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节
关于梦境的详细记载,《黄帝内经》是首屈一指,也是唯一与人自身五脏六腑联系得最紧密的说法。
现在还停留在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为了解释一些内容,所以第四十三篇是顺带穿插进来,后面还会陆续碰到此类的情况,不仅是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各类古典书籍之间互相注解的情况非常多,这本书看不懂的内容,在别的书中描写的方式没准就很容易读懂,比如《西游记》,实际上《西游记》是一部最完整通俗的注解,以小说白话体的形式来体现,《西游记》里头的各类诗c词都是重点,但看书不耐烦的话往往容易跳过去看直接忽略重点,里头的不少专业术语自然是引用前朝古书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注解。
原文解释
1:【黄帝曰:愿闻邪淫泮衍奈何?】,这是第四十三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的解释,一看就知有两个字,“泮衍”,黄帝就问岐伯“邪淫泮衍”是如何作用的,白话的解释,泮,就是消散,衍就是生成的意思。所以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黄帝问人的这个邪淫的生成消散整个作用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泮”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没错,老聃《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这里“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个“泮”和《内经》中的“泮”是同一个意思。
2c正邪c虚邪。
这段内容都是何梦境相关,梦境又自然和人身体五脏六腑运行的“气”有关,注意,前面几番提到“邪”的理解,对人体多余不要的统称为“邪”,通俗解释也就是说一样东西,对别人恰到好处需要的,对你却是多余的,所以这都是相对的。文中的“正邪”,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偏正词。
3c全文描述的梦境,皆与看不见的“气”有关,岐伯的第一句回答,“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所以梦多的人不用太过喜悦沉迷倒是真的,比如梦见个什么菩萨或这个神那个神的就开始浮想联翩了,说不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大任还没碰到,自己先入了套,越入越深。当然也不用太过担心,有调理的方法。有很多人热衷于冥想催眠,值得提醒的是,真正的心静和心的安宁是有益的,但整个过程未必有那么轻易把握,如果脚踏实地更能带给你安宁,那就脚踏实地。岐伯先说“正邪从外袭内,没个定处,与营卫俱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安而喜梦”。前面多次提到“营卫”,“营”就是容纳消化,“卫”就是抵御,现代来理解就是免疫系统,与魂魄飞扬,这句话主要指一个动态,也就是说这“正邪”一侵入体内,它与营卫与魂魄都处在一个动态过程,这是“正邪”,“正邪”侵入体内,碰到十二种情况,则泻就立,意思是说开始泻了,这是能量的散失,哪十二种情况,文中说了,“十二盛”,阴气盛,阳气盛,阴阳俱盛,上盛,下盛,甚饥,甚饱,肝气盛,肺气盛,心气,脾气,肾气盛。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这是“正邪”侵入的情况。
那“虚邪”侵入体内的情况呢,这个情况就更严重了。所以紧接着岐伯就开始阐述“虚邪”和“正邪”的区别了。
文中提到,“正邪”是风雨寒暑,天之正气,有人就会说既然是“正气”为嘛还要叫“正的邪”,很容易理解,温度开始猛降,你中招受寒了就会感冒,气温很高你中招中暑就容易头晕,茶饭不思,胃口不好。所以这个“正邪”是和气候地理这些相关的。
那“虚邪”呢,这情况就比较严重,文中说得比较委婉,“虚邪者,虚乡不正之淫邪,中人多死。”这句话就得自个去体会,“虚乡”是指啥,字面意义上就是“虚有之乡”,肉眼看不见的地方,这种地方不正的淫邪,中人多死,中就是中招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被这类邪侵入体内,人容易死亡,以什么方式死文中暂未提及。但《道德经》倒是有提到一些,只提一个现象,没提原由,呵呵。
实际不管“正邪”“虚邪”,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中了“正邪”可以调理,中了“虚邪”比较困难,这是文中的意思。中招的人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文中提了,“夫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中“虚邪”,洒淅动形,洒淅是指啥?洒淅是形容词,是形容人颤栗的情形,动形是指人的体形样貌音色啥都不一样了,让人不认识了。那中了“正邪”呢,先见于色,就是脸色先体现出来,但身体还没这么快有知觉,也是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
那上文提了“十二种盛”是泻的情况,总得有办法补泻或者抵抗它吧,没错,紧接着就有补了,通过梦境来体现需要“补”的情况是哪些。
请注意文中的描述,一种是气盛,有余,一种是正气不足,这两个是相对的,“气盛”了就泻,这是正常的,泻过头了再补,也是正常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整体的平衡。气盛了,通过相关梦境体现出来,你就需要泻,正气不足了,通过相关梦境体现出来,你就需要补了,否则气继续盛下去,或者气继续不足下去,都是有害的。更要命的情况是,明明气盛了,还拼命去补,明明气不足,还拼命去泻。
所以文中提了,“上章论邪气之有余,此论正气之不足”,这是两种情况,那正气不足,通过梦境体现有十五种情况,岐伯分别解释了“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通俗来理解,厥气就是气血紊乱,功能失调。后边就分类阐述了十五种情况,也就是说做了这类梦,说明你需要补补了。
“三阳之气,皆循项而上于头,故头为诸阳之首。”这和道教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一个意思,“五气”是指五脏之气。有点类似印度轮脉说的顶轮。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现在还停留在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为了解释一些内容,所以第四十三篇是顺带穿插进来,后面还会陆续碰到此类的情况,不仅是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各类古典书籍之间互相注解的情况非常多,这本书看不懂的内容,在别的书中描写的方式没准就很容易读懂,比如《西游记》,实际上《西游记》是一部最完整通俗的注解,以小说白话体的形式来体现,《西游记》里头的各类诗c词都是重点,但看书不耐烦的话往往容易跳过去看直接忽略重点,里头的不少专业术语自然是引用前朝古书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注解。
原文解释
1:【黄帝曰:愿闻邪淫泮衍奈何?】,这是第四十三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的解释,一看就知有两个字,“泮衍”,黄帝就问岐伯“邪淫泮衍”是如何作用的,白话的解释,泮,就是消散,衍就是生成的意思。所以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黄帝问人的这个邪淫的生成消散整个作用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泮”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没错,老聃《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这里“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个“泮”和《内经》中的“泮”是同一个意思。
2c正邪c虚邪。
这段内容都是何梦境相关,梦境又自然和人身体五脏六腑运行的“气”有关,注意,前面几番提到“邪”的理解,对人体多余不要的统称为“邪”,通俗解释也就是说一样东西,对别人恰到好处需要的,对你却是多余的,所以这都是相对的。文中的“正邪”,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偏正词。
3c全文描述的梦境,皆与看不见的“气”有关,岐伯的第一句回答,“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所以梦多的人不用太过喜悦沉迷倒是真的,比如梦见个什么菩萨或这个神那个神的就开始浮想联翩了,说不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大任还没碰到,自己先入了套,越入越深。当然也不用太过担心,有调理的方法。有很多人热衷于冥想催眠,值得提醒的是,真正的心静和心的安宁是有益的,但整个过程未必有那么轻易把握,如果脚踏实地更能带给你安宁,那就脚踏实地。岐伯先说“正邪从外袭内,没个定处,与营卫俱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安而喜梦”。前面多次提到“营卫”,“营”就是容纳消化,“卫”就是抵御,现代来理解就是免疫系统,与魂魄飞扬,这句话主要指一个动态,也就是说这“正邪”一侵入体内,它与营卫与魂魄都处在一个动态过程,这是“正邪”,“正邪”侵入体内,碰到十二种情况,则泻就立,意思是说开始泻了,这是能量的散失,哪十二种情况,文中说了,“十二盛”,阴气盛,阳气盛,阴阳俱盛,上盛,下盛,甚饥,甚饱,肝气盛,肺气盛,心气,脾气,肾气盛。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这是“正邪”侵入的情况。
那“虚邪”侵入体内的情况呢,这个情况就更严重了。所以紧接着岐伯就开始阐述“虚邪”和“正邪”的区别了。
文中提到,“正邪”是风雨寒暑,天之正气,有人就会说既然是“正气”为嘛还要叫“正的邪”,很容易理解,温度开始猛降,你中招受寒了就会感冒,气温很高你中招中暑就容易头晕,茶饭不思,胃口不好。所以这个“正邪”是和气候地理这些相关的。
那“虚邪”呢,这情况就比较严重,文中说得比较委婉,“虚邪者,虚乡不正之淫邪,中人多死。”这句话就得自个去体会,“虚乡”是指啥,字面意义上就是“虚有之乡”,肉眼看不见的地方,这种地方不正的淫邪,中人多死,中就是中招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被这类邪侵入体内,人容易死亡,以什么方式死文中暂未提及。但《道德经》倒是有提到一些,只提一个现象,没提原由,呵呵。
实际不管“正邪”“虚邪”,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中了“正邪”可以调理,中了“虚邪”比较困难,这是文中的意思。中招的人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文中提了,“夫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中“虚邪”,洒淅动形,洒淅是指啥?洒淅是形容词,是形容人颤栗的情形,动形是指人的体形样貌音色啥都不一样了,让人不认识了。那中了“正邪”呢,先见于色,就是脸色先体现出来,但身体还没这么快有知觉,也是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
那上文提了“十二种盛”是泻的情况,总得有办法补泻或者抵抗它吧,没错,紧接着就有补了,通过梦境来体现需要“补”的情况是哪些。
请注意文中的描述,一种是气盛,有余,一种是正气不足,这两个是相对的,“气盛”了就泻,这是正常的,泻过头了再补,也是正常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整体的平衡。气盛了,通过相关梦境体现出来,你就需要泻,正气不足了,通过相关梦境体现出来,你就需要补了,否则气继续盛下去,或者气继续不足下去,都是有害的。更要命的情况是,明明气盛了,还拼命去补,明明气不足,还拼命去泻。
所以文中提了,“上章论邪气之有余,此论正气之不足”,这是两种情况,那正气不足,通过梦境体现有十五种情况,岐伯分别解释了“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通俗来理解,厥气就是气血紊乱,功能失调。后边就分类阐述了十五种情况,也就是说做了这类梦,说明你需要补补了。
“三阳之气,皆循项而上于头,故头为诸阳之首。”这和道教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一个意思,“五气”是指五脏之气。有点类似印度轮脉说的顶轮。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