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节
说满清完全的闭关锁国,也不全是。
满清强盛时期的权力和行政中心并不在紫禁城,而在京西北郊的圆明园。偌大的一块5000亩地皮打造的园林,融合了山水,但仅仅当其为供人享乐的一般园林那就错了。有处宫殿模仿东海蓬莱,称其为人间仙境亦不为过,当然还有象征着万字吉祥符的建筑,从何处可看到这些景象呢,当时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保留了相当多的画在宫廷,这是意大利传教士,西洋油画不符合康熙的审美观,于是这位传教士的画风逐渐被汉化,如今很多作品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都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呢,画中都是满族皇亲国戚穿着飘逸汉服打扮,有下棋,有垂钓,有香道,有习武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圆明园的琼楼玉宇大部分都是汉室建筑,偶有清真西洋建筑,闹哄哄玩拍卖的几个生肖大水法在当时都不入流。
满清皇子皇孙们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到什么程度呢,起个大清早地学习,午后还要习武,学些什么?最先开始学母语,意即不要忘了自己的母语。接着学汉文,最大统治对象的文字,非学不可,其次是蒙c维语,一年放假不到10天。不仅仅是皇子皇孙,有满族血统的人学习都非常刻苦,普遍更甚于汉人。
当时世界发生剧烈变革,工业革命席卷欧洲,美国,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大清的传教士也不是吃干饭的,于是这些信息就逐渐传到清头头那儿。只在圆明园一些地方建了些代表西洋文化的建筑跟玩物,并未全国推广开来,这个担心跟犹豫,对汉人那个不放心啊。
雍正的死因是个谜,因为发现其死前接触过水银,也就是接触过炼丹的玩意儿,没错,其后期确实接触过道教,只因心力交瘁。道士跟和尚是不用满族打扮,也不会被强制剃发,所以道士跟和尚外观模样至今都没多大变化。
当初英法联军跃过紫禁城直奔圆明园,只因皇帝都在那办公,紫禁城躲过一劫,清兵大炮还是沿用明朝红衣炮,火力弱,完全自杀式抵抗,最后抵抗英法的军队是一批蒙族精兵和太监(虽然名声不好,也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没血性),英法虽完胜,但这一幕让指挥官震撼,是斯巴达勇士们无法比的。接下来的景象就是大家熟知的火烧圆明园,然后就是园内丰厚的战利品,如今在大英博物馆跟法国国家图书馆华丽丽安静地保存着。
说西方文明是纯粹的文明,那是睁着眼说瞎话,文明的基础从来都是血淋淋裸的,只关乎实力。
因楼主学理工科的,《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翻译,主要以逻辑关联为主,文科功底不甚理想,因此需花费些时间。单就字面上去读去理解,着实是件枯燥的事,这样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因此穿插些小故事小插曲会更有意思,更便于理解。
苏东坡的故事没讲完,李太白的一些传奇紧跟其上。
前面提到过北宋朝廷的分派,王宰相(安石)虽然政见与苏东坡不同,但其实两人的关系并非老死不相往来,非人们想象中的敌视仇恨,远没到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苏东坡的才气王安石还是很欣赏,从另一角度上说,苏东坡还是王安石举荐上来的,只因惜才,但中间经历过几番波折,是苏东坡自身的原因。大才的人容易恃才,恃才起来冲昏了头脑把持控制不住,也容易惹笑话。
王安石《咏菊》中两句诗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西风即秋风,黄花即菊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耐久,如何会花瓣被吹落得满地金呢,苏东坡看见了后面补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被王安石瞧见了,逮住一个机会将苏东坡贬斥到黄州,去那边当两年官,后来苏东坡到了黄州,看见了这边的菊花秋风一吹叶子满地掉时,自己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当然,后来苏东坡向王安石认过错,这是后话。诸如此类的故事桥段还不少。当然,正史里面没有的,正史上的描述比较严肃跟残酷。
那谪仙李太白呢,说到谪仙,就是犯错被贬斥下界的仙人。李太白也犯过苏东坡这样的错误,过程同样有趣,这是后话,还得先说说这位谪仙的一些小来历。
李姓单名一个白,但很多人直接叫太白,李白自己称自己也叫李太白,金星耀太白,那就只有太白金星了,传说其母梦长庚(长庚星就是太白星也叫金星)入怀而生,所以后来李白向人介绍的时候自称过“青莲居士谪仙人”,也就是说“青莲居士”是自称,“谪仙”也是自称的,当然,没有一定的才能和底气是不敢自称“仙”的。
除了满腹经纶和诗歌词赋,李太白还有一个才能,精通外语,精通几国语言目前楼主还在查证,但高丽语起码是精通的,唐玄宗时期涉及到高丽的政策,翻译跟文书都是李太白直接参与的(所以听到有南韩棒子说李太白是南韩棒子人思密达也无需恼火,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能呵呵一下)。
苏东坡能过目成诵,李太白呢10岁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了,就是这么一个有天赋的小孩,偶然碰见一位拿铁杵磨针的老婆婆,现实中谁见过拿粗铁杵去磨针的人呢,都没有,李太白也纳闷,问老婆婆做什么,老婆婆说磨针,李白看不懂,也就是说按“正常人”的看法大概都有点看不懂,即使磨针也该拿根细一点的棒子来磨,拿一根粗棒子去磨针别人难以理解,老婆婆一句话“只有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是点化,李太白就是从那时开的窍,在开窍前,跟一般的小孩子无差别,另有传说这位老婆婆是梨山老母的化身。
苏东坡虽然在仕途上遭排挤贬斥,与其说是排挤贬斥,倒不如说是变相的保护,因为苏东坡的经历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的接引人。李太白亦如此,李太白成年后的一个重要接引人是另一位大诗人,亦身处朝廷重职的贺知章。李太白就是被贺知章引荐给朝廷的,引荐的过程一波三折,考试被杨太师高力士屈批卷子,只因是贺知章推荐的(这就属于内斗了),李太白这样的高才当然有怨气,贺知章的劝告又如磨针婆婆一般“只消忍耐,必然登第”。当然,李太白没经过考试,直接被皇帝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高丽政策上。
当时高丽番史的国书,朝廷所有的翰林学士中没一个人看得明白,众臣评价“此国书皆为鸟兽之迹,臣等学识浅短,不识一字。”。贺知章回去把此事告诉李太白,李太白不屑,后来就趁这个机会翻译了国书,内容是求和的,语气不卑不亢,若不同意,即便是厮杀也无所畏惧,前面提到过,当时高丽c新罗c百济分属不同独裁者,也就是说三个本是不同的国家,高丽的国书写得不太好,被李太白翻译如下:
“渤海国大可毒(可毒就是“王”的意思)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吾界,想出自宫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俺有好物事相送。太白山(现在的长白山)之菟(指老虎),南海之昆布(海带),栅城之鼓,扶余之鹿,莫撷(拼音打不出来这两个字,地名)之豕(猪),率宾之马,沃州之绵,湄沱河之鲫,九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后来李白针对此文拟制了一封回帖,当然是用高丽文写的,来看看当时的外交辞令跟现在有何不同,李太白当着皇帝跟众臣的面翻译如下:
“大唐开元皇帝,诏渝渤海可毒,向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颔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印度)致能言之鸟,波斯(现在的伊朗,当初的波斯横扫土耳其希腊,才有了后来的斯巴达勇士抵抗波斯的故事,欧美对伊朗的态度敢说与历史无关,笑话)献捕鼠之蛇,拂菻(指东罗马帝国)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坷陵,夜光珠贡于林邑(现在的越南);骨利于有名马之纳,泥婆罗(吐蕃西面的小国)有良酢之献。无非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殄灭,岂非边天之咎徽,衡大之明鉴与!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频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悻,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俗,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欲知后事如何,诸位请参考冯梦龙之《警世通言》。冯梦龙是明末清初人,70岁还抗过满清,《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感兴趣的可去读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满清强盛时期的权力和行政中心并不在紫禁城,而在京西北郊的圆明园。偌大的一块5000亩地皮打造的园林,融合了山水,但仅仅当其为供人享乐的一般园林那就错了。有处宫殿模仿东海蓬莱,称其为人间仙境亦不为过,当然还有象征着万字吉祥符的建筑,从何处可看到这些景象呢,当时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保留了相当多的画在宫廷,这是意大利传教士,西洋油画不符合康熙的审美观,于是这位传教士的画风逐渐被汉化,如今很多作品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都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呢,画中都是满族皇亲国戚穿着飘逸汉服打扮,有下棋,有垂钓,有香道,有习武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圆明园的琼楼玉宇大部分都是汉室建筑,偶有清真西洋建筑,闹哄哄玩拍卖的几个生肖大水法在当时都不入流。
满清皇子皇孙们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到什么程度呢,起个大清早地学习,午后还要习武,学些什么?最先开始学母语,意即不要忘了自己的母语。接着学汉文,最大统治对象的文字,非学不可,其次是蒙c维语,一年放假不到10天。不仅仅是皇子皇孙,有满族血统的人学习都非常刻苦,普遍更甚于汉人。
当时世界发生剧烈变革,工业革命席卷欧洲,美国,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大清的传教士也不是吃干饭的,于是这些信息就逐渐传到清头头那儿。只在圆明园一些地方建了些代表西洋文化的建筑跟玩物,并未全国推广开来,这个担心跟犹豫,对汉人那个不放心啊。
雍正的死因是个谜,因为发现其死前接触过水银,也就是接触过炼丹的玩意儿,没错,其后期确实接触过道教,只因心力交瘁。道士跟和尚是不用满族打扮,也不会被强制剃发,所以道士跟和尚外观模样至今都没多大变化。
当初英法联军跃过紫禁城直奔圆明园,只因皇帝都在那办公,紫禁城躲过一劫,清兵大炮还是沿用明朝红衣炮,火力弱,完全自杀式抵抗,最后抵抗英法的军队是一批蒙族精兵和太监(虽然名声不好,也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没血性),英法虽完胜,但这一幕让指挥官震撼,是斯巴达勇士们无法比的。接下来的景象就是大家熟知的火烧圆明园,然后就是园内丰厚的战利品,如今在大英博物馆跟法国国家图书馆华丽丽安静地保存着。
说西方文明是纯粹的文明,那是睁着眼说瞎话,文明的基础从来都是血淋淋裸的,只关乎实力。
因楼主学理工科的,《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翻译,主要以逻辑关联为主,文科功底不甚理想,因此需花费些时间。单就字面上去读去理解,着实是件枯燥的事,这样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因此穿插些小故事小插曲会更有意思,更便于理解。
苏东坡的故事没讲完,李太白的一些传奇紧跟其上。
前面提到过北宋朝廷的分派,王宰相(安石)虽然政见与苏东坡不同,但其实两人的关系并非老死不相往来,非人们想象中的敌视仇恨,远没到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苏东坡的才气王安石还是很欣赏,从另一角度上说,苏东坡还是王安石举荐上来的,只因惜才,但中间经历过几番波折,是苏东坡自身的原因。大才的人容易恃才,恃才起来冲昏了头脑把持控制不住,也容易惹笑话。
王安石《咏菊》中两句诗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西风即秋风,黄花即菊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耐久,如何会花瓣被吹落得满地金呢,苏东坡看见了后面补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被王安石瞧见了,逮住一个机会将苏东坡贬斥到黄州,去那边当两年官,后来苏东坡到了黄州,看见了这边的菊花秋风一吹叶子满地掉时,自己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当然,后来苏东坡向王安石认过错,这是后话。诸如此类的故事桥段还不少。当然,正史里面没有的,正史上的描述比较严肃跟残酷。
那谪仙李太白呢,说到谪仙,就是犯错被贬斥下界的仙人。李太白也犯过苏东坡这样的错误,过程同样有趣,这是后话,还得先说说这位谪仙的一些小来历。
李姓单名一个白,但很多人直接叫太白,李白自己称自己也叫李太白,金星耀太白,那就只有太白金星了,传说其母梦长庚(长庚星就是太白星也叫金星)入怀而生,所以后来李白向人介绍的时候自称过“青莲居士谪仙人”,也就是说“青莲居士”是自称,“谪仙”也是自称的,当然,没有一定的才能和底气是不敢自称“仙”的。
除了满腹经纶和诗歌词赋,李太白还有一个才能,精通外语,精通几国语言目前楼主还在查证,但高丽语起码是精通的,唐玄宗时期涉及到高丽的政策,翻译跟文书都是李太白直接参与的(所以听到有南韩棒子说李太白是南韩棒子人思密达也无需恼火,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能呵呵一下)。
苏东坡能过目成诵,李太白呢10岁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了,就是这么一个有天赋的小孩,偶然碰见一位拿铁杵磨针的老婆婆,现实中谁见过拿粗铁杵去磨针的人呢,都没有,李太白也纳闷,问老婆婆做什么,老婆婆说磨针,李白看不懂,也就是说按“正常人”的看法大概都有点看不懂,即使磨针也该拿根细一点的棒子来磨,拿一根粗棒子去磨针别人难以理解,老婆婆一句话“只有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是点化,李太白就是从那时开的窍,在开窍前,跟一般的小孩子无差别,另有传说这位老婆婆是梨山老母的化身。
苏东坡虽然在仕途上遭排挤贬斥,与其说是排挤贬斥,倒不如说是变相的保护,因为苏东坡的经历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的接引人。李太白亦如此,李太白成年后的一个重要接引人是另一位大诗人,亦身处朝廷重职的贺知章。李太白就是被贺知章引荐给朝廷的,引荐的过程一波三折,考试被杨太师高力士屈批卷子,只因是贺知章推荐的(这就属于内斗了),李太白这样的高才当然有怨气,贺知章的劝告又如磨针婆婆一般“只消忍耐,必然登第”。当然,李太白没经过考试,直接被皇帝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高丽政策上。
当时高丽番史的国书,朝廷所有的翰林学士中没一个人看得明白,众臣评价“此国书皆为鸟兽之迹,臣等学识浅短,不识一字。”。贺知章回去把此事告诉李太白,李太白不屑,后来就趁这个机会翻译了国书,内容是求和的,语气不卑不亢,若不同意,即便是厮杀也无所畏惧,前面提到过,当时高丽c新罗c百济分属不同独裁者,也就是说三个本是不同的国家,高丽的国书写得不太好,被李太白翻译如下:
“渤海国大可毒(可毒就是“王”的意思)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吾界,想出自宫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俺有好物事相送。太白山(现在的长白山)之菟(指老虎),南海之昆布(海带),栅城之鼓,扶余之鹿,莫撷(拼音打不出来这两个字,地名)之豕(猪),率宾之马,沃州之绵,湄沱河之鲫,九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后来李白针对此文拟制了一封回帖,当然是用高丽文写的,来看看当时的外交辞令跟现在有何不同,李太白当着皇帝跟众臣的面翻译如下:
“大唐开元皇帝,诏渝渤海可毒,向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颔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印度)致能言之鸟,波斯(现在的伊朗,当初的波斯横扫土耳其希腊,才有了后来的斯巴达勇士抵抗波斯的故事,欧美对伊朗的态度敢说与历史无关,笑话)献捕鼠之蛇,拂菻(指东罗马帝国)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坷陵,夜光珠贡于林邑(现在的越南);骨利于有名马之纳,泥婆罗(吐蕃西面的小国)有良酢之献。无非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殄灭,岂非边天之咎徽,衡大之明鉴与!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频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悻,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俗,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欲知后事如何,诸位请参考冯梦龙之《警世通言》。冯梦龙是明末清初人,70岁还抗过满清,《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感兴趣的可去读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