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亡朝不过如此最新章节 > 亡朝不过如此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2 章

  拔上来的军官也理所当然成为太监门的走狗,以致到后期,出去打仗的部队里都有太监在里面任职纪委书记行使监督权。就连皇帝的生杀废立,也由太监决定。

  这不是笑话,唐代后期的唐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七位皇帝都是太监所立。而唐顺宗、宪宗、敬宗、文宗都是给太监干掉的,唐昭宗也给太监们像宠物一样圈养过一段时间。

  你说唐朝是不是奇葩,它前期曾经被女人统治过,中期给男人统治过,后期又被不男不女的人统治过。大家不要忘记了,在当时那种以封建思想为基础的时代,女人当皇帝已经一堆人各种不满意了,还有造反的;男人做皇帝,也给反来叛去,现在轮到不男不女的人掌权。能满意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战争又开始了。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他调动了一堆心腹,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次改革的内容很多,涉及了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有帮百姓减除苛捐杂税的,有为商市jiāo易提供便利条件的,但最重要的两条是抑制藩镇的势力和计划收夺太监的兵权。

  这两条改革内容,要动的是这是当时唐朝后期三只手里面的两手最强的势力,勿容置疑受到了藩镇和太监们的联合抵制,马上失败了。

  顺宗这个哥们太冲动了,这种铲除异己势力的事情,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当然是出yīn招、搞偷袭得逞的机会大点。

  依我看来,当时的改革表面上是惠民,实际上是削弱地方政权和太监权力,提升皇权的实力,完完全全可以用借花献佛一招。

  首先对于抑制藩镇势力方面:

  按照改革从中央下令大幅度降低全国的百姓税收,实施惠民政策,减刑百姓的经济负担。

  财政收入减少,公务员工资必定要降低。这个首先要求朝廷改革的部队自己勒紧裤头过一段日子。藩镇管辖的区域由于绝大部分都不听中央的话,而且赋税都是自收自用,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不执行减税政策。

  不减税就对了!此时中央就可派人到不执行减税政策的藩镇百姓中暗中宣传中央的利民政策和扩大藩镇对百姓的压迫声音,按照中国百姓“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指导思想,此举必定引起藩镇百姓的不满,导致藩镇内部民心所向中央而反藩镇,逐渐点燃百姓反对藩镇的导火线。

  然后在收夺太监兵权方面:

  古时军人打仗,大部分是为了养家活儿而非保家卫国,而且在太监掌握军权的时代,部队的士兵甚至到军官,打心底是绝对不服太监的管理的,只不过由于太监们早期掌管了军权,提拔了一大班走狗,使阉党的势力已经扎根军队颇深。

  所以要动太监,不一定擒贼抓王,也可以从内部击破。

  首先从大幅度减税政策开始,告知军队中央的财政因为民而缩减,同时大幅度降低军人的月薪。然后在中央派心腹潜入部队,散发工资根本没有减少,而是管辖各军队的太监借税收减少之名,克扣军人工资中饱私囊的信息,动乱军心,引燃部队反太监的导火线。

  两条导火线一点,两大势力的内部必然起火,发生动乱甚至斗争,中央只需煽风点火,把握好火力尺度,两手势力必定数年后大失民心和军心。而民心和军心都有应有所向,中央也必定得道多助,取得改革的最后胜利。

  可惜理想虽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顺宗还是选择了与异己势力直接开战,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我只能说,这哥们出发点是好的,但办事的方式有点欠妥。

  这场改革的失败,导致协助顺宗实施改革心腹大臣都受到了迫害,其中有两位姓王的大臣被直接弄死,另外有八位官爷给贬为边州司马。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文宗即位后,对太监专权很不满意,他起用了个心腹名叫宋申锡,捧他做了宰相,两人合谋干掉专权的太监们。

  唐文宗阿唐文宗,太监们是yīn人,你和yīn人们玩yīn招,好像还嫩了点。

  这件皇帝和宰相的合谋事件马上给太监们的耳目发现并进行了及时的举报。估计太监们准备了一大笔钱来奖励这种举报行为,所以皇宫之内都是太监的耳目,及时把不利于太监的信息进行秘密上报,以保证太监们的政权稳定。

  事情败露后,太监们马上商讨政策,然后来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太监们密奏唐文宗,告诉皇上他们收到绝密消息指出宋申锡暗中谋反,宋申锡收了漳王李凑多少多少银两来靠近皇上,博取皇上的信任,然后借机干掉皇上让漳王称帝。

  文宗的智商也就这样子了,听谁的话不好偏偏听太监的。从此常常疑神疑鬼,不知道信谁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宋申锡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贬了。

  此后,文宗再启用李训、郑注等人,再度合谋打击太监们的嚣张势力。这次他学聪明了,在太监当中煽风点火,激化内部矛盾,灭掉了几个大太监。

  一举得利,唐文宗很兴奋,马上密谋邀请剩下的几个大太监在晚上出来看石榴树上夜降甘露。然后伏兵一举歼灭。

  所以说理想是美好,现实的残酷的。

  事情又败露了,无奈宫中太监耳目实在太多,这**上消息到了太监耳中。

  先下手为强!

  太监们派出禁军宰掉了辅助皇帝的几个大臣,包括了当朝宰相王涯。这就是“甘露之变”。

  国务院总理都给直接干掉,太监们还有什么不敢做?唐文宗这一举失利,从此就给太监们圈养了起来。

  太监们给皇帝的卧室、客厅、饭厅甚至厕所都给装上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视频监控。

  同时它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控部门,安排人员天天在监控室里面三班倒,监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文宗也再无力反扑,太监们的势力水涨船高,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唐昭宗时期,才被当朝宰相崔胤借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军队全部歼灭。

  唐朝在太监专权的一个多世纪里,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太监四处结党营私,买卖官职,皇帝也被当布偶地玩来玩去;军事上大受打击,无法对抗藩镇势力和民族反抗势力。经济上也被太监扰乱,乱臣贼子豪夺百姓土地,强买强卖扰乱市场经济,社会混乱。

  实在是:

  yīn人专权灭晴空,

  无qiāng统军亦称雄。

  一手遮天鸟飞绝,

  万里疆土雾弥蒙。

  无论是太监,还是jiān臣,误国贼定要铲除,社稷百姓需要的是一片朗朗青天。无论哪个朝代,这个目标都是施政者们所为之奋斗的方向。

  ☆、第29章 逆袭丝大战官二代

  唐朝末期三只手的最后一手就是朋党之争,简单点来说就是公务员之间相互拉帮结伙,互相斗争的那些破事儿。不过别人是小打小闹,唐朝后期这手却是大吵大闹。

  在这帮公务员团伙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牛李党争”,至于牛党和李党的人叫什么名字我就不罗列了,我要说的是牛党和李党之间矛盾的起因,这是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也很有意思。

  首先,牛党是通过进士科进入仕途的官僚集团。也就是我们现在通过公务员考试而进入政府部门的一个群体,有着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执政能力。

  然后,李党是通过门萌进行仕途的官僚集团,也就是官二代,老爸当官,儿子也跟着进入政府系统,有着强大的老爸和深厚的关系网络。

  总结起来,就是逆袭**丝和官二代之间斗争。他们两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施政理念。首先从用人制度上就是一大冲突。

  牛党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这帮家伙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平步青云之后的牛党成员理所当然也是爱才之人,对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比较重视,一直主张选用官员应该“逢进必考”。这样选拔人才的方式适合国家的长久发展。

  而且知识分子多比较清高,经常不屑“官二代”的飞扬跋扈,不就是你老子当了官才有机会进来,一人得道,鸡犬升仙。关系户一个,没了你老子,你屁都不是。

  李党一听就怒了,马上主张选用人才要以门第为先决条件,要求的是“根正苗红”,什么乱78糟的人都来当官,这朝廷岂不是乱了套?

  然后再低一分贝的声音:“再说,都要考试才能当官,我那些不学无术的儿子以后怎么活?”

  “什么乱78糟的人?!”知识分子牛党人马上发飙:“我们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来的,个个学富五车,知天文晓地理,博古通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真才实学要是乱78糟的东西?那你们念四书五经也是在干乱78糟的事情吗?”

  李党人马上反驳:“照你这样说,外族的jiān细熟读四书五经,也通过考公务员考进来了就能当官,能掌权,岂不是祸国殃民?用人,要用正统!”

  “你胡说八道!”

  “你信口雌黄!”

  就这样,牛党和李党从唐宪宗开始天天在早朝上吵架,吵了几十年,一直吵到唐宣宗时期。这几十年里,皇帝上朝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两队人相互喷口水,每天早朝结束,大殿地板上湿一地,搞卫生都搞半天。

  其实在用人制度上面,牛党是更胜一筹的,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广纳人才,而不是门第世袭,一人当官,代代当官,那么寒门不就永无出头之日?

  科举制度选人,虽然也有弊端,但总比门第取士更加进步。

  但人无完人,牛党在选人用人上的策略得当,并不代表他们所有施政策略都符合国家发展。譬如对待藩镇势力割据的问题上面,牛党人就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和谐为主。对藩镇势力主张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国家统一。

  这是读书人软弱的体现,牛党的出身就是通过文科入仕,而不是通过武力掌权。所以施政理念也偏向软弱,畏首畏尾,不够强硬。殊不知世人都是欺软怕硬的xìng格,你越是软弱,别人就越敢往你头上踩,老虎若一辈子不发威,不是病猫又是何物?

  在这个问题上,李党重视国家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估计他们老爸都是打下江山的功臣,自己从小就接受军事教育,知道qiāng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为官后也是以父辈为榜样,以不听话就要打的指导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施政方针当中。

  讲到这里,我脑袋突然浮现了影视作品《叶问2》中的一场徒弟与师傅的对白。

  徒弟一脸崇拜地问:“师傅,别人说你以前能打十个,是不是真的?”

  叶问听过淡然一笑:“最好不要打架。”

  确实,不打,不代表没有打的能力,但是能不打还是不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战争无情,劳民伤财,百姓遭殃。可惜道理虽是如此,但在当时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百姓等于自上而下重复受到了多个政权的压迫,早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持续现状,对当官的固然是好,但对百姓已经造成多次重叠的暴击伤害。所以武力伐藩,虽然有阵痛,但平乱后的社会却能更稳定,生产更有秩序,能使百姓能真正安居乐业,从长远大局来看,确是良策。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李党的强攻方针是比牛党的妥协政策更胜一筹。

  就这样,两党吵架吵了几十年,各有输赢。在早朝上天天看两党吵架的皇帝之中,唐文宗是选择中立的,所以他一上早朝就带耳机听电台的《早间新闻》,下朝就安排太监搞卫生拖地板,天天如此。

  到了唐武宗时期,他厌烦了读书人的唧唧歪歪,为了不让两党在上朝的时候继续往地板吐口水,他安排牛党首领到广东吃荔枝去了(贬逐岭南)。李党暂时得势。唐武宗也不用带耳机上朝了。

  到了唐宣宗时期,牛党重新得到皇帝赏识,李党首领被安排去海南摘椰子去了,然后因为水土不服长眠于椰树底下。牛李两党之争才基本结束。

  ☆、第30章 没落唐朝遇上造反专业户朱温

  唐朝后期三只手是让这个可怜的朝代谢幕的主要力量,虽然三只手到此终于都被砍完,但由于前期拉动的力量太过于巨大,幕布已经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徐徐降下,眼看大唐盛世即将落幕,谁能横空出世,力挽狂澜?

  答案是没有的,推波助澜地来个重力加速度倒是有一个,这就是唐末农民起义。

  关于农民起义,我已经无力再度吐槽,多少朝代都毁在农民起义这摊事儿上,难道说农民就是和平年代耕作,乱世之中造反的群体?

  这绝对是错误的认识,无数次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官逼的,唐朝也不例外。

  农民都是靠种地混口饭吃,唐朝的后期,土地,都给官僚、地主、富商所占有,普通农民基本没什么地可种了,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业,流离失所。

  农民没饭吃咋办?只有偷盗抢了,社会从此混乱。

  其次,在百姓水深火热的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还不断地加大税收力度。拿那么多钱用来干嘛?军费啊。

  平反藩镇之乱已经动用了当时中央的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了,再不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国库空虚的时候,士兵没工资发谁帮你卖命?

  还有,一般公务员的福利待遇,皇帝王爷皇子们的吃喝拉撒睡,都一起把账算到了老百姓的头上。为了增加税收,唐朝后期基本什么都要收税,就连街边菜市场摆地摊卖大西瓜、小白菜的大妈也要缴税,你说你到底让不让人活?

  当然,这些只是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