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个不孝子,跟在朕身边这么多年是白跟了!我们大汉以法治国,儒家的仁义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只有以法治国才是立国之本,你懂不懂?”
刘看老爸发脾气,连忙唯唯诺诺地赔礼道歉。好半天,宣帝才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意思是说,今后会打乱我大汉治国方针的人,恐怕就是我儿子了吧。
果然,宣帝没有说错,等到他去世,刘一上台,大汉的国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公元前49年,元帝刚一登基,便向大臣们发布新思想方针:“以前朕的老祖宗们虽然嘴上说着要尊儒,可实际上儒家的知识分子并没得到重用。告诉你们,朕跟他们不一样,从今以后,法家什么的都统统靠边,朕只拜孔子一人,要大量起用儒家学者。”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人都震惊了,官员们都道:“那咱们学法家,读老子还管什么用?分明就是没前途嘛。不行,为了赚钱养家、留名青史,咱一定要把儒家的东西恶补回来。”官员们如此,而还没当官的读书人更是疯狂。本来嘛,眼下儒学成了热门专业,以后出来好就业,反正都是一样的要读书,那换了谁会不读儒家的东西?!由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叫嚣的尊儒终于得到了大跨步的前进。
由于读书人都去学儒家思想,学得好的和刚入门的人都混杂在一块儿,元帝的眼睛都挑花了,难免有一些死读书的家伙混进官员中,只满口“之乎者也”,没有丝毫处理政事的能力。朝廷在用人上,可以说是大不如前。一方面,能力强的没几个;另一方面,儒家学派的人进入仕途的数量激增,以法治国也逐渐地在以德治国前弱了下去。
阿龙记事贴
神秘的一指
就像神秘的独孤九剑,元帝回答王皇后说“有一个还凑合”,茫然地不知指向哪里。但无招胜有招,王皇后错意是指王政君。这也难怪,那天王政君的服饰与众不同,还坐得靠近元帝,于是,当晚王政君就被送去侍寝,不久生下成帝,后来坐上了皇后之位,再后来是王氏外戚的上台和王莽的篡汉。历史就在这种偶然中前进着。
元帝不光在政事方面一改前人雷厉风行的风格,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有异于常人的举动,他当太子的时候,差点就对生育后代这件事失去了兴趣。这事得从他的宠妃司马良娣说起,当时,太子刘的身边有十多个小老婆,他最喜欢的就是司马良娣。可天公不作美,刘才二十五岁的时候,宠妃司马氏就病逝了。
第19章 大汉中兴(4)
在后人眼中,司马良娣很不厚道,要死便死吧,她却偏要在死之前跟刘说:“老公,其实我命不该绝啊,都是您的妃嫔们嫉妒我得到了您一人的专宠,她们心有不甘,诅咒我早死来着。”刘读书读傻了,小老婆说啥他都信。从那以后,他就对其他的女人失去了兴趣。
宣帝知道后,很是着急,差人四处寻访美女给他。当时的王皇后挑选了几个女子,趁着刘来给老爸请安的时候,让人问他有没有相中谁。刘都快烦死这种相亲见面会了,随口答道:“有一个还凑合。”传话的人见他坐得离其中一个女子最近,就自作聪明地以为他喜欢这名女子,便欢天喜地地去禀报了。
就这样,那女子做了他的大老婆,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而这女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后王政君。刘当上皇帝后,又先后得了两个儿子,皇家的香火才得以延续。
文武之道,宽猛相济
汉宣帝之所以成为西汉中兴之主,这和他的治国之道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主张严格管理和怀柔管理要并用,一手软一手硬,如果光依靠任何一手,都可能会出乱子。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只是单纯的管理苛刻,制度太严了,时间一长,员工受不了就不干了;相反,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也不成,因为这样的公司给人感觉就没有约束力,放纵只能促进失败。
10、 萧望之饮dú酒
汉元帝喜欢儒家可不是天生的,关键还在于后天的培养,而培养他的就是萧望之老师。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当时的大儒。宣帝受不了他满嘴仁义礼教,便打发他去太子刘那里当了老师。谁知他干别的不出色,做老师倒是一把好手。最后,他愣是把元帝调教成了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元帝登基后,并没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就让他当自己的辅政大臣。萧望之很开心,辛苦了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政坛上继续发光发热,誓把大汉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儒家大国。
他这边兴奋地谋划着治国的方略,还联合了一帮官员,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却有人看他不顺眼了,暗骂凭啥一个读死书的人也能上位,不过就是教过皇帝几天书而已,难道就因为这样,国家的大小事你都能chā手了?萧望之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形中树立了政敌。这其中就有太监石显。
说起石显,元帝和他的关系可不是萧望之的师生之情能比的。元帝的老妈死得早,再加上他是皇子,娇生惯养,没有几个人喜欢跟他玩。就在这时候,石显顺势而入。石显很会看人脸色行事,没几天工夫就把小刘摸透,对他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而刘也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感。
有皇上的依赖感做靠山的石显,和平日里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的萧大儒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否则他一个当太监的,怎么能走出后宫,当上朝中的官员呢?而他找的合伙人史高也不赖,此人是元帝老妈家的亲戚,元帝和他从小就有jiāo情,对他也十分信任。
这两人一联手,萧望之就连呼受不了,跑去跟元帝告状,说:“皇上,现在的局势很不好啊,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再这样下去的话,国家就危险了。”
元帝便问他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他就回道:“我觉得就用儒家出身的官员就好了,其他的外戚、宦官啥的,能开的就开了吧。”元帝算是听出门道来了,老师这是要我不能用可信度最高的亲戚和宦官啊。想到这里,他很不开心,便对萧望之的建议置之不理。
石显看萧望之有所动作,为了杜绝后患,干脆也在元帝面前嚼舌根:“萧望之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独揽大权,皇上,为了让您的位子坐得安稳,请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叫“请谒者召致廷尉”?虽然不清楚,可他并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还随意摆摆手,让石显看着办。
过了几天,元帝发现不对劲了,就问道:“朕的萧老师对待工作一向勤勤恳恳,不迟到不早退,怎么这几天都不来开早会了呢?”
石显在下面大声回道:“皇上,萧大人现在在牢里吃早饭呢,恐怕来不了了。”
元帝当时就惊呼道:“好端端的,他怎么跑到监狱里去了?”
石显不急不缓地说:“皇上您忘了?前几天臣向您请示‘请谒者召致廷尉’时,您不是答应了吗?这‘请谒者召致廷尉’不就是把他抓进监狱的意思吗?”
元帝被噎得当场说不出话来,这下好了,自己莫名其妙地把老师关进监狱,就是想放出来也没有好理由了。石显岂会不了解对方心中的小九九,便抓住时机献殷勤,讨好说:“我就知道皇上您不忍心。要不这样吧,您对外宣称想要从宽处理这件事,饶萧大人一命,只以罢免官职相抵就行了。”元帝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只好依计行事。
阿龙记事贴
萧望之以情动人
公元前54年左右,匈奴大乱,汉朝干部们认为,应该趁着敌人内讧的时候,大举出兵,将他们消灭,以解除这个大汉政府的心腹之患。萧望之不同意,他说我们去打匈奴,匈奴会跑,西边地盘大得很,他一跑我们又追不上;不如以仁义感动他们,派人带着礼物去慰问慰问,救济点物资,该帮忙的地方帮帮他们,说不定他们一感动,就臣服于我,以后再也不闹事了。
萧望之出狱后,并没有放弃打击石显的决心。当时,国家有个地方闹地震,他就借机上书元帝,说:“国家多灾多难都是因为世风日下,朝廷中jiān佞当道,只有惩恶扬善,上天才会眷顾大汉。”
萧望之的儿子见老爸出场了,也不甘落后,继续上书,要把老爸前段时间被冤枉入狱的事情给挖出来,讨个说法。石显见对方这次要下狠手了,马上予以还击,跟元帝说:“皇上,现在国家有地震,萧大人不仅不主动请缨、支援灾区,反倒天天坐在家里妖言惑众,您说这应该吗?而且前段时间他被捕入狱,本来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事,现在您皇恩浩dàng饶了他,他倒来向您讨说法了。我看啊,他是只记得是您的老师,而忘了自己是您的臣下。对付这种人,您一定要抓起来好好吓吓他。”
元帝很犹豫,他还是有些了解萧望之的,便迟疑道:“朕这老师最好面子了,监狱已经进去过一次,怎么还肯进去第二次?到时候如果他不愿意,不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吧?”
石显在一旁轻嗤道:“皇上,面子值几个钱,这年头有谁不爱惜自己生命的?”元帝听后,便咬咬牙,让他着手去办。
他领着一大帮官兵,来到萧望之家附近,隔得老远就开始让众人喊道:“姓萧的犯大罪了,快来抓住他啊,千万不能让他跑了。”喊了半天,他就是不下令冲进萧家逮人。
萧望之在家里听到响天震地的喊声,不由得心慌起来,哀叹道:“我前几天才进过一次监狱,已经把老脸丢尽了。现在不知道石显那帮人又给我安了什么罪名,让我二进监狱,我还哪有脸活啊!”说着,就想要寻死。
他老婆见状,连忙拉住他,劝他不要冲动,他便又问自己的门生朱云该怎么办。朱云也是个没主意的,只说了一堆失节事大的话。萧望之叹口气道:“行了,你别说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只可怜我已经是六十好几的人了,还要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光想想就没脸活了啊。”之后,他便找来dú酒,一饮而尽。
萧望之服dú自杀的消息很快传进宫里,元帝听说后,痛哭流涕:“朕果然应该三思而后行啊,现在好了,老师也被朕给逼死了。”说完,就嚷嚷着要绝食,追随老师而去。
大家见了,都纷纷劝他想开点。石显等人听说后,便前来认错,元帝才就此作罢,继续过起他的逍遥日子来。
阿龙辞典 麒麟阁十一功臣
公元前51年,宣帝从辅佐他中兴的功臣中,挑选出十一个人,画出图像,挂在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十一人中,霍光第一,其他的是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等。后世将他们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为人臣荣耀之最。
是打工的就别拿自己当老板
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统治者讲究的是“天下为家”,就是说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其他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将军,都不过是给皇帝打工的。既然给人打工,受点批评也很正常,而儒家知识分子却不是这样,喜欢以天下为己任,把领导的事也当成自己的事,对领导经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就是历史上不断有大臣被杀的根本原因。他们错就错在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一个打工的拿自己当老板了。
11、 虽远必诛
大汉从武帝时期开始,匈奴人的锋芒就渐渐收敛。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两个跳出来高呼要改变命运的人,这其中就有从宣帝时期崭露头角的郅支单于。
当时,匈奴外部有大汉的侵压,内部也在搞分裂。跟郅支单于对峙的就是呼韩邪,后者属于比较有政治眼光的人,早早就投降了大汉,寻求庇护。郅支见对方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不平衡,在见到汉朝派来的使者后,更是一怒之下把人给杀了。
郅支之后清醒了,暗自后悔道:“大汉那边不是好惹的,我竟然一个冲动,把他们的使者给杀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他们我要对抗到底吗?再加上呼韩邪那家伙也是汉人的走狗,他们要是联合起来,两路夹击我的话,我不是死定了?”于是,郅支当下便决定——逃!
说来也巧,康居国那边派人来请郅支,说是要让他帮忙打乌孙。郅支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率领着虾兵蟹将们离开营地。一路上,他的军队遭遇了恶劣天气,中途落跑的匈奴兵多不胜数,等到达康居的时候,大部队也只剩下三千来人了。
郅支一卷袖子,豪情万丈地说:“三千人就三千人,咱匈奴人啥时候怕过打仗?那些乌孙的小喽遇到我等,还不手到擒来?”于是,他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们快马扬鞭,在沙场上来回驰骋,没多久就把乌孙人打得落荒而逃。
康居国的国王见他大胜而回,当场就把女儿许给他当老婆,郅支也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康居国王,双方就此结盟。郅支为了求取发展,在当地修了一座城,还带着士兵们四处烧杀抢掠,周围的小国家都敢怒不敢言。
郅支的生活过得挺滋润,可汉朝这边有个人却按捺不住了,那就是陈汤。陈汤当时奉命出使西域,听说郅支随意杀害汉朝的使者后,就怒骂道:“这家伙连我们的使者都敢杀,杀了不认错不说,还直接跑了,明显是欠收拾嘛。哼,你既然敢这么猖狂,爷爷我就敢追凶万里,以挽回我大汉的面子。”
阿龙记事贴
不乖的孩子有糖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乖的孩子和乖孩子比起来,更容易从父母那里要到糖吃。陈汤在西域的表现就称不上乖孩子,但结局不错,陈汤也得以实现了出人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刘看老爸发脾气,连忙唯唯诺诺地赔礼道歉。好半天,宣帝才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意思是说,今后会打乱我大汉治国方针的人,恐怕就是我儿子了吧。
果然,宣帝没有说错,等到他去世,刘一上台,大汉的国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公元前49年,元帝刚一登基,便向大臣们发布新思想方针:“以前朕的老祖宗们虽然嘴上说着要尊儒,可实际上儒家的知识分子并没得到重用。告诉你们,朕跟他们不一样,从今以后,法家什么的都统统靠边,朕只拜孔子一人,要大量起用儒家学者。”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人都震惊了,官员们都道:“那咱们学法家,读老子还管什么用?分明就是没前途嘛。不行,为了赚钱养家、留名青史,咱一定要把儒家的东西恶补回来。”官员们如此,而还没当官的读书人更是疯狂。本来嘛,眼下儒学成了热门专业,以后出来好就业,反正都是一样的要读书,那换了谁会不读儒家的东西?!由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叫嚣的尊儒终于得到了大跨步的前进。
由于读书人都去学儒家思想,学得好的和刚入门的人都混杂在一块儿,元帝的眼睛都挑花了,难免有一些死读书的家伙混进官员中,只满口“之乎者也”,没有丝毫处理政事的能力。朝廷在用人上,可以说是大不如前。一方面,能力强的没几个;另一方面,儒家学派的人进入仕途的数量激增,以法治国也逐渐地在以德治国前弱了下去。
阿龙记事贴
神秘的一指
就像神秘的独孤九剑,元帝回答王皇后说“有一个还凑合”,茫然地不知指向哪里。但无招胜有招,王皇后错意是指王政君。这也难怪,那天王政君的服饰与众不同,还坐得靠近元帝,于是,当晚王政君就被送去侍寝,不久生下成帝,后来坐上了皇后之位,再后来是王氏外戚的上台和王莽的篡汉。历史就在这种偶然中前进着。
元帝不光在政事方面一改前人雷厉风行的风格,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有异于常人的举动,他当太子的时候,差点就对生育后代这件事失去了兴趣。这事得从他的宠妃司马良娣说起,当时,太子刘的身边有十多个小老婆,他最喜欢的就是司马良娣。可天公不作美,刘才二十五岁的时候,宠妃司马氏就病逝了。
第19章 大汉中兴(4)
在后人眼中,司马良娣很不厚道,要死便死吧,她却偏要在死之前跟刘说:“老公,其实我命不该绝啊,都是您的妃嫔们嫉妒我得到了您一人的专宠,她们心有不甘,诅咒我早死来着。”刘读书读傻了,小老婆说啥他都信。从那以后,他就对其他的女人失去了兴趣。
宣帝知道后,很是着急,差人四处寻访美女给他。当时的王皇后挑选了几个女子,趁着刘来给老爸请安的时候,让人问他有没有相中谁。刘都快烦死这种相亲见面会了,随口答道:“有一个还凑合。”传话的人见他坐得离其中一个女子最近,就自作聪明地以为他喜欢这名女子,便欢天喜地地去禀报了。
就这样,那女子做了他的大老婆,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而这女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后王政君。刘当上皇帝后,又先后得了两个儿子,皇家的香火才得以延续。
文武之道,宽猛相济
汉宣帝之所以成为西汉中兴之主,这和他的治国之道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主张严格管理和怀柔管理要并用,一手软一手硬,如果光依靠任何一手,都可能会出乱子。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只是单纯的管理苛刻,制度太严了,时间一长,员工受不了就不干了;相反,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也不成,因为这样的公司给人感觉就没有约束力,放纵只能促进失败。
10、 萧望之饮dú酒
汉元帝喜欢儒家可不是天生的,关键还在于后天的培养,而培养他的就是萧望之老师。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当时的大儒。宣帝受不了他满嘴仁义礼教,便打发他去太子刘那里当了老师。谁知他干别的不出色,做老师倒是一把好手。最后,他愣是把元帝调教成了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元帝登基后,并没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就让他当自己的辅政大臣。萧望之很开心,辛苦了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政坛上继续发光发热,誓把大汉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儒家大国。
他这边兴奋地谋划着治国的方略,还联合了一帮官员,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却有人看他不顺眼了,暗骂凭啥一个读死书的人也能上位,不过就是教过皇帝几天书而已,难道就因为这样,国家的大小事你都能chā手了?萧望之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形中树立了政敌。这其中就有太监石显。
说起石显,元帝和他的关系可不是萧望之的师生之情能比的。元帝的老妈死得早,再加上他是皇子,娇生惯养,没有几个人喜欢跟他玩。就在这时候,石显顺势而入。石显很会看人脸色行事,没几天工夫就把小刘摸透,对他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而刘也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感。
有皇上的依赖感做靠山的石显,和平日里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的萧大儒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否则他一个当太监的,怎么能走出后宫,当上朝中的官员呢?而他找的合伙人史高也不赖,此人是元帝老妈家的亲戚,元帝和他从小就有jiāo情,对他也十分信任。
这两人一联手,萧望之就连呼受不了,跑去跟元帝告状,说:“皇上,现在的局势很不好啊,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再这样下去的话,国家就危险了。”
元帝便问他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他就回道:“我觉得就用儒家出身的官员就好了,其他的外戚、宦官啥的,能开的就开了吧。”元帝算是听出门道来了,老师这是要我不能用可信度最高的亲戚和宦官啊。想到这里,他很不开心,便对萧望之的建议置之不理。
石显看萧望之有所动作,为了杜绝后患,干脆也在元帝面前嚼舌根:“萧望之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独揽大权,皇上,为了让您的位子坐得安稳,请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叫“请谒者召致廷尉”?虽然不清楚,可他并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还随意摆摆手,让石显看着办。
过了几天,元帝发现不对劲了,就问道:“朕的萧老师对待工作一向勤勤恳恳,不迟到不早退,怎么这几天都不来开早会了呢?”
石显在下面大声回道:“皇上,萧大人现在在牢里吃早饭呢,恐怕来不了了。”
元帝当时就惊呼道:“好端端的,他怎么跑到监狱里去了?”
石显不急不缓地说:“皇上您忘了?前几天臣向您请示‘请谒者召致廷尉’时,您不是答应了吗?这‘请谒者召致廷尉’不就是把他抓进监狱的意思吗?”
元帝被噎得当场说不出话来,这下好了,自己莫名其妙地把老师关进监狱,就是想放出来也没有好理由了。石显岂会不了解对方心中的小九九,便抓住时机献殷勤,讨好说:“我就知道皇上您不忍心。要不这样吧,您对外宣称想要从宽处理这件事,饶萧大人一命,只以罢免官职相抵就行了。”元帝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只好依计行事。
阿龙记事贴
萧望之以情动人
公元前54年左右,匈奴大乱,汉朝干部们认为,应该趁着敌人内讧的时候,大举出兵,将他们消灭,以解除这个大汉政府的心腹之患。萧望之不同意,他说我们去打匈奴,匈奴会跑,西边地盘大得很,他一跑我们又追不上;不如以仁义感动他们,派人带着礼物去慰问慰问,救济点物资,该帮忙的地方帮帮他们,说不定他们一感动,就臣服于我,以后再也不闹事了。
萧望之出狱后,并没有放弃打击石显的决心。当时,国家有个地方闹地震,他就借机上书元帝,说:“国家多灾多难都是因为世风日下,朝廷中jiān佞当道,只有惩恶扬善,上天才会眷顾大汉。”
萧望之的儿子见老爸出场了,也不甘落后,继续上书,要把老爸前段时间被冤枉入狱的事情给挖出来,讨个说法。石显见对方这次要下狠手了,马上予以还击,跟元帝说:“皇上,现在国家有地震,萧大人不仅不主动请缨、支援灾区,反倒天天坐在家里妖言惑众,您说这应该吗?而且前段时间他被捕入狱,本来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事,现在您皇恩浩dàng饶了他,他倒来向您讨说法了。我看啊,他是只记得是您的老师,而忘了自己是您的臣下。对付这种人,您一定要抓起来好好吓吓他。”
元帝很犹豫,他还是有些了解萧望之的,便迟疑道:“朕这老师最好面子了,监狱已经进去过一次,怎么还肯进去第二次?到时候如果他不愿意,不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吧?”
石显在一旁轻嗤道:“皇上,面子值几个钱,这年头有谁不爱惜自己生命的?”元帝听后,便咬咬牙,让他着手去办。
他领着一大帮官兵,来到萧望之家附近,隔得老远就开始让众人喊道:“姓萧的犯大罪了,快来抓住他啊,千万不能让他跑了。”喊了半天,他就是不下令冲进萧家逮人。
萧望之在家里听到响天震地的喊声,不由得心慌起来,哀叹道:“我前几天才进过一次监狱,已经把老脸丢尽了。现在不知道石显那帮人又给我安了什么罪名,让我二进监狱,我还哪有脸活啊!”说着,就想要寻死。
他老婆见状,连忙拉住他,劝他不要冲动,他便又问自己的门生朱云该怎么办。朱云也是个没主意的,只说了一堆失节事大的话。萧望之叹口气道:“行了,你别说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只可怜我已经是六十好几的人了,还要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光想想就没脸活了啊。”之后,他便找来dú酒,一饮而尽。
萧望之服dú自杀的消息很快传进宫里,元帝听说后,痛哭流涕:“朕果然应该三思而后行啊,现在好了,老师也被朕给逼死了。”说完,就嚷嚷着要绝食,追随老师而去。
大家见了,都纷纷劝他想开点。石显等人听说后,便前来认错,元帝才就此作罢,继续过起他的逍遥日子来。
阿龙辞典 麒麟阁十一功臣
公元前51年,宣帝从辅佐他中兴的功臣中,挑选出十一个人,画出图像,挂在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十一人中,霍光第一,其他的是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等。后世将他们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为人臣荣耀之最。
是打工的就别拿自己当老板
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统治者讲究的是“天下为家”,就是说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其他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将军,都不过是给皇帝打工的。既然给人打工,受点批评也很正常,而儒家知识分子却不是这样,喜欢以天下为己任,把领导的事也当成自己的事,对领导经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就是历史上不断有大臣被杀的根本原因。他们错就错在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一个打工的拿自己当老板了。
11、 虽远必诛
大汉从武帝时期开始,匈奴人的锋芒就渐渐收敛。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两个跳出来高呼要改变命运的人,这其中就有从宣帝时期崭露头角的郅支单于。
当时,匈奴外部有大汉的侵压,内部也在搞分裂。跟郅支单于对峙的就是呼韩邪,后者属于比较有政治眼光的人,早早就投降了大汉,寻求庇护。郅支见对方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不平衡,在见到汉朝派来的使者后,更是一怒之下把人给杀了。
郅支之后清醒了,暗自后悔道:“大汉那边不是好惹的,我竟然一个冲动,把他们的使者给杀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他们我要对抗到底吗?再加上呼韩邪那家伙也是汉人的走狗,他们要是联合起来,两路夹击我的话,我不是死定了?”于是,郅支当下便决定——逃!
说来也巧,康居国那边派人来请郅支,说是要让他帮忙打乌孙。郅支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率领着虾兵蟹将们离开营地。一路上,他的军队遭遇了恶劣天气,中途落跑的匈奴兵多不胜数,等到达康居的时候,大部队也只剩下三千来人了。
郅支一卷袖子,豪情万丈地说:“三千人就三千人,咱匈奴人啥时候怕过打仗?那些乌孙的小喽遇到我等,还不手到擒来?”于是,他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们快马扬鞭,在沙场上来回驰骋,没多久就把乌孙人打得落荒而逃。
康居国的国王见他大胜而回,当场就把女儿许给他当老婆,郅支也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康居国王,双方就此结盟。郅支为了求取发展,在当地修了一座城,还带着士兵们四处烧杀抢掠,周围的小国家都敢怒不敢言。
郅支的生活过得挺滋润,可汉朝这边有个人却按捺不住了,那就是陈汤。陈汤当时奉命出使西域,听说郅支随意杀害汉朝的使者后,就怒骂道:“这家伙连我们的使者都敢杀,杀了不认错不说,还直接跑了,明显是欠收拾嘛。哼,你既然敢这么猖狂,爷爷我就敢追凶万里,以挽回我大汉的面子。”
阿龙记事贴
不乖的孩子有糖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乖的孩子和乖孩子比起来,更容易从父母那里要到糖吃。陈汤在西域的表现就称不上乖孩子,但结局不错,陈汤也得以实现了出人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