行动。这其间的区别,是有没有自我的利益取舍。
也有人说,无我是内心的一种境界,是苦消失的一种现象,与外境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是对无我的错解。比如,你看到有人作恶,伤害众生,你有能力救助的情况下,你不救助,那是无我吗?难道无我,与一切众生都没有关系?这样麻木不仁的“无我”,其实是自己的假想或催眠,而不是体证“无我”的实相。
见义勇为,并不等于无我,但体证“无我”,一定会大慈大悲愍众生,会尽自己所能,与众生患难与共,救苦救难。这样的无我,也才与道合一,与境界合一。这一点,虚云法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我们修行证道,并不是要做一个老好人,“活雷锋”,这里有相似之处,又不是一回事。主要的区别是,证道者的“无我与无私”中,没有自我的利益与影子,一无所求,随顺因缘,身见已彻底破除。仅仅是做好事,可能还在人天善法的阶段,内心还是有所求,比如以做好事为乐,为荣等。
在实际的修行中,体悟与体证,要有机地统一,不能偏废。比如一个追求解脱,发愿将来度众生的人,你没有必要要求他天天做好事。要度人解脱,首先自己得解脱。这就如一个人想当医生救世人的命,他到医学院读书的时间,我们不能骂他不救命,因为他所做的工作,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一个真正要帮助他人解脱的人,自己本身也必须要有实修实证的基础,这就如一个救生员,你必须自己会水,才谈得上下水救人。所以说,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
简单地总结起来,我们修行,一是不要落入头脑的知见里,只知打坐观修,不与社会接触,理论与实际脱节。二是不要把做好事,行人天善法,当成是修行证道的全部。
解脱道与菩萨道,相辅相成,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脱离世间实际的“解脱道”,会成为更微妙的自我催眠,不能与世间真正相融,会修到“我已经无我了”的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脱离解脱道基础的“菩萨道”,容易以方便为究竟,以盲引盲,无法究竟解脱。可能把解脱的希望推到了三大阿僧祗劫,或者是不可知的来世。
人人都可以度众生,用自己的方式随缘度众生,度众生就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修桥补路,无一不是。但是,心里也要清楚,这些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要把追求解脱的众生,引向善知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