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走向辉煌世界之巅 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
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因素集中形成的
太极宫,显德殿李建成拉着赵郡王李孝恭入席。
李孝恭客套一番,见李建成态度真诚,只好陪着李建成落座。
李建成望着李孝恭道:“赵郡王,迁为河涧郡王,这是将父皇亏欠的东西,还给你。既然是我主事,定要还你个公道。”
李孝恭看着李建成笑着点头。
唐时的赵郡,既为赵州,下辖平棘、栾城、元氏、瘿陶、赞皇、柏乡、临城、昭庆八县。但是河涧郡则下辖十二县,无论人口还是辖境,赵郡远不及河涧郡。
李建成想了想道:“此番,我原本欲将你的封邑,与淮安王叔对调,却又怕,淮安王叔去父皇那里苦闹,便折衷处理了。敕文这两天就会下来。兵总归有你带的,不过现下,我有别的事情差派你。”
李孝恭摆摆手道:“除了带兵,我什么也不会的,在朝里做官,非闹出笑话不可!”
李建成郑重的道:“莫怕,我的意思是,由你出任鸿胪寺卿,兼领左骁卫大将军,接掌郑仁泰手上的京兆兵权”
李孝恭一怔。
李建成沉吟道:“朕打算裁军,你对此有何态度?”
李孝恭笑了笑道:“其实,臣正要说此事。兵贵精,不贵多,李药师以为,现在大唐的军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李建成点点的应了一声道:“哦?”
“三天之前,陈大将军将十二大军紧急拉练,想必陛下也听说了吧!”李孝恭苦笑道:“咱们大唐,不堪战的军队太多,能拉得出去,打得硬仗的军队,太少。要练兵,便要练得像安西军、定远军以及东宫四卫率那样。想要打败突厥人,军队要能跑、能打。不堪战的军队,像现在的十二卫,名面上有将近二十万大军,可其中能战之兵,不超过五万人马。”
李建成连连点头道:“很好!很好!朕眼下,有个事情,需要你来帮忙。
李孝恭起身躬身道:“都是自家兄弟,陛下不必客气,尽管吩咐!”
李建成叹了口气道:“这么做,有些不尽人情,只能委屈你了!”
李孝恭不傻,从李建成这个厚道人的反应中多少猜测到李建成的用意。
李建成想要裁军,阻力并非十二卫大军。因为陈应曾在龙首山演武,把十二卫大军全部拉出去,结果足足一天十二全部抵达,结果仍有三万余人马到天黑都没有到达龙首原。
陈应当既决定要把十二卫大军中三万余掉队士兵全部裁撤。
李孝恭知道李建成用河涧王换赵郡王,目的就是为了补偿他。李孝恭淡淡的笑道:“臣回去就会上书陛下,请求裁撤一半王府护卫,并且建议,天下之兵,裁撤一半,淘汰老弱,选拔精锐。”
李建成闻言大喜,同时心中也松了口气。
土地,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少年来,无数的纷争、流血,无数的改革、革命,无数从无到有的的战争,无数由盛到衰的王朝,都围绕着这个近乎永恒的话题展开。在工业文明兴起之前,土地几乎是人类社会中唯一的基础资源,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依赖,也是数千年来人们自相残杀的罪魁祸首。
从游猎社会步入农耕社会,标志着人类自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第一步。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严密的劳动分工;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全面的制度规范;因为土地,族群日益衰落,因为土地,国家开始出现。
无论史学家们持何种观点,无论现代社会关于人类文明演化阶段的划分是否科学是否客观,无论是东方的史学家还是西方的史学家,都毫无异议地肯定一点,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任何所谓的有记载的人类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与再分配的历史,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土地,是唯一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每一次时代的更替,都以土地为标志;每一次王朝的变迁,都以土地为内容。
西周建立的封建制的核心,是对土地的所有权做出了从上到下的等级式分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这是一个终极的地主,一般而言,凡是过于绝对的,往往是最不实惠的。因此天子实际拥有的土地非常少,只有京城周围那么一点点而已。其他的土地,则大多以“分封”的模式被天子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贵族们。
天子分封出去的这些家人,这些大臣,这些贵族,叫做公、侯、伯、子、男。而这些接受天子分封的皇亲大臣贵族,如今被我们称作“诸侯”。
诸侯之下,则是分封的士大夫,也是士。士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诸侯的门客,也是妥妥的无产阶级。士的理想,便是重新分配天下的土地,以更为合理的模式,用更为科学的制度,以便能够让有限的土地保障更多的人的利益。
于是,有了商鞅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制。
无论汉朝二十等军爵制,还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制,以及现在隋
唐的府兵制,其实都是以商鞅二十军功为基础的军爵变种。
谁能够更合理更科学地分配土地,谁便是民心所向。
那些无数次高喊着“均田地”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们,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平均并不总是合理的,只有让自己的士兵能够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只有让自己的百姓愿意通过从军获得土地,他们才会拼出性命为领袖们打出一片红彤彤的江山。
秦朝因为不能保证军爵可以授田,于是百万虎狼之师让刘邦兵不血刃而入。大唐也是因为没有土地封赏府兵,于是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藩镇割据。
陈应非常清楚,任何一个朝代。如果把开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那么后世子孙,永远不可能解决。
大唐面临的最直观问题就是关中太小,土地是有限的。区区不到四千万亩田地,哪怕依靠后世的粮食产量,也仅能养活两千余万人。但是关中的土地,仅半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余下的土地,除了自耕农之外,没有留下多少可以支配给府兵的土地。
像大唐这样在关中地区保持二十万常备军,至少需要关中一半的土地赏功。
陈应目前能做的,就是让大唐关中减少人口集中,否则这个雷迟早有一天会爆炸。
所以,陈应利用粮荒这个时机,恰当的建议李建成向关外迁徙人口。
裁撤府兵也好,迁徙人口也罢,其实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邺城,哪怕是汴梁都比长安强。
在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时代,仅仅粮食和生活物资运输,就会把大唐压迫得疲惫不堪。
陈应回到陈家堡的时候,许敬宗拿着卷宗正等着陈应。
许敬宗把手中的厚厚卷宗递到陈应手中,满脸堆笑道:“主上,事情谈妥了,咱们借给粮商共计一百五十万贯,他们质押物全部在此!”
陈应匆匆扫视一眼,发现上面的质押物被狠狠的压价。
陈应笑道:“他们现在应该纵酒狂欢?”
许敬宗点点头。
陈应心情却依旧非常沉重。
许敬宗非常疑惑的道:“主上,咱们计划,咱们一定可以抄底关中粮商,粮食价格必大跌,您为何顾虑重重?”
“关中这场旱灾,不知道几时才能缓解!”陈应叹了口气道:“不管代价多高,总不能让京畿断粮;其二就是走水路从江淮运粮援京;其三,尽可能将关中百姓调到容易得粮的沿河地区就食,缓解京畿粮食供应的压力”
说到这里,陈应的目光盯在潼关至函谷关的方向。
关中大旱,渭水无法通航。从洛阳到长安这六百余里,全部需要走陆路运输,这样耗费实在太大了一些。
陈应看着许敬宗道:“敬宗,你下去歇歇吧!”
许敬宗走后,陈应一脸疲惫的躺在软榻上。
时间,大唐现在最缺时间。
眼看着秋季就要到来,一旦秋季到来,大唐不仅仅要面临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要承担来自突厥的军事压力。
要说打仗,陈应真不怕。可是关键是,大唐与东突厥的边境线实在太长了,到处都是漏洞。
就在陈应迷迷糊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一双柔娕的手按在陈应肿胀的额头上,轻轻按摩起来。
陈应感觉非常舒服,几乎快要呻吟出声了。
就在这时,陈应背后响起了声音。
“其实,要解决关中粮食危机,除房玄龄所言三策外,解决京畿粮荒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陈应听到这个声音,顿时大惊失色。
果然,陈应起身回头,望着一脸惶恐的长孙无垢,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书房中。
陈应冷声喝道:“你说什么?”
长孙无垢期期艾艾的道:“时间实在紧迫,京畿存粮很可能只能维持到下月中旬,每个时辰都要争取,拖一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京畿。眼下关中干旱期间,妾身以为应立即组织人手疏通八河,拓宽河道,改善东都洛阳到到京畿的通航条件另外,要立时在洛口、黎阳建立大粮仓准备存粮。水路运来的粮草在洛口仓,津海方的粮草,储存在黎阳仓内。反正洛口仓距长安也就七百里路,无论换小船或换车马走陆运路长安,都要容易得多”
听到长孙无垢的话,陈应心中暗暗惊讶万分。
他没有想到长孙无垢居然还有这样一层见识。怪不得李世民在长孙无垢活着的时候,英明无比,可是长孙无垢英年早逝之后,又开始昏招跌出。这恐怕李世民一半的功劳,都是因为长孙无垢的杰作。
“这样啊!”陈应知道这不是一封奏章解决事情的问题,他必须去面见李建成,把整个朝廷其他事情都停下来,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集中拓宽渭河河道、修筑运粮驿道、修建储粮大仓这三件事情上来。
做这样的决定,当然有政治上的风险,同样的,做大事必须有决断的魄力,陈应能以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太极宫,显德殿李建成拉着赵郡王李孝恭入席。
李孝恭客套一番,见李建成态度真诚,只好陪着李建成落座。
李建成望着李孝恭道:“赵郡王,迁为河涧郡王,这是将父皇亏欠的东西,还给你。既然是我主事,定要还你个公道。”
李孝恭看着李建成笑着点头。
唐时的赵郡,既为赵州,下辖平棘、栾城、元氏、瘿陶、赞皇、柏乡、临城、昭庆八县。但是河涧郡则下辖十二县,无论人口还是辖境,赵郡远不及河涧郡。
李建成想了想道:“此番,我原本欲将你的封邑,与淮安王叔对调,却又怕,淮安王叔去父皇那里苦闹,便折衷处理了。敕文这两天就会下来。兵总归有你带的,不过现下,我有别的事情差派你。”
李孝恭摆摆手道:“除了带兵,我什么也不会的,在朝里做官,非闹出笑话不可!”
李建成郑重的道:“莫怕,我的意思是,由你出任鸿胪寺卿,兼领左骁卫大将军,接掌郑仁泰手上的京兆兵权”
李孝恭一怔。
李建成沉吟道:“朕打算裁军,你对此有何态度?”
李孝恭笑了笑道:“其实,臣正要说此事。兵贵精,不贵多,李药师以为,现在大唐的军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李建成点点的应了一声道:“哦?”
“三天之前,陈大将军将十二大军紧急拉练,想必陛下也听说了吧!”李孝恭苦笑道:“咱们大唐,不堪战的军队太多,能拉得出去,打得硬仗的军队,太少。要练兵,便要练得像安西军、定远军以及东宫四卫率那样。想要打败突厥人,军队要能跑、能打。不堪战的军队,像现在的十二卫,名面上有将近二十万大军,可其中能战之兵,不超过五万人马。”
李建成连连点头道:“很好!很好!朕眼下,有个事情,需要你来帮忙。
李孝恭起身躬身道:“都是自家兄弟,陛下不必客气,尽管吩咐!”
李建成叹了口气道:“这么做,有些不尽人情,只能委屈你了!”
李孝恭不傻,从李建成这个厚道人的反应中多少猜测到李建成的用意。
李建成想要裁军,阻力并非十二卫大军。因为陈应曾在龙首山演武,把十二卫大军全部拉出去,结果足足一天十二全部抵达,结果仍有三万余人马到天黑都没有到达龙首原。
陈应当既决定要把十二卫大军中三万余掉队士兵全部裁撤。
李孝恭知道李建成用河涧王换赵郡王,目的就是为了补偿他。李孝恭淡淡的笑道:“臣回去就会上书陛下,请求裁撤一半王府护卫,并且建议,天下之兵,裁撤一半,淘汰老弱,选拔精锐。”
李建成闻言大喜,同时心中也松了口气。
土地,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少年来,无数的纷争、流血,无数的改革、革命,无数从无到有的的战争,无数由盛到衰的王朝,都围绕着这个近乎永恒的话题展开。在工业文明兴起之前,土地几乎是人类社会中唯一的基础资源,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依赖,也是数千年来人们自相残杀的罪魁祸首。
从游猎社会步入农耕社会,标志着人类自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第一步。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严密的劳动分工;因为土地,人类开始进行更为全面的制度规范;因为土地,族群日益衰落,因为土地,国家开始出现。
无论史学家们持何种观点,无论现代社会关于人类文明演化阶段的划分是否科学是否客观,无论是东方的史学家还是西方的史学家,都毫无异议地肯定一点,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任何所谓的有记载的人类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与再分配的历史,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土地,是唯一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每一次时代的更替,都以土地为标志;每一次王朝的变迁,都以土地为内容。
西周建立的封建制的核心,是对土地的所有权做出了从上到下的等级式分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这是一个终极的地主,一般而言,凡是过于绝对的,往往是最不实惠的。因此天子实际拥有的土地非常少,只有京城周围那么一点点而已。其他的土地,则大多以“分封”的模式被天子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贵族们。
天子分封出去的这些家人,这些大臣,这些贵族,叫做公、侯、伯、子、男。而这些接受天子分封的皇亲大臣贵族,如今被我们称作“诸侯”。
诸侯之下,则是分封的士大夫,也是士。士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诸侯的门客,也是妥妥的无产阶级。士的理想,便是重新分配天下的土地,以更为合理的模式,用更为科学的制度,以便能够让有限的土地保障更多的人的利益。
于是,有了商鞅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制。
无论汉朝二十等军爵制,还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制,以及现在隋
唐的府兵制,其实都是以商鞅二十军功为基础的军爵变种。
谁能够更合理更科学地分配土地,谁便是民心所向。
那些无数次高喊着“均田地”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们,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平均并不总是合理的,只有让自己的士兵能够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只有让自己的百姓愿意通过从军获得土地,他们才会拼出性命为领袖们打出一片红彤彤的江山。
秦朝因为不能保证军爵可以授田,于是百万虎狼之师让刘邦兵不血刃而入。大唐也是因为没有土地封赏府兵,于是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藩镇割据。
陈应非常清楚,任何一个朝代。如果把开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那么后世子孙,永远不可能解决。
大唐面临的最直观问题就是关中太小,土地是有限的。区区不到四千万亩田地,哪怕依靠后世的粮食产量,也仅能养活两千余万人。但是关中的土地,仅半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余下的土地,除了自耕农之外,没有留下多少可以支配给府兵的土地。
像大唐这样在关中地区保持二十万常备军,至少需要关中一半的土地赏功。
陈应目前能做的,就是让大唐关中减少人口集中,否则这个雷迟早有一天会爆炸。
所以,陈应利用粮荒这个时机,恰当的建议李建成向关外迁徙人口。
裁撤府兵也好,迁徙人口也罢,其实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邺城,哪怕是汴梁都比长安强。
在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时代,仅仅粮食和生活物资运输,就会把大唐压迫得疲惫不堪。
陈应回到陈家堡的时候,许敬宗拿着卷宗正等着陈应。
许敬宗把手中的厚厚卷宗递到陈应手中,满脸堆笑道:“主上,事情谈妥了,咱们借给粮商共计一百五十万贯,他们质押物全部在此!”
陈应匆匆扫视一眼,发现上面的质押物被狠狠的压价。
陈应笑道:“他们现在应该纵酒狂欢?”
许敬宗点点头。
陈应心情却依旧非常沉重。
许敬宗非常疑惑的道:“主上,咱们计划,咱们一定可以抄底关中粮商,粮食价格必大跌,您为何顾虑重重?”
“关中这场旱灾,不知道几时才能缓解!”陈应叹了口气道:“不管代价多高,总不能让京畿断粮;其二就是走水路从江淮运粮援京;其三,尽可能将关中百姓调到容易得粮的沿河地区就食,缓解京畿粮食供应的压力”
说到这里,陈应的目光盯在潼关至函谷关的方向。
关中大旱,渭水无法通航。从洛阳到长安这六百余里,全部需要走陆路运输,这样耗费实在太大了一些。
陈应看着许敬宗道:“敬宗,你下去歇歇吧!”
许敬宗走后,陈应一脸疲惫的躺在软榻上。
时间,大唐现在最缺时间。
眼看着秋季就要到来,一旦秋季到来,大唐不仅仅要面临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要承担来自突厥的军事压力。
要说打仗,陈应真不怕。可是关键是,大唐与东突厥的边境线实在太长了,到处都是漏洞。
就在陈应迷迷糊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一双柔娕的手按在陈应肿胀的额头上,轻轻按摩起来。
陈应感觉非常舒服,几乎快要呻吟出声了。
就在这时,陈应背后响起了声音。
“其实,要解决关中粮食危机,除房玄龄所言三策外,解决京畿粮荒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陈应听到这个声音,顿时大惊失色。
果然,陈应起身回头,望着一脸惶恐的长孙无垢,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书房中。
陈应冷声喝道:“你说什么?”
长孙无垢期期艾艾的道:“时间实在紧迫,京畿存粮很可能只能维持到下月中旬,每个时辰都要争取,拖一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京畿。眼下关中干旱期间,妾身以为应立即组织人手疏通八河,拓宽河道,改善东都洛阳到到京畿的通航条件另外,要立时在洛口、黎阳建立大粮仓准备存粮。水路运来的粮草在洛口仓,津海方的粮草,储存在黎阳仓内。反正洛口仓距长安也就七百里路,无论换小船或换车马走陆运路长安,都要容易得多”
听到长孙无垢的话,陈应心中暗暗惊讶万分。
他没有想到长孙无垢居然还有这样一层见识。怪不得李世民在长孙无垢活着的时候,英明无比,可是长孙无垢英年早逝之后,又开始昏招跌出。这恐怕李世民一半的功劳,都是因为长孙无垢的杰作。
“这样啊!”陈应知道这不是一封奏章解决事情的问题,他必须去面见李建成,把整个朝廷其他事情都停下来,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集中拓宽渭河河道、修筑运粮驿道、修建储粮大仓这三件事情上来。
做这样的决定,当然有政治上的风险,同样的,做大事必须有决断的魄力,陈应能以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