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针刺(二)
九针参合天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必有法度,《官能》内容可分两段,前段言用针法度与针刺大纲,后段则言官能,即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与适宜的领域。且纵观全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备注:“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可知针刺之术并非人皆能得,也并非学即可得,故而有《官能》之篇。其实不仅是针刺,其实所有道术皆是如此,大白于天下,而人皆贱之。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re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备注:此乃行针必备之前提,妄行逆施必至粗工败亡。)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备注:此乃具体行针所遵循的原则,以及针对不同病症所用的方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备注:本段乃言用针法度。“必知天忌,乃言针意”,现代中医只有针之名,而无针之意,不知九针之来,亦不知九针所往,譬如行路只知目的而无方向,而言治人,不亦可笑乎?)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备注:无论何种治法,治未病总是最高明之治。治未病,则无病不治。)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备注:“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同样是行针,有立竿见影者,有若有若有者,有反受其害者,法天地阴阳是为一,专其心神是为二,所以说针刺并非单纯的物理作用,或者可以说物理作用非常微小。)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备注:该段为官能之大论,非常非常重要,且看翻译: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样知道他是可以传授的呢?黄帝说:求得不同方面的适当人员,量材取用,所以他们能够精通其事。雷公说:我想听听正规用人之法。黄帝说:目明的人,可以教他们候视颜色;耳聪的人,可以教他们辨听声音;言辞流畅而辩捷的人,可使其流传后世;温和恬静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教他们施行针灸,以理正血气c调治各种逆乱不顺的病症,并教其审查阴阳之变而兼顾各种治疗方法;筋节柔缓c心气和调的人,可以教他们导引行气;嫉妒c刻薄,说话轻视人的人,可以教他们唾痈咒病;指甲粗糙c下手狠,做事爱伤人的人,可以教他们按压推揉积聚和痹症。各人的所长适得其用,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推行,名声才可以显扬。如果传授不得其人,其功业不能成就,老师也得不到荣誉。所以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两句话的意思就在于此。识别手毒的人,可以试让他按压乌龟,将乌龟放置在器具下面,叫他用手从上按压,到五十天乌龟就会死掉;手甘的人,乌龟依然象原来那样活着。所以有以上不同者,皆气之使然。)
明白用针法度方可行针,下面且看针刺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过程,《八正神明论篇》中有上古之刺与下古之刺的对比,且看上古:“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可知,上古医师可观冥冥通于无穷,
所谓冥冥,即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实在无法理解,可浅显的认为上古良医可以得知普通人肉眼所看不见的人体能量的流动,然后借以施为。然后是下古之刺:“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今”即下古,可知下古之刺要候日月星辰c四时八正之气,亦即得天时与人和,并指出针刺之禁忌。《宝命全形论篇》关于行针之道又有总体论述: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可知上古之刺要道有五,根据具体情况会有先后不同,但治神是首要的,若神机不再,人则必死。“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是指其效果神奇而立竿见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是指其并非借鬼神之力,实乃人力施为。末世之刺即下古之刺,手段是根据人的虚实进行补泻。何为补泻?《九针十二原》曰:“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所谓泻,即尽泻邪气,故出针后不能立即按闭针孔;所谓补,本来内虚不能再流失真气,所以出针要迅速而立闭针孔。《八正神明论篇》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为对补泻法度的一个论述。至于补泻的原理,《离合真邪论篇》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大意是说趁病邪未能稳定立即将其赶出体外。
此外,针刺亦必知三部九侯,《离合真邪论篇》曰:“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简单来说,不知三部九侯,不合四时五行而下针易伤人害命。
《四时刺逆从论篇》讲述了针刺与四时的关系,其曰: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精气不转。必审九候,正气不乱。
此外,亦可知四时气之所在与其原由,亦可知逆四时而刺之严重后果。所以四时之刺需要谨慎,《诊要经终论篇》曰:“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该段下文亦有论述倒行逆施之后果,与《四时刺逆从论篇》可互相对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备注:“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可知针刺之术并非人皆能得,也并非学即可得,故而有《官能》之篇。其实不仅是针刺,其实所有道术皆是如此,大白于天下,而人皆贱之。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re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备注:此乃行针必备之前提,妄行逆施必至粗工败亡。)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备注:此乃具体行针所遵循的原则,以及针对不同病症所用的方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备注:本段乃言用针法度。“必知天忌,乃言针意”,现代中医只有针之名,而无针之意,不知九针之来,亦不知九针所往,譬如行路只知目的而无方向,而言治人,不亦可笑乎?)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备注:无论何种治法,治未病总是最高明之治。治未病,则无病不治。)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备注:“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同样是行针,有立竿见影者,有若有若有者,有反受其害者,法天地阴阳是为一,专其心神是为二,所以说针刺并非单纯的物理作用,或者可以说物理作用非常微小。)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备注:该段为官能之大论,非常非常重要,且看翻译: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样知道他是可以传授的呢?黄帝说:求得不同方面的适当人员,量材取用,所以他们能够精通其事。雷公说:我想听听正规用人之法。黄帝说:目明的人,可以教他们候视颜色;耳聪的人,可以教他们辨听声音;言辞流畅而辩捷的人,可使其流传后世;温和恬静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教他们施行针灸,以理正血气c调治各种逆乱不顺的病症,并教其审查阴阳之变而兼顾各种治疗方法;筋节柔缓c心气和调的人,可以教他们导引行气;嫉妒c刻薄,说话轻视人的人,可以教他们唾痈咒病;指甲粗糙c下手狠,做事爱伤人的人,可以教他们按压推揉积聚和痹症。各人的所长适得其用,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推行,名声才可以显扬。如果传授不得其人,其功业不能成就,老师也得不到荣誉。所以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两句话的意思就在于此。识别手毒的人,可以试让他按压乌龟,将乌龟放置在器具下面,叫他用手从上按压,到五十天乌龟就会死掉;手甘的人,乌龟依然象原来那样活着。所以有以上不同者,皆气之使然。)
明白用针法度方可行针,下面且看针刺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过程,《八正神明论篇》中有上古之刺与下古之刺的对比,且看上古:“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可知,上古医师可观冥冥通于无穷,
所谓冥冥,即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实在无法理解,可浅显的认为上古良医可以得知普通人肉眼所看不见的人体能量的流动,然后借以施为。然后是下古之刺:“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今”即下古,可知下古之刺要候日月星辰c四时八正之气,亦即得天时与人和,并指出针刺之禁忌。《宝命全形论篇》关于行针之道又有总体论述: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可知上古之刺要道有五,根据具体情况会有先后不同,但治神是首要的,若神机不再,人则必死。“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是指其效果神奇而立竿见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是指其并非借鬼神之力,实乃人力施为。末世之刺即下古之刺,手段是根据人的虚实进行补泻。何为补泻?《九针十二原》曰:“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所谓泻,即尽泻邪气,故出针后不能立即按闭针孔;所谓补,本来内虚不能再流失真气,所以出针要迅速而立闭针孔。《八正神明论篇》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为对补泻法度的一个论述。至于补泻的原理,《离合真邪论篇》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大意是说趁病邪未能稳定立即将其赶出体外。
此外,针刺亦必知三部九侯,《离合真邪论篇》曰:“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简单来说,不知三部九侯,不合四时五行而下针易伤人害命。
《四时刺逆从论篇》讲述了针刺与四时的关系,其曰: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精气不转。必审九候,正气不乱。
此外,亦可知四时气之所在与其原由,亦可知逆四时而刺之严重后果。所以四时之刺需要谨慎,《诊要经终论篇》曰:“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该段下文亦有论述倒行逆施之后果,与《四时刺逆从论篇》可互相对应。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