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节
先来看看篇名,《移精变气论》,这个名字也挺猛的,移,怎么个移法?变,如何个变法?精,为何物,前边反复提过,勿把精当精子,男男女女动物植物普天之下皆有精,这里重点讲“人精”。请注意,这里强调移精变气的主体是否是人?
先看第一句,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这是《内经》中第一次提到祝由,所以后来的祝由之法就是来源于此,何谓祝由之法?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而主用祝由师的意念c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祝由科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c很严,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对于这类方法,文中并未否认,为何?因为这是“古之治病”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是个存在,而“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黄帝对“今世治病”的结果似乎不是很满意,也有疑惑,为何用正规的医技造成“或愈或不愈”的情况?
重点在于岐伯的回答,看看“往古”和“今世”的对比。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看上文,基本不用翻译,看看岐伯是如何切入,他是用对比来描述,什么对比,古与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对比,“祝由之法”的应用是有前提的,什么前提?原文有提及,“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祝由而己。而“祝由之法”对于今世之人,作用不大,原因也写得非常直白,“今世之人不然”后边所有的积累,都造成“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祝由不能己”,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应用是有限的。
祝由之法,是心理学的鼻祖,没有否认其作用,但运用有前提,互相辩证,朴素的唯物论。
再接着,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黄帝就开始问了,观察病人察其死生有没有要领,岐伯回答,色和脉。后边的回答全是围绕“色”和“脉”来的。
僦贷季,这个是个人名,是上古时期的一名医生,没准他也是医学界的鼻祖之一,呵呵。这里就以他举例,僦贷季精通望色和切脉之道,通晓阴阳变化,五行运用等等,色对应日,脉对应月,这是上古时期的例子。
那对于中古时期,岐伯是如何回答的?来看原文: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中古时期的医生在疾病初发时就能及时治疗,服汤剂十天,驱除“八风五痹”之病,十天没治好的话,则根据病情配合使用草药,标本兼治。
暮世时期的医生,这里就指“当时”了,即和他们对话时期相距不远,这个时候的医生水平是如何的呢,既不能应对四时变化,又不明阴阳之理,不察色切脉,不能辨别病情的顺逆,等疾病形成时才施针从外部治疗,服汤剂内治,“粗工兇兇”是形容医生的技巧,工粗,还自以为是,以为可以治愈病,却不想病情没治愈,反倒增加新的病情。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先看第一句,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这是《内经》中第一次提到祝由,所以后来的祝由之法就是来源于此,何谓祝由之法?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而主用祝由师的意念c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祝由科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c很严,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对于这类方法,文中并未否认,为何?因为这是“古之治病”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是个存在,而“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黄帝对“今世治病”的结果似乎不是很满意,也有疑惑,为何用正规的医技造成“或愈或不愈”的情况?
重点在于岐伯的回答,看看“往古”和“今世”的对比。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看上文,基本不用翻译,看看岐伯是如何切入,他是用对比来描述,什么对比,古与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对比,“祝由之法”的应用是有前提的,什么前提?原文有提及,“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祝由而己。而“祝由之法”对于今世之人,作用不大,原因也写得非常直白,“今世之人不然”后边所有的积累,都造成“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祝由不能己”,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应用是有限的。
祝由之法,是心理学的鼻祖,没有否认其作用,但运用有前提,互相辩证,朴素的唯物论。
再接着,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黄帝就开始问了,观察病人察其死生有没有要领,岐伯回答,色和脉。后边的回答全是围绕“色”和“脉”来的。
僦贷季,这个是个人名,是上古时期的一名医生,没准他也是医学界的鼻祖之一,呵呵。这里就以他举例,僦贷季精通望色和切脉之道,通晓阴阳变化,五行运用等等,色对应日,脉对应月,这是上古时期的例子。
那对于中古时期,岐伯是如何回答的?来看原文: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中古时期的医生在疾病初发时就能及时治疗,服汤剂十天,驱除“八风五痹”之病,十天没治好的话,则根据病情配合使用草药,标本兼治。
暮世时期的医生,这里就指“当时”了,即和他们对话时期相距不远,这个时候的医生水平是如何的呢,既不能应对四时变化,又不明阴阳之理,不察色切脉,不能辨别病情的顺逆,等疾病形成时才施针从外部治疗,服汤剂内治,“粗工兇兇”是形容医生的技巧,工粗,还自以为是,以为可以治愈病,却不想病情没治愈,反倒增加新的病情。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