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他人最新章节 >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他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三章 如何理解他人的态度(2)

  一般來说如果掌握了一些原则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服饰语传递的信息來了解他人的性格特征的这些原则如下:

  1喜欢穿简单朴素衣服的人性格比较沉着c稳重为人较真诚和热情这种人在工作c学习和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比较踏实c肯干勤奋好学而且还能够做到客观和理智这种人的缺点是缺乏主体意识软弱且易屈服于别人

  2喜欢穿单一色调衣服的人多是比较正直c刚强的理性思维要优于感性思维

  3喜欢穿淡色衣服的人多比较活泼c健谈且喜欢结交朋友

  4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性格比较稳重显得城府很深不太爱多说话凡事深谋远虑常会有一些意外之举让人捉摸不定

  5喜欢穿式样繁杂c五颜六色c花里胡哨衣服的人多是虚荣心比较强爱表现而又乐于炫耀的人他们任性甚至还有些飞扬跋扈

  6喜欢穿过于华丽的衣服的人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和自我表现欲c金钱欲的人

  7喜欢穿流行时装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沒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他们多情绪不稳定且无法安分守己

  8喜欢根据自己的嗜好选择服装而不跟着流行走的人多是独立性比较强有果断决策力的人

  9喜欢穿同一款式衣服的人性格大多比较直率和爽朗他们有很强的自信爱憎c是非c对错往往都分得很明确他们的优点是做事果断显得非常干脆利落言必信行必果但他们也有缺点那就是清高自傲自我意识比较浓常常自以为是

  10喜欢宽松自然的打扮不讲究剪裁合身c款式入时的人多是内向型的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融不到其他人的生活圈子里他们有时候很孤独也想和别人交往但在与人交往中又总会出现许多的不如意所以到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他们多是沒有朋友可一旦有就会是非常要好的他们的性格中害羞c胆怯的成分比较多不容易接近别人也不易被人接近他们对团体活动一般來说是沒有兴趣的

  11穿着打扮以素雅c实用为原则的人他们多是比较朴实c大方c心地善良c思想单纯而又具有一定的宽容心和忍耐力的人他们为人十分亲切c随和做事脚踏实地从來不会花言巧语地去欺骗和耍弄他人他们的思想单纯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他们具有很好的洞察力总是能把握住事情的实质从而做出最妥善的决定和方案

  以上就是根据服饰语判断他人性格特征的一些原则当然这些原则也不是万能的要想在初次见面时就根据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判断出他的性格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3身体语言识人

  在交往中身体语言也能泄露对方的内心信息

  1手部动作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通过别人手部的活动也能观察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比如谈生意时在我们说明了來意和观点后如果对方不置可否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应允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他的手部的细小动作

  以下这些是表示肯定的手部动作:手部放松手掌张开;将手摊放在桌子上清除桌子上的障碍物;抚摸下巴

  而如果他的内心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虽然表面上他似乎也会装出感兴趣的神色但是手部动作仍会泄露其秘密这些否定动作有:打开抽屉又关上好像在找东西;在身体前面紧握双拳;两手放在大腿上张开手时拇指相向;两手交叉按在头部后面或手指按在额头正中央;两手撑住下巴用手指连续敲桌子;手向着你屈指数数;交谈时不断地把玩桌上的东西或将它重新放置

  除以上这些动作之外还有一些动作能透露其真实的内心信息如:当一个人用手摸后颈时往往是出现了恼恨或懊悔等负性情绪

  2足部动作

  除了手部动作以外足部动作也能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信息

  当一个人两只脚踝相互交叠那么他可能是在克制自己人在紧张c焦虑的时候往往会这样

  当一个人架起双腿说明他在对方面前有优势;相反如果并拢双腿说明他在对方面前处于劣势在人多的场合谁架着双腿可能谁就是头

  3走路姿势

  走路的姿势和幅度也会折射一个人内心当一个人两手插在口袋中c拖着脚步c很少抬头注意自己往何处走的时候他可能正是心情沮丧的时候而另一个人抱着双臂c迈着八字步缓慢行走的时候则说明他正处在一种悠闲的状态中

  身体语言在特定场合下是有专门含意的某种姿态是能够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心感受的例如:來回搓手表示不安c拘束和窘困;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或真诚与公开;双手叉腰表示挑衅;双手交叉胸前表示防卫;笔直僵硬地坐着表示紧张;坐在椅子边缘上表示恭维;坐在椅子上交叉双腿另一只脚不住地轻轻踢荡表示漫不经心或厌倦;咬嘴唇或抽烟表示争取时间思考或暂时不愿讲话等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姿势忌讳:站起來自我介绍时摇头晃脑全身乱动;斜靠椅背打哈欠c伸懒腰;跷着二郎腿并将跷起的脚尖冲着他人;用手指敲叩桌面如入无人之境;踮起脚尖颠动小腿肚;当众用手挖耳孔c鼻孔c剪指甲c照镜子c梳头c搽口红;将两手搂在头后在沙发上四仰八叉;讲话时嘴中吃着零食或边讲边抽烟;双臂交叉乜斜着眼睛看人;与人交谈时抬臂反复看手表

  这些身体动作被视为不友好的表现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就可能使我们同他人的交往以失败告终

  2抓住非言语线索识别他人的谎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谎言的身影或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周围的人说谎的原因也有多种有的人是出于习惯有的人则是迫不得已这一悲哀的事实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題:我们如何知道别人在撒谎答案的一部分与非言语线索有关当人们撒谎时他们的面部表情c身体姿势和动作以及说话的某些非言语方面等都有微妙的变化让我们看看我们所能具有的识破别人谎言的能力吧

  3识别谎言的5种非言语线索

  有心理学家指出识别他人谎言的一个有效线索是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这种反应在一个人的情绪被真实唤起之后快速出现而且很难抑制因此它们能揭示人的真实感受和情绪比如当我们问一个人是否喜欢某样东西在他反应时密切地关注他的脸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表情(比如皱眉)之后紧跟着另一个表情(比如微笑)这就是他撒谎的信号――他正在表达一种观点或反应而实际上他的真实观点是另外一个

  揭穿谎言的第二种非言语线索是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即在不同的基本通道之间的非言语线索不一致的情况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说谎的人很难同时控制所有的通道比如他说谎时可能控制好了面部表情但却不能同时控制好他的眼睛

  第三种非言语线索涉及说话的非言语方面当人们说谎时说话的音调经常升高并且更加犹豫还会有很多错误如果我们在别人说话时看到了这些变化说明他在撒谎

  第四谎言经常被目光接触的某些特征所揭示撒谎的人会比说实话的人更频繁地眨眼瞳孔也会更大他们与人目光接触水平较低或较高因为他们企图通过直视别人的眼睛获得诚实的假象

  最后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他们可能比平时笑得更多或表现超常过分的悲伤一个基本的例子是某些人对我们提的要求说“不”之后表现过分的歉意这正是预示着他们说“不”的理由可能是假的

  我们平时只要留心观察并注意积累经验就可以判断出别人是否在说谎或者只是企图对我们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识别谎言的成功不是绝对的有些人是熟练的说谎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注意以上所说的线索他们的蒙蔽将变得更加困难

  3认知因素影响我们识别谎言的效果

  以上的论述似乎表明我们对谎言的侦察越努力结果就越成功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原因是:当别人企图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仔细关注他们的话语或者只能关注他们的非言语线?索――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同时关注两者而且我们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仔细关注他们的话语――仔细地听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实际上揭示谎言的线索大都是非言语的所以自相矛盾的是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效果越差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就各种话題(比如死刑c移民限制的问題)发表真实看法或者撒谎――表达相反的观点把这些陈述录像然后放给实验中的另一部分被试者看要求他们判断录像中的人是否在撒谎为了操纵判断者识别谎言的动机一半(高卷入组)被告知过后要接受有关录像信息的提问并且被告知问題回答的情况将代表他们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水平;另一半(低卷入组)被告知过后要回答的问題与录像内容无关并且不告诉他们回答问題的成功是对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测量

  结果低卷入组的判断者比高卷入组的判断者更准确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一结果是因为高卷入组的被试集中注意于录像中人物的谈话内容而低卷入组的被试更多地注意到了非言语线索

  无论其确切的机制如何这个实验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像许多其他工作一样识别谎言时过分的努力有时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谎言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识破吗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撒谎时我们若能识别此人必须是与我们属于同一文化吗美国心理学家邦德的研究表明我们确实能发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撒谎在他的研究中邦德让具有不同文化(美国c约旦c印度)的人观看与自己具有相同和不同文化的人的录像这些人有的在说谎有的人说的是实话被试识别同一文化的人的谎言比不同文化的人的谎言更准确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人的谎言被识别的准确性也高于随机的猜测这样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口头语言非言语线索的语言不需要翻译

  2归因理论:理解他人行为的基本心理学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知道别人行为的真正原因或者知道得不够充分但我们对于别人的行为却往往有着探究其原因的兴趣为什么有的人受人欢迎而有的人却让人讨厌为什么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说谎诸如此类社会心理学家凯利说:“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终生都利用归因理论而自己却沒有察觉”其实何止社会心理学家如此普通大众也无不这样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c判断或解释的过程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根据对他人行为中表现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推测其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就是归因的过程归因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对行为意义的估计与态度以及对行为成败的预见与控制如一个熟悉的人突然向你大献殷勤你会感到奇怪猜测他的动机;一个陌生人敲开你的家门你会感到吃惊猜测他的意图通过归因可以主观地找到对他人行为的合理解释

  归因是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一种普遍的需要通过归因人们可以判断与自己相处的其他人与自己的利害关系c判断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带來的奖惩后果以提高自己对事件的预见性和控制力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要想很好地利用归因理论为自己服务首先必须了解一些有关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关归因的基本原则:

  1扩大原则

  根据这种原则一个人行为的结果愈是不利于他自己或其行为表现违反了社会认可的规范愈容易对行为者的行为作内因的归属

  比如尊敬长辈是我们社会认可的规范一个年轻人对长辈很有礼貌见面打招呼做长辈的可能不会因此而认为这个年轻人内心就真正尊敬他若长辈染病住院年轻人仍不辞辛苦送饭c送药长途跋涉去看望像这种要花费个人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常可归为内因即这人确是尊重和关心长辈

  在某个社会情境里表现出与大多数人都一样的行为称为合角色行为这是社会认可的行为当一个人表现出合角色行为时通常是外在因素的影响违反社会规范和角色期望的行为称为不合角色行为不合角色行为常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责难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行为能够提供较多关于个人意愿及个人本质的情况因而可作内在归因比如一个人贪赃枉法损公肥私就是不合角色行为我们通常会认为是他利欲熏心c自私自利的结果(内在归因)

  2折扣原则

  凯利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殊结果的作用时假如有其他可能的原因也存在的话这种作用常会被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可能原因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将行为归为某一特殊的原因时常不能太自信

  例如一位下级对上级非常尊重处处表现得周到妥帖我们可以将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真的爱戴他的上级更可能的是我们会将这项原因打折扣并把这些行为部分地归之于下级对上级的奉迎意在为自己谋利当然若这位上级不再在其位而下级还能一如既往地对待他则“自私”不再是一个可能的原因沒必要因此而对“爱戴”这一原因打折扣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各一半的被试分别说服两个人献血给红十字会这两个人实际上是由一个人扮演的他在两组被试面前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此“两人”都答应献血了但被试者认为那个学生所以答应献血是被他们说服的缘故(外归因)而那位教授却是主动献血的(内归因)

  这表明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高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3非共同效果原则

  假如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经几种不同途径追求个人的目标而且知道他选择了其中一条途径我们可以比较被他选上与沒被他选上二者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推断他如此行为或做此决定的原因当然两者的共同效果不会是行为的原因而二者不共有的效果才是行为的原因

  例如某人毕业分配时有两家单位要他他选择了单位而放弃了单位为什么可以从c的共同点和非共同点找到解释两家单位在同一地方效益都不错两处都沒有熟人这些不会是他选弃的原因再看看二者的不同:一家是科研单位一家是生产企业那么这可能是他选弃的原因了

  4利害关系原则

  当行为者的行为影响了观察者本身这行为就与观察者有了利害关系便会影响观察者对该行为的归因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行为有害于或有利于观察者时比不产生任何利害结果时观察者更倾向于对行为作内在归属

  琼斯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真被试中安排一个假被试这个假被试是小组中唯一的失败者在一种情况下假被试的失败导致全小组的人都得不到奖金;在另一种情况下其失败只使自己得不到奖金而不影响其他人的所得尽管假被试在两种情况下的工作成绩完全相同但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者给予假被试者以较多不好的评价如认为他不可靠c能力差等

  生活中这种归因也很常见一个人走路时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两人因此吵了起來你可能过去劝阻:天黑路窄在所难免小事一桩(外归因);若那人踩的是你的脚你可能会说上一声“怎么搞的”c“这么鲁莽”(内归因)

  5共变原则

  有人认为上述4条原则都是单线索归因原则(指在一次观察的情况下人们进行行为归因的依据)而把共变原则看成是多线索归因原则(即在多次观察情况下的归因原则)共变原则在凯利的归因理论中有比较清晰的阐述凯利将行为线索分为3个方面:区别性致性贯性再通过3类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推测行为的原因

  他所说的区别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对象而异若因对象而异则区别性高反之则低;一致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人相比是否特殊c是否与众不同相同则一致性高不同则一致性低;一贯性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时因地而异若不随时c随地而异(总是如此或始终如此)则一贯性高反之则低

  根据凯利的观点导致行为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3个方面因此与行为原因相联系的3种信息的组合也只可能是3种其他形式的组合是沒有意义的不能说明行为的真实原因这3种组合是:1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因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本身2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因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所指对象的身上3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如此因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发生时的环境上

  但是由于归因理论和归因原则都是对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进行理性推断的结果而归因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实践中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难免会导致归因偏差归因偏差可以表现为归因者对不同行为者的行为归因的不一致也可以表现为不同归因者对同一行为者的行为归因的不一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性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

  2指由于认知方式上的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常见于对性别c种族的偏见和心理倾向的不同所造成的归因偏差如将男性完成某项任务归因于能力强将女性完成这项任务归因于运气好;对合乎角色行为的行为易做出符合扩大律的归因对不合乎角色行为的行为则做出符合折扣律的归因;对高成就者易做出意向性归因对低成就者易做出情景性归因

  2动机性偏见导致的归因偏差

  指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而导致的归因偏差又称为防御性归因偏差防御性归因是建立在维护自尊心的基础之上的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在因素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把失败归因于条件差c难度大等外在因素有助于保护人们的自尊心从而在心理上减少挫折感由此可见防御性归因很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偏差

  3行为理解差异导致的归因偏差

  指交往主体和交往客体间对交往主体的行为理解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归因偏差由于交往主体词不达意和行为不准确或交往客体理解上的偏差会导致交往主客体之间对交往主体行为目的的理解差异进而造成交往客体对交往主体行为目的的归因偏差如一个女青年路遇一个男青年时礼貌性地朝他报以微笑而对方将这一反应性行为误认为是目的性行为就会错误地认为女青年对其有好感

  4归因主体不同导致的归因偏差

  在社会交往中交往双方在对自己的或对方的行为进行归因时由于归因主体的不同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表现为行为者自己归因往往突出环境作用倾向于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对其归因往往强调行为者的素质作用倾向于意向归因究其原因可能与双方视角的差异有关行为者眼睛向外强调其行为是环境约束下的适应行为故倾向于从外部找原因;观察者则把行为者作为注意的焦点较少重视行为者所处的环境故倾向于从内部找原因如某青年因打群架被拘留当向其问及为何这样做时他强调朋友找他帮忙他不得不去而别人却认为他心理素质不稳定意气用事

  因此要想利用归因理论理解他人行为就应该尽量避免归因偏差的影响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c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沒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参加面试或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那么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在和比较陌生的人交往时他给我们的早期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

  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研究者让有的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來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通常难以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表现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

  例如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最清晰难忘的是初次相逢的情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景站的姿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甚至窘态和可笑的样子都记得清清楚楚终生难忘

  在祝贺老王晋升副总经理的晚宴上董事长说:“5年前你穿着一件棕色西装左手插在裤袋里站在我的办公室里当时你是第18个求职者你第一句话说:‘我知道你需要一个能把各种文件处理得稳稳当当的助手我行’你那一双自信的眼睛使我入迷当时我就惊叹我要的助手就是他來为我的判断和你的才能干杯”

  第一印象通常包括谈吐c相貌c服饰c举止c神态对于感知者來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c深刻一样随着后來接触的增加各种基本相同的信息的刺激也往往盖不住初次印象的鲜明性所以第一次印象的客观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并在以后交往中起了“心理定式”作用如果给人的第一次印象是呆板c虚伪c不热情的对方就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尽管你尚有许多优点也不会被人接受;而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风趣c直率c热情尽管你身上尚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捕捉的印象帮你掩饰短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第一印象识人呢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在公众场合总趋近衣着整洁c仪表大方的人对衣着略优于自己的人会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任何人在社交场合都不愿意同衣着邋遢的人坐在一起约会时穿上一件入时的衣服也会引起恋人格外的爱慕衣冠不整皮鞋带泥领带歪斜绝不会是一个出色的人才另外一个人有沒有才气最容易从讲话中表现出來有才气的人一张嘴那准确的语义c逻辑的力量c丰富有趣的内容立即会吸引对方相反吐字模糊c夸夸其谈c内容平庸都对人产生不了吸引力

  我们既然了解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以下5点我们必须牢记

  1显露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才干c能力c个人修养c文化水平c健康状况c相貌等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一个人要是走路时步伐坚定与人交谈时谈吐得体说话双目有神c目光正视对方c善于运用眼神交流就会给人以自信c可靠c积极向上的感觉

  2微笑待人不卑不亢

  第一次见面热情地握手c微笑c点头问好都是人们把友好的情意传给对方的途径在社会生活中微笑已成为典型的人性特征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但与别人第一次见面笑要有度不停地笑有失庄重;言行举止也要注意交际的场合过度的亲昵举动难免有轻浮油滑之嫌;尤其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朋友不应表露巴结讨好的意思趋炎附势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当事人的蔑视连在场的其他人也会瞧不起你的

  3仪表举止得体

  脱俗的仪表c高雅的举止c和蔼可亲的表情等是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部分在一个新环境里别人对你还不完全了解过分随便有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当然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轻浮浅薄的印象

  4言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不乱用词语;别人讲话时要专心地听对方谈话态度谦虚不随便打断;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身体语言和话语给对方以必要的反馈;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以免给人留下恶劣印象

  5讲信用守时间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时间愈來愈重视往往把不守时和不守信用联系在一起若你第一次与人见面就迟到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最好避免

  因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第一印象它会给人的认识活动造成强烈的影响有时甚至决定着双方是否要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一个人给人们留下正面的c良好的印象人们会希望和他继续交往下去进一步增进关系;而如果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负面的c不好的那么人们就会拒绝和他继续交往使关系中断当问及人们原因时当事人似乎也只能用“喜欢”或者“不喜欢”來解释首因效应之所以会起这么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当人们只获得了关于某人的少量信息时会力图对此人的其他特征进行推测和判断以期形成一个一致的印象而在以后的交往中人们也会倾向于把此人的行为用最初形成的印象來解释

  与首因对应的就是近因它是指最近的印象它也会给人的认识活动造成强烈的影响可能有人会想当首因和近因相矛盾时是首因效应唱主角还是近因效应更胜一筹呢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突出;而当两种信息间断出现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

  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案例: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

  有一天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弥子瑕顿时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太远怎么能尽快赶回去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是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來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沒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另外一件事情是:某日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透的蜜桃咬了一大口感觉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身边的卫灵公对他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高兴地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表明你爱我呀”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时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灵公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灵公则不一样他在弥子瑕年轻美貌时宠爱他迁就他到了他年老色衰时则忘掉他过去的好处只把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这是一个典型的“近因效应”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人最近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或者两个好朋友为一点意见甚至误会而翻脸c断交;常年來往亲密得像一家人的两个家庭却为一件小事闹矛盾甚至大动干戈从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來”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受“近因效应”影响发生了这类事后往往一方埋怨另一方“全然不念当初恩义”另一方又责怪这方“昧了良心”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恰恰相反“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利用“首因效应”在初次见面时力争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为今后的继续交往打下基础

  我们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要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偏激之处不要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舍c下结论所谓“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