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舆论为先】
屠城?
赵强狂汗,看来曹老大真的需要注意舆论宣传了。 X
战争打的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兵;没有人,就没有耕种的农民,就没有粮秣,就没办法打仗,就谈不上宏图伟业。
这种道理难道曹操不懂?
刘备不肯舍弃新野百姓,有一个原因就是舍不得新野的人丁,就如《三国志》上刘备在部下劝说抛弃百姓之际所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连刘备都懂得这个道理,难道曹操不懂?
“屠”的本意是剖开,比如屠夫的涵义就是屠杀并分割猎物的尸体的人,如果只是杀的话,那屠夫就应该改名字为“杀夫”。
那由此而来,屠城的最初的本意是破开城池,并不是将一个城池内的居民全部杀光,如果杀光了城池内居民,这个城池是该放弃呢还是拆毁?
一个没有居民、没有兵源、没有后勤、收不上税收的死城,要之何用,守之何用?
刘备在占领益州、汉中之后(曹丕称帝后),有意自立为帝,刘备手下一个叫费诗的大臣上书反对,认为时机不对,其奏表中有一句是“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费诗自然不会指着刘备的鼻子骂他老祖宗滥杀无辜,所以这里“屠咸阳”意思就是“破咸阳”,绝不是杀光了咸阳所有的两腿羊。
在曹操这边呢,歌颂战功的鼓吹曲中有一曲《屠柳城》“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这里的屠柳城也绝对不是将柳城的两腿羊全部杀光的意思,毕竟曹操也没糊涂到让人指着自己的鼻子骂自己吧。
再往前推,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按照《后汉书》记载“(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如果屠城是屠杀的意思,那后面“未尝挫折”,难道屠杀的时候被敌人打败无法继续屠杀……
所以这个“屠城”就是破城的意思。
更何况,如果这个屠城是屠杀的话,那估计东汉时期汉人也被杀光了吧,也轮不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用几十年时间来屠杀数百万北方汉人了。
屠城这个词语在后世词典中的解释是屠光一个城市的居民,但这并不是屠城这个词语的本意,至少不是这个时代的本意,应该是根据后世通古斯野蛮人鞑子的屠城来定义的——
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常熟屠杀、沙镇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泌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之屠……
或者说,后世屠城这个词语的涵义,是用被通古斯野蛮人鞑子屠杀至少一万万条百姓的鲜血和生命来重新定义的。
通古斯野蛮人入关之际(1639年),明末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到康麻子五十年(1711年)之际,全国人口只有六千余万,五十年的时间,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最少也有一亿数千万名百姓被通古斯野蛮人屠杀。
在这一时期,整个欧洲的总人口也不过七八千万而已,俄罗斯在2013年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四千万而已。也就是说,通古斯野蛮人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屠杀的汉人数量,相当于将同时期每个欧洲人杀两遍,将几百年后的俄罗斯全国的居民屠杀一遍。
曹操不是通古斯野蛮人,自然也不会丧心病狂地杀光一个城池的所有居民,但曹操应该搞过屠杀,比如面对杀父仇人陶谦,如果曹操将陶谦全军上上下下杀个干干净净,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但如果说曹操将徐州百姓杀光,那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屠杀虽然会造成恐惧,虽然会削弱对手的抵抗意志,令对手不战自溃,但也有可能激起仇恨,被千夫所指。
……
想远了,歪楼了。
赵强苦笑:这真是看三国为古人流泪,闲得蛋疼……
不对啊,赵强突然醒悟过来,哥现在就在汉末啊,这不是蛋疼不蛋疼的问题,这是很要命的问题!
舆论不能扭转,那曹魏统一天下的步伐就会被拖慢,一旦三国成鼎立之势,即使他这个小蝴蝶再拼命扇翅膀,哪怕将翅膀扇断,也掀不起足以改变历史潮流进行革故鼎新的浪潮来。
哥在三国。
哥再也不能看三国流泪了,因为哥现在就在流泪、流血……
★★★★★
宗预?
赵强陷入了沉思和回忆,宗预虽然说瘦弱,但这个瘦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与一般百姓相比也是身强力壮,看样子身手也不赖,可是蜀汉好像没有一个叫宗预的将领啊……
难道这厮在蜀汉的历史上就是一个路人甲的角色?
既然是路人甲,那赵强就没有了解的兴趣了。
“捆起来,”赵强摆摆手,然后和气地冲跪在马前的几名百姓开口,“多谢几位义士了,等下将你们的名字报给在这里维持秩序的士兵,战斗结束后,自会论功行赏。”
“多谢大人,”几个百姓中明显属于一个领头的壮汉大喜过望,深深叩首,“多谢大人,如蒙不弃,请大人尽管吩咐,在下一定全力以赴,粉身相报。”
出口成章,有条有理,不简单啊……
赵强惊讶地看了一眼这个壮汉,想不到这厮五大三粗的竟然是个文化人,这可不容易,因为在古代知识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有老百姓“两耳不闻门外事,一心只尊官老爷”,这样才能统治长治久安,才能江山万年永固。
当然,赵强也知道,知识无法普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在年景好的时候普通的劳苦大众拼死拼活一年到头也只能混个温饱,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去识字、读书;一旦遇到天灾,普通百姓就只有寅吃卯粮,甚至卖儿卖女才能渡过;一旦遇到战乱,那就更惨了,易子而食是寻常事,且动辄就会家破人亡——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其实,赵强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不是老子说的,是孔子说的。
还没有收藏的兄弟姐妹,能不能帮忙收藏一下,顺便留下一朵鲜花给我。
如果对内容、情节有想法的,还请在书评区留言。
春秋拜谢了。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赵强狂汗,看来曹老大真的需要注意舆论宣传了。 X
战争打的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兵;没有人,就没有耕种的农民,就没有粮秣,就没办法打仗,就谈不上宏图伟业。
这种道理难道曹操不懂?
刘备不肯舍弃新野百姓,有一个原因就是舍不得新野的人丁,就如《三国志》上刘备在部下劝说抛弃百姓之际所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连刘备都懂得这个道理,难道曹操不懂?
“屠”的本意是剖开,比如屠夫的涵义就是屠杀并分割猎物的尸体的人,如果只是杀的话,那屠夫就应该改名字为“杀夫”。
那由此而来,屠城的最初的本意是破开城池,并不是将一个城池内的居民全部杀光,如果杀光了城池内居民,这个城池是该放弃呢还是拆毁?
一个没有居民、没有兵源、没有后勤、收不上税收的死城,要之何用,守之何用?
刘备在占领益州、汉中之后(曹丕称帝后),有意自立为帝,刘备手下一个叫费诗的大臣上书反对,认为时机不对,其奏表中有一句是“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费诗自然不会指着刘备的鼻子骂他老祖宗滥杀无辜,所以这里“屠咸阳”意思就是“破咸阳”,绝不是杀光了咸阳所有的两腿羊。
在曹操这边呢,歌颂战功的鼓吹曲中有一曲《屠柳城》“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这里的屠柳城也绝对不是将柳城的两腿羊全部杀光的意思,毕竟曹操也没糊涂到让人指着自己的鼻子骂自己吧。
再往前推,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按照《后汉书》记载“(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如果屠城是屠杀的意思,那后面“未尝挫折”,难道屠杀的时候被敌人打败无法继续屠杀……
所以这个“屠城”就是破城的意思。
更何况,如果这个屠城是屠杀的话,那估计东汉时期汉人也被杀光了吧,也轮不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用几十年时间来屠杀数百万北方汉人了。
屠城这个词语在后世词典中的解释是屠光一个城市的居民,但这并不是屠城这个词语的本意,至少不是这个时代的本意,应该是根据后世通古斯野蛮人鞑子的屠城来定义的——
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常熟屠杀、沙镇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泌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之屠……
或者说,后世屠城这个词语的涵义,是用被通古斯野蛮人鞑子屠杀至少一万万条百姓的鲜血和生命来重新定义的。
通古斯野蛮人入关之际(1639年),明末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到康麻子五十年(1711年)之际,全国人口只有六千余万,五十年的时间,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最少也有一亿数千万名百姓被通古斯野蛮人屠杀。
在这一时期,整个欧洲的总人口也不过七八千万而已,俄罗斯在2013年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四千万而已。也就是说,通古斯野蛮人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屠杀的汉人数量,相当于将同时期每个欧洲人杀两遍,将几百年后的俄罗斯全国的居民屠杀一遍。
曹操不是通古斯野蛮人,自然也不会丧心病狂地杀光一个城池的所有居民,但曹操应该搞过屠杀,比如面对杀父仇人陶谦,如果曹操将陶谦全军上上下下杀个干干净净,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但如果说曹操将徐州百姓杀光,那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屠杀虽然会造成恐惧,虽然会削弱对手的抵抗意志,令对手不战自溃,但也有可能激起仇恨,被千夫所指。
……
想远了,歪楼了。
赵强苦笑:这真是看三国为古人流泪,闲得蛋疼……
不对啊,赵强突然醒悟过来,哥现在就在汉末啊,这不是蛋疼不蛋疼的问题,这是很要命的问题!
舆论不能扭转,那曹魏统一天下的步伐就会被拖慢,一旦三国成鼎立之势,即使他这个小蝴蝶再拼命扇翅膀,哪怕将翅膀扇断,也掀不起足以改变历史潮流进行革故鼎新的浪潮来。
哥在三国。
哥再也不能看三国流泪了,因为哥现在就在流泪、流血……
★★★★★
宗预?
赵强陷入了沉思和回忆,宗预虽然说瘦弱,但这个瘦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与一般百姓相比也是身强力壮,看样子身手也不赖,可是蜀汉好像没有一个叫宗预的将领啊……
难道这厮在蜀汉的历史上就是一个路人甲的角色?
既然是路人甲,那赵强就没有了解的兴趣了。
“捆起来,”赵强摆摆手,然后和气地冲跪在马前的几名百姓开口,“多谢几位义士了,等下将你们的名字报给在这里维持秩序的士兵,战斗结束后,自会论功行赏。”
“多谢大人,”几个百姓中明显属于一个领头的壮汉大喜过望,深深叩首,“多谢大人,如蒙不弃,请大人尽管吩咐,在下一定全力以赴,粉身相报。”
出口成章,有条有理,不简单啊……
赵强惊讶地看了一眼这个壮汉,想不到这厮五大三粗的竟然是个文化人,这可不容易,因为在古代知识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有老百姓“两耳不闻门外事,一心只尊官老爷”,这样才能统治长治久安,才能江山万年永固。
当然,赵强也知道,知识无法普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在年景好的时候普通的劳苦大众拼死拼活一年到头也只能混个温饱,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去识字、读书;一旦遇到天灾,普通百姓就只有寅吃卯粮,甚至卖儿卖女才能渡过;一旦遇到战乱,那就更惨了,易子而食是寻常事,且动辄就会家破人亡——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其实,赵强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不是老子说的,是孔子说的。
还没有收藏的兄弟姐妹,能不能帮忙收藏一下,顺便留下一朵鲜花给我。
如果对内容、情节有想法的,还请在书评区留言。
春秋拜谢了。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