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清政府总共负担上了71748万两本息债务,直到抗日战争bào发前夕,这笔巨额外债仍然是中国政府的梦魇。
孤岛悲歌(1)
台湾岛地处东南海外,清末设省治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xìng,加上矿产丰富,自1874年台湾事件时,日本政府就暴露了对这块土地的野心。甲午战争中,尽管战火并未涉及台湾,日本仍然极为蛮横无理地要求中国予以割让。
得知清政府签字割让台湾的消息,台湾岛内怨声一片,台湾巡抚唐景崧也发出了言词极为尖锐的反对意见,“祖宗缔造之艰,史册具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共存亡,不敢奉皇上割台之诏。又谓弃地下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为异类,天下恐将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17]
面对台民的呼声,清政府莫筹一策,无动于衷,1895年5月20日下旨命令台湾官员返回大陆,准备和日方正式签署jiāo割台湾协议。群情激愤的台湾绅民于25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选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希望以这种假独立的方式,从国际法角度上可以不承认清政府对台湾的割让,等将来事机转变后再回归母国。
日本早在辽东战场作战的同时,就已攻占台湾外岛澎湖列岛,预作入侵台湾准备,当然不会被“台湾民主国”的成立缚住手脚。1895年5月29日,日本派遣准备以武力控制台湾的近卫师团先头部队抵达台湾,在台湾北部基隆附近的三貂角一带登陆,于6月3日攻占北部重镇基隆,主持台湾保卫战的唐景崧以及刘永福等此后陆续离开台湾返回大陆,11日日军攻入台北,不久宣告成立殖民统治机构台湾总督府,桦山资纪担任首任总督。
6月22日,日本攻占台北附近的新竹,随后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下令向台湾南部全面进军。驻扎台湾的清军刘永福部黑旗军以及楚军,在台湾百姓自发组成的义军支持下,利用台湾地形复杂的特点,不断迟滞日军的进攻。但是由于军械不足、缺乏训练以及人数有限的弊端,战至10月21日,以日军攻占台南为标志,全台成规模的抗击作战以失败告终,台湾全境沦入日本控制。
台湾全境沦陷的消息传来时,李鸿章正在北京奉命与俄国办理jiāo涉。甲午战事初定,俄国又借着帮助中国赎回辽东的“功劳”,以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为名,向中国索取土地。自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洋务运动三十年的成果付诸东流,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被人揭破,列强瓜分的狂潮即将来临。此刻,李鸿章不知有没有想起,甲午战争bào发之初,同文馆的学生翻译提jiāo的一份英国报纸社论:
孤岛悲歌(2)
“窃观中国近百余年来国势日衰,如北之伊犁,南之暹罗、缅甸各藩属,相继而为强邻蚕食将尽。现在朝鲜势又岌岌可危,若不及时设法治之,则将来恐更坏于今日。考其致病之由,盖因中国向来之法,其官员以及士子,夙昔仅系诵读古时所载区区列国等书,其于近时欧洲各国情形毫未研究。且至今官宪百姓,究未能与外国真心和好。朝廷虽明知而不能改。故有一种人云:中国之害,系因五十年来与外国jiāo涉并赔偿之款,发捻(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争)骚扰,加以洋yào(鸦片)遍行,银钱全行外漏,而传教者又复各处惑乱人心之故。又有一种人云:现非另改政治不可……中国曾惧外患频来,亟思有以防御,如设同文馆翻译书籍,cāo练海军,建造厂坞等事。而迄今未能强者,皆因所办并非实意力行,以期自振,不过藉此防备外侮,以dú攻dú耳。今日本乃一极小之国,地不及中国十分之一,而一经革故鼎新,居然强盛若此,竟敢与大国动兵,且能水陆致胜。然究其兴起之由,亦不待外人辩论,中国试自思可矣……”[18]
第一章提要
日本在朝鲜四处试探、急于开启兵衅之时,代表清廷在朝总理通商事务的“第一人”,即是后来在近代史上大为出名的“伪帝”袁世凯!袁世凯为人狠辣果决,而在朝期间,特别是在大战前夕,其表现令人既恨且叹,他不但动辄以“天朝上使”自居,倨傲自大,且全无外jiāo手段,在与日方外jiāo人员大鸟圭介、杉村的斡旋之中,全然被对方“玩乎于掌上矣”!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极为深痛的影响,关于这场战争为什么bào发,是不是有可能加以避免,战争末期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中国人思考这些问题。限于信息掌握的不足,对战争bào发的远因,以及日本谋我的野心,时人很难加以涉及,人们于是就把目光主要放在中国自身因素方面。1894年春,清政府因朝鲜请求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客观上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堕入日人圈套,日本人布下导火索,借机将中国军队拉入泥潭。清政府在宣布承认《马关条约》的罪己诏中,也曾写有充满追悔之意的“仓促开衅”之语。朝鲜政府为何在此时请援,又因为什么促使了清政府派兵,一连串的问题最后都追踪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当时清政府派驻朝鲜的驻朝通商事务总办袁世凯。
发迹(1)
后来以复辟帝制闻名近代史的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廷,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叔爷袁甲三是清末太平军、捻军战争中著名的统将,生父袁保中是项城当地豪强。袁世凯自幼过继给无嗣的叔父袁保庆,跟随任官江苏的嗣父寓居金陵,借着父辈的jiāo情,少年时代就和刘铭传、吴长庆等淮军名将相熟。袁保庆去世后,袁世凯至北京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时任内阁中书的袁保龄与洋务派领袖李鸿章jiāo情深厚,又是清流派领袖李鸿藻的得意门生,属于在清流、洋务两派间游刃有余的人物。这些特殊的关系,使得袁世凯进入官场之初,就拥有了很多同代人无法比拟的人脉资源。
从袁保龄早期的一些家信来看,他对生xìng“浮动异常”、“不喜章句之学”的侄儿袁世凯并不满意,经常以书信斥责、教育之。一些同代人也回忆到,袁世凯度量狭窄,工于心机,好大喜功,喜欢用金钱解决问题,很有一种纨绔子弟的习气。沿着诗书官宦人家子弟出仕的传统道路,在叔父袁保龄、袁保恒的督促下,袁世凯曾两度回原籍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袁氏一族分家后,袁世凯独得嗣父袁保庆名下的丰厚家产,从此更是不思进取,跋扈乡里,“家居多暇,嗜酒好骑马,日饮数斗,驰骋郊游”。[1]1881年,因为“以事积忤族里,众yù苦之”,袁世凯被迫离开原籍,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淮军将领吴长庆,旋即被吴长庆提拔为庆军营务处会办,从此走上了有别于科举正途的另类出仕之路。
清代官员选拔的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逐级拔选出仕,被称为正途。另外,通过继承先辈的封荫,或者通过花钱捐官,乃至像袁世凯这样以“临时工”的xìng质先行任职,以待将来通过某种功绩邀得提拔转正,统统视为杂途。正途的官员十年寒窗,一朝腾龙,想要在官场上得势,需要依靠各种亲友、同籍、同乡、同年、贿赂等关系;杂途的官员则更是如此。因而清末官员的任用,并不全是以才适用,多属于任人唯亲。由此造成的恶果是,不少官员走上岗位之初,对这一岗位的工作全无头绪,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揣摩自学,其间不免误打误撞,导致行政效能低下。
发迹(2)
科举考试失败,借着叔父辈的关系,袁世凯在吴长庆的军中当上了官,但对于幕府工作袁世凯没有任何经验,多年间始终表现平平。直到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袁保龄奉命率领庆军赴朝平乱,显得不适合幕府工作的袁世凯终于展示了他在其他领域的才干。为踏勘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袁世凯与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赤足履砂石行里许,迨登岸,两足皆破裂”,丁汝昌不由得赞叹“纨绔少年亦能若是!”[2]庆军登陆后,“以久无战事,纪律稍弛”,袁世凯受吴长庆命整顿军纪,“公乃传令各营,有入民居及杂伍者斩。适有犯者,立斩数人”,“有韩绅控jiān戮其fù者,公徒步往查,亲督搜捕,竟日夜不食,卒获犯,手刃之”。[3]甚至一名庆军官员殴伤朝鲜人,袁世凯也并不留情,吴长庆出面“乞贷其一死”,袁世凯佯装答应,“以案上图书请吴阅,潜出斩之”。[4]严刑竣法下,一时庆军军纪肃然,袁世凯也因此得到吴长庆赏识,被一举提拔为前敌营务处总管。(营务处为清代临时设立的机构,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以及行营管理。)
壬午兵变平息后,庆军留防朝鲜,袁世凯因“治军严肃、剿抚应机”,获升迁候补同知(五品官),赏戴花翎。正值朝鲜政府请求清军帮助训练和武装朝鲜新军,袁世凯和朱先民、何增珠三人被吴长庆派遣,分别帮助朝鲜新军编练。袁世凯在对所部展开训练时,进一步展露其在军事方面的才干。
“慰亭使译者传谕五百人云,中国练兵,非汝国儿戏比,苟不听约束者,立刻军法从事,五百人咸股栗听命。每日cāo演时,王教习(袁世凯调用的教官)持鞭睨其侧,呼曰‘左足起’,五百人悉举左足,高下如一,有参差者即挥鞭痛抽,步伐进退前后左右如之,举qiāng放响亦如之,教练甫半月,慰亭请国王及吴帅阅cāo,居然可观,国王大悦。”[5]
从此袁世凯获得“能军”的声名。“韩人感戴若父母,fù孺亦知敬爱公……其君臣遇有重要事件,多咨商于公。期间吴公(庆军统领吴长庆)屡赴津就李相(李鸿章)议事,常数月不回,留公护诸营……”[6]
1884年,借中法局势紧张,深忌吴长庆与两广总督张树声暗结同盟、私立山头,李鸿章借机把吴长庆三营庆军调回驻防金州,在朝鲜只留三营军队,并举荐袁世凯担任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以此举来分解吴长庆的兵权。袁世凯深明其中用意,立即与吴长庆切割,投向李鸿章,年仅26岁便少年得志,一跃成为清政府在朝军队的领袖人物。
这一年年末,以金玉均为首的朝鲜亲日派开化党人,借着中法龃龉的时机,发动政变。得悉开化党人闯入王宫、挟持国王,袁世凯当机立断,率领庆军攻入朝鲜王宫,击退开化党和在宫中的日本人,日本使馆也在混乱中被焚毁,上演了清末中日jiāo涉史上至为火bào的一幕。 发迹(3)
事后,袁世凯还曾致书李鸿章,颇有野心地提出在朝鲜设立监国的建议,“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员,设立监国,统率重兵,内治外jiāo,均代为理,则此机不可失也。”[7]对中日外jiāo政策,他认为“朝鲜非琉球、安南可比,如资他人,中原焉能安枕?伏乞先派兵轮十数只、陆军数千,先入屯扎。日人见人心不附,又有我兵先入重戍,必可翻然乞和。否则,日兵先至,中国落后,尤难措手。”[8]总体上这与多年后他在甲午战争前夕提出的主张如出一辙,是一种以兵力慑服日本的鹰派强硬主张,从中不难觉察到袁世凯个人的张扬xìng格。
抛开时代背景,袁世凯的谋略似乎并无问题,但是回到那个时代,这个设想无疑是欠冷静和缺乏深虑的。首先,甲申事变发生时,中法战事尚未平息,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甚至提出了要联合日本对付中国的计划,此时使用简单粗暴的武力形式来解决问题,极易激怒日本,被日本寻找到干涉朝鲜内政的借口,外jiāo局势将更加不堪。其次,袁世凯认为添加军队进驻朝鲜,就能吓得日本立刻改变朝鲜政策,显然低估了日本的军力和对朝扩张的野心。凭借在治军经武方面心狠手辣、倚仗叔父辈的人际关系而提拔起来的袁世凯,对外jiāo事务完全不通,任用这样的官员作为独当一面的外jiāo大员,不能不说存在极大的盲目xìng。
朝堂上很快便有人参劾袁世凯“擅启边衅”,处事不冷静,激化了中日矛盾。有关袁世凯在朝鲜期间豢养官妓、贩卖鸦片以及挪用军饷等各种传闻也纷至沓来,袁世凯被迫请假离朝,回籍“隐居”。中日就甲申事变谈判时,日本谈判代表也极力要求中方惩治袁世凯。对冒失的袁世凯,北洋大臣李鸿章予以全力回护,平生喜好耍痞子腔的李鸿章对袁世凯的鲁莽举动颇有几分欣赏,显出想要罗致这位特殊的人才、利用袁世凯身上某些特质的迹象。同时,与李鸿章私jiāo甚好的袁保龄也致信袁世凯,告知李鸿章从中极力转圜、保护的情形,要袁世凯为之感戴。至此,袁世凯完全投入李鸿章的幕府。
经过甲申事变,根据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协定,中国军队完全撤出朝鲜。朝鲜政府认为日本与中国都不可靠,王妃闵氏有与俄国联系的倾向,俄国政府也有将朝鲜变成其受保护国的野心。觉察到这一不利形势,李鸿章奏请将壬午事变中被拘捕软禁在保定的朝鲜大院君释放回国,以制衡闵氏,并申请将袁世凯重新派回朝鲜,出任驻朝总理jiāo涉通商事务,意图用这位手段泼辣的人物,来震慑三心二意的朝鲜政府。
发迹(4)
1886年8月10日、11日,袁世凯路过天津,准备转道赴朝鲜上任。对属下嘻笑怒骂、全无架子的李鸿章,看到这位年少气盛、略现轻狂的少年官员,笑称“今如演戏,台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孤岛悲歌(1)
台湾岛地处东南海外,清末设省治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xìng,加上矿产丰富,自1874年台湾事件时,日本政府就暴露了对这块土地的野心。甲午战争中,尽管战火并未涉及台湾,日本仍然极为蛮横无理地要求中国予以割让。
得知清政府签字割让台湾的消息,台湾岛内怨声一片,台湾巡抚唐景崧也发出了言词极为尖锐的反对意见,“祖宗缔造之艰,史册具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共存亡,不敢奉皇上割台之诏。又谓弃地下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为异类,天下恐将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17]
面对台民的呼声,清政府莫筹一策,无动于衷,1895年5月20日下旨命令台湾官员返回大陆,准备和日方正式签署jiāo割台湾协议。群情激愤的台湾绅民于25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选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希望以这种假独立的方式,从国际法角度上可以不承认清政府对台湾的割让,等将来事机转变后再回归母国。
日本早在辽东战场作战的同时,就已攻占台湾外岛澎湖列岛,预作入侵台湾准备,当然不会被“台湾民主国”的成立缚住手脚。1895年5月29日,日本派遣准备以武力控制台湾的近卫师团先头部队抵达台湾,在台湾北部基隆附近的三貂角一带登陆,于6月3日攻占北部重镇基隆,主持台湾保卫战的唐景崧以及刘永福等此后陆续离开台湾返回大陆,11日日军攻入台北,不久宣告成立殖民统治机构台湾总督府,桦山资纪担任首任总督。
6月22日,日本攻占台北附近的新竹,随后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下令向台湾南部全面进军。驻扎台湾的清军刘永福部黑旗军以及楚军,在台湾百姓自发组成的义军支持下,利用台湾地形复杂的特点,不断迟滞日军的进攻。但是由于军械不足、缺乏训练以及人数有限的弊端,战至10月21日,以日军攻占台南为标志,全台成规模的抗击作战以失败告终,台湾全境沦入日本控制。
台湾全境沦陷的消息传来时,李鸿章正在北京奉命与俄国办理jiāo涉。甲午战事初定,俄国又借着帮助中国赎回辽东的“功劳”,以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为名,向中国索取土地。自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洋务运动三十年的成果付诸东流,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被人揭破,列强瓜分的狂潮即将来临。此刻,李鸿章不知有没有想起,甲午战争bào发之初,同文馆的学生翻译提jiāo的一份英国报纸社论:
孤岛悲歌(2)
“窃观中国近百余年来国势日衰,如北之伊犁,南之暹罗、缅甸各藩属,相继而为强邻蚕食将尽。现在朝鲜势又岌岌可危,若不及时设法治之,则将来恐更坏于今日。考其致病之由,盖因中国向来之法,其官员以及士子,夙昔仅系诵读古时所载区区列国等书,其于近时欧洲各国情形毫未研究。且至今官宪百姓,究未能与外国真心和好。朝廷虽明知而不能改。故有一种人云:中国之害,系因五十年来与外国jiāo涉并赔偿之款,发捻(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争)骚扰,加以洋yào(鸦片)遍行,银钱全行外漏,而传教者又复各处惑乱人心之故。又有一种人云:现非另改政治不可……中国曾惧外患频来,亟思有以防御,如设同文馆翻译书籍,cāo练海军,建造厂坞等事。而迄今未能强者,皆因所办并非实意力行,以期自振,不过藉此防备外侮,以dú攻dú耳。今日本乃一极小之国,地不及中国十分之一,而一经革故鼎新,居然强盛若此,竟敢与大国动兵,且能水陆致胜。然究其兴起之由,亦不待外人辩论,中国试自思可矣……”[18]
第一章提要
日本在朝鲜四处试探、急于开启兵衅之时,代表清廷在朝总理通商事务的“第一人”,即是后来在近代史上大为出名的“伪帝”袁世凯!袁世凯为人狠辣果决,而在朝期间,特别是在大战前夕,其表现令人既恨且叹,他不但动辄以“天朝上使”自居,倨傲自大,且全无外jiāo手段,在与日方外jiāo人员大鸟圭介、杉村的斡旋之中,全然被对方“玩乎于掌上矣”!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极为深痛的影响,关于这场战争为什么bào发,是不是有可能加以避免,战争末期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中国人思考这些问题。限于信息掌握的不足,对战争bào发的远因,以及日本谋我的野心,时人很难加以涉及,人们于是就把目光主要放在中国自身因素方面。1894年春,清政府因朝鲜请求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客观上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堕入日人圈套,日本人布下导火索,借机将中国军队拉入泥潭。清政府在宣布承认《马关条约》的罪己诏中,也曾写有充满追悔之意的“仓促开衅”之语。朝鲜政府为何在此时请援,又因为什么促使了清政府派兵,一连串的问题最后都追踪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当时清政府派驻朝鲜的驻朝通商事务总办袁世凯。
发迹(1)
后来以复辟帝制闻名近代史的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廷,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叔爷袁甲三是清末太平军、捻军战争中著名的统将,生父袁保中是项城当地豪强。袁世凯自幼过继给无嗣的叔父袁保庆,跟随任官江苏的嗣父寓居金陵,借着父辈的jiāo情,少年时代就和刘铭传、吴长庆等淮军名将相熟。袁保庆去世后,袁世凯至北京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时任内阁中书的袁保龄与洋务派领袖李鸿章jiāo情深厚,又是清流派领袖李鸿藻的得意门生,属于在清流、洋务两派间游刃有余的人物。这些特殊的关系,使得袁世凯进入官场之初,就拥有了很多同代人无法比拟的人脉资源。
从袁保龄早期的一些家信来看,他对生xìng“浮动异常”、“不喜章句之学”的侄儿袁世凯并不满意,经常以书信斥责、教育之。一些同代人也回忆到,袁世凯度量狭窄,工于心机,好大喜功,喜欢用金钱解决问题,很有一种纨绔子弟的习气。沿着诗书官宦人家子弟出仕的传统道路,在叔父袁保龄、袁保恒的督促下,袁世凯曾两度回原籍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袁氏一族分家后,袁世凯独得嗣父袁保庆名下的丰厚家产,从此更是不思进取,跋扈乡里,“家居多暇,嗜酒好骑马,日饮数斗,驰骋郊游”。[1]1881年,因为“以事积忤族里,众yù苦之”,袁世凯被迫离开原籍,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淮军将领吴长庆,旋即被吴长庆提拔为庆军营务处会办,从此走上了有别于科举正途的另类出仕之路。
清代官员选拔的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逐级拔选出仕,被称为正途。另外,通过继承先辈的封荫,或者通过花钱捐官,乃至像袁世凯这样以“临时工”的xìng质先行任职,以待将来通过某种功绩邀得提拔转正,统统视为杂途。正途的官员十年寒窗,一朝腾龙,想要在官场上得势,需要依靠各种亲友、同籍、同乡、同年、贿赂等关系;杂途的官员则更是如此。因而清末官员的任用,并不全是以才适用,多属于任人唯亲。由此造成的恶果是,不少官员走上岗位之初,对这一岗位的工作全无头绪,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揣摩自学,其间不免误打误撞,导致行政效能低下。
发迹(2)
科举考试失败,借着叔父辈的关系,袁世凯在吴长庆的军中当上了官,但对于幕府工作袁世凯没有任何经验,多年间始终表现平平。直到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袁保龄奉命率领庆军赴朝平乱,显得不适合幕府工作的袁世凯终于展示了他在其他领域的才干。为踏勘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袁世凯与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赤足履砂石行里许,迨登岸,两足皆破裂”,丁汝昌不由得赞叹“纨绔少年亦能若是!”[2]庆军登陆后,“以久无战事,纪律稍弛”,袁世凯受吴长庆命整顿军纪,“公乃传令各营,有入民居及杂伍者斩。适有犯者,立斩数人”,“有韩绅控jiān戮其fù者,公徒步往查,亲督搜捕,竟日夜不食,卒获犯,手刃之”。[3]甚至一名庆军官员殴伤朝鲜人,袁世凯也并不留情,吴长庆出面“乞贷其一死”,袁世凯佯装答应,“以案上图书请吴阅,潜出斩之”。[4]严刑竣法下,一时庆军军纪肃然,袁世凯也因此得到吴长庆赏识,被一举提拔为前敌营务处总管。(营务处为清代临时设立的机构,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以及行营管理。)
壬午兵变平息后,庆军留防朝鲜,袁世凯因“治军严肃、剿抚应机”,获升迁候补同知(五品官),赏戴花翎。正值朝鲜政府请求清军帮助训练和武装朝鲜新军,袁世凯和朱先民、何增珠三人被吴长庆派遣,分别帮助朝鲜新军编练。袁世凯在对所部展开训练时,进一步展露其在军事方面的才干。
“慰亭使译者传谕五百人云,中国练兵,非汝国儿戏比,苟不听约束者,立刻军法从事,五百人咸股栗听命。每日cāo演时,王教习(袁世凯调用的教官)持鞭睨其侧,呼曰‘左足起’,五百人悉举左足,高下如一,有参差者即挥鞭痛抽,步伐进退前后左右如之,举qiāng放响亦如之,教练甫半月,慰亭请国王及吴帅阅cāo,居然可观,国王大悦。”[5]
从此袁世凯获得“能军”的声名。“韩人感戴若父母,fù孺亦知敬爱公……其君臣遇有重要事件,多咨商于公。期间吴公(庆军统领吴长庆)屡赴津就李相(李鸿章)议事,常数月不回,留公护诸营……”[6]
1884年,借中法局势紧张,深忌吴长庆与两广总督张树声暗结同盟、私立山头,李鸿章借机把吴长庆三营庆军调回驻防金州,在朝鲜只留三营军队,并举荐袁世凯担任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以此举来分解吴长庆的兵权。袁世凯深明其中用意,立即与吴长庆切割,投向李鸿章,年仅26岁便少年得志,一跃成为清政府在朝军队的领袖人物。
这一年年末,以金玉均为首的朝鲜亲日派开化党人,借着中法龃龉的时机,发动政变。得悉开化党人闯入王宫、挟持国王,袁世凯当机立断,率领庆军攻入朝鲜王宫,击退开化党和在宫中的日本人,日本使馆也在混乱中被焚毁,上演了清末中日jiāo涉史上至为火bào的一幕。 发迹(3)
事后,袁世凯还曾致书李鸿章,颇有野心地提出在朝鲜设立监国的建议,“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员,设立监国,统率重兵,内治外jiāo,均代为理,则此机不可失也。”[7]对中日外jiāo政策,他认为“朝鲜非琉球、安南可比,如资他人,中原焉能安枕?伏乞先派兵轮十数只、陆军数千,先入屯扎。日人见人心不附,又有我兵先入重戍,必可翻然乞和。否则,日兵先至,中国落后,尤难措手。”[8]总体上这与多年后他在甲午战争前夕提出的主张如出一辙,是一种以兵力慑服日本的鹰派强硬主张,从中不难觉察到袁世凯个人的张扬xìng格。
抛开时代背景,袁世凯的谋略似乎并无问题,但是回到那个时代,这个设想无疑是欠冷静和缺乏深虑的。首先,甲申事变发生时,中法战事尚未平息,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甚至提出了要联合日本对付中国的计划,此时使用简单粗暴的武力形式来解决问题,极易激怒日本,被日本寻找到干涉朝鲜内政的借口,外jiāo局势将更加不堪。其次,袁世凯认为添加军队进驻朝鲜,就能吓得日本立刻改变朝鲜政策,显然低估了日本的军力和对朝扩张的野心。凭借在治军经武方面心狠手辣、倚仗叔父辈的人际关系而提拔起来的袁世凯,对外jiāo事务完全不通,任用这样的官员作为独当一面的外jiāo大员,不能不说存在极大的盲目xìng。
朝堂上很快便有人参劾袁世凯“擅启边衅”,处事不冷静,激化了中日矛盾。有关袁世凯在朝鲜期间豢养官妓、贩卖鸦片以及挪用军饷等各种传闻也纷至沓来,袁世凯被迫请假离朝,回籍“隐居”。中日就甲申事变谈判时,日本谈判代表也极力要求中方惩治袁世凯。对冒失的袁世凯,北洋大臣李鸿章予以全力回护,平生喜好耍痞子腔的李鸿章对袁世凯的鲁莽举动颇有几分欣赏,显出想要罗致这位特殊的人才、利用袁世凯身上某些特质的迹象。同时,与李鸿章私jiāo甚好的袁保龄也致信袁世凯,告知李鸿章从中极力转圜、保护的情形,要袁世凯为之感戴。至此,袁世凯完全投入李鸿章的幕府。
经过甲申事变,根据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协定,中国军队完全撤出朝鲜。朝鲜政府认为日本与中国都不可靠,王妃闵氏有与俄国联系的倾向,俄国政府也有将朝鲜变成其受保护国的野心。觉察到这一不利形势,李鸿章奏请将壬午事变中被拘捕软禁在保定的朝鲜大院君释放回国,以制衡闵氏,并申请将袁世凯重新派回朝鲜,出任驻朝总理jiāo涉通商事务,意图用这位手段泼辣的人物,来震慑三心二意的朝鲜政府。
发迹(4)
1886年8月10日、11日,袁世凯路过天津,准备转道赴朝鲜上任。对属下嘻笑怒骂、全无架子的李鸿章,看到这位年少气盛、略现轻狂的少年官员,笑称“今如演戏,台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