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家有小儿—初尝言孝道
2c家有小儿—初尝言孝道
临近母亲节,以此文章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母亲,在此,先预祝我的母亲节日快乐。
什么是孝道?在我们学习的《论语》中,反复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以论语为参考,说一说我眼中的孝道。
“其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两句话,在《论语》《学而》开篇中就有提到,可见孝弟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它是儒家学问的基本,那么什么是孝弟?通过这两句话,我认为,孝c弟是人之天性,孝是做儿女者,上对父母的一种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天性至爱的升华,继往开来,是贯穿上下的。接着就是弟,弟是指对于兄弟姐妹,甚至于社会人群的友爱,是为学的横向中心。孝弟,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基础。
那么人为什么要孝弟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灵性c感情,而孝与弟则是人们性情中最亲切的爱之表现,一个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如果连这样的感情都没有,那就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
那孝弟在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呢?《学而》篇中写道“入则孝,出则弟”,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一句话就是说,在长辈面前,做到孝,但是到了出去处世,对于社会人群的时候呢,就要做到弟,也就是友爱,要把孝弟的精神延伸到社会上。
那么,回到今天的主题,今天的主题是初尝言孝道,让我们回到关于孝的问题上来。
上面也说过了,孝是天性,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孝呢?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写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现在讲的孝道,都是只知道要供养父母,不知道人生不是单纯只是为了生活,如果只是为了生活,那和狗c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尽孝,主要有个“敬”字,敬也是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人性的美德。如果缺乏了这种精神,不能使人自在安乐,那就根本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了。
我们到现在为止,讲的都是一些在兄弟姐妹c父母面前的孝弟,接下来就讲讲什么是大孝。
在《论语》《为政》中有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一句话,粗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道理能够使这句话放在《为政》篇中,但是如果再加以体会,就能够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也就是从政的官员,他来问什么是孝,于是孔子认为说教的机会来了,就告诉他说,孝道不难,只要不违背事理,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就对了。这说了不是等于没说!谁不知道这样就是孝呢?可是,不然!须知儒者论孝,认为凡是从政的官员,要以孝顺父母的心,来对待天下所有的百姓,大孝于天下才对。换言之,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官员,所以孔子答复的意思是,只要你视天下人为父母,不违背天下人的心志,便是大孝。
那么,说了那么多关于孝的概念,可是真正在生活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说,父母做错了一件事,或是已经做错,或是有做错事情的苗头,那么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就根据《论语》,来说一说这些问题。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有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一句话是说,我们孝敬父母,是当然的事情,但如果发现父母做的事情有错,你就要去劝谏他,如果不去劝谏他,你就是不仁。所以发现父母所做的事情有错的时候,应该好好的,婉转的,不断的劝谏他,如果父母实在不肯听从的话,就只好尊敬他,不违背他的意思,虽然自己受劳受苦,也只好受之而无怨,宁可任冤到底。如果事先不去劝谏,或者任劳而有怨恨之意,那就要不得,也就是不仁了。
还有,在发现父母有可能做错的动机时,就要找机会去劝谏才对,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劝谏的情况了。
那么,仁者对于孝道是怎么样用心的呢?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有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自己呢,绝对不敢远游不归,万一非远游不可,也有一个方向和目的,绝对不会为了享受到外国去,而把父母扔在国内的。如果那样做了,你临死的时候也会后悔莫及的。
仁者对于孝道的用心可不止于此,比起这来,更要注重父母的健康,于是孔子便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说,一个为人子女的人,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寿,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一方面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更要小心c谨慎的照顾父母的身体,生怕照顾不当,而导致父母生病。
那么,父母去世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在《论语》中有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把这一句话理解为父母去世三年了,还能像当初父母在世那样,不改变父母的做法路线,这就是孝。是有问题的,如果父母生前的做法路线当中有一些是错误的呢?也要保持三年不变吗?
父子之间,多少有些距离,甚至带点虚假。比如说:我爸爸找我聊天的时候,其实心里并不愿意跟他聊天,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所以还是会心不在焉的说上几句。所以说,当这个人的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他在父母面前的行为和心志,肯定会比在外面好的多。但是,当他离开父母,甚至是父母去世之后,如果他的行为心志还能像父母在世时那样,维持3年之久,他仍然不改父母在世时的真诚的行为和心志,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的上是孝子了。这样理解才是对的。
结合论语,现在在我眼中的孝,不是像以前那样短浅,虽然现在还做不到这些,但是我相信,如果真的付出十足的努力,应该还是能够做到一些,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不懂事,会跟父母顶嘴,稍微提醒我一下就跟父母吵起来,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就去努力吧!
最后,预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2017/5/12
沈嘉炜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临近母亲节,以此文章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母亲,在此,先预祝我的母亲节日快乐。
什么是孝道?在我们学习的《论语》中,反复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以论语为参考,说一说我眼中的孝道。
“其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两句话,在《论语》《学而》开篇中就有提到,可见孝弟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它是儒家学问的基本,那么什么是孝弟?通过这两句话,我认为,孝c弟是人之天性,孝是做儿女者,上对父母的一种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天性至爱的升华,继往开来,是贯穿上下的。接着就是弟,弟是指对于兄弟姐妹,甚至于社会人群的友爱,是为学的横向中心。孝弟,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基础。
那么人为什么要孝弟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灵性c感情,而孝与弟则是人们性情中最亲切的爱之表现,一个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如果连这样的感情都没有,那就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
那孝弟在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呢?《学而》篇中写道“入则孝,出则弟”,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一句话就是说,在长辈面前,做到孝,但是到了出去处世,对于社会人群的时候呢,就要做到弟,也就是友爱,要把孝弟的精神延伸到社会上。
那么,回到今天的主题,今天的主题是初尝言孝道,让我们回到关于孝的问题上来。
上面也说过了,孝是天性,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孝呢?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写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现在讲的孝道,都是只知道要供养父母,不知道人生不是单纯只是为了生活,如果只是为了生活,那和狗c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尽孝,主要有个“敬”字,敬也是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人性的美德。如果缺乏了这种精神,不能使人自在安乐,那就根本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了。
我们到现在为止,讲的都是一些在兄弟姐妹c父母面前的孝弟,接下来就讲讲什么是大孝。
在《论语》《为政》中有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一句话,粗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道理能够使这句话放在《为政》篇中,但是如果再加以体会,就能够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也就是从政的官员,他来问什么是孝,于是孔子认为说教的机会来了,就告诉他说,孝道不难,只要不违背事理,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就对了。这说了不是等于没说!谁不知道这样就是孝呢?可是,不然!须知儒者论孝,认为凡是从政的官员,要以孝顺父母的心,来对待天下所有的百姓,大孝于天下才对。换言之,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官员,所以孔子答复的意思是,只要你视天下人为父母,不违背天下人的心志,便是大孝。
那么,说了那么多关于孝的概念,可是真正在生活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说,父母做错了一件事,或是已经做错,或是有做错事情的苗头,那么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就根据《论语》,来说一说这些问题。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有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一句话是说,我们孝敬父母,是当然的事情,但如果发现父母做的事情有错,你就要去劝谏他,如果不去劝谏他,你就是不仁。所以发现父母所做的事情有错的时候,应该好好的,婉转的,不断的劝谏他,如果父母实在不肯听从的话,就只好尊敬他,不违背他的意思,虽然自己受劳受苦,也只好受之而无怨,宁可任冤到底。如果事先不去劝谏,或者任劳而有怨恨之意,那就要不得,也就是不仁了。
还有,在发现父母有可能做错的动机时,就要找机会去劝谏才对,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劝谏的情况了。
那么,仁者对于孝道是怎么样用心的呢?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有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自己呢,绝对不敢远游不归,万一非远游不可,也有一个方向和目的,绝对不会为了享受到外国去,而把父母扔在国内的。如果那样做了,你临死的时候也会后悔莫及的。
仁者对于孝道的用心可不止于此,比起这来,更要注重父母的健康,于是孔子便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说,一个为人子女的人,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寿,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一方面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更要小心c谨慎的照顾父母的身体,生怕照顾不当,而导致父母生病。
那么,父母去世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在《论语》中有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把这一句话理解为父母去世三年了,还能像当初父母在世那样,不改变父母的做法路线,这就是孝。是有问题的,如果父母生前的做法路线当中有一些是错误的呢?也要保持三年不变吗?
父子之间,多少有些距离,甚至带点虚假。比如说:我爸爸找我聊天的时候,其实心里并不愿意跟他聊天,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所以还是会心不在焉的说上几句。所以说,当这个人的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他在父母面前的行为和心志,肯定会比在外面好的多。但是,当他离开父母,甚至是父母去世之后,如果他的行为心志还能像父母在世时那样,维持3年之久,他仍然不改父母在世时的真诚的行为和心志,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的上是孝子了。这样理解才是对的。
结合论语,现在在我眼中的孝,不是像以前那样短浅,虽然现在还做不到这些,但是我相信,如果真的付出十足的努力,应该还是能够做到一些,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不懂事,会跟父母顶嘴,稍微提醒我一下就跟父母吵起来,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就去努力吧!
最后,预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2017/5/12
沈嘉炜
(本章完)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