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家徒四壁 第549章 宣德通宝
最快更新明王首辅最新章节!
奉旨钦差徐晋在海边遭遇了一伙倭寇,不仅把倭寇击溃了,而且还当场斩杀近百,生擒了十几人。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东台县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附近的老百姓都纷纷跑到西溪巡检司看热闹,甚至有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
这也难怪,沿海的百姓多年来深受倭寇之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对倭寇简直恨之入骨,偏偏地方卫所的官兵又不争气,见到倭寇就好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甚至比老百姓跑得还要快。
就拿去年的宁波“争贡事件”来说吧,两伙倭国人闹矛盾,公然在大明国土上烧杀抢掠,从宁波府杀到绍兴府,纵横几百里,竟然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大明的耻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兵的一次次无能,让老百姓一次次地失望愤怒,可以说,现在沿海一带的老百姓已经完全对官兵不抱希望了,见到倭寇来抢掠就立即逃跑,逃不掉只能自认倒霉。
正因为如此,今天突然听到官兵竟然打败了一伙倭寇,而且还斩杀近百人,生擒了十几人,老百姓们瞬间就炸窝,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跑来西溪巡检司看个究竟。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老百姓们看到近百具倭寇尸体堆起来的尸山,还有那十几名被五花大绑的活倭寇后,自然都信了。
这些老百姓兴高采烈,一个个咬牙切齿,也不管官兵同不同意,立即便搬来柴草把倭寇的尸体全部烧成灰烬,然后疯狂地抛撒。那十九名被生擒的倭寇亦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了十七个,要不是五百营的弟兄冒险抢回了两个,恐怕所有活口都要死光光了。
尽管如此,那两名侥幸捡回性命的倭寇也被打得很惨,一个四肢都断了,另一个比较幸运,只被咬掉了半边耳朵。由此可见,老百姓对倭寇确实恨入了骨髓。
一众老百姓发泄完心中的怨气,纷纷对着巡检司大门跪倒叩头,痛哭流涕地感谢钦差大人为老百姓报仇撑腰,有人甚至大声哭诉起自身的遭遇,痛斥倭寇的种种恶行。
徐晋虽然坐在巡检司的大堂内,但还是能够听到外面老百姓的哭诉。本来眼睁睁地看着十几名倭寇被虐杀分尸,徐晋还是有些于心不忍的,但此时听到老百姓们痛斥倭寇所做出的种种恶行,内心便坦然多了。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倭寇也算是咎由自取,丝毫不值得同情。
当老百姓们发泄完陆续离去后,东台县的士绅们又组团来到了西溪巡检司,抬来了几头宰好的大肥猪,还有数十坛美酒前来慰劳击败倭寇的勇士。
领头的士绅叫郑世荣,乃东台县首屈一指的大地主郑家的家主,此外,本地豪族李家和何家的家主也来了,徐晋亲自接待了这些人。
傍晚时份,西溪巡检司所在的上空升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肉香和酒香。徐晋送走了东台县那些士绅后,信步行到巡检司外的沙滩上,小舅子谢三枪机灵地跟在后面,而十数名荷枪实弹的五百营悍卒则落后十米守卫,以防不测。
巡检司外面这片沙滩很大,平时乃巡丁们操练的场所。夕阳从身后照来,把徐晋和谢三枪的身影在沙滩上拉出老远。
沙滩上的血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夕照下沙子金黄金黄,任谁都瞧不出就在数个时辰之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厮杀,死伤近两百之众。
徐晋看着金蛇乱舞的辽阔海面,眉宇之间隐藏着一丝丝担忧,尽管对戚景通和谢二剑这对组合十分放心,但两人出海大半天都不见回转,徐晋亦不免担心起来。
凭谢二剑和戚景通的本事,再加上两百名装备了燧发枪的悍卒,即使遇上了数倍敌人也不足为惧,徐晋担心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毕竟人类在大海面前实在太渺小了,别说古代简陋的帆船,就算是现代的十万吨巨轮,在茫茫大海中也有翻覆的危险。
谢三枪这小子今年才十五岁,但个头已经赶上徐晋了,生得虎背熊腰,活脱脱就是老丈人谢擎的翻版,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一边稚气地把脚下的沙子踢得老高。
“姐夫你也甭担心了,二哥他命大着呢,连媳妇都还没娶,哪就舍得翘辫子了。说不定现在已经抓到那个倭国武士宗设了,正在返航途中呢,你还是想好该给二哥升个什么官吧。”谢三枪没心没肺地嘻笑道。
话说徐晋已经找来通晓倭语的翻译审问过剩下的两名倭寇,已经得知这次带队的倭寇首领叫大内宗设,正是去年年初,在浙江宁波烧杀抢掠的倭国贡使。若是能抓住此人送到京城治罪,无疑是大功一件,朱厚熜那小子估计能高兴得一蹦老高,去年的“争贡事件”实在让小皇帝十分窝火。
徐晋笑了笑,正准备说话时却听到叮的一声清响,一道黄澄澄的光芒从小舅子踢起的沙子中飞出,落地后在地上滚了几滚才停下。
谢三枪轻咦了一声,跑前几步捡起那小物件端详了一眼,然后献宝似的拿到徐晋面前扬扬了,笑嘻嘻地道:“姐夫,我捡到一文钱。”
徐晋好笑道:“运气不错嘛,最好把这里的沙子都翻一遍,说不定下次能捡到金子。”
谢三枪小子还真的起劲地踢拨沙子,结果竟让他又捡到了两枚黄澄澄的铜钱。徐晋不禁颇为意外,从谢三枪手中拿了一枚铜钱看了看,面色不由变得古怪起来。
这是一枚宣德通宝,不过看上去很新,闻一闻还带着一股烟火气息,似乎是新铸的铜钱,这就怪了!
徐晋前世也玩过古钱币收藏,所以对明朝的铜钱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避讳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明朝的铜钱都不用某某“元宝”,而是改用某某“通宝”,后来的清朝也是沿用了明朝的做法。
话说宣德通宝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八年开铸的,此后将近七十年,明朝再没有新铸铜钱,直到弘治十八年才铸了新铜钱弘治通宝,而正德朝并没有铸新币。也就是说,宣德通宝距离现在已经近九十年了,使用了这么久的铜钱肯定磨损严重,即使精心保存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模样。
徐晋若有所思地端祥了手中这枚崭新的宣德通宝一会,竟然提起官袍和谢三枪一起踢拨沙子,远处那十几名五百营悍卒不禁面面相觑,不明白向来英明神武的大人为何做出这般幼稚的举动。
“赵大头,你们也过来帮忙!”徐晋招了招手道。
赵大头的名字叫赵醒,乃当初在江西跟随徐晋的十一名亲兵之一,现在是五百营的一名百户。这货听到徐晋召唤,立即带着十几名悍卒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帮忙翻沙子,瞬时间烟尘滚滚。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很快,更多的铜钱被发现了,总共得了十二枚,均是崭新的宣德通宝。徐晋的剑眉不由拧了起来,现在他基本可能确定有人在私铸铜钱,这可是抄家杀头的死罪啊,不过让徐晋颇为不解的是,私铸铜钱者为何不山寨更近的弘治通宝,而是去山寨近百年前的宣德通宝呢?
徐晋的目光不由落向巡检司,这些铜钱是在这里发现的,自然是巡检司的嫌疑最大,当然,这也不能证实就是巡检司搞出来的。
“大人小心!”赵大头忽然大喝,迅速地解下背着的燧发枪,其他十几名五百营弟兄也立即做反应,把徐晋团团护在身后。
这时太阳已经差不多完全沉入地平线了,苍茫的暮色之下,正有一艏小渔船快速地向着河口驶过来。见到只有一艏小船,赵大头倒是淡定了,所以没有呼叫巡检司内的其他弟兄增援。
“咦,好像是朱县令啊!”小舅子谢三枪目力好,率先脱口而出。
随着小渔船越驶越近,徐晋这时也看得真彻了,船上果然正站着一名身穿七品官袍的高大家伙,赫然正是东台县令朱纨。
“徐大人!”朱纨站在船中间挥手朗声大喊,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四名悍卒正卖力地划着船。
徐晋见状越众而出,迎了上前笑道:“子纯兄,可把你们盼回来了,追上了倭寇了吗?”
朱纨大笑道:“倭寇倒没追上,不过途中灭了东沙岛的一伙海盗,斩杀两百多人,包括两个头目在内,一共生擒了一百二十五人。哈哈,五百营真是战力非凡,若是咱大明的官兵都有这种战力,别说区区倭寇,就算是北方鞑子也能弹指间灰飞烟灭。”
朱纨此刻显然极为兴奋,还没下船就一口气说了一大通,这才纵身一跃上了岸。
徐晋不禁恍然,难怪这么久都没回转,原来跑去剿海盗了,连忙追问怎么回事。
朱纨摸着咕噜咕噜打鼓的肚子笑道:“子谦兄莫急,待某家填饱肚子再细说。”
奉旨钦差徐晋在海边遭遇了一伙倭寇,不仅把倭寇击溃了,而且还当场斩杀近百,生擒了十几人。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东台县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附近的老百姓都纷纷跑到西溪巡检司看热闹,甚至有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
这也难怪,沿海的百姓多年来深受倭寇之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对倭寇简直恨之入骨,偏偏地方卫所的官兵又不争气,见到倭寇就好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甚至比老百姓跑得还要快。
就拿去年的宁波“争贡事件”来说吧,两伙倭国人闹矛盾,公然在大明国土上烧杀抢掠,从宁波府杀到绍兴府,纵横几百里,竟然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大明的耻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兵的一次次无能,让老百姓一次次地失望愤怒,可以说,现在沿海一带的老百姓已经完全对官兵不抱希望了,见到倭寇来抢掠就立即逃跑,逃不掉只能自认倒霉。
正因为如此,今天突然听到官兵竟然打败了一伙倭寇,而且还斩杀近百人,生擒了十几人,老百姓们瞬间就炸窝,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跑来西溪巡检司看个究竟。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老百姓们看到近百具倭寇尸体堆起来的尸山,还有那十几名被五花大绑的活倭寇后,自然都信了。
这些老百姓兴高采烈,一个个咬牙切齿,也不管官兵同不同意,立即便搬来柴草把倭寇的尸体全部烧成灰烬,然后疯狂地抛撒。那十九名被生擒的倭寇亦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了十七个,要不是五百营的弟兄冒险抢回了两个,恐怕所有活口都要死光光了。
尽管如此,那两名侥幸捡回性命的倭寇也被打得很惨,一个四肢都断了,另一个比较幸运,只被咬掉了半边耳朵。由此可见,老百姓对倭寇确实恨入了骨髓。
一众老百姓发泄完心中的怨气,纷纷对着巡检司大门跪倒叩头,痛哭流涕地感谢钦差大人为老百姓报仇撑腰,有人甚至大声哭诉起自身的遭遇,痛斥倭寇的种种恶行。
徐晋虽然坐在巡检司的大堂内,但还是能够听到外面老百姓的哭诉。本来眼睁睁地看着十几名倭寇被虐杀分尸,徐晋还是有些于心不忍的,但此时听到老百姓们痛斥倭寇所做出的种种恶行,内心便坦然多了。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倭寇也算是咎由自取,丝毫不值得同情。
当老百姓们发泄完陆续离去后,东台县的士绅们又组团来到了西溪巡检司,抬来了几头宰好的大肥猪,还有数十坛美酒前来慰劳击败倭寇的勇士。
领头的士绅叫郑世荣,乃东台县首屈一指的大地主郑家的家主,此外,本地豪族李家和何家的家主也来了,徐晋亲自接待了这些人。
傍晚时份,西溪巡检司所在的上空升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肉香和酒香。徐晋送走了东台县那些士绅后,信步行到巡检司外的沙滩上,小舅子谢三枪机灵地跟在后面,而十数名荷枪实弹的五百营悍卒则落后十米守卫,以防不测。
巡检司外面这片沙滩很大,平时乃巡丁们操练的场所。夕阳从身后照来,把徐晋和谢三枪的身影在沙滩上拉出老远。
沙滩上的血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夕照下沙子金黄金黄,任谁都瞧不出就在数个时辰之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厮杀,死伤近两百之众。
徐晋看着金蛇乱舞的辽阔海面,眉宇之间隐藏着一丝丝担忧,尽管对戚景通和谢二剑这对组合十分放心,但两人出海大半天都不见回转,徐晋亦不免担心起来。
凭谢二剑和戚景通的本事,再加上两百名装备了燧发枪的悍卒,即使遇上了数倍敌人也不足为惧,徐晋担心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毕竟人类在大海面前实在太渺小了,别说古代简陋的帆船,就算是现代的十万吨巨轮,在茫茫大海中也有翻覆的危险。
谢三枪这小子今年才十五岁,但个头已经赶上徐晋了,生得虎背熊腰,活脱脱就是老丈人谢擎的翻版,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一边稚气地把脚下的沙子踢得老高。
“姐夫你也甭担心了,二哥他命大着呢,连媳妇都还没娶,哪就舍得翘辫子了。说不定现在已经抓到那个倭国武士宗设了,正在返航途中呢,你还是想好该给二哥升个什么官吧。”谢三枪没心没肺地嘻笑道。
话说徐晋已经找来通晓倭语的翻译审问过剩下的两名倭寇,已经得知这次带队的倭寇首领叫大内宗设,正是去年年初,在浙江宁波烧杀抢掠的倭国贡使。若是能抓住此人送到京城治罪,无疑是大功一件,朱厚熜那小子估计能高兴得一蹦老高,去年的“争贡事件”实在让小皇帝十分窝火。
徐晋笑了笑,正准备说话时却听到叮的一声清响,一道黄澄澄的光芒从小舅子踢起的沙子中飞出,落地后在地上滚了几滚才停下。
谢三枪轻咦了一声,跑前几步捡起那小物件端详了一眼,然后献宝似的拿到徐晋面前扬扬了,笑嘻嘻地道:“姐夫,我捡到一文钱。”
徐晋好笑道:“运气不错嘛,最好把这里的沙子都翻一遍,说不定下次能捡到金子。”
谢三枪小子还真的起劲地踢拨沙子,结果竟让他又捡到了两枚黄澄澄的铜钱。徐晋不禁颇为意外,从谢三枪手中拿了一枚铜钱看了看,面色不由变得古怪起来。
这是一枚宣德通宝,不过看上去很新,闻一闻还带着一股烟火气息,似乎是新铸的铜钱,这就怪了!
徐晋前世也玩过古钱币收藏,所以对明朝的铜钱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避讳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明朝的铜钱都不用某某“元宝”,而是改用某某“通宝”,后来的清朝也是沿用了明朝的做法。
话说宣德通宝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八年开铸的,此后将近七十年,明朝再没有新铸铜钱,直到弘治十八年才铸了新铜钱弘治通宝,而正德朝并没有铸新币。也就是说,宣德通宝距离现在已经近九十年了,使用了这么久的铜钱肯定磨损严重,即使精心保存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模样。
徐晋若有所思地端祥了手中这枚崭新的宣德通宝一会,竟然提起官袍和谢三枪一起踢拨沙子,远处那十几名五百营悍卒不禁面面相觑,不明白向来英明神武的大人为何做出这般幼稚的举动。
“赵大头,你们也过来帮忙!”徐晋招了招手道。
赵大头的名字叫赵醒,乃当初在江西跟随徐晋的十一名亲兵之一,现在是五百营的一名百户。这货听到徐晋召唤,立即带着十几名悍卒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帮忙翻沙子,瞬时间烟尘滚滚。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很快,更多的铜钱被发现了,总共得了十二枚,均是崭新的宣德通宝。徐晋的剑眉不由拧了起来,现在他基本可能确定有人在私铸铜钱,这可是抄家杀头的死罪啊,不过让徐晋颇为不解的是,私铸铜钱者为何不山寨更近的弘治通宝,而是去山寨近百年前的宣德通宝呢?
徐晋的目光不由落向巡检司,这些铜钱是在这里发现的,自然是巡检司的嫌疑最大,当然,这也不能证实就是巡检司搞出来的。
“大人小心!”赵大头忽然大喝,迅速地解下背着的燧发枪,其他十几名五百营弟兄也立即做反应,把徐晋团团护在身后。
这时太阳已经差不多完全沉入地平线了,苍茫的暮色之下,正有一艏小渔船快速地向着河口驶过来。见到只有一艏小船,赵大头倒是淡定了,所以没有呼叫巡检司内的其他弟兄增援。
“咦,好像是朱县令啊!”小舅子谢三枪目力好,率先脱口而出。
随着小渔船越驶越近,徐晋这时也看得真彻了,船上果然正站着一名身穿七品官袍的高大家伙,赫然正是东台县令朱纨。
“徐大人!”朱纨站在船中间挥手朗声大喊,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四名悍卒正卖力地划着船。
徐晋见状越众而出,迎了上前笑道:“子纯兄,可把你们盼回来了,追上了倭寇了吗?”
朱纨大笑道:“倭寇倒没追上,不过途中灭了东沙岛的一伙海盗,斩杀两百多人,包括两个头目在内,一共生擒了一百二十五人。哈哈,五百营真是战力非凡,若是咱大明的官兵都有这种战力,别说区区倭寇,就算是北方鞑子也能弹指间灰飞烟灭。”
朱纨此刻显然极为兴奋,还没下船就一口气说了一大通,这才纵身一跃上了岸。
徐晋不禁恍然,难怪这么久都没回转,原来跑去剿海盗了,连忙追问怎么回事。
朱纨摸着咕噜咕噜打鼓的肚子笑道:“子谦兄莫急,待某家填饱肚子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