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三点遗言(2)
为自己斟了满满一碗鸡汤后回到正题,小时候我觉得娘很聪明,然后我就喜欢自作聪明所以干了很多缺心眼的事。
可娘临终前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这个,原话是这样的:
顿了一下她低眉叹息“也指望不上”
她继续说了后来我奉为圣旨却又不甘不愿的命令“只有这一条,一定要执行。否则娘死不瞑目。那就是不得嫁与帝王家也不可与李府结亲。”
只一个李小三与我颇近闵,不过李小三风流成性实非良人之选。
放心之余也是略感无奈。
其实这么多年跟在哥身边我也有所知觉。
先交代一下本朝由来吧,不过二世而已,也没太多可说的。
绍氏时定都河北津城。后来新朝创立属于直接逼宫篡位,元祖又是个念旧之人也就再没移动。
其实晋王早有造反之心,且人尽皆知。但当年皇帝邵驰也不过是个接了新朝烂摊子的少年而已。
据说当年小皇帝曾与那时的大将军李继之女李云舒青梅竹马一场,可中间不知发生了什么致使两人情变。邵驰执意娶了尚书于常正之女当朝才女于嫣然并直接立为皇后。
再者说两人情变到什么程度无法知晓,换句话说就是进宫后皇帝会怎样对待李云舒还不得而知。李继索性便绝了送李云舒进宫的心思。
据说李将军初时坚决反对,但后来也不知为何就松口了。街坊传言是李舒云与那晋王暗通曲款已经怀了晋王的孩子,李将军才迫于对女儿的爱答应下来。
刚刚建朝方两代根基不稳,却是大权旁落已久。朝中功臣良将皆动不得,邵驰也只能提防着、祈祷着别在他手里败了国便好,又选了秀女进宫以稳定朝堂,科举制复行,一朝选进了一大批官员,可都是些眼熟之人。不是世家子弟就是朝臣之后。这样一来朝中权势变更不是邵驰能把握的了。
于嫣然与其父上蹿下跳了一阵子也知晓了天意难违开始琢磨后路问题。
那时的少年莫相惊才绝艳,手段辛辣无比,权倾朝野却无一人见他表露出一丝反意。直到逼宫前夕才算露头,藏得极深。当朝无人知道他为何要助晋王成事。与那晋王又是何时有的关联。
再说莫相与晋王打着“除昏君,安天下”的名号深得民心。但那是因为晋王也姓邵,可邵恭死了,莫上容不知是使了什么手段这皇帝竟也做上了还做得安稳。只是一夜白了头也不知是否因这一夜间思虑过重。
只是本朝始皇也并不长寿,不过在这十年间,整治地方,收权放政使得民生安稳、朝堂祥和。兢兢业业的结果就是薨于龙椅之上,都来不及抢救便没了。
朝堂之上大多是贤臣良将,家父方元清和李继将军之子李逸言都是当年先帝上任时提拔上来的。
只是到了当今皇帝莫予尘之时,君臣不再一心了。
现在想来大约也是我娘在暗中守护吧。
听娘说“宫挽”乃是当年晋王的表字。
当今圣上为先帝六子,大皇子出于宫中小小才人,不到两岁便夭折了。再世的两年间也没见先帝去看过他几次,七皇子也一样出身卑微连命都没能保住。
而莫予风倒是闲散人士一个。
本可以争一争皇位的他莫予谦却在十几岁时公开转助六皇子,先帝得信后思索了一番便下旨为莫予尘赐了表字为“子岚”,这就算是正式确立太子地位了,遂至今还无人这样称谓过圣上表字。
娘说,当今朝堂之上包括皇帝在内,除了爹的旧识,那个已退居二线的国子监白桑白大人一家和父亲好友唐宇轩外没几个人相信我爹是忠臣。
一是帝师,当朝太傅李逸言;一是即将接掌爹所在的天策府的,现任骠骑大将军方沭,也就是家兄。
李继告老还乡之后,先帝便将天策府整个交到了爹手中,爹也确实不负众望十年间哪里打仗去哪里,哪里叛乱平哪里。
应该也是看出了当今圣上疑心我方家不忠才下此召,为我方家筑起了一道冰冷的屏障。
按说两家其实倒也没甚深仇大恨,只是李家作为文臣中的贤良者一向不满我爹拥兵自重,不服礼教。
还有礼教啥滴,天知道,我爹从小到大一共上了两年学堂不到,当年就是因为仰慕我娘出口成章才非她不娶还黏糊了一辈子的嘛。
我本以为两家交恶也就因着这些了,没想到娘告诉我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我娘一直怀疑李家要造反。
娘还说了一些其他大臣的事,但都是站在选婿的角度了。
我等她说完慢慢点头表示会考虑。
我是个大家闺秀不能像娘那么不拘小节,每天琢磨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我不太懂,但也听了。
要说这白介,当真是我良国无数花季少女的梦。从小便性格温良,温温吞吞让与之交往的人感到很舒服的样子。模样俊秀,一手好字丰秀瑞丽,诗写得更是飘逸洒脱。好一副翩翩君子,让人听君言语如沐清风。
娘说他心有所属。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家,没见他去过别处这么频繁还这么兴致高昂啊?有心上人难道不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抓心挠肝地琢磨着多见上几面吗?
才刚弄明白尔凡跟我娘没血缘关系、我哥也是我哥。难道就要让我接受尔凡爱上我娘的消息?再想起那年初夏宴席上小小尔凡窝在我娘怀里努力蹭胸的画面。
其实知道这些之前我还真对他有那么点感觉,主要因为小时候娘说聪明女人就该配个傻子,这样才能和谐度日。
这么一想,我还真是运势不佳。
至于这第三件大事,就是保命问题了。这个暂时用不着就不多说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可娘临终前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这个,原话是这样的:
顿了一下她低眉叹息“也指望不上”
她继续说了后来我奉为圣旨却又不甘不愿的命令“只有这一条,一定要执行。否则娘死不瞑目。那就是不得嫁与帝王家也不可与李府结亲。”
只一个李小三与我颇近闵,不过李小三风流成性实非良人之选。
放心之余也是略感无奈。
其实这么多年跟在哥身边我也有所知觉。
先交代一下本朝由来吧,不过二世而已,也没太多可说的。
绍氏时定都河北津城。后来新朝创立属于直接逼宫篡位,元祖又是个念旧之人也就再没移动。
其实晋王早有造反之心,且人尽皆知。但当年皇帝邵驰也不过是个接了新朝烂摊子的少年而已。
据说当年小皇帝曾与那时的大将军李继之女李云舒青梅竹马一场,可中间不知发生了什么致使两人情变。邵驰执意娶了尚书于常正之女当朝才女于嫣然并直接立为皇后。
再者说两人情变到什么程度无法知晓,换句话说就是进宫后皇帝会怎样对待李云舒还不得而知。李继索性便绝了送李云舒进宫的心思。
据说李将军初时坚决反对,但后来也不知为何就松口了。街坊传言是李舒云与那晋王暗通曲款已经怀了晋王的孩子,李将军才迫于对女儿的爱答应下来。
刚刚建朝方两代根基不稳,却是大权旁落已久。朝中功臣良将皆动不得,邵驰也只能提防着、祈祷着别在他手里败了国便好,又选了秀女进宫以稳定朝堂,科举制复行,一朝选进了一大批官员,可都是些眼熟之人。不是世家子弟就是朝臣之后。这样一来朝中权势变更不是邵驰能把握的了。
于嫣然与其父上蹿下跳了一阵子也知晓了天意难违开始琢磨后路问题。
那时的少年莫相惊才绝艳,手段辛辣无比,权倾朝野却无一人见他表露出一丝反意。直到逼宫前夕才算露头,藏得极深。当朝无人知道他为何要助晋王成事。与那晋王又是何时有的关联。
再说莫相与晋王打着“除昏君,安天下”的名号深得民心。但那是因为晋王也姓邵,可邵恭死了,莫上容不知是使了什么手段这皇帝竟也做上了还做得安稳。只是一夜白了头也不知是否因这一夜间思虑过重。
只是本朝始皇也并不长寿,不过在这十年间,整治地方,收权放政使得民生安稳、朝堂祥和。兢兢业业的结果就是薨于龙椅之上,都来不及抢救便没了。
朝堂之上大多是贤臣良将,家父方元清和李继将军之子李逸言都是当年先帝上任时提拔上来的。
只是到了当今皇帝莫予尘之时,君臣不再一心了。
现在想来大约也是我娘在暗中守护吧。
听娘说“宫挽”乃是当年晋王的表字。
当今圣上为先帝六子,大皇子出于宫中小小才人,不到两岁便夭折了。再世的两年间也没见先帝去看过他几次,七皇子也一样出身卑微连命都没能保住。
而莫予风倒是闲散人士一个。
本可以争一争皇位的他莫予谦却在十几岁时公开转助六皇子,先帝得信后思索了一番便下旨为莫予尘赐了表字为“子岚”,这就算是正式确立太子地位了,遂至今还无人这样称谓过圣上表字。
娘说,当今朝堂之上包括皇帝在内,除了爹的旧识,那个已退居二线的国子监白桑白大人一家和父亲好友唐宇轩外没几个人相信我爹是忠臣。
一是帝师,当朝太傅李逸言;一是即将接掌爹所在的天策府的,现任骠骑大将军方沭,也就是家兄。
李继告老还乡之后,先帝便将天策府整个交到了爹手中,爹也确实不负众望十年间哪里打仗去哪里,哪里叛乱平哪里。
应该也是看出了当今圣上疑心我方家不忠才下此召,为我方家筑起了一道冰冷的屏障。
按说两家其实倒也没甚深仇大恨,只是李家作为文臣中的贤良者一向不满我爹拥兵自重,不服礼教。
还有礼教啥滴,天知道,我爹从小到大一共上了两年学堂不到,当年就是因为仰慕我娘出口成章才非她不娶还黏糊了一辈子的嘛。
我本以为两家交恶也就因着这些了,没想到娘告诉我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我娘一直怀疑李家要造反。
娘还说了一些其他大臣的事,但都是站在选婿的角度了。
我等她说完慢慢点头表示会考虑。
我是个大家闺秀不能像娘那么不拘小节,每天琢磨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我不太懂,但也听了。
要说这白介,当真是我良国无数花季少女的梦。从小便性格温良,温温吞吞让与之交往的人感到很舒服的样子。模样俊秀,一手好字丰秀瑞丽,诗写得更是飘逸洒脱。好一副翩翩君子,让人听君言语如沐清风。
娘说他心有所属。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家,没见他去过别处这么频繁还这么兴致高昂啊?有心上人难道不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抓心挠肝地琢磨着多见上几面吗?
才刚弄明白尔凡跟我娘没血缘关系、我哥也是我哥。难道就要让我接受尔凡爱上我娘的消息?再想起那年初夏宴席上小小尔凡窝在我娘怀里努力蹭胸的画面。
其实知道这些之前我还真对他有那么点感觉,主要因为小时候娘说聪明女人就该配个傻子,这样才能和谐度日。
这么一想,我还真是运势不佳。
至于这第三件大事,就是保命问题了。这个暂时用不着就不多说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