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亡朝不过如此最新章节 > 亡朝不过如此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8 章

  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一家人,衷心祝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

  ☆、第17章 最不干活的朝廷政府

  东晋的灭亡比较有意思,因为在那段时间里面有几件有趣的事情发生。当然,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喜事,而是悲剧。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在其灭亡中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历史,它们可作为我们现代人茶余饭后的消遣笑谈,也可以成为警醒世人的反面教材,以鉴后人。

  东晋的上层社会主要是士族,士族也就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这种名门望族还是起源于魏朝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国家选拔公务员只看那个人的出身,老爸当官的,自然儿子也是优先考虑安排到政府上班。至于农民的儿子还是说声“呵呵”吧,所以在当时寒门是难出贵子的。国家机关里也由此充斥着各种层次的官二代、官三代等。

  除此之外,名门望族之间的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士族之间又经常结成亲家,这样的政治联姻使士族与士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权利和势力相互渗透,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就这样发展到东晋时期,士族已经成为能和皇族平起平坐的存在。

  能和皇族平起平坐的士族有什么能耐:

  他们有权,军、政大权都在他们手上。

  他们有地,土地甚至山泽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他们是土豪,而且是有文化的土豪,士族出身的官僚大多有钱,不靠公务员的工资过活。他们崇尚的是道家的治国思想,他们的从政办事理念可以写成一幅对联。

  上联:居官无官官之事

  下联:处事无事事之心

  横批:无为而治

  欧拉,这样的工作指导思想之下,政府的不作为成为了常态,就连当权的简文帝,也是道家理论“玄”学的专家,他除了上朝批奏折,平常没事还跑到到学校里兼职当老师讲玄理。他虽然精通理论学术,但却从来不知道庄稼是什么东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只会吃饭和说话的人,给他管理国家,那真是够悬了。

  又如王羲之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没有之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士族成员,他的家族还是中国史上十大名门望族之一的琅琊王氏。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而且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伯父王导更厉害,是东晋的丞相,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进公务员系统便任职秘书郎,最后官至右军将军。

  王羲之不但字写得好,官当得大,而且为人更是以不拘小节出名,当初他的未来岳父来他家选女婿的时候,个个兄弟都穿西装打领带,以最好的面貌来示人,而他则袒胸露rǔ在东床上吃东西,岳父一看就选他了(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也因为王羲之这种xìng格,他的书法作品也是豪放潇洒,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作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产物,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也深的他老爸的遗传。不但是个书法家,还当了官,而且同样以以放dàng不羁而闻名,是东晋无为而治官员的典范。

  王徽之在跟着大司马桓温混的时候,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作为一个在职公务员,代表的是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这样不修边幅确实不好,而且一般的领导都不喜欢有这样的下属,不过桓温是个爱才之人,知道他的是个才子,对他十分宽容。

  过了几年,王徽之转任到车骑将军桓冲手下干活,负责管理马匹。王徽之依然我行我素,还是整天一副披头士的模样。可桓冲不是桓温,他虽知道王徽之有才,但却看不惯恃才放旷的人,所以经常找机会刁难王徽之。

  有一次,桓冲下基层调研,特意跑到王徽之的工作岗位上巡查,然后问他:“王参军,你在军中管理哪个部门?”

  王徽之想了想说:“不知是什么部门,我上班的时候经常见到有人把马牵进牵出的,我想不是骑曹,就是马曹吧!”

  桓冲白了一眼再问:“既然你的工作和马有关联,那你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

  王徽之眯着眼睛说:“这要问那些给马喂饭吃的小弟,这些小事我一般都不管的,哪里还知道有多少匹马?”

  桓冲一脸的不满,又问:“我听说最近马经常伤风感冒,病重的也多,死掉的马有多少?”

  王徽之一脸无辜地说:“哥,我连这有多少匹活马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死马有多少呢?”

  桓冲顿时面瘫,实在拿这人没办法,只好拂袖而去。

  ☆、第18章 最早的计划生育政策

  孝武帝当权时期他实施了一项政策,这项政策没有季度查环查孕,fù女也不用上环,男人也不用结扎。但是人口膨胀却抑制住了。我认为是最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比较成功。这个政策分两步走:

  第一步:废除了度田收租制。(不合理的制度不用管)

  第二步(关键一步):纳人头税。具体办法就是不管老百姓自己有没有土地,或土地多少,一律按照人头纳税。这样人口变成为了征税的标准。一开始是每口人纳税米三斛(一斛=120斤),后来又增加到五斛,相当于家里多一个人就要向政府多jiāo600斤粮食。

  这是典型的富人和地主优待政策,有米就可以生孩子。

  而对于失业农民和孩子多的家庭,确实是致命的一击。后果大家也知道了,大家不敢结婚了,自家户口多增一人多一份税,结婚的也不敢多生孩子了,又要养儿又要养国家。占有社会人口大部分的劳苦大众如何承担得起?由此,人口膨胀的速度得到了一定抑制。

  ☆、第19章 最无间道的从军记

  东晋末年,当朝皇帝司马元掌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他筹划着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庞大的军队那得征兵啊,往哪征?这不是有一批失业农民在没活干嘛,走走走,都给我上战场当pào灰去。结果加重了未被征用的农民农业工作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由此bào发了农民大起义。

  说到这个,我挺无奈的,巩固政权确实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社会矛盾那么重,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对于老百姓来说,安居乐业尚未成功,解决温饱还需努力,这时候你往外打仗打个毛线啊?

  这次征兵,就是内部战争的导火线,本来是没什么仗可打的,结果一征兵社会就乱了,不干征兵这事就根本不会引起农民起义,所以说因果循环,想必是如此,那就开打吧。

  农民起义是许多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以往的农民起义是农民起义军和政府正规军开干。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有点特别。jiāo战的双方人员是未被征入政府军的农民组成起义的队伍和刚刚征集进入政府军的农民部队开干,结果就成了农民打农民。

  大家都是因为没饭吃才打的仗,混口饭吃而已,没必要那么当真。以致发展到后来战场上的情况普遍是,两军开战,打输的一方而又没死的兵又投入到赢的一方军队继续参军,吃部队饭。大伙饿得实在没办法了,打仗管饭啊,为了活命而已,战死总比饿死好,饱鬼总比饿鬼好。

  有了这种指导思想后,战场上的士兵总是你来我往,今天这部队里砍人,明天那个部队里shè箭。看似滑稽,实属心酸。他们是在用生命在吃饭!

  最后,东晋灭亡了,不是亡在了起义军手上,而是亡在了自己人手里。

  一般来说,当官最怕功高盖主,一般是没有好下场的,但也有例外,东晋就有这样一个人,功高盖主,盖就盖了,顺便当个主子吧,他就是刘裕。

  事情是这样的,刘裕是江苏徐州人,自幼家贫,在北府兵中担任将领。成为当时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农民起义被他平定后,刘裕顺理成章加官进爵。

  公元416年刘裕就被封相国,再过两年辅政,掌管军政大权。

  公元420年,刘裕迫使当时当政的恭帝让位,正式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自此,东晋被刘宋取代。中国的南方开始了南朝时期,南朝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治时期都很短,各存在几十年,最后被隋朝统一。

  ☆、第20章 四小时代的终结

  晋亡朝只是一种被取代,没有血流成河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皇帝被能者而居之,而且刘裕是一位相当强的能者,因为平天下的事情他干成了,治国他也在行。

  为了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刘裕上台后,充分发扬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优良传统,把不干活的官该赶的赶,该杀的杀。这方面他是做得比较好的,甚至他的亲信、功臣只要出现有贪污受贿等行为的也统统打屁股,轻的打到做不了官,重的直接打死。可谓铁面无私。

  同时,刘裕注重招录寒人做公务员。什么是寒人?出身微寒之人。很多朝代都一样,没关系就当不了官,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就是这个意思。好位置肯定是给谁谁的谁来坐,导致政府臃肿且无能。而刘裕上台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九品中正制”来任用贤人,还重用出身微寒的人。官位能者居之,实现了政府职能的高效运作。

  不但如此,他还把部分属于国家的土地、山林、湖泽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让百姓自由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同时规范税收管理,降低税收幅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这几项政策能在千年以前就实施,说明刘裕确实是一位明君,这种制度的贯彻落实也确实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惜好人不长命,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归天了,他儿子文帝当接班后对他爹的政策是全力支持,使社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元嘉之治”。

  不过到了元嘉后期,大家安居乐业久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社会人口再次饱和,社会压力日渐增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刘宋政府内部又开始干起争抢皇位的事情,文帝给他长子刘劭干掉,刘劭称帝。然后刘劭又给他弟弟刘骏干掉。对于这种皇权争霸战,群众中的创作型歌手又开始自弹自唱:“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皇室内部玩着你杀我,我杀你的游戏,宗室其他皇叔、皇爷也相互开干,内战连年不断,社会动dàng不安。统治者们都在争皇位,谁有空管天下,皇位没到手,谁想管天下,没人管天下,天下如何安稳,百姓又起义了。

  刘宋末年,皇帝的儿子们和叔叔伯伯们展开大混战,大权集中将军萧道成手中,公元479年,大权在握的萧道成废了当时的皇帝,自立为齐高帝,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刘宋灭亡。

  这就是南朝宋、齐、梁、陈的四个小时代开端。

  齐国的灭亡由农民起义点火,当时的农民军兄弟队伍还不少,发展到了三万多人,由唐宇担任造反总队长,公元486年攻占了今天的浙江杭州,还自立称帝,国号为吴。

  齐国就在这种小打小闹,大吵大闹的起义声中渐渐衰落,公元501年,时任雍州刺史萧衍率兵进入建康。大队人马进入首都。意图不是很明显嘛,当时的皇帝不敢怠慢,马上封了他一个大司马录尚书,第二年封他做个相国,晋爵梁王。再过不久,萧衍实在坐不住了,自立为梁武帝,国号梁,史称萧梁。我们姑且称呼梁武帝为小梁。

  那么这个萧梁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其实小梁还是懂点历史的,他知道之前几个小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儿子杀老子,兄弟残杀,社会道德问题严重。所以他一上台就马上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给予了皇室贵族优厚的待遇,但不给权力。我当皇帝,给你们吃好喝好,你别再想自立为王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其次提倡儒学和佛教的普及教育,教育广大百姓子民要相亲相爱,不要整天想着打打杀杀。要清心寡yù、宁静致远、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等等。同时他还建了许多寺庙,让大家有空拜拜佛、求求经,寻求心灵的一份宁静。

  不仅如此,小梁还好几次跑到寺庙里面做寺奴,企图以实际行动感化世人。当然,皇帝来到寺庙自然也没人敢叫他干活,估计纯粹就是在皇宫吃撑了去寺庙斋戒一下。

  皇帝跑去当和尚了,不,还是卖身给和尚当干活的杂工,谁来管理国家大事?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啊,没办法,大臣又大家凑钱把小梁给赎出来,让寺庙开好*,然后去财务部报销赎金。

  皇帝的以身作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道德的回归。但是小梁忘记了一件事情,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安居乐业要的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也很重要,所以我们现代社会都要求两种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小梁同志虽然全力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可惜物质文明没有跟上,社会经济日益颓废。百姓是人,颂经拜佛是为了祈求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真的要升天成佛。饭都吃不饱,谁和你讲道德?社会打、砸、抢依然满街都是,这是没有两手抓、两手硬的后果。

  小梁同志后期,东魏大将侯景带了十万兵跑来投降,小梁同志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的部队马上可以充实多十万军力了,以高规格的仪式接受了侯景的降兵。哪知道侯景投降后马上又叛变,围攻建安城。

  这时候小梁同志主抓的精神文明工作成效出来了,他的子孙们在这场皇城被围攻战中充分展示了儒家的和平相处思想和佛家的慈悲为怀学说,统统拥兵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