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三十一章 以中国为中心
杨屾这位被陈鸣极高评价的老先生此刻并没有在南京,也没有在气候湿润的南方,而是正在山西。
今年已经八十有八,年近九旬的老爷子受到陈鸣如此高评价后,可以说得上是名利双收,就是连家族后人的未来也有了保障,完全可以真的休憩了。只是他没有这么做,精力旺盛的杨屾还在为山陕的封山育林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的杨屾从来没有想过大青果药丸,毕竟他在记事的时候,满清初期的危机就都已经给康麻子解决的差不多了,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就徘徊在陕西的杨屾看到的都是大青果蒸蒸日上的一面。所以当复汉军起兵的消息传到陕西,杨屾莞尔一笑,就以为陈家只是一班狂徒,在这盛世之间起兵造反,岂不是自取坟墓?别看现在他们攻城略地甚是兴旺,却旋兴旋灭,不成大器。
可现实却总狠狠地抽打杨屾的脸,一次次的战斗,大青果一场场的失败。陈鸣从江南回师湖广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满清却未能抓住这时机,一举拔掉南京,最终使得南天地陷,而这只用了短短三四年。消息传到兴平桑家镇养素园的时候,杨屾就知道,自己大谬特缪,这大青果危矣了。
即便天下南北朝对立,老巢就在豫西南的复汉军也占尽了地势的便宜。绝对是一副再兴汉室的北伐局面,一如当年的明太祖。满清就算是立足于北方也拖不太长远。结果大青果药丸的功效比杨屾自己预料的都要快,复汉军多出了一种叫火龙弹的武器,让满清仗之固守城垣的法宝战壕沟,摇身一变成了埋人的大号棺材。
短短两年里,复汉军追亡逐北,尽取直隶之地。
当复汉军的人马从山西杀入关中的时候,杨屾就写信给自己的学生们,抵抗什么的都趁早收起来吧。螳臂挡车,自寻死路。而且满清说到底他也是异族王朝。
杨屾在兴平桑家镇养素园内设馆教学几十年,先后从学弟子达数百人,遍布整个关中地方,那就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啊。虽然这年月里能跟着杨屾学农的,并没几个是真正的大户出身的子弟,但多少也是地主阶级了。即使他们各自的实力相当弱小,但他们的配合也给复汉军有效的建立起地方秩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杨屾如果再年轻二十岁,陈鸣也敢大用他,但现在他真的太老了,快九十了,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垂垂老朽了。这年岁就算在21世纪也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眼下这封山育林工程杨屾只是挂着‘顾问’的头衔,真正办事的是他的徒子徒孙们。
所谓‘农林不分家’么。杨屾在桑蚕农事上大有学问,对于树艺c畜牧也不陌生,有着很深的研究与实践。他更考虑到关中园圃久废,树艺失法,心存追仿素封之意。建立“养素园”,作为教学c树艺c园圃和畜牧的研究和实践基地。养素园大约在雍正六至八年间建立。园周围栽种桑树和用材树木,园内间套种各种果树c蔬菜和药材;园中央凿一口大井,安装有水车,供抗旱浇园之用。园内盖有房舍,设学馆,藏图书,储学育才。这里也是杨屾从事农事研究试验和学术著述的场所。
陈汉现在在农业上的调整不大,主要是山陕的封山育林,还有来日的防风治沙。这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草原上已经开始种苜蓿,还有青贮饲料,这些都是杨门子弟大显身手的时候。反正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农事上头是难有人越过杨门的了。
手中捏着最新一期送到的《中原日报》,临汾【平阳府城】城南一处安静的小院中,杨屾的脸色沉凝着。
面前坐的是杨屾的大孙子杨思成,读书不成,半道转学,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农学上的道道说不上专精,比起杨屾的得意弟子们来是差得远了。但杨思成却是杨屾后代中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杨屾不差钱,不然他凭什么建‘养素园’哪?而且他自身也是读书人,儒家就这点牛逼,发展到明清的时候,已经把整个中国的所有‘文字’都兼并到自我当中了。
杨屾是农学家,但他在成为农学家之前还是一个读书人;他在成为农学家之后也还是读书人。杨屾师从李颙,后者的名号陈鸣是第一次听说,但这个李颙是与孙奇逢c黄宗羲并称“三大儒”,不仕清么【那咋不去死呢?】,后半生主讲关中学院。杨屾颇得其师理学心传,尤其是李颙重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对他深有影响。后来杨屾以农学家成名,但对于他自身来说,农是要附在儒之上的。
杨家子弟都是学文走科考之路,但应该说是没那个天分和运气吧,杨屾子孙后代数十人,在大青果药丸之前,只出了一个举人仨秀才。然而这并没有让杨家子弟灰心丧气,而是继续一门心思的埋首四书五经,对于杨屾的那一身农学本事,只是视为杂学。
杨思成也是在科举无路之下,才跟着祖父学了十几年,为的是在杨屾走了后能继承养素园。当然,现在杨家的‘家风’已经改了,年轻一辈全都钻在农学里不出来。四书五经已经废了,那么被新朝十分重视的‘农学’与杨屾这几十年里积累下的无数资料,就成为了他们踏入官场最好的‘敲门砖’。
不过现在紧张的看着自家老爷子的杨思成可不是因为官场上的什么事儿而让杨屾烦心的。让杨屾烦心的是这报纸上的消息,新朝竟然下了法令——禁止非金属货币类金银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是说从今天以后,那银元宝金裸子之类的东西就不再是‘钱’了。
“祖父,这新朝说的也挺明白的。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杨思成看着手里的报纸,念着:“货币从商笔下文学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在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各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差价之间套利,以及在某些贸易往来中,尤其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罗东尼把除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都说的很可悲,但这话还真的有几分道理。
全世界的白银流向中国,中国二百多年的利益顺差还只是海路畅通后的局面,在欧洲人大航海开启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就是逆差的吗?
想想丝绸之路,想想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怪物,一直以来,一直以来都在吞噬者全世界的金银。
中国就是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未完待续。)
今年已经八十有八,年近九旬的老爷子受到陈鸣如此高评价后,可以说得上是名利双收,就是连家族后人的未来也有了保障,完全可以真的休憩了。只是他没有这么做,精力旺盛的杨屾还在为山陕的封山育林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的杨屾从来没有想过大青果药丸,毕竟他在记事的时候,满清初期的危机就都已经给康麻子解决的差不多了,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就徘徊在陕西的杨屾看到的都是大青果蒸蒸日上的一面。所以当复汉军起兵的消息传到陕西,杨屾莞尔一笑,就以为陈家只是一班狂徒,在这盛世之间起兵造反,岂不是自取坟墓?别看现在他们攻城略地甚是兴旺,却旋兴旋灭,不成大器。
可现实却总狠狠地抽打杨屾的脸,一次次的战斗,大青果一场场的失败。陈鸣从江南回师湖广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满清却未能抓住这时机,一举拔掉南京,最终使得南天地陷,而这只用了短短三四年。消息传到兴平桑家镇养素园的时候,杨屾就知道,自己大谬特缪,这大青果危矣了。
即便天下南北朝对立,老巢就在豫西南的复汉军也占尽了地势的便宜。绝对是一副再兴汉室的北伐局面,一如当年的明太祖。满清就算是立足于北方也拖不太长远。结果大青果药丸的功效比杨屾自己预料的都要快,复汉军多出了一种叫火龙弹的武器,让满清仗之固守城垣的法宝战壕沟,摇身一变成了埋人的大号棺材。
短短两年里,复汉军追亡逐北,尽取直隶之地。
当复汉军的人马从山西杀入关中的时候,杨屾就写信给自己的学生们,抵抗什么的都趁早收起来吧。螳臂挡车,自寻死路。而且满清说到底他也是异族王朝。
杨屾在兴平桑家镇养素园内设馆教学几十年,先后从学弟子达数百人,遍布整个关中地方,那就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啊。虽然这年月里能跟着杨屾学农的,并没几个是真正的大户出身的子弟,但多少也是地主阶级了。即使他们各自的实力相当弱小,但他们的配合也给复汉军有效的建立起地方秩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杨屾如果再年轻二十岁,陈鸣也敢大用他,但现在他真的太老了,快九十了,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垂垂老朽了。这年岁就算在21世纪也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眼下这封山育林工程杨屾只是挂着‘顾问’的头衔,真正办事的是他的徒子徒孙们。
所谓‘农林不分家’么。杨屾在桑蚕农事上大有学问,对于树艺c畜牧也不陌生,有着很深的研究与实践。他更考虑到关中园圃久废,树艺失法,心存追仿素封之意。建立“养素园”,作为教学c树艺c园圃和畜牧的研究和实践基地。养素园大约在雍正六至八年间建立。园周围栽种桑树和用材树木,园内间套种各种果树c蔬菜和药材;园中央凿一口大井,安装有水车,供抗旱浇园之用。园内盖有房舍,设学馆,藏图书,储学育才。这里也是杨屾从事农事研究试验和学术著述的场所。
陈汉现在在农业上的调整不大,主要是山陕的封山育林,还有来日的防风治沙。这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草原上已经开始种苜蓿,还有青贮饲料,这些都是杨门子弟大显身手的时候。反正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农事上头是难有人越过杨门的了。
手中捏着最新一期送到的《中原日报》,临汾【平阳府城】城南一处安静的小院中,杨屾的脸色沉凝着。
面前坐的是杨屾的大孙子杨思成,读书不成,半道转学,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农学上的道道说不上专精,比起杨屾的得意弟子们来是差得远了。但杨思成却是杨屾后代中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杨屾不差钱,不然他凭什么建‘养素园’哪?而且他自身也是读书人,儒家就这点牛逼,发展到明清的时候,已经把整个中国的所有‘文字’都兼并到自我当中了。
杨屾是农学家,但他在成为农学家之前还是一个读书人;他在成为农学家之后也还是读书人。杨屾师从李颙,后者的名号陈鸣是第一次听说,但这个李颙是与孙奇逢c黄宗羲并称“三大儒”,不仕清么【那咋不去死呢?】,后半生主讲关中学院。杨屾颇得其师理学心传,尤其是李颙重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对他深有影响。后来杨屾以农学家成名,但对于他自身来说,农是要附在儒之上的。
杨家子弟都是学文走科考之路,但应该说是没那个天分和运气吧,杨屾子孙后代数十人,在大青果药丸之前,只出了一个举人仨秀才。然而这并没有让杨家子弟灰心丧气,而是继续一门心思的埋首四书五经,对于杨屾的那一身农学本事,只是视为杂学。
杨思成也是在科举无路之下,才跟着祖父学了十几年,为的是在杨屾走了后能继承养素园。当然,现在杨家的‘家风’已经改了,年轻一辈全都钻在农学里不出来。四书五经已经废了,那么被新朝十分重视的‘农学’与杨屾这几十年里积累下的无数资料,就成为了他们踏入官场最好的‘敲门砖’。
不过现在紧张的看着自家老爷子的杨思成可不是因为官场上的什么事儿而让杨屾烦心的。让杨屾烦心的是这报纸上的消息,新朝竟然下了法令——禁止非金属货币类金银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是说从今天以后,那银元宝金裸子之类的东西就不再是‘钱’了。
“祖父,这新朝说的也挺明白的。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杨思成看着手里的报纸,念着:“货币从商笔下文学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在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各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差价之间套利,以及在某些贸易往来中,尤其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罗东尼把除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都说的很可悲,但这话还真的有几分道理。
全世界的白银流向中国,中国二百多年的利益顺差还只是海路畅通后的局面,在欧洲人大航海开启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就是逆差的吗?
想想丝绸之路,想想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怪物,一直以来,一直以来都在吞噬者全世界的金银。
中国就是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