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李世民办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意,同样的套路,他能用很多次,试验田第六季的亩产报上去之后,他马上来了封赏的旨意,落实了孙享福的嫡次子孙康九垸县公的爵位,同时,跟他打了个招呼,继续奉旨种稻,明年,第一期水稻种植全部结束,新一届的王爷培训班会给他送过来。
亩产十一石,这个产量在以往来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现在,看到这个产量的时候,居然没有人觉得奇怪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性的信任孙享福能种出更高产的水稻,他就算种出再高的产量,大家也觉得是应该的,朝堂大臣们可能会因此在公开场合称赞几句,普通百姓,则是淡然一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放心一些,产的粮食多,他们饿肚子的几率也小了。
来山南道赶工的北方民工如期而至,今年,他们又学乖了,想要从九垸县带些新稻种回去种植,孙享福都批准了,只要是专程过来要稻种的,每人免费给他们送几斤,反正对于九垸县来说,几斤稻谷又不值多少钱。
北方的水浇地虽然少,但多少也有一些,虽然那边的百姓吃惯了面食,但偶尔吃一下米饭,调剂下口味也不错,当然,他们来领稻种的原因,还是因为这边的稻种产量能比他们种的麦子多收一倍。
在制作有机肥,精耕细作的技术日益得到推广,新式农具和耕牛得到普及,还有四进制种植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推进的作用下,北方百姓种植单季小麦的平均亩产,终于突破了五石,达到了六百多斤,由于北方的田亩面积,没有像九垸县这边改革,以后世的田亩大小来算的话,他们的亩产应该达到了七百斤,这算是在肥料没有进行化工改革之前的一个极限,当然,这与大唐选择大面积退耕中下田也有关系。
这些北方的上田本就因为每年被冬雪覆盖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能够得到足够的修养时间,一年只种植一季的话,即便是打理的不怎么精细,也能出这么多的产量。
韦挺在农部的三年任期,也就干了这么一项政绩出来了,把大唐现有的大部分中下田都退耕了,所以,十月,关中入冬,朝臣们开始窝在宫中开统计大朝会的时候,他上报的全国田亩数量大面积减少,还一副喜滋滋的样子。
现在大唐本土,算上安西大都护府今年开出来的一千多万亩军屯田,也不过是一亿二千万亩,分摊到新统计上来的一千二百万户家庭,每户大约是一百亩,分摊到每个人,大约三十多亩,当然,大唐现有的三千八百万人口,也不是个个都种地,耽摩道,以及海外诸岛的数百万人口,基本就不种地,士,工,商,医,多个职业阶级,也基本不种地,再除去不能参与劳动的小孩,大唐真正种地的人口,其实只有一千万左右。
用一千万人口,种植一亿两千万亩地,平均每人一百多亩,显然是种不过来的,可偏偏,今年就种下来了,究其原因,有几种情况。
首先,就是像善阳的那些花田,定襄的那些青储饲料田,燕麦田,基本不需要多少人手,几十户百姓,就能打理好几千甚至过万亩,每年开春,骑着马撒完,等长起来了,赶着割草车不断的收割就行。
其次,就是像蜀中,关中,许多用作果园的田地,也不需要年年都打理,只在收获的时候,组织一拨人手,去劳作一番就成。
像岭南道这边,果农甚至全部都是兼职的,他们只需要到了季节,去野生的水果树林采摘水果就成,这些方面,差不多就减除了三千万亩左右。
剩下的九千万亩,其中各军的军屯又占掉了三千万亩,在拥有精良农具,和较高劳动力的军队的集体组织下,耕种的效率会比普通民众高很多,尤其是种植只需要在播种初期耕地,播种,到收割时期收割的小麦,糜子这样的粮食作物的时候,一百多万军队,耕种三千万亩田,其实还显得很轻松。
因为,军屯田一年只种一季,开春他们有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用来耕种,入秋他们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专门用来收,肥料什么,平时训练之余,囤积沥好就行。
最终剩下的六千万亩,才是属于百姓们真正需要常年耕种的面积,其中有八成以上,种植的都是粮食,而且,只有关中,和山南道几个县的垸田,是真正的进入了精耕细作模式,当然,还有一些高经济价值作物,也属于精耕细作模式,这些田亩数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万亩,也就是说,大唐现在还有四千万亩以上的上好田地,还在百姓手中,进行着浅耕粗种。
孙享福看到这个数据的话,自然是会有很多感叹,平均每个专业务农的百姓,要耕种五六十亩田地以上,他们就算想精耕细作也不行啊!估计这些田地,还有好多,是处于轮番耕种状态的。
即,耕种一半,休养一半。
一户百姓,家里至少有八十亩永业田,还有很多因为军功赏赐,或者一些祖传下来的私田,通常,一户百姓需要种植的田地能达到一百好几十亩,他们在耕种不过来的时候,就会选择只耕种一半的田地,让另一半的田地蓄养肥力。
“陛下,将中下田退耕了之后,能够节省许多劳动力,这一亿二千万亩田地中,除去军屯田地,和一些其它经济作物,有大约五千万亩左右,是种植粮食的,今年全部实现了收获,其中,黄河以北有两千万亩种植一季的高产田,今年产粮约一亿石,关中,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可种植两季粮食的田地,今年产粮食约三亿五千万石,长江以南少部分地区,岭南,交趾三郡,有可种植三季粮食的田地一千多万亩,今年产粮约两亿石,全国全年产粮约六亿五千万石,以人均每年消耗八石计算,全年供本国百姓食用的粮食,约三亿石,牛马牲畜,家禽,渔业养殖,消耗的粮食,约两亿石,酿酒消耗,约五千万石,向外国出售,约三千万石,各地常平仓到年底,新增了粮食结余,约七千万石。”韦挺在朝廷之上,将农部统计好的数据上报道。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关中,和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上田种粮食,而且每年种植两季,可产量却只有三亿五千万石,这个产量里面,光是山南道六个垸田县近千万亩水稻垸田,就贡献了近两亿石的产量,关中的数百万亩麦田,也贡献了至少六七千万石的产量,也就是说,中原这些州道,还有一千几万亩的粮食田地,两季,只贡献了不到一亿石的产量,平均算下来,其产量还在三石左右徘徊,与过往农业技术没有推进之前的产量,相差无几,这些田地,拉低了整个平均水平,甚至远远还不如岭南,交趾,这些新兴起的种植占城稻的田地的产量。
以现在大唐基本已经普及的施肥和耕种技术,以及使用的新式农耕,在有充足的耕牛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就可能不是种不出产量,而是田地轮休情况比较严重,百姓并没有实际种那么粮食田了。
当然,朝中的大臣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数据的异样,他们觉得,北地两千万亩田,一季产粮一亿石,中原,三千万亩田地,两季产粮三亿五千万石,很合理,并没有把山南道垸田的超高产,和关中麦田的高产剔除开了算。
龙椅之上,李世民威严的道,“朕记得,前两年的粮食,也有所结余,现在各地实际仓储几何?”
“陛下,自贞观三年开始,我大唐内部产粮,每年都有结余,累计到今年,约两亿五千万石,秋收之后,已经全部置换成新粮,储存在各地常平仓。”
“才两亿五千石?都不够全国百姓食用一年的?”李世民闻言皱眉道。
其实,这个数据,他心里早就有个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大唐已经很富有了,两亿多石的仓储,已经足够了,但是在他跟孙享福交流过后,思想已经改观了,在孙享福的语气中,一个国家,至少要贮备足够两三年吃的粮食,才算稳固,因为,指不定突然出现什么全国性的大灾,会闹个一两年,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国家就可能出现覆灭的危机。
见到李世民这个表情,韦挺忙解释道,“陛下,账不是这么算的,咱们只是算了全国产的粮食和常平仓的余粮,却没有计算百姓自家的余粮,他们现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粮食,咱们全国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养殖方面的粮食,足足有两亿石,这些粮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转化为了肉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储备起来了。
据我农部在各地官员在民间的走访统计,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家里现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粮食储备,如果加上各种家禽牲畜和肉食储备,即便他们完全不种地,手头上的食物,也能熬过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场,可供宰杀食肉的牛,羊数量,就超过五千万头,随时可出栏的肥猪超过三千万头,鸡鸭数量更是无法计算,至少也是二十亿以上,鱼类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况来算,只要不出现特大旱灾,把让鱼塘都干枯竭了,它能一直供应百姓的餐桌食用。
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无法计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厂,每年产的水果罐头,坚果类食物,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储备,咱们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粮食储备。
所以,您别看常平仓只有两亿多石的粮食,但真正面临危机,在食物方面,咱们国内支撑两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算上海外牧场的储备,和海洋渔业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会更久。”
鱼的繁殖生长,可比人的繁殖要快很多倍,在关中和北地大量开辟人工湖蓄水之后,它的养殖规模也上去了,而且,养鱼可以不占人的口粮,因为,大唐有足够多种植鱼草青储饲料的田地,百姓们也乐意种,因为,有了割草车之后,一户人家,种个百亩,都比较轻松。
韦挺说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大唐的国力,听他说完,李世民的腰杆不由的挺了挺,这些家底,可都是他上位之后储备下来的。
当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谁,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这帮武将的方向。
会意的侯君集,还没有开口,太子李承乾却在自己左侧听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数年之功,积攒下这些储备十分难得,然,不能骄傲自满,仅是从农耕结构方面,儿臣就看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农人百姓的劳动力负担还是太重了些,儿臣建议,重新划定永业田数量,迁更多青壮劳动力于本土,改革耕种模式,将我大唐的国力储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闻言,李世民微微皱眉道,“具体当如何?”
李承乾答道,“迁更多耽摩道青壮百姓到本土,补足劳动力不足,逐步分地区,撤除永业田制度,推动精耕细作改革,让全国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区域一般,每户只种二三十亩田地为宜。”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亩产十一石,这个产量在以往来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现在,看到这个产量的时候,居然没有人觉得奇怪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性的信任孙享福能种出更高产的水稻,他就算种出再高的产量,大家也觉得是应该的,朝堂大臣们可能会因此在公开场合称赞几句,普通百姓,则是淡然一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放心一些,产的粮食多,他们饿肚子的几率也小了。
来山南道赶工的北方民工如期而至,今年,他们又学乖了,想要从九垸县带些新稻种回去种植,孙享福都批准了,只要是专程过来要稻种的,每人免费给他们送几斤,反正对于九垸县来说,几斤稻谷又不值多少钱。
北方的水浇地虽然少,但多少也有一些,虽然那边的百姓吃惯了面食,但偶尔吃一下米饭,调剂下口味也不错,当然,他们来领稻种的原因,还是因为这边的稻种产量能比他们种的麦子多收一倍。
在制作有机肥,精耕细作的技术日益得到推广,新式农具和耕牛得到普及,还有四进制种植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推进的作用下,北方百姓种植单季小麦的平均亩产,终于突破了五石,达到了六百多斤,由于北方的田亩面积,没有像九垸县这边改革,以后世的田亩大小来算的话,他们的亩产应该达到了七百斤,这算是在肥料没有进行化工改革之前的一个极限,当然,这与大唐选择大面积退耕中下田也有关系。
这些北方的上田本就因为每年被冬雪覆盖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能够得到足够的修养时间,一年只种植一季的话,即便是打理的不怎么精细,也能出这么多的产量。
韦挺在农部的三年任期,也就干了这么一项政绩出来了,把大唐现有的大部分中下田都退耕了,所以,十月,关中入冬,朝臣们开始窝在宫中开统计大朝会的时候,他上报的全国田亩数量大面积减少,还一副喜滋滋的样子。
现在大唐本土,算上安西大都护府今年开出来的一千多万亩军屯田,也不过是一亿二千万亩,分摊到新统计上来的一千二百万户家庭,每户大约是一百亩,分摊到每个人,大约三十多亩,当然,大唐现有的三千八百万人口,也不是个个都种地,耽摩道,以及海外诸岛的数百万人口,基本就不种地,士,工,商,医,多个职业阶级,也基本不种地,再除去不能参与劳动的小孩,大唐真正种地的人口,其实只有一千万左右。
用一千万人口,种植一亿两千万亩地,平均每人一百多亩,显然是种不过来的,可偏偏,今年就种下来了,究其原因,有几种情况。
首先,就是像善阳的那些花田,定襄的那些青储饲料田,燕麦田,基本不需要多少人手,几十户百姓,就能打理好几千甚至过万亩,每年开春,骑着马撒完,等长起来了,赶着割草车不断的收割就行。
其次,就是像蜀中,关中,许多用作果园的田地,也不需要年年都打理,只在收获的时候,组织一拨人手,去劳作一番就成。
像岭南道这边,果农甚至全部都是兼职的,他们只需要到了季节,去野生的水果树林采摘水果就成,这些方面,差不多就减除了三千万亩左右。
剩下的九千万亩,其中各军的军屯又占掉了三千万亩,在拥有精良农具,和较高劳动力的军队的集体组织下,耕种的效率会比普通民众高很多,尤其是种植只需要在播种初期耕地,播种,到收割时期收割的小麦,糜子这样的粮食作物的时候,一百多万军队,耕种三千万亩田,其实还显得很轻松。
因为,军屯田一年只种一季,开春他们有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用来耕种,入秋他们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专门用来收,肥料什么,平时训练之余,囤积沥好就行。
最终剩下的六千万亩,才是属于百姓们真正需要常年耕种的面积,其中有八成以上,种植的都是粮食,而且,只有关中,和山南道几个县的垸田,是真正的进入了精耕细作模式,当然,还有一些高经济价值作物,也属于精耕细作模式,这些田亩数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万亩,也就是说,大唐现在还有四千万亩以上的上好田地,还在百姓手中,进行着浅耕粗种。
孙享福看到这个数据的话,自然是会有很多感叹,平均每个专业务农的百姓,要耕种五六十亩田地以上,他们就算想精耕细作也不行啊!估计这些田地,还有好多,是处于轮番耕种状态的。
即,耕种一半,休养一半。
一户百姓,家里至少有八十亩永业田,还有很多因为军功赏赐,或者一些祖传下来的私田,通常,一户百姓需要种植的田地能达到一百好几十亩,他们在耕种不过来的时候,就会选择只耕种一半的田地,让另一半的田地蓄养肥力。
“陛下,将中下田退耕了之后,能够节省许多劳动力,这一亿二千万亩田地中,除去军屯田地,和一些其它经济作物,有大约五千万亩左右,是种植粮食的,今年全部实现了收获,其中,黄河以北有两千万亩种植一季的高产田,今年产粮约一亿石,关中,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可种植两季粮食的田地,今年产粮食约三亿五千万石,长江以南少部分地区,岭南,交趾三郡,有可种植三季粮食的田地一千多万亩,今年产粮约两亿石,全国全年产粮约六亿五千万石,以人均每年消耗八石计算,全年供本国百姓食用的粮食,约三亿石,牛马牲畜,家禽,渔业养殖,消耗的粮食,约两亿石,酿酒消耗,约五千万石,向外国出售,约三千万石,各地常平仓到年底,新增了粮食结余,约七千万石。”韦挺在朝廷之上,将农部统计好的数据上报道。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关中,和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上田种粮食,而且每年种植两季,可产量却只有三亿五千万石,这个产量里面,光是山南道六个垸田县近千万亩水稻垸田,就贡献了近两亿石的产量,关中的数百万亩麦田,也贡献了至少六七千万石的产量,也就是说,中原这些州道,还有一千几万亩的粮食田地,两季,只贡献了不到一亿石的产量,平均算下来,其产量还在三石左右徘徊,与过往农业技术没有推进之前的产量,相差无几,这些田地,拉低了整个平均水平,甚至远远还不如岭南,交趾,这些新兴起的种植占城稻的田地的产量。
以现在大唐基本已经普及的施肥和耕种技术,以及使用的新式农耕,在有充足的耕牛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就可能不是种不出产量,而是田地轮休情况比较严重,百姓并没有实际种那么粮食田了。
当然,朝中的大臣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数据的异样,他们觉得,北地两千万亩田,一季产粮一亿石,中原,三千万亩田地,两季产粮三亿五千万石,很合理,并没有把山南道垸田的超高产,和关中麦田的高产剔除开了算。
龙椅之上,李世民威严的道,“朕记得,前两年的粮食,也有所结余,现在各地实际仓储几何?”
“陛下,自贞观三年开始,我大唐内部产粮,每年都有结余,累计到今年,约两亿五千万石,秋收之后,已经全部置换成新粮,储存在各地常平仓。”
“才两亿五千石?都不够全国百姓食用一年的?”李世民闻言皱眉道。
其实,这个数据,他心里早就有个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大唐已经很富有了,两亿多石的仓储,已经足够了,但是在他跟孙享福交流过后,思想已经改观了,在孙享福的语气中,一个国家,至少要贮备足够两三年吃的粮食,才算稳固,因为,指不定突然出现什么全国性的大灾,会闹个一两年,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国家就可能出现覆灭的危机。
见到李世民这个表情,韦挺忙解释道,“陛下,账不是这么算的,咱们只是算了全国产的粮食和常平仓的余粮,却没有计算百姓自家的余粮,他们现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粮食,咱们全国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养殖方面的粮食,足足有两亿石,这些粮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转化为了肉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储备起来了。
据我农部在各地官员在民间的走访统计,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家里现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粮食储备,如果加上各种家禽牲畜和肉食储备,即便他们完全不种地,手头上的食物,也能熬过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场,可供宰杀食肉的牛,羊数量,就超过五千万头,随时可出栏的肥猪超过三千万头,鸡鸭数量更是无法计算,至少也是二十亿以上,鱼类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况来算,只要不出现特大旱灾,把让鱼塘都干枯竭了,它能一直供应百姓的餐桌食用。
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无法计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厂,每年产的水果罐头,坚果类食物,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储备,咱们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粮食储备。
所以,您别看常平仓只有两亿多石的粮食,但真正面临危机,在食物方面,咱们国内支撑两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算上海外牧场的储备,和海洋渔业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会更久。”
鱼的繁殖生长,可比人的繁殖要快很多倍,在关中和北地大量开辟人工湖蓄水之后,它的养殖规模也上去了,而且,养鱼可以不占人的口粮,因为,大唐有足够多种植鱼草青储饲料的田地,百姓们也乐意种,因为,有了割草车之后,一户人家,种个百亩,都比较轻松。
韦挺说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大唐的国力,听他说完,李世民的腰杆不由的挺了挺,这些家底,可都是他上位之后储备下来的。
当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谁,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这帮武将的方向。
会意的侯君集,还没有开口,太子李承乾却在自己左侧听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数年之功,积攒下这些储备十分难得,然,不能骄傲自满,仅是从农耕结构方面,儿臣就看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农人百姓的劳动力负担还是太重了些,儿臣建议,重新划定永业田数量,迁更多青壮劳动力于本土,改革耕种模式,将我大唐的国力储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闻言,李世民微微皱眉道,“具体当如何?”
李承乾答道,“迁更多耽摩道青壮百姓到本土,补足劳动力不足,逐步分地区,撤除永业田制度,推动精耕细作改革,让全国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区域一般,每户只种二三十亩田地为宜。”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