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第一节 人体器官(上)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类对于人体内部的构造了解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各种学科也是越分越细。比如在某种分类上,人的营养物质由有机物与无机物构成,有机物又可分为蛋白质c糖类c脂肪c维生素,无机物又可分为水c无机盐等。然而你要知道的是,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而六大类营养物质却并不能组合成人,哪怕将物质继续细分到分子原子,哪怕了解全部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组合方式,仍然不能组合成人,甚至不能创造生命。所以《内经》首先将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割讲解。
《调jg论篇》曰:“人有精气津ye,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精c气c津c液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为一体,只因部位或职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字,《决气》亦有详细论述;九窍指眼耳鼻喉口与前后二阴共九窍;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共五藏;三百六十五节是指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其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至于十六部《内经》并没有明确详述,历来多有争议,但其一定是肉眼可见的身体部位。
又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合,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身形五脏即解剖刀下肉眼可见的五脏,那么与之对应的便是人察觉不到的神之五藏,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医五藏并非实质的五脏,那是因为其不知阴阳相生的道理。五藏成形,人便有了情志的变化与通神的可能。其实所谓的动物成精,不过是因为活得年月长久,长期吸收天地精气生成了神明,虽然如此,人为天地之间最贵,故而其神仍不如人。
也许仍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五脏位置的差异,人体的结构在手术刀下一览无余,所以你能清楚看到,肝在腹部右边,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却告诉人们“左肝右肺”,这是怎么回事?
往大处说,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古时候人眼中的世界全面而广阔,现代人则狭窄而阴暗,以为唯物主义是不可动摇的利器,两者世界观有很大不同,在认识人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左肝右肺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往小处说,这只是一个站位与鉴别对象的问题。《阴阳离合论篇》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意思是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叫做广明,后面叫做太冲。为什么是这种站位方式,为什么又是圣人呢?
答案是:北极星常居于北而俯视人间是为最贵,而治天下者莫大于圣人,《上古天真论篇》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的说法,可知上古之治为圣人治天下,所以圣人为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在下届的化身,故而介绍人体选择圣人为对象是毫无疑问的,故而圣人面南站立,庶人则北方拱服。庶人自视其身,肝在腹部右边,同样的坐标视圣人则如看镜子里的自己,我之左即是彼之右,故而左肝右肺;而且人们视人待物,以诊病治病为例,都是以不病待已病,例如《平人气象论篇》便有“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的说法,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两人彼此面对,你眼中是别人肝肺的位置,而自身肝肺的位置在别人眼中,故而《内经》称左肝右肺。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左肝右肺是中医全凭气象定位,肝并非肝脏的实体而指肝气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中医的五藏就是生理学上的五藏,所以它们的位置也是同样的,五藏又称为神藏,人们只是没有认识到其藏有神明而已。而在论述上不包含神明的五藏(身形五脏)又有一个名称,叫做五宫。《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宫是宫殿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住所,意思是说五宫是神魂意志魄的住所。人食天地之气,以养五脏,养五脏者亦伤五藏也。且看五藏之伤,《本病论篇》曰:“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群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群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前面一直强调“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里终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该段落又特别提到了年运与人等的关系,不甚了解者暂不深究,以下几点则易知:
忧愁思虑伤心,大惊之下,汗出于心,易造成心虚,逢天虚,易神明失守;
饮食劳倦伤脾,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加之醉酒行房,汗出于脾,逢天虚,易脾神失守。
久坐湿地,勉强入水伤肾,逢天虚,易肾神失守;
暴怒气逆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逢天虚,易肝神失守;
然后就缺少了然后,而文中却说“已上五失守者”,虽然有提到胃,但胃不属于人之五藏,因此我们怀疑这里缺少了描述肺神失守的一段文字。按照《内经》的理论,若有缺失,应该是“形寒寒饮伤肺,又遇夜行惊恐,汗出于肺,逢天虚,肺神易失守”的类似内容。
最后需要注意,“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五神各守其位,人则安康,若五神易位或者失守,即“神光不圆”时人便容易犯邪。比如所谓的掉魂儿c见鬼c中邪等邪门之事,即是五神失守引起。
五脏藏神各不相同,五神易位则气息紊乱而神光不圆,那正常情况下五脏之气又是如何做到各行其道而相安无事呢?《胀论》曰:“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c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j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且看翻译:黄帝说:脏腑在胸肋c腹里之内,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样,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虽然名字不同,但共同居一域之中,各自气息不同,请问是何原因。岐伯说:胸腹是脏腑的外卫;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的道路;胃之五窍,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廉泉c玉英,是津ye运行的通路。所以五脏六腑,都有各自界限,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说完五脏,且看《内经》对于消化道,尤其是肠胃的阐述。《肠胃》详细而精确的记叙了常人从k一u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小c长短c受谷的规度,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虽然今古度量不同,仅从长度而论,消化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与解剖学记载相符合。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基本上相符也就是说有稍稍差别,这是一定的,因为上古之人与现代人因为生活方式c习惯,甚至三观等种种的不同而使形体产生了差异。
人以五谷为食,现代科学告诉大家人绝食七天就会死亡,所有人都知道是饿死,然而机理为何?《平人绝谷》提供了答案,且看原文:“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j液皆尽故也。”其实意思很简单,七日不食,肠胃内的水谷都消耗殆尽而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就饿死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调jg论篇》曰:“人有精气津ye,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精c气c津c液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为一体,只因部位或职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字,《决气》亦有详细论述;九窍指眼耳鼻喉口与前后二阴共九窍;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共五藏;三百六十五节是指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其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至于十六部《内经》并没有明确详述,历来多有争议,但其一定是肉眼可见的身体部位。
又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合,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身形五脏即解剖刀下肉眼可见的五脏,那么与之对应的便是人察觉不到的神之五藏,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医五藏并非实质的五脏,那是因为其不知阴阳相生的道理。五藏成形,人便有了情志的变化与通神的可能。其实所谓的动物成精,不过是因为活得年月长久,长期吸收天地精气生成了神明,虽然如此,人为天地之间最贵,故而其神仍不如人。
也许仍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五脏位置的差异,人体的结构在手术刀下一览无余,所以你能清楚看到,肝在腹部右边,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却告诉人们“左肝右肺”,这是怎么回事?
往大处说,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古时候人眼中的世界全面而广阔,现代人则狭窄而阴暗,以为唯物主义是不可动摇的利器,两者世界观有很大不同,在认识人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左肝右肺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往小处说,这只是一个站位与鉴别对象的问题。《阴阳离合论篇》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意思是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叫做广明,后面叫做太冲。为什么是这种站位方式,为什么又是圣人呢?
答案是:北极星常居于北而俯视人间是为最贵,而治天下者莫大于圣人,《上古天真论篇》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的说法,可知上古之治为圣人治天下,所以圣人为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在下届的化身,故而介绍人体选择圣人为对象是毫无疑问的,故而圣人面南站立,庶人则北方拱服。庶人自视其身,肝在腹部右边,同样的坐标视圣人则如看镜子里的自己,我之左即是彼之右,故而左肝右肺;而且人们视人待物,以诊病治病为例,都是以不病待已病,例如《平人气象论篇》便有“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的说法,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两人彼此面对,你眼中是别人肝肺的位置,而自身肝肺的位置在别人眼中,故而《内经》称左肝右肺。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左肝右肺是中医全凭气象定位,肝并非肝脏的实体而指肝气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中医的五藏就是生理学上的五藏,所以它们的位置也是同样的,五藏又称为神藏,人们只是没有认识到其藏有神明而已。而在论述上不包含神明的五藏(身形五脏)又有一个名称,叫做五宫。《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宫是宫殿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住所,意思是说五宫是神魂意志魄的住所。人食天地之气,以养五脏,养五脏者亦伤五藏也。且看五藏之伤,《本病论篇》曰:“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群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群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前面一直强调“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里终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该段落又特别提到了年运与人等的关系,不甚了解者暂不深究,以下几点则易知:
忧愁思虑伤心,大惊之下,汗出于心,易造成心虚,逢天虚,易神明失守;
饮食劳倦伤脾,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加之醉酒行房,汗出于脾,逢天虚,易脾神失守。
久坐湿地,勉强入水伤肾,逢天虚,易肾神失守;
暴怒气逆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逢天虚,易肝神失守;
然后就缺少了然后,而文中却说“已上五失守者”,虽然有提到胃,但胃不属于人之五藏,因此我们怀疑这里缺少了描述肺神失守的一段文字。按照《内经》的理论,若有缺失,应该是“形寒寒饮伤肺,又遇夜行惊恐,汗出于肺,逢天虚,肺神易失守”的类似内容。
最后需要注意,“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五神各守其位,人则安康,若五神易位或者失守,即“神光不圆”时人便容易犯邪。比如所谓的掉魂儿c见鬼c中邪等邪门之事,即是五神失守引起。
五脏藏神各不相同,五神易位则气息紊乱而神光不圆,那正常情况下五脏之气又是如何做到各行其道而相安无事呢?《胀论》曰:“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c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j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且看翻译:黄帝说:脏腑在胸肋c腹里之内,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样,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虽然名字不同,但共同居一域之中,各自气息不同,请问是何原因。岐伯说:胸腹是脏腑的外卫;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的道路;胃之五窍,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廉泉c玉英,是津ye运行的通路。所以五脏六腑,都有各自界限,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说完五脏,且看《内经》对于消化道,尤其是肠胃的阐述。《肠胃》详细而精确的记叙了常人从k一u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小c长短c受谷的规度,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虽然今古度量不同,仅从长度而论,消化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与解剖学记载相符合。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基本上相符也就是说有稍稍差别,这是一定的,因为上古之人与现代人因为生活方式c习惯,甚至三观等种种的不同而使形体产生了差异。
人以五谷为食,现代科学告诉大家人绝食七天就会死亡,所有人都知道是饿死,然而机理为何?《平人绝谷》提供了答案,且看原文:“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j液皆尽故也。”其实意思很简单,七日不食,肠胃内的水谷都消耗殆尽而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就饿死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