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他人最新章节 >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他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二章 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

  社会交往中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在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但它也有一般的规律可遵循

  首先人们会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同时寻求更好或者更符合自己的需要

  其次人们希望自己受到尊重每个人都会有很强的自尊心都会对别人伤害性的言语非常敏感

  最后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很好的表现机会希望别人能更多地关心和注意自己

  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天小梅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一位老客户來拜访她时称赞她的短发清爽c简洁小梅在这赞扬声中对理发师的怨气一股脑儿全消了

  她说:“我刚剪完头发时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跟理发师吵了一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型这不愉快的心情一直到今天上班上午还差点和同事吵起來可是刚才听了这些赞扬怒气不知不觉就消了心里也觉得顺畅了”

  在这个案例中小梅本來是抱着把长头发剪掉之后能够有一头清爽的短发的心理的但是在剪发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原來想像中的那个样子就非常失望这就是第一种心理过程当她的客户夸奖她的短发时她才感觉自己的心理平衡了这个变化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小梅的客户正好是利用了小梅的这种心理规律获得了她的好感

  会交往中人们共同的心理原则

  在社会交往中尽管每个人的交往动机c要求和期望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言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4条社会交往的心理原则:

  1交互原则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交往中喜欢与厌恶c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沒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c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的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c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c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社会交往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c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c财物c服务更包含着情感c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支持c关心c帮助c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对自己來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社会交往c不值得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c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社会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4同步变化原则

  越來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來越喜欢他们;越來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來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社会交往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3社交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

  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分析c综合c比较c分类等形式

  1分析

  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交往对象的基本性格c心理及其爱好;可以分出交往对象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交往对象的行为特征便于交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综合

  通过综合可以把交往对象的各个方面c各种特征结合起來进行考虑例如把一个人的思想品德c智力水平c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來加以评价得出结论又利于人们全面c完整地认识交往对象从而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

  3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看清交往对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來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交往对象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交往对象

  4分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交往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类型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对象划为一类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会区分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哪些人不适合做我们的朋友

  3社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

  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以下6种心理效应了解这些心理效应能够有利于我们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这样便可以使我们留给他人好印象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c体态c仪表c服装c谈吐c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c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c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c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的一个很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c弥补过错c重新來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來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來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社会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c“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來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预防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的有利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c掩饰缺点以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c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c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c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社会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在于常使人以点带面c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c民族偏见c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心理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來看待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社会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c墨守成规c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男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c大大咧咧;与女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c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了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c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c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个性心理与自我意识

  3个性心理影响社会交往

  小峰正在读高二他性格开朗c乐于助人朋友很多虽然高中学习紧张小峰却应付得轻松自如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都愿意与性格开朗c积极乐观的人进行交往显然上述案例中所说的小峰就是这样的人这里所说的性格开朗c积极乐观就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心理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c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对个体精神面貌的总的描述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当从人性谈起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或人的共性它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c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3个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來说他们之间在这3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即个性因此可以说个性是人性的个体差异或者说是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性其构成仍然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c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3个方面心理学家对个性问題的兴趣集中在个性的精神属性方面研究的是人性中的精神属性在具体人身上的体现因此严格地说上述个性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先天的遗传素质c后天的社会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对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个性心理的构成包括个性心理倾向c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3部分内容:个性心理倾向由一组在个性结构中较活跃的成分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由一组在个性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组成自我意识则是个性结构中起协调控制作用的成分各部分间相互协调c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自我意识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作用较大所以我们将在下一个问題中详细分析在这里我们先來分析一下个性心理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1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较活跃的一组心理成分它决定着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表现出个性的能动性其基本成分包括需要与动机c兴趣与爱好c理想与信念等

  (1)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是个性心理倾向性中最基本的成分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必须维持个体的生命和延续种系因此需求衣物以蔽寒c需求食物以充饥c需求婚配以繁衍后代这些需求反映到人脑中就形成生理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延续和发展个体所属的社会因此需求社会交往c生产劳动c科学文化这些需求反映到人脑中就形成社会需要而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來实现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动机是引发并维持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作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具有激发行为产生c维持行为活动和引导活动指向既定目标的3种功能社会交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是由动机激发c维持和引导的

  (2)兴趣与爱好

  兴趣与爱好是人们积极认识c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需要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表现具有选择性c从众性c情感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个体之间在兴趣与爱好的指向性c广博性c集中性和持久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兴趣与爱好是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层次兴趣是爱好的基础指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仅限于在认识层次上具有关注的倾向如球迷对球赛的狂热c戏迷对名角的痴迷都是仅限于观看和欣赏属于兴趣的范畴爱好则是在兴趣基础上的深化指不仅在认识层次上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兴趣而且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如棋迷不仅喜欢观棋而且积极参加角逐;票友不仅喜欢听戏而且积极参与演出则属于爱好的范畴

  兴趣与爱好也是促使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动力如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以兴趣点为主要内容的主題俱乐部;而兴趣爱好相同也是许多人选择朋友的重要标准

  (3)理想与信念

  理想与信念是个性心理倾向中的高级表现形式对需要与动机c兴趣与爱好有一定制约作用

  理想是指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c指向未來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积极的想像理想是一种有根据的c合理的想像是人们对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的实现需要借助社会交往离开社会交往活动理想就会变成一棵沒有根的大树很快就会枯萎而共同的理想也会促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

  信念是人们对一种思想c观念确信无疑的看法是人们意识的核心部分信念是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c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是激励人们活动的精神支柱它的形成包含着个体对一种思想c观念或理论的深刻认识包含着对其描绘的前景充满深切的情感共鸣还包含着为实践这一理论自觉自愿的意志行动因此可以说信念是认识c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信念还是群体活动的心理前提是激励人们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的精神支柱共同的信念是把群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是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共同的信念才能统一人们的意志统一人们的行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工作为捍卫共同的信念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个体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是个性差异的重要标志其基本成分包括能力c气质和性格

  (1)能力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它包括智力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指从事认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c注意力c想像力c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一般能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组织能力c定向能力c适应能力c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从事绘画工作所需的色彩鉴别能力从事音乐工作所需要的音乐节奏感等要保证成功完成某项活动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能力在社会活动当中人与人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能力既受遗传素质的制约也受个体生活实践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生活实践经历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个体在能力上的差异使得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不善于交际但是个人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的智力是无关的因为智商高的人不见得比智商低的人有人缘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是人的一般能力而非智力和特殊能力

  (2)气质气质是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c强度c灵活性方面的稳定和动力性心理特征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脾气c秉性或性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脾气暴躁c易于激动;有人性情温顺c情绪稳定;有人活泼好动c伶俐敏捷;有人行为稳定c反应迟缓这些特征都是个性中的气质特征

  心理学家通常将人群划分为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并对各种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描述

  多血质:活泼好动乐观大方反应敏捷喜交际注意力易转移情绪c兴趣多变缺少持久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偏外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应着重发扬其热情活泼c机智灵活的长处;尽量避免自由散漫c见异思迁等短处

  胆汁质:反应迅速果断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情绪变化剧烈控制力差具外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具有豪放c开朗c果敢c进取的优点;但容易任性c粗暴c清高孤傲

  黏液质:安静少动沉着稳重多思慎行反应缓慢沉默少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持久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内倾性此类气质特征的人优点在于坚定c稳重c踏实c诚恳;不足往往是谨小慎微c因循守旧

  抑郁质:深沉寡言不擅交际孤僻胆小兴趣少不活跃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细致敏感富于幻想温顺柔弱偏内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应发挥其机警c细心c感觉敏锐等优势;注意克服孤僻c自卑c忧郁c多愁善感等弱点

  (3)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构成个性的核心成分反映着个体所特有的人格化的综合性心理特征从结构上看性格具有3个基本要素即作为性格核心成分的处世原则c作为性格实体的对事态度和作为性格表现特征的活动方式3个要素互相联系以固定的搭配方式构成个体独特的性格

  性格按心理机能的优势划分有理智型c情绪型和意志型;按指向性划分有内向型和外向型;按独立性的程度划分有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类型不同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行为均不相同他们对社会交往的体认程度也不相同

  3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每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c体重c形态等)c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c能力c性格c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c自己在所属团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例如自己与他人进行对话时自己意识到(察觉到)自己正在和人谈话同时感觉(体会)他人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并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等等

  从表面上看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c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这完全是在他内心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的他人无法知道但是实质上却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起來的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人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与情感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

  由于自我意识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觉察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c体验与控制所以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交往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自我意识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对于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里就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c令人喜欢的c优越的c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c什么都不如别人c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但柯里又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自己以及他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

  一般來讲个体对自己生理c心理等方面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正确到正确何况正确认识自己c评价自己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动机c需要c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研究表明青年及少年儿童对于积极的道德品质(如诚实c勤奋等)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消极品质(如欺骗c懒惰等)的自我评价则往往低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之间的距离过分悬殊就会使他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己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

  2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情绪体验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自我情绪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主要讲自尊心与自信心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1)自尊心的作用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c不容许他人歧视与侮辱自己这是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绪体验所以自尊心也称为自爱心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任何的批评与表扬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就不会为个人目的而奉承别人也不需要别人奉承自己

  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羞耻心总是和上进心c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羞耻心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c行为上的不足c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他人侮辱而感到愤懑“羞耻之心人皆有之”羞耻心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沒有羞耻心的人亦无所谓自尊心羞耻心对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与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他就无法进步

  怀有自尊心与羞耻心的人总是有争先进c争上游c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他们不甘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纪律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所以说自尊心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有自尊心的人受到表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羞耻心的人受到批评会更加奋发图强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可贵的品质它对于人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2)自信心的作用自信心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工作搞不好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式从而产生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心理影响其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具有自信心的人则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社会交往可见自信心对于社会交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自我控制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c工作及社会交往都具有推动作用由于主观的我要求客观的我符合其期望水平从而推动并促进其思考c记忆c注意c情感等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获得优秀成绩c博得社会赞许及他人的好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自我控制对个体态度的转变具有决定作用个体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客观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但是一个人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由他人或团体强迫命令而完成必须通过自愿也就是把客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转化为主观的我的需要未经这一转化则其态度不能发生转变例如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甚至十全十美则当客观上要求自己改变某种态度时由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距离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过大自己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很难转变其态度另一种情况是即使自己看到社会要求与现实的我之间存有很大差距但自己却把社会要求降至最低水平认为自己只要能够“混过去”就可以那么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态度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当个体真正意识到态度转变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切实地将此落实到行动之上例如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认识到清高的个性使自己不受他人的欢迎他便会通过自我控制逐步改变这种个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类型划分

  (1)如果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气质得分高出其他几种或一种气质得分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气质类型

  (2)如果该类气质得分超过20分为典型型;如果该类型得分在10~20分则为一般型

  (3)两种气质类型得分接近其差异低于3分而且又高于其他两种4分以上则可定为这两种气质的双混合型

  (4)三种气质得分差异低于3分又均高于第四种4分以上则为3种气质的多混合型如“多血一胆汁一黏液质混合型”或“黏液一多血一抑郁质混合型”

  (5)如果4种气质得分差异均低于3分则为完全混合型又称中间型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

  3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赞同把态度的构成分为3个部分即认识c情感和行为倾向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心的心理活动是由知c情c行3部分组成是个体以认知的c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预先倾向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c理解c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带有个体的评判c赞成和反对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c喜欢和厌烦c同情和嘲讽等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个体做出行为前的内心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态度來判断个体的行为

  人的态度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后态度又会反过來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这里既包括自己应在社会交往中保持适当的态度又包括通过别人的态度來预测其行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态度比通过别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要容易一些比如一般人在会见客户时都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暂时放在一边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根据接触对象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进而做出相应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测行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简单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有以下几个因素:态度的具体性c态度的成分c态度的强度c态度的通达性c人格变理

  因此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列因素:

  (1)态度方面的因素:态度各成分是否一致――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一致时预测率高;态度的特殊性;态度來自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來自直接经验的态度更能够预测行为;态度的强度和清晰度

  (2)行为方面的因素:是单一行为还是多重行为单一行为与态度的关联度更强些;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态度与行为间隔时间越短预测力越好;情境压力如何情境压力较小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准确率会高些

  (3)主体方面的因素: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越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的态度越能预测行为;个人自身的人格因素诚实的人不善伪装而阴险狡诈的人则非常善于伪装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态度表露出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