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许多人因此遭到遣戮。朱允总是和颜悦色地侍候他。吃yào要亲自尝,如厕则亲扶起,唾壶溺器都亲手提献。夜里大家都睡了,朱元璋叫允却呼无不应,应无不起,常常是一夜一夜地不睡觉。这样,朱元璋的心情也稍稍好些;因此许多获罪的人得了救。 朱允的这些品xìng道德,很得远近的赞颂。
但是仁厚与柔弱往往相连。朱元璋对此也不是没有担心,特别是他有着那么多强悍的叔父。据说朱允生来胪骨稍偏,朱元璋因此常常叫他“半边月儿”。一天夜晚,明月初升,有如一支银钩在云间穿行,朱元璋正在读书,恰巧读到宋太祖咏月的诗。诗有“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这样的句子,很得朱元璋的赞赏。这时太子和朱允都在身边,他想看看他们的才学,便指着天上的新月,让他们以新月为题赋诗。
太子赋道:
昨夜延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不得团圆象,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赋道:
谁将玉指甲,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里,鱼龙不敢吞。
虽然他们才思敏捷,但朱元璋对他们的诗都觉得不满意,既缺少蓬勃的活力,又没有帝王气象,特别是“不得团圆”、“影落江湖”更是不吉利,因而惨然不乐。
相反,燕王的气质在吟诗作赋上,也反映出与他们的不同。一次,朱元璋出句,让子孙们属对。朱元璋说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对虽工整,但仍是柔弱无力。而朱棣在一旁则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这样气概非凡的句子。朱元璋不免为朱允暗暗担心。
然而,这样一个仁柔的皇帝,面对强藩,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在一即位就把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到日程上来。大臣们也一再提出这个问题。
首先是朱允向黄子澄提起。他说:
“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不敢忘。”黄子澄回答。
于是黄子澄与齐泰便开始策划削藩。
这时,户部侍郎卓敬也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他说:“燕王智虑绝人,雄才大略,酷类先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建文览疏大惊,连忙将它装入袖中,退回后宫。第二天,建文帝召见卓敬,问他这件事,卓敬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 朱允以为,削藩乃军国机密,尚在谋议之中,绝不能为外人道。卓敬虽为户部侍郎,但未令参与其事。再者,当时燕王雄踞北方,势力已成,徙封于南昌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而且齐黄诸人已有成算,因而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
此外还有高巍等人都提出了对宗藩的不同处理办法。
高巍,山西辽州人,在洪武时为表彰他的孝行,曾命他以太学生试职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曾对施政提过一些好的意见。后因断事不称旨处以遣戍,特旨许弟程代役。建文帝即位,高巍请求还乡。不久辽州知州又应诏向朝廷推举他,他因此赴吏部尚书言事,提出他的对宗藩处理的方案。他说:
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逆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yù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教之,三犯不改,则告大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
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建议。建文帝虽然表示赞扬,但似乎无意施行。大概他过分相信齐黄的“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之类的话了。
虽然他们提出的对付诸王的办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看到了强藩给朝廷造成的危险。
削藩怎样下手?齐泰主张先对燕王开刀。燕王除掉,其他藩王则不在话下了。黄子澄不同意这样办,因为燕府的反迹不明。他主张先削除周、齐、湘、代诸王。这几个亲王,在朱元璋时,就多有不法劣迹,“削之有名。”另外,要问罪则应该是从周王下手。因为周王与燕王同母所生,削了周王就是剪了燕王的手足。从理论上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周王朱■也有异谋。周府长史 王翰曾几次向周王进谏,周王都不听。王翰眼看祸要及身,便装疯逃走了。然而周王的次子汝南王朱有■向朝廷揭发了周王的不轨行为。这正好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机会。朱允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师北上备边,在路经开封时,猝然包围了周王府。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据说当时“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分别迁往边远外地。这事发生在八月,即朱允即帝位的第三个月中。后来周王又被诏,禁锢在京师。
六月的北平城酷暑难当,但燕府的重檐下却凉风习习。自从朱元璋死并用遗诏制止诸王南下奔丧起,朱棣就已经感到不妙了。他渴望权力,想据有皇帝的宝座,但能否达到目的,他没有把握。他有勇气,有军队,但现在马上起兵,似乎还不够成熟。这不仅自己准备不足,同时也不知道朝廷对他到底有怎样的对策,冒然出师,师出无名,会被指为叛臣贼子的。况且,朱元璋死时,燕王世子朱高炽、第二子朱高煦、第三子朱高燧因朱元璋的丧事都在南京,一旦兴师,这些人便会被扣留成为人质。朱棣焦虑不安,心情郁郁。不过正好是在居丧期间,乐得说是因为过分悲痛而忧悒成疾。这样在别人看来,也不失为孝子了。他密切注视着朝廷的动静,等待着时机。周王被废,朱棣曾为之震动,朝廷终于下手了。危险就在眼前,然而机会不也就在眼前吗?大概是为了震慑燕王或让燕王知罪吧,朱允勒令燕王朱棣议定周王之罪。他接到朝廷的诏书,知道这就要轮到自己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他明白,无论怎样作答都不会取得朝廷的谅解。但他还是回答了。他希望为周王洗刷罪名。至少是让人觉得可怜,博得一点同情。他回答说:“若周王所为,形迹暖昧,念一宗室亲亲,无以猜嫌,辄加重谴,恐害骨ròu之恩,有伤日月之明。如其显著,有迹可验,则祖训俱在。” 看其前半,用词极为柔软,几近于哀求,观其末尾,援引《祖训》则柔中带刚,显怀不满。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被废。有人告湘王朱柏,说他伪造宝钞,无故杀人。朱允派使者到荆州去质询,且以兵相迫。湘王朱柏害怕,一时无以自明,朱柏说:“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 便阖宫自焚了。据说朱柏喜欢研究学问,读书每至夜分。又喜谈兵事,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尤善道家宫,自号紫虚子 。接着,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幽禁于大同,齐王朱■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到六月,西平侯沐晟奏报岷王有过,于是又将岷王朱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这样,在一年时间里,有五位亲王先后被废,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了。
不料,朱允读到燕王上书后,一时颇为难过,“恐害骨ròu之恩,有伤日月之明”云云,深中其仁柔之心。他正考虑如此削藩还是否要进行。另外,这时朝中对削藩也出现了反对的意见。比如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董lún就一再恳请“亲睦宗人”。于是朱允打算停止削藩。齐泰与黄子澄据理力争,反对停止削藩。但仍无结果。二人怏怏地离开皇宫,齐泰对黄子澄说:“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他们都认为削藩的进程已经开始,如果现在停下来,结果就会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们甚至认为建文帝不过是“fù人之仁”。第二天他们又进宫劝说朱允。黄子澄说:“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朱允仍在犹豫,他说:“朕即位未久,连削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黄子澄说:“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朱允又说:“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 齐泰曰:“今胡寇来放火,但以防边为名,发军往戍开平,护卫精锐悉调出塞,去其羽翼,无能为矣。不乘此时,恐后有噬脐之悔。”于是他们采取了逐渐削弱燕王势力的办法。早在去年十一月,他们就安排了工部侍郎张做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握北平都指挥使司,他们接受朝廷的秘密命令,监视燕王的行动 。这时,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派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三万屯驻开平,就此将燕府的护卫军的精壮选调到宋忠麾下带出塞外,以斩断燕王的羽翼。同时召燕府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进京,以削弱燕王的力量。另外又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命都督徐凯赴临清练兵,耿■赴山海关练兵以钳制北平。
这些军事部署都出于齐泰、黄子澄的谋划。它对于削弱燕王的力量,防止它的造反未尝不是有力的。
军队已经部署到朱棣的家门口了,他是不会甘心束手就擒的,他之所以还迟迟没有反应,实在是担心在京师(今南京)的三个儿子会遭不测,这三个孩子是在朱元璋小祥时赴京吊唁的。当时有人劝朱棣不能让他们一起走,朱棣说,这样可使朝廷不怀疑我。但朱高炽他们走后,朱棣又十分懊悔,这时忧虑更甚了。他声称自己病得厉害,请求朝廷将他的儿子放回北平。这几个人本来可以用来做挟制燕王的手段,特别是已经在进行对付燕王军事行动准备的时候,更不应有所顾忌。因此齐泰主张不如就此将他们扣留,朱高炽等三兄弟都是魏国公徐辉祖的外甥。辉祖与燕王妃是同母兄妹。辉祖也觉察出高煦有异志,说:“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但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都庇护他。然而黄子澄也说:“不可,恐事觉,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 他们想乘燕王不备,袭而取之!其实,这是故作聪明。军队已经逼到人家眼前,还说什么让彼不疑!燕王面对朝廷的举措早已在防备突然事件的发生了,而且,即使朝廷不动,燕王也是要起事的。他们刚将人放走,马上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又没追上,也只好如此了。放还朱高炽等于解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朱棣大喜,说:“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事不宜迟,燕王决定起事。
燕府的准备活动很快就被发现了,除张等时时在监视燕府外,燕府遣长史葛诚入京奏事,朱允也向他了解燕府的动静,葛诚都坦白地告诉了朱允。朱允仍将其遣还北平,以为内应。另外,魏国公徐辉祖与燕王妃是同母兄妹。他常常将燕府的内情向朝廷报告。六月乙酉,燕山护卫百户倪谅报告燕府官校于谅 周铎参与yīn谋,朝廷将于谅、周铎逮捕,处以死刑,同时又下诏斥责燕王,派中官逮捕王府家属,密令谢贵、张对付朱棣,而以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为内应,另外派北平都指挥张信捉拿朱棣。朱棣这时真成了笼中鸟,唾手可得了。
三、姚广孝与袁珙
自从太祖高皇帝死后,燕王朱棣就有了病。北平城里的人都这么说。燕王威武强悍,能征惯战,一般是不大有病的。上次有病还是在高皇帝健在的时候,当时燕王与晋王都到南京来朝见,闹了别扭,晋王总是攻击燕王,燕王内怀忧畏,便得了重病,请求回到北平。这次病,听说是为高皇帝的死哀伤过度,可也有说是因为三子不在身边,因思念所致,这时三子都在京城,参与太祖高皇帝的丧事。燕王上书皇帝,要求朝廷让朱高炽他们回来,以慰藉有病之躯。不久朝廷真的送三子回到北平。
这次的病,可与往次不同了,看来十分严重,燕王时时从宫中跑出来,在大街上乱走,还常常夺人的酒食,说话也颠三倒四的,听也听不懂,有时候竟然躺在地上,一天一天地醒不了,说也奇怪,他府中这么多将校侍卫怎么会让他跑到大街上出丑呢?燕王是真的疯了吗?谢贵、张不大相信,带了三司官以探病为名进府了解动静。他们进了殿来,只见朱棣围着火炉,浑身打颤,还连连说冷,就是在宫里走动,也要拄着拐杖。看到此情此景也由不得不信了。
但是葛诚却告诉谢贵、张说:“燕王本无恙,公等勿懈。”这时燕王朱棣也派了燕府护卫百户邓庸到京城去奏事,不料被齐泰、黄子澄扣留审问,这人将燕王将要举兵的情况全部供出了。齐黄得到了确切情报,便派人北上,下令逮捕燕王官属。他密令谢贵、张执行此令,令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作为内应。同时命令北京都指挥佥事张信捉拿朱棣,因为他素为燕王所信任,不会引起怀疑。布置已定,只待得胜献俘了。
且说张信接受了秘密敕令,迟迟不肯下手。他忧心忡忡,进退两难。他的母亲见到儿子惶惶不安,十分担心。她了解到原来是张信得到朝廷的命令要他逮捕燕王,不禁大惊说:“不可。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燕王在北方的威势,遐迩皆知,特别是在北平脚下,一般人更是惮于燕府的威名,不敢得罪。张信听到这番话愈加难下决心了,可是敕使却又来催促。张信便从忧转恨,觉得敕使有点逼人太甚,他心一横,便到燕府去见燕王。
燕府此时在内是森严壁垒,在外又处于朝廷的重重监视之中,要进燕府也不容易。张信曾三次求见,燕王都托辞不见,不得已张信改乘了fù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但是仁厚与柔弱往往相连。朱元璋对此也不是没有担心,特别是他有着那么多强悍的叔父。据说朱允生来胪骨稍偏,朱元璋因此常常叫他“半边月儿”。一天夜晚,明月初升,有如一支银钩在云间穿行,朱元璋正在读书,恰巧读到宋太祖咏月的诗。诗有“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这样的句子,很得朱元璋的赞赏。这时太子和朱允都在身边,他想看看他们的才学,便指着天上的新月,让他们以新月为题赋诗。
太子赋道:
昨夜延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不得团圆象,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赋道:
谁将玉指甲,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里,鱼龙不敢吞。
虽然他们才思敏捷,但朱元璋对他们的诗都觉得不满意,既缺少蓬勃的活力,又没有帝王气象,特别是“不得团圆”、“影落江湖”更是不吉利,因而惨然不乐。
相反,燕王的气质在吟诗作赋上,也反映出与他们的不同。一次,朱元璋出句,让子孙们属对。朱元璋说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对虽工整,但仍是柔弱无力。而朱棣在一旁则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这样气概非凡的句子。朱元璋不免为朱允暗暗担心。
然而,这样一个仁柔的皇帝,面对强藩,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在一即位就把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到日程上来。大臣们也一再提出这个问题。
首先是朱允向黄子澄提起。他说:
“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不敢忘。”黄子澄回答。
于是黄子澄与齐泰便开始策划削藩。
这时,户部侍郎卓敬也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他说:“燕王智虑绝人,雄才大略,酷类先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建文览疏大惊,连忙将它装入袖中,退回后宫。第二天,建文帝召见卓敬,问他这件事,卓敬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 朱允以为,削藩乃军国机密,尚在谋议之中,绝不能为外人道。卓敬虽为户部侍郎,但未令参与其事。再者,当时燕王雄踞北方,势力已成,徙封于南昌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而且齐黄诸人已有成算,因而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
此外还有高巍等人都提出了对宗藩的不同处理办法。
高巍,山西辽州人,在洪武时为表彰他的孝行,曾命他以太学生试职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曾对施政提过一些好的意见。后因断事不称旨处以遣戍,特旨许弟程代役。建文帝即位,高巍请求还乡。不久辽州知州又应诏向朝廷推举他,他因此赴吏部尚书言事,提出他的对宗藩处理的方案。他说:
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逆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yù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教之,三犯不改,则告大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
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建议。建文帝虽然表示赞扬,但似乎无意施行。大概他过分相信齐黄的“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之类的话了。
虽然他们提出的对付诸王的办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看到了强藩给朝廷造成的危险。
削藩怎样下手?齐泰主张先对燕王开刀。燕王除掉,其他藩王则不在话下了。黄子澄不同意这样办,因为燕府的反迹不明。他主张先削除周、齐、湘、代诸王。这几个亲王,在朱元璋时,就多有不法劣迹,“削之有名。”另外,要问罪则应该是从周王下手。因为周王与燕王同母所生,削了周王就是剪了燕王的手足。从理论上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周王朱■也有异谋。周府长史 王翰曾几次向周王进谏,周王都不听。王翰眼看祸要及身,便装疯逃走了。然而周王的次子汝南王朱有■向朝廷揭发了周王的不轨行为。这正好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机会。朱允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师北上备边,在路经开封时,猝然包围了周王府。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据说当时“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分别迁往边远外地。这事发生在八月,即朱允即帝位的第三个月中。后来周王又被诏,禁锢在京师。
六月的北平城酷暑难当,但燕府的重檐下却凉风习习。自从朱元璋死并用遗诏制止诸王南下奔丧起,朱棣就已经感到不妙了。他渴望权力,想据有皇帝的宝座,但能否达到目的,他没有把握。他有勇气,有军队,但现在马上起兵,似乎还不够成熟。这不仅自己准备不足,同时也不知道朝廷对他到底有怎样的对策,冒然出师,师出无名,会被指为叛臣贼子的。况且,朱元璋死时,燕王世子朱高炽、第二子朱高煦、第三子朱高燧因朱元璋的丧事都在南京,一旦兴师,这些人便会被扣留成为人质。朱棣焦虑不安,心情郁郁。不过正好是在居丧期间,乐得说是因为过分悲痛而忧悒成疾。这样在别人看来,也不失为孝子了。他密切注视着朝廷的动静,等待着时机。周王被废,朱棣曾为之震动,朝廷终于下手了。危险就在眼前,然而机会不也就在眼前吗?大概是为了震慑燕王或让燕王知罪吧,朱允勒令燕王朱棣议定周王之罪。他接到朝廷的诏书,知道这就要轮到自己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他明白,无论怎样作答都不会取得朝廷的谅解。但他还是回答了。他希望为周王洗刷罪名。至少是让人觉得可怜,博得一点同情。他回答说:“若周王所为,形迹暖昧,念一宗室亲亲,无以猜嫌,辄加重谴,恐害骨ròu之恩,有伤日月之明。如其显著,有迹可验,则祖训俱在。” 看其前半,用词极为柔软,几近于哀求,观其末尾,援引《祖训》则柔中带刚,显怀不满。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被废。有人告湘王朱柏,说他伪造宝钞,无故杀人。朱允派使者到荆州去质询,且以兵相迫。湘王朱柏害怕,一时无以自明,朱柏说:“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 便阖宫自焚了。据说朱柏喜欢研究学问,读书每至夜分。又喜谈兵事,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尤善道家宫,自号紫虚子 。接着,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幽禁于大同,齐王朱■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到六月,西平侯沐晟奏报岷王有过,于是又将岷王朱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这样,在一年时间里,有五位亲王先后被废,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了。
不料,朱允读到燕王上书后,一时颇为难过,“恐害骨ròu之恩,有伤日月之明”云云,深中其仁柔之心。他正考虑如此削藩还是否要进行。另外,这时朝中对削藩也出现了反对的意见。比如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董lún就一再恳请“亲睦宗人”。于是朱允打算停止削藩。齐泰与黄子澄据理力争,反对停止削藩。但仍无结果。二人怏怏地离开皇宫,齐泰对黄子澄说:“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他们都认为削藩的进程已经开始,如果现在停下来,结果就会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们甚至认为建文帝不过是“fù人之仁”。第二天他们又进宫劝说朱允。黄子澄说:“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朱允仍在犹豫,他说:“朕即位未久,连削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黄子澄说:“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朱允又说:“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 齐泰曰:“今胡寇来放火,但以防边为名,发军往戍开平,护卫精锐悉调出塞,去其羽翼,无能为矣。不乘此时,恐后有噬脐之悔。”于是他们采取了逐渐削弱燕王势力的办法。早在去年十一月,他们就安排了工部侍郎张做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握北平都指挥使司,他们接受朝廷的秘密命令,监视燕王的行动 。这时,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派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三万屯驻开平,就此将燕府的护卫军的精壮选调到宋忠麾下带出塞外,以斩断燕王的羽翼。同时召燕府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进京,以削弱燕王的力量。另外又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命都督徐凯赴临清练兵,耿■赴山海关练兵以钳制北平。
这些军事部署都出于齐泰、黄子澄的谋划。它对于削弱燕王的力量,防止它的造反未尝不是有力的。
军队已经部署到朱棣的家门口了,他是不会甘心束手就擒的,他之所以还迟迟没有反应,实在是担心在京师(今南京)的三个儿子会遭不测,这三个孩子是在朱元璋小祥时赴京吊唁的。当时有人劝朱棣不能让他们一起走,朱棣说,这样可使朝廷不怀疑我。但朱高炽他们走后,朱棣又十分懊悔,这时忧虑更甚了。他声称自己病得厉害,请求朝廷将他的儿子放回北平。这几个人本来可以用来做挟制燕王的手段,特别是已经在进行对付燕王军事行动准备的时候,更不应有所顾忌。因此齐泰主张不如就此将他们扣留,朱高炽等三兄弟都是魏国公徐辉祖的外甥。辉祖与燕王妃是同母兄妹。辉祖也觉察出高煦有异志,说:“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但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都庇护他。然而黄子澄也说:“不可,恐事觉,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 他们想乘燕王不备,袭而取之!其实,这是故作聪明。军队已经逼到人家眼前,还说什么让彼不疑!燕王面对朝廷的举措早已在防备突然事件的发生了,而且,即使朝廷不动,燕王也是要起事的。他们刚将人放走,马上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又没追上,也只好如此了。放还朱高炽等于解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朱棣大喜,说:“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事不宜迟,燕王决定起事。
燕府的准备活动很快就被发现了,除张等时时在监视燕府外,燕府遣长史葛诚入京奏事,朱允也向他了解燕府的动静,葛诚都坦白地告诉了朱允。朱允仍将其遣还北平,以为内应。另外,魏国公徐辉祖与燕王妃是同母兄妹。他常常将燕府的内情向朝廷报告。六月乙酉,燕山护卫百户倪谅报告燕府官校于谅 周铎参与yīn谋,朝廷将于谅、周铎逮捕,处以死刑,同时又下诏斥责燕王,派中官逮捕王府家属,密令谢贵、张对付朱棣,而以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为内应,另外派北平都指挥张信捉拿朱棣。朱棣这时真成了笼中鸟,唾手可得了。
三、姚广孝与袁珙
自从太祖高皇帝死后,燕王朱棣就有了病。北平城里的人都这么说。燕王威武强悍,能征惯战,一般是不大有病的。上次有病还是在高皇帝健在的时候,当时燕王与晋王都到南京来朝见,闹了别扭,晋王总是攻击燕王,燕王内怀忧畏,便得了重病,请求回到北平。这次病,听说是为高皇帝的死哀伤过度,可也有说是因为三子不在身边,因思念所致,这时三子都在京城,参与太祖高皇帝的丧事。燕王上书皇帝,要求朝廷让朱高炽他们回来,以慰藉有病之躯。不久朝廷真的送三子回到北平。
这次的病,可与往次不同了,看来十分严重,燕王时时从宫中跑出来,在大街上乱走,还常常夺人的酒食,说话也颠三倒四的,听也听不懂,有时候竟然躺在地上,一天一天地醒不了,说也奇怪,他府中这么多将校侍卫怎么会让他跑到大街上出丑呢?燕王是真的疯了吗?谢贵、张不大相信,带了三司官以探病为名进府了解动静。他们进了殿来,只见朱棣围着火炉,浑身打颤,还连连说冷,就是在宫里走动,也要拄着拐杖。看到此情此景也由不得不信了。
但是葛诚却告诉谢贵、张说:“燕王本无恙,公等勿懈。”这时燕王朱棣也派了燕府护卫百户邓庸到京城去奏事,不料被齐泰、黄子澄扣留审问,这人将燕王将要举兵的情况全部供出了。齐黄得到了确切情报,便派人北上,下令逮捕燕王官属。他密令谢贵、张执行此令,令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作为内应。同时命令北京都指挥佥事张信捉拿朱棣,因为他素为燕王所信任,不会引起怀疑。布置已定,只待得胜献俘了。
且说张信接受了秘密敕令,迟迟不肯下手。他忧心忡忡,进退两难。他的母亲见到儿子惶惶不安,十分担心。她了解到原来是张信得到朝廷的命令要他逮捕燕王,不禁大惊说:“不可。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燕王在北方的威势,遐迩皆知,特别是在北平脚下,一般人更是惮于燕府的威名,不敢得罪。张信听到这番话愈加难下决心了,可是敕使却又来催促。张信便从忧转恨,觉得敕使有点逼人太甚,他心一横,便到燕府去见燕王。
燕府此时在内是森严壁垒,在外又处于朝廷的重重监视之中,要进燕府也不容易。张信曾三次求见,燕王都托辞不见,不得已张信改乘了fù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