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玄幻魔法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最新章节 >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TXT下载
错误举报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屠户”何进 之“唯一被动”马日磾

  孔融独议不给马日磾丧事加礼的真实原因,一个被动可怜人的身后事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唯一被动”马日磾

  文:小a斯蒂芬

  上一篇《“袁术的大将军”张勋与桥蕤》中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到了被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据《典略》记载,袁术僣号称帝以后想要金尚做自己的太尉,却又不好意思明说,暗中派人向金尚进行暗示,结果被金尚拒绝。袁术也没有强求金尚,估计是迫于金尚的名士身份。建安元年的时候,金尚计划私自逃走,结果被袁术抓住杀死。后来金尚的死讯和太傅马日磾的死讯同时到达洛阳,汉献帝嘉奖金尚的忠烈,下令百官都去吊唁,并且征拜他的儿子金玮为郎中,而马日磾却没有这种殊荣。

  据史书记载,马日磾字翁叔,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通儒经学家马融的族孙(另记载为马融族子)。所以他“少传(马)融业,以才学进”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曾经与蔡邕卢植等一起参与了《东观汉记》《熹平石经》的勘验校对工作,历任九卿,登录台辅。所谓台辅就是三公。

  按照常理来讲马日磾作为当时的三公重臣,理应该受到比金尚更高规格的丧葬礼誉,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当时的东汉朝廷并没有给予与马日磾地位相符合的待遇,而是当成一个普通官吏一样草草举办了葬礼。那么汉献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马日磾究竟做了什么让东汉朝廷做出这样的决定呢?他还有哪些故事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咱们先来普及一点汉语拼音知识,说一说马日磾的名字。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那里边有一个流亡的匈奴王子,被汉武帝赐姓金,取名叫做金日磾,字翁叔。日磾这两个字读作密低( mi di),据考证应该是他名字的音译。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非常重要的宠臣,历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他是对西汉的统一有过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有人说马日磾的名字正是因为追慕敬仰金日磾而起的,连表字都起了一样的。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马日磾在历史记载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在董卓被杀的时候。另一件是他与太仆赵岐一起持节循使关东的事情。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吕布联合诛杀董卓,蔡邕只因一时感慨伤感,被王允诟病关入大牢,引来杀身之祸。马日磾飞奔着去见王允替蔡邕求情,他对王允说道“伯喈(蔡邕的字)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可是王允说什么也不肯放过蔡邕,他说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从王允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就是因为怕蔡邕会在其所著述的史书中对自己搞阴谋诡计的事情有所记录,使自己的名誉受损,才不肯放过蔡邕的。而当蔡邕死在监狱中后,马日磾曾对众人说过一番,针对王允的评价和预言,他说道“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想来王允是没能听到这一番话,要不然以王允当时的风格,马日磾恐怕也要有一番大难了。不过,后来李傕郭汜攻入长安,马日磾的这一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真是不知道应该感慨王允和东汉天子的不幸,还是应该感叹马日磾明察天下的本事了。

  李傕郭汜掌控朝政以后,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李傕为了安抚关东诸侯就派遣马日磾与太仆赵岐一起持节循使关东,并且正式拜受关东主要诸侯的官职。马日磾是正使,赵岐是副使。据《后汉书》记载赵岐正是《三辅决录》的作者。

  当两个人走到洛阳的时候,或许是出于能够快一点完成任务的考虑吧,马日磾突然上表请命赵岐向东出使,主要目标是袁绍公孙瓒曹操等诸侯。而他自己则向南,目标应该是袁术刘表以及孙策和益州的刘璋等人。赵岐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任务,并且暗中与袁绍曹操等人相约一同到洛阳迎天子东归。可是当赵岐返回的途中走到陈留的时候却病倒了,这一病就是两年,迎天子这件事也就就此搁置了。

  而马日磾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一到淮南就被袁术扣押了。这件事在不同的史书中说法稍有不同,首先《三国志袁术传》中说,袁术直接抢夺了马日磾的符节把他拘留在了淮南。而据《献帝春秋》的记载,是袁术向马日磾借符节观看,估计是以辨别真伪的名义借的,就顺势霸占了符节,并且逼迫马日磾征辟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帮属下。历史记载中,包括袁术在内被马日磾征辟的共有四人,袁术本身被表拜为可以假节的左将军阳翟侯,孙策被表拜怀义校尉,华歆和朱治都被征辟为掾。这里面袁术和孙策的征辟应该都是朝廷本来的意思,而华歆和朱治恐怕就是被胁迫的结果了,而且还应该有许多被征辟却没有被记载下来的官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马日磾在为袁术胁迫征辟官员之后,对袁术说了一段极具嘲讽的话,他说“卿家先世诸公,辟士云何,而言促之,谓公府掾可劫得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老袁家四世三公,凭什么征辟那么多的士族官吏,今天你这样逼迫我,难道你们家的官吏都是可以抢夺来的吗?!”马日磾的这一番话当然阻止不了袁术,却激怒了袁术,于是他将马日磾扣留在寿春。马日磾既以失去符节,又受尽屈辱,最后忧郁患病而死。

  从《三国志袁术传》和《献帝春秋》的记载来看,马日磾绝对是被迫留在寿春,也是被迫征辟了袁术以及众多官吏的。应该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而且从马日磾嘲讽袁术的话可以感觉到,他是极其不情愿的。

  可是这件事到了《后汉书孔融传》里却变了一番滋味。咱们先来看一下《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记载:

  “初,太傅马日磾奉使山东,及至淮南,数有意于袁术。术轻侮之。遂夺取其节,求去又不听,因欲逼为军帅。日磾深自恨,遂呕血而毙。”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马日磾在淮南的经过大体与《三国志》以及《献帝春秋》的记载没什么不同,只是加入了两件。一件是马日磾“数有意于袁术”,却并没有说明是如何有意的;另一件是补充了袁术扣押马日磾的原因是想要他做自己的军师。这两件事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想要增近马日磾与袁术的亲密度。

  那么《后汉书孔融传》为什么要增进马日磾与袁术的关系呢?其实这两件事出现在孔融的传记中并不是偶然,实际上孔融正是阻止朝廷给马日磾丧事加礼的人,而且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明确记载是“融乃独议曰”,就是说孔融是当时唯一一个反对给马日磾丧事加礼的人。全文是这样:

  “及丧还,朝廷议欲加礼。融乃独议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

  朝廷最终采纳了孔融的建议,只给金尚的丧事加礼,而马日磾的丧事则没有加礼,也没有给其子孙任何的职位。

  在孔融的这段话里,“曲媚奸臣”的指责绝对是严重了的,马日磾如果真的曲媚奸臣袁术也就不会“呕血而毙”“ 忧恚而死”了,至于“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这样的事,在当时被袁术类似于软禁的马日磾,连符节都被人家抢走,还哪里能够自己做主呢!都应该是被胁迫所致。而“附下罔上,奸以事君”这件事就更加的莫须有了。

  那么孔融为什么要这样指责马日磾呢?个人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就是孔融的性格比较刚正,他认为君子当以不折不挠,虽有白刃加身也应该坚守志节。在他这段话中明确就说到“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王公大臣怎么能拿被人胁迫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呢!而且孔融还引经据典了许多事例来说明这件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也是存在的,就是孔融所代表的孔氏家族与马日磾所代表的马氏家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集中在儒家经学领域里。我们都知道,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但是在当时公认的儒家经学传人却都是马融一脉,郑玄卢植等都是马融的学生,这些应该会让孔氏家族的传人心中稍有不爽。尤其是在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由蔡邕所倡议发起的,卢植马日磾等人参与修订儒学经典的事件,也就是后来的《熹平石经》。

  在修订的整个过程中,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却并没有见到孔氏家族有人参与其中。这一点很奇怪,作为孔子的后人即便没有参与,总也应该站出来发表一下感想见解,但史料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只言片语。这就不能不让人猜想,在当时对于儒学经典的诠释,孔氏家族与以马融一脉为主流的思想是存在分歧的。而当后来,马融的后人马日磾在被袁术胁迫被动触犯《汉律》的时候,尤其他还是参与过《熹平石经》修订的重要人物,所以被孔融抓出来诟病一下也就成了必然。这也应该是孔融独议的深层次原因。

  当然这些只是小a的主观猜想,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还望有高手可以解答在下心中的疑惑。

  马日磾虽然称不上是一个君子,却也绝对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他被袁术扣留只能说是他时运不济,他拒绝担当袁术的军师其实也可算作是志节的一种表现。至于说最后他屈辱而死的结局,也多少让人同情。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包容的社会里,就不要以道德绑架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命运不济的可怜人了!

  小a斯蒂芬写于2018年5月13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