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宋朝烟雨最新章节 > 宋朝烟雨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三十章 金陵之战(一)

  李煜在这边悠游度日,赵匡胤统一天下的网却越收越紧了。966年,北宋在灭掉后蜀之后,将兵锋指向了南汉,为了节省点气力,同时为了考验一下南唐的忠诚度,赵匡胤降旨,让南唐后主给南汉写封劝降信。李煜虽然照办了,但也被这种羞辱深深的刺痛了。他又打算奋发图强了。次年三月,李煜下令让两省侍郎c谏议大夫c给事中c中书舍人c集贤勤政殿学士等,分班于光政殿值夜,召对咨询,指陈时政,论古今得失,往往进行到深夜。这架势看起来很不错,但大家提了很多建议,李煜却不知道怎么采用。过了一年之后,他见局势没有什么变化,就故态复萌,又开始宴乐游玩了。

  他幼稚地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上贡,以诚相待,赵匡胤就会放过他,任他偏安于东南一隅,延续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故事。所以,他听不进去大臣们的劝告,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的建议。

  970年,北宋倾力猛攻南汉,边防空虚。李煜身边有位忠臣,名叫林仁肇。

  林仁肇(?-973年),福州人,体魄雄健,骁勇善射,五代时南唐名将,人称“林虎子”。

  林仁肇向李煜献策说:江北宋军,在灭南荆c后蜀等国之后,兵马劳顿,粮草不多,我愿意带兵从此地伺机击宋,收复失地,扭转局面。此举如能得胜,继续推进;一旦失手,您可治臣谋反之罪,杀掉我全家,向赵匡胤谢罪,以确保后主您的地位。按说,这一忠烈之举多么难能可贵啊,但李煜害怕会得罪北宋,却胆小怕事,居然没有同意林仁肇的请求与建议。

  不幸此事走漏了风声,很快被赵匡胤知道了,赵匡胤对林仁肇恨之入骨,决心将林除掉,于是便想出一条毒计。

  公元972年,赵匡胤派人买通了林仁肇的一个亲信,从林府中偷出了一幅林仁肇的肖像画,很快带回大宋王朝,交给赵匡胤,赵将画交给下人,挂在了一处豪宅内。

  一天,南唐使者李煜胞弟李从善到达汴梁,宋太祖特意陪同他来到此殿观览。宋太祖指着画像,诈问李从善:

  “你知道这是谁吗?”

  李从善一眼就看出,说:

  “这个人好像是江南的林仁肇。”

  宋太祖又说:

  “仁肇愿归顺我朝,先寄画像为信物。”

  然后指着北面一所空宅说:

  “将这所豪宅赐给林将军,作为他归宋的酬劳。”

  李从善平,自然信以为真,于是派遣亲信秘密返回南唐,禀报李煜。

  李煜一听大怒,惊疑不定之际下令赐毒酒给林仁肇。林仁肇无法为自己辩白,含冤而死。

  林仁肇死后,将士离心,南唐国势愈来愈弱,日薄西山,已是不可救药了。

  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夹击之中。后主李煜为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

  李煜也做两手准备,一面卑躬屈膝,一面暗中调兵。

  李煜十分清楚,宋c唐之间早晚必有一战,至于其胜败结局,亦已在预料之中。但他仍然希望维持一段暂时的hé pg,至少使自己得以在有生之年免遭做俘虏的命运。李煜采纳门下侍郎陈乔c内史舍人张洎的建议,奉行“外示威服,内缮甲兵”的策略。一方面,对宋廷恭礼有加,凡遣使入贡,不再自称唐国主,而改称江南国主。另一方面,他也暗中募兵备战。南唐水寨c战船,布列江岸,形成防线;内地城池,修缮加固;金陵城内,积聚大批粮草,以备坚守。

  南唐还遣使致书吴越王钱俶,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晓以唇亡齿寒之义,望能连兵拒宋。

  但钱俶认为,眼下不能违背宋朝的旨意,才能避免宋朝找到借口来攻灭吴越。因此钱俶拒绝了李煜的要求,并将此书呈报赵匡胤,表示与南唐划清界限,配合宋军进攻南唐腹地常州的决心不动摇。

  974年秋,赵匡胤做好南伐准备以后,派合门使梁迥至金陵,对李煜说:

  “今年国家有柴燎之礼,你应当进京帮助祭祀。”

  实际上是示意李煜献地入朝。

  李没有明确表态。

  不久,赵匡胤又派中书舍人李穆携诏书出使南唐,劝李煜降宋。

  李煜此时已准备认命臣于宋,但陈乔c张洎诸人竭力劝阻。陈乔说:“陛下今天如果去汴梁,一定被软禁,那么我们的国家怎么办?”

  李煜被陈乔激励,便称病拒绝入朝,李煜决心一战。

  974年九月,宋以李煜拒命来朝为由,发大军十数万,战船数千只,分兵进攻南唐。赵匡胤命曹彬为昇州西南面行营都部署,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主力10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江向东进攻;命吴越王钱俶为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派丁德裕为先锋并监其军,率吴越军数万由杭州向北进攻;命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櫂都部署,钳制湖口(今属江西)东西地区之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十八,曹彬率军顺江东下,直趋池州(今安徽贵池)。南唐军开始以为宋军例行巡边,未加防范,继见宋军大至,乃弃城逃跑。宋军乘势千里长驱,连克峡口寨(今贵池西南)至当涂(今属安徽)沿江州县。

  十月廿三日,曹彬率领的宋军主力沿长江南岸水陆并进,击败2万南唐军,夺占要隘采石矶,俘获1000余人,又获战马300余匹。捷报传至汴京,赵匡胤命令将事先在石牌口构建好的浮桥顺江东移至采石,以便驻屯在江北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潘美先遣部队步骑兵渡江,尽快与曹彬主力部队会合。

  宋军在长江打造浮桥,实为旷古未有之事。李煜闻讯,询问张洎。张洎回答说:“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李煜心中稍安,说:“吾亦以为儿戏耳。”但南唐迷信老经验,这回吃了大亏。

  说起来,事情败在一个叫樊若水的考场失败者身上,而且此人还是南唐人。

  樊若水(943-994),字叔清,五代时南唐士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

  樊若水自幼聪明好学,能思善算,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因才高自负而不愿甘居人后。长大以后,也曾梦想通过科举入仕,扬名振声,光耀门庭。可是结果却屡试屡败,进取无望。他生当南唐风雨飘摇之际,亲见朝政,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却毫无办法。恰在此时,他听说崛起于北方的宋太祖赵匡胤早有平南唐之心,在走投无路的情势下,他便产生了北归宋廷c为宋太祖效力的想法。

  弃南唐而归大宋,这就意味着樊若水从此将要背上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这些顾虑曾使他犹豫不决,但为了给自己谋一个出路,他最终还是克服了思想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断然北归宋廷。北归宋廷,如何才能取得宋太祖的信任?如何为宋太祖建立统一大业献上一己之力?

  樊若水经过一番潜心思考,他以为,宋太祖在北方立国,至今已有十年之久,先后已灭掉楚国c荆南c后蜀和南汉等南方诸国,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强。南唐也已经成了他的瓮中之鳖c刀下之鱼,只是苦于长江天堑之阻隔,才迟迟未能发兵。因此他想:“大江无桥可渡,宋军就难以攻取南唐。若能用竹筏c大船架起浮桥渡兵,帮助宋廷完成一统大业,岂不正是大丈夫扬名振声之举吗?”想到这一层,樊若水积极筹划起来,决心一定要拿出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作为自己北归的见面礼,去呈现给宋太祖。

  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大胆设想,但要实现并不容易。首先,这浮桥架在何处最为合适?这个难题就曾让樊若水数日来茶饭不思,彻夜难眠。好在樊若水颇懂些兵法,也读过不少地理方面的典籍,他又长期生活在长江边上,因此对长江渡口c圩堰c关卡c要塞等无不了如指掌。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比较,樊若水认为,采石江面比瓜洲江面为狭,可作为架设浮桥的首选地点。然而又一想,采石江面“惊波一起三山动”,要在这样一个“甲险塞于东南”的奇险之地架设浮桥,谈何容易!要架桥,不仅要事先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而且还要在岸边建起浮桥固定物。当今采石仍是南唐的军事重镇,在南唐驻军的眼皮底下,要测量江面,建造浮桥固定物,当然不能公开行事,只能设法暗中hu一 d一ng。

  于是他经人介绍,来到采石广济教寺当了一名和尚。这个广济教寺位于牛渚山南麓,南唐时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是江南远近闻名的一大禅寺。樊若水来到这里,接受了“具足戒”,落发成了僧人。其实,他哪里是真心当和尚,只不过想借此身份掩人耳目,以利于他考察采石江面而已。

  因是熟人介绍而来,广济教寺的住持妙理法师对樊若水十分关照。他在寺院里没有多少事可做,出入也很自由,这就使他有机会经常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下图纸,标上记号。有时他还以垂钓为名,划着小船,带上丝绳,寻找隐蔽处,将丝绳拴在牛渚矶下的礁石上,然后牵着这根丝绳划到西岸,用这种办法来测量采石江面的宽度。为求其精确无误,樊若水在采石江面如此往返数月,测量十几次,竟然神不知鬼不觉。

  为了建造浮桥固定物,他还以“广种福田”的名义向广济教寺捐献一笔资金,建议用这笔钱在牛渚山临江处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平安。得到妙理法师的赞许后,樊若水又毛遂自荐,亲自督工建造。不到两个月,即顺利完工。这一工程的告竣,竟令广济教寺的佛徒众僧对樊若水无不刮目相看。可是又有谁能想到,樊若水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为帮助宋军日后渡江巧作准备呢?

  樊若水在采石暗中hu一 d一ng了数月,在获取了采石江面有关的水文地理资料后,便于开宝三年(970)不辞而别,离开广济教寺,逃往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求宋太祖召见。樊若水向宋太祖献上平南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并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宋太祖慢慢打开这卷《横江图说》,见采石横江一带的曲折险要皆一一标明,尤其是采石江面的宽度标注更详,顿时龙颜大悦,喜不自胜地说道:“今得此采石详图,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了!”

  于是宋太祖召集群臣商讨南征事宜,决定采纳樊若水的建议,在采石江面架桥渡江灭南唐。为此,宋太祖亲自制订了详细的军事方案,并于开宝七年(974)九月十八日毅然宣谕出征南唐,一场多路出击c水陆并进c架桥和作战等部署有序的军事行动开始了。樊若水向宋太祖献“平南策”后,宋太祖对他愈加器重,准其参加大宋的进士kǎ一 shi。樊若水及第后,经吏部铨选,授舒州军事推官,并获得参与征伐南唐军务的资格。樊若水深受皇恩,感激涕零。开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当曹彬大军兵临池州时,樊若水又被任命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报答宋廷礼遇之恩,樊若水又主动为曹彬出谋划策,帮助曹军一举击败前来截击的南唐守军,并俘获池州牙校王仁震c王宴c钱兴等人。

  樊若水不仅为宋廷献上平南策,而且还亲自参与了架桥的大量准备工作。其实,这些准备工作在曹彬出兵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宋廷接受樊若水的建议,先命人在长江荆湖一带(西起江陵,东抵黄冈,南至岳阳)水域,打造黄黑龙船千艘,以作架设浮梁桥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以便日后做浮梁桥面。一切准备就绪,再将这些龙船c竹筏集结于江陵,然后顺流东下。

  宋军原计划让这些龙船c竹筏直接驶抵采石,但后来樊若水考虑到采石江面波涛险壮,稍有疏忽,恐难成功。为了行事万无一失,于是他又建议先在石牌口(今安徽怀宁县西临江处)试架浮桥,然后移置采石江面。曹彬采纳了樊若水的这个建议,于闰十月十三日占领铜陵后,便回师石牌口,截住由江陵驶来的黄黑龙船和竹筏,并在樊若水的技术指导下,很快将浮桥试架成功。樊若水笑着对曹彬说:“此去采石,定能大获全胜!”曹彬也异常兴奋,高声应道:“此乃顺天应时之举,何愁采石大江浪涌?我自一往必胜!”

  长江浮桥在石牌口试架成功后,受宋廷之命,前汝州防御使陆万友前来石牌口担负守卫任务。曹彬大军则抽身急趋采石,攻打南唐守军,以便扫清采石架桥的军事障碍。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攻占采石。十一月九日,陆万友奉诏护送浮桥至采石。浮桥运抵采石后,曹彬当即命熟知采石水文地理的樊若水主持架桥。时值长江枯水季节,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移置十分顺利,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采石浮桥架成后,曹彬迅即传令在长江西岸集结待命的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随后,马军也全线渡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