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玄幻魔法 >迎接紫薇圣人最新章节 > 迎接紫薇圣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七章 第一节 藏象生命体的组成(上)

  </p>

  我们还是遵从古人的智慧,从《内经》中寻找dá àn。且先看这个藏有深意的名字——“藏象”。藏象生命体也可以叫做藏象生命系统。“藏”者“匿”也,《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而且别无他意,因此可以浅显的理解为隐秘藏匿的意思。</p>

  “象”的含义便广泛的多。《黄帝内经集注》曰:“象者,像也,论腑脏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系辞转》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两者皆有形象之意。此外还有象征c取象的意思,《周易》中常用到,有比喻之意,以借事物特质来模拟自然变化和人事凶吉。自然也有其他的解释,但为便于理解,简单称之为“藏匿起来的生命系统”也无可厚非,而且更一目了然。</p>

  其实,如若深究,“藏匿起来的生命系统”虽然简单明了,但实际如同没有解释。“藏象”这个名称虽然拗口,虽然玄虚,却深含奥妙,虽然宽泛,却含意饱满。</p>

  道家自古有“大道至简”的推崇,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也有“上帝喜欢简单”的论调。因此,“藏象”就是“藏象”,当做出更精确解释时,也便脱离了它最精确的解释。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简单。就好比一提到灵魂,你肯定恍然大悟,但仔细一想,你还是什么都不知道。</p>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有无数人虔诚的信奉灵魂。他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不同的只是灵魂的归宿,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是转世为人。中医里的藏象生命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灵魂。</p>

  中医非常大的一项贡献,不但摆明了人有灵魂,更详细而具体讲明了人体与灵魂的关系。整部《内经》都在以阴与阳的方式论进行着论证,想要弄清楚这些,必须先了解它的结构。且来看《六节藏象论篇》中关于藏象的描述:帝曰:藏象何如?</p>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p>

  该段还有另一个版本,在“同于春气”后的内容为“脾c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p>

  由于“藏象”是《内经》中唯一能将许多散乱的内容统一起来的名词,而此段落又是《内经》中最完整的记载,因此将其整理清晰非常重要。其实主要的分歧,在于脾的归属,我们认为第一个版本是正确的,理由有四:</p>

  第一,《金匮真言论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中央属土,病在脾,”跟“脾者,仓廪之本通于土气”互为对应。</p>

  第二,“心肝脾肺肾”为中医五藏,论据中,心肝肾肺均有单独论证,没道理将脾与其他脏器归于一起统一论述。而且行文格式也不对应。</p>

  第三,《玉机真藏论篇》讲“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说的再明确不过,脾脉属土,用以灌溉心肝肺肾四藏。</p>

  第四,《周易》与《内经》同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年代较为接近(此后会有详解),许多理论是共通的。《内经》中有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c夏c长夏c秋c冬”的分类方法,所以有“天食人五气”c“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的论点,而《周易》中阴阳的分类,如“太阳c少阳c少阴c老阴”等,为表明事物发展变化而设,与上文“阳中太阳c阳中太阴”等暗合。《周易》中按照事物不同的特点有取象之法,比如“巽卦取象于风c坎卦取象与水”等,上文便有“心为阳中之太阳c肺为阳中之太阴”等的对应,而脾藏与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各有特点,不可能“至阴”取象如此之多。其实,单从字面也好理解,“至阴”就是最阴,既然是“最”就不可能是多个。</p>

  五藏是藏象生命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灵魂的中枢,好比人体的大脑。现代科学也或多或少有所证明,例如2000年11月,德国汉堡出版的《地球》杂志便报道,人除了大脑以外,还有“第二大脑”,那就是人的腹部。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各“第二大脑”也叫作腹部大脑,它大约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要多。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通过观察肚子能够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做出来”。</p>

  我们相信这则报道是本着严肃的科学精神所作出,那么至少至少证明了两点:1c五藏在人体腹部;2c五藏比人的大脑更智慧,是它指导人的思考与hu一 d一ng。</p>

  人们对于意识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内经》有详细论述,《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p>

  翻译一下:天赋予人的,是德。地赋予人的,是气。德与气相互交流融合,人才能生成。随生命而来的叫做精,两精相互结合博弈叫做神,随神往来波动的叫做魂,与精一起出入hu一 d一ng的叫做魄,可以支配外物的叫做心,心里有所忆念叫做意,意念有所存而形成认识叫做志,根据认识的存在而存有变念叫做思,因思考而有所推远叫做虑,因虑而能与物相处叫做智。</p>

  (备注: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文字虽然简短,背后却藏有更惊人的真相。它能解释两个世界性的难题:1c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还是由意识构成的;2c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p>

  既然精神hu一 d一ng与变化不是大脑产生,那是如何来的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p>

  不仅如此,就连包括听觉c味觉c嗅觉c视觉c触觉在内的人的感觉也同样是五藏生成的,《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当然还有更多,比如人的本能或者许多行为,《九针论》这样告诉我们:“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p>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p>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p>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p>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p>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液,此五液所出也。</p>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p>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p>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p>

  既然“五藏”是藏象生命体的核心组成,那它们又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来支配人体呢?对,是经络,经络是藏象生命体另一个重要组成。经络之于藏象生命体,犹如血液循环系统之于人体。经络好比生命的大河,有宽阔的主干,也有狭窄的支流,更有数不清的小溪。虽然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却井然有序。河中流淌着精和气,来回往复于两个生命系统之间,交换信息cti g一ng营养,循环不休。《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与藏象生命体一阴一阳,因此“行气血c营阴阳”便是指流通“气与血”进而滋养两个生命系统,当然在这过程中,免不了信息交换。一方面“五藏”将发布的信息通过经络传到于全身,调控着整个藏象生命体的运行;另一方面,经络又状况的信息传回“五藏”,为五藏的调控ti g一ng依据。比如《脉度》所言,内阅于上七窍,可以识五色c辩五味c知香臭c尝五谷c听五音。回到正轨,那经络的组成如何?</p>

  《脉度》曰:“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c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p>

  </p>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c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p>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p>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p>

  </p>

  </p>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