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如何看名将
在网络争论中,年轻人最热衷于军事和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最著名的将领,喜欢给他们排座次。其实,每一个名将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把赵云与赵奢来比较,虽然都姓赵,但完全没有可比性。
当然,也有些人喜欢在网上找事干,你要说同时代的人不能比,那就比同时代的。同时代的人,如同是敌对的双方还好,毕竟交手的纪录是客观的。
但如果是自己一方的,没真正交过手,怎么评价?按功绩?你会说他们职务及任务不同。按名气,你会说传说或者历史有误。其实,网络上热衷于军事的人,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没接触过一天军事。
战术与战略家完全不同,有力量与有智慧也不是一个档次。为此,可以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人来作为分析的对象。他们就是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古代名将,历来有“韩白卫霍”之称。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将。准确地说,是四大成是愿意追随李广作战的士卒呢?看到“全军覆没”,我们就会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细节就是:
第一,那些可以证明士卒都愿意追随李广的士卒,要么死了,要么被匈奴抓去做了奴隶。换句话说,所谓李广善待士卒、士卒乐于追随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人证的,全靠司马迁一张嘴。其实就算是一度有人真的愿意追随李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打又打不赢,人又死了。
第二,卫青的能力要远在李广之上,这是司马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司马迁对李广的美化就迅速崩塌、对卫青的诋毁就全盘失败了。
有人解释说,之所以龙城之战卫青获胜而李广失败,是因为匈奴以主力对付李广。这个解释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后来漠北决战的时候,卫青同样在意外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决战,卫青仍然胜利了。你遇到敌人主力就输,人家遇到敌人主力就赢,怎么说也是别人比你强。
当时漠北决战的形势是这样的:卫青分兵,将麾下五部将军中的两部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派出去。二将军合军,离开大队从东道迂回。然后卫青部在本部兵力单薄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遭遇。
战前,汉武帝的作战安排是以霍去病打击匈奴单于,卫青部的实力本来就弱一些。不料匈奴单于亲率大军与卫青决战,敌人比预计要强大得多。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分兵后李广部在战后才赶到,卫青自己的实力又进一步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二。
卫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打垮了匈奴主力。双方决战时,卫青派出五千骑兵出击,并尝试包围敌军,而匈奴出战的兵力逾万,匈奴单于却因为卫青的操作,误判卫青部多于自己。打到最后,匈奴单于率先逃走,并失踪十余日。
随后,卫青追亡逐北,打到了匈奴的赵信城,烧毁了匈奴的粮食储备,然后从容撤回。这一战如果和龙城之战时李广的表现对比,简直就是判若云泥。
在漠北决战这样突然的决战中,奉命迂回包抄的李广,并没有及时赶到。一直到几天之后,经过艰苦战斗凯旋而归的卫青,在安全的大漠以南,看到了带着完整的部队“奉命”等待汇合的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按照正常的公文处理程序,卫青要向汉武帝上报战役过程,因此需要进行作战总结。卫青派遣长史拿着酒饭给李广,通知李广上报总结。但是,李广的幕府迟迟无法完成作战总结。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点:李广并不是单独行军的,与李广同行的右将军赵食其,按照正常程序也是要提交作战总结的。而且,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李广的总结肯定要和赵食其的总结能够对应。这个时候一个重要问题就出现了:李广拿不出总结。
你们俩做了同一张卷子,你竟然拿不出来答卷?这就像出差在外的媳妇查岗,你说和朋友喝酒去了,晚上住在了朋友家,但是你媳妇很聪明,她提前问过你的朋友,然后才来问你:为什么你朋友不知道你在他家?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能怎么办?你只能如实招供,或者同意离婚。李广无法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迟到。然后他说,自己不能再进监狱了,遂自杀。后人因为李广自杀而很同情李广。可是这里仍然没有回答问题:你为什么迟到啊?
司马迁记载的解释说是:“军无导,或失道。”这个“或”在古代有很多意思,有的可以理解为“或者”,有的理解为“有的人”。换句话说,李广“或”没有做出解释。而且这个“军无导”也不对,因为李广在这场战役中的身份是前将军,他本身就掌握着最多的向导。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早就说过:李广治军,“远斥侯”。所以“即使”没有足够的向导,“远斥候”也不至于让李广在明知道单于在前的情况下还是找不到敌人踪迹。
历史记载说,李广自杀是在袒护幕府。可是这里还是有问题。战场失期,带兵主将在汉代本来就可以直接下狱论死。开通西域的张骞,就
因为迟到这种事儿而下狱论死。这样一来,李广这个仗义背锅的事情就属于很无聊的演绎了。你自己的责任,何必要搞得像代人受过一样呢?这个表演有点生硬。
与卫青漠北决战、李广迷路这起事件相似,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战例。
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的最后一场大战。此战过程中,拿破仑派遣自己手下一名“平庸”的将军格鲁希去追击普鲁士军队主帅布吕歇尔,防止普军增援敌军,拿破仑自己率领主力与敌军决战。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法军和敌军都筋疲力竭,双方都焦急得盼望着援军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布吕歇尔带领大军赶到,支援了反法联军,击败了拿破仑。而负责支援追击布吕歇尔的格鲁希,带领他的大军,听着滑铁卢隆隆的炮声,“奉命”搜寻敌人。
一直到战役结束,格鲁希才等到了拿破仑要求放弃原定任务赶来支援的新命令。
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格鲁希突然表现出了名将的潜质,带着他的大军毫发无损地突破反法联军的围追堵截,安全撤回了巴黎。战后,拿破仑并没有要求格鲁希写作战总结。因为在格鲁希的出色指挥下,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并死在了那里。
滑铁卢战役中,指挥反法联军骨干之一的英军的指挥官是威灵顿。历史上关于威灵顿有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说是威灵顿曾经被拿破仑打得惨败,在雨中逃到了一个漏雨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被雨水淋坏的蜘蛛网,而蜘蛛锲而不舍的修补着网上的大洞,受此激励,威灵顿在滑铁卢之战中坚持作战,最终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或者严格来说,是凭借援军和先进榴霰弹的威力,威灵顿击败了拿破仑。而在漠北决战中,匈奴单于被卫青吓跑了。
我在这里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匈奴单于不跑呢?和拿破仑一样,卫青接近一半的兵力“迷路”了,而如果匈奴单于坚持不跑呢?
一般人都将目光集中在了李广愤而自杀上了。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是说如果,卫青当时没有天气变化、也没有抓住天气变化的时机主动出击、摆出主力尽在的模样,匈奴单于也没有因为畏惧汉军主力而狼狈突围逃走,而是指挥匈奴军猛攻卫青,宁可战死,绝不后撤,那么卫青万一顶不住,那就是个死啊。要知道,在匈奴单于逃走后,匈奴军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与卫青部战斗,损失依然相当。
特别是,从军事角度来说,假如卫青和匈奴激战之后战死了,那么汉军残部和匈奴军都会受到极大削弱。在这个时候,如果李广军突然杀出,依然是可以歼灭筋疲力尽的匈奴军获得胜利的。
当然,也许是我多心了。所以,大约真的是“卫青不败由天幸”吧。
对于格鲁希,人们是这样评价的:“格鲁希作为骑兵指挥官是勇敢果断的,夺取了许多作战的胜利,但在需要独立指挥作战和指挥大型战斗时,格鲁希显然缺乏魄力和信心。拿破仑一世对格鲁希在滑铁卢的失误并没有过分指责,因为他知道格鲁希的弱点,把一半主力交给从来没有独立指挥经验的人率领显然是不谨慎的;同时,拿破仑也认为他未能给予格鲁希以明确的指示,但格鲁希缺乏主动精神却是其自身的缺陷。”历史一般认为,格鲁希是个平庸的将军。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排除阴谋论之后最合理的一个评价。
那么,我们可否同样评价李广呢?
如果排除阴谋论、同样这样评价李广,那么李广应该得到格鲁希这样的评价:“李广作为骑兵指挥官是勇敢果断的,夺取了许多作战的胜利,但当需要在广阔的战场上独立指挥军团协同友军共同开展大型战斗时,李广显然缺乏魄力和公心。卫青对李广在漠北之战中的失误并没有过分指责,因为他知道李广的弱点,把一半主力交给从来没有协同作战精神的人率领显然是不谨慎的;同时,卫青也认为他未能给予李广以明确的指示,但李广缺乏协同精神却是其自身的缺陷。”
用黄淳耀的话讲就是:李广不过一裨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当然,也有些人喜欢在网上找事干,你要说同时代的人不能比,那就比同时代的。同时代的人,如同是敌对的双方还好,毕竟交手的纪录是客观的。
但如果是自己一方的,没真正交过手,怎么评价?按功绩?你会说他们职务及任务不同。按名气,你会说传说或者历史有误。其实,网络上热衷于军事的人,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没接触过一天军事。
战术与战略家完全不同,有力量与有智慧也不是一个档次。为此,可以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人来作为分析的对象。他们就是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古代名将,历来有“韩白卫霍”之称。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将。准确地说,是四大成是愿意追随李广作战的士卒呢?看到“全军覆没”,我们就会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细节就是:
第一,那些可以证明士卒都愿意追随李广的士卒,要么死了,要么被匈奴抓去做了奴隶。换句话说,所谓李广善待士卒、士卒乐于追随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人证的,全靠司马迁一张嘴。其实就算是一度有人真的愿意追随李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打又打不赢,人又死了。
第二,卫青的能力要远在李广之上,这是司马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司马迁对李广的美化就迅速崩塌、对卫青的诋毁就全盘失败了。
有人解释说,之所以龙城之战卫青获胜而李广失败,是因为匈奴以主力对付李广。这个解释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后来漠北决战的时候,卫青同样在意外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决战,卫青仍然胜利了。你遇到敌人主力就输,人家遇到敌人主力就赢,怎么说也是别人比你强。
当时漠北决战的形势是这样的:卫青分兵,将麾下五部将军中的两部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派出去。二将军合军,离开大队从东道迂回。然后卫青部在本部兵力单薄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遭遇。
战前,汉武帝的作战安排是以霍去病打击匈奴单于,卫青部的实力本来就弱一些。不料匈奴单于亲率大军与卫青决战,敌人比预计要强大得多。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分兵后李广部在战后才赶到,卫青自己的实力又进一步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二。
卫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打垮了匈奴主力。双方决战时,卫青派出五千骑兵出击,并尝试包围敌军,而匈奴出战的兵力逾万,匈奴单于却因为卫青的操作,误判卫青部多于自己。打到最后,匈奴单于率先逃走,并失踪十余日。
随后,卫青追亡逐北,打到了匈奴的赵信城,烧毁了匈奴的粮食储备,然后从容撤回。这一战如果和龙城之战时李广的表现对比,简直就是判若云泥。
在漠北决战这样突然的决战中,奉命迂回包抄的李广,并没有及时赶到。一直到几天之后,经过艰苦战斗凯旋而归的卫青,在安全的大漠以南,看到了带着完整的部队“奉命”等待汇合的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按照正常的公文处理程序,卫青要向汉武帝上报战役过程,因此需要进行作战总结。卫青派遣长史拿着酒饭给李广,通知李广上报总结。但是,李广的幕府迟迟无法完成作战总结。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点:李广并不是单独行军的,与李广同行的右将军赵食其,按照正常程序也是要提交作战总结的。而且,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李广的总结肯定要和赵食其的总结能够对应。这个时候一个重要问题就出现了:李广拿不出总结。
你们俩做了同一张卷子,你竟然拿不出来答卷?这就像出差在外的媳妇查岗,你说和朋友喝酒去了,晚上住在了朋友家,但是你媳妇很聪明,她提前问过你的朋友,然后才来问你:为什么你朋友不知道你在他家?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能怎么办?你只能如实招供,或者同意离婚。李广无法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迟到。然后他说,自己不能再进监狱了,遂自杀。后人因为李广自杀而很同情李广。可是这里仍然没有回答问题:你为什么迟到啊?
司马迁记载的解释说是:“军无导,或失道。”这个“或”在古代有很多意思,有的可以理解为“或者”,有的理解为“有的人”。换句话说,李广“或”没有做出解释。而且这个“军无导”也不对,因为李广在这场战役中的身份是前将军,他本身就掌握着最多的向导。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早就说过:李广治军,“远斥侯”。所以“即使”没有足够的向导,“远斥候”也不至于让李广在明知道单于在前的情况下还是找不到敌人踪迹。
历史记载说,李广自杀是在袒护幕府。可是这里还是有问题。战场失期,带兵主将在汉代本来就可以直接下狱论死。开通西域的张骞,就
因为迟到这种事儿而下狱论死。这样一来,李广这个仗义背锅的事情就属于很无聊的演绎了。你自己的责任,何必要搞得像代人受过一样呢?这个表演有点生硬。
与卫青漠北决战、李广迷路这起事件相似,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战例。
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的最后一场大战。此战过程中,拿破仑派遣自己手下一名“平庸”的将军格鲁希去追击普鲁士军队主帅布吕歇尔,防止普军增援敌军,拿破仑自己率领主力与敌军决战。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法军和敌军都筋疲力竭,双方都焦急得盼望着援军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布吕歇尔带领大军赶到,支援了反法联军,击败了拿破仑。而负责支援追击布吕歇尔的格鲁希,带领他的大军,听着滑铁卢隆隆的炮声,“奉命”搜寻敌人。
一直到战役结束,格鲁希才等到了拿破仑要求放弃原定任务赶来支援的新命令。
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格鲁希突然表现出了名将的潜质,带着他的大军毫发无损地突破反法联军的围追堵截,安全撤回了巴黎。战后,拿破仑并没有要求格鲁希写作战总结。因为在格鲁希的出色指挥下,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并死在了那里。
滑铁卢战役中,指挥反法联军骨干之一的英军的指挥官是威灵顿。历史上关于威灵顿有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说是威灵顿曾经被拿破仑打得惨败,在雨中逃到了一个漏雨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被雨水淋坏的蜘蛛网,而蜘蛛锲而不舍的修补着网上的大洞,受此激励,威灵顿在滑铁卢之战中坚持作战,最终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或者严格来说,是凭借援军和先进榴霰弹的威力,威灵顿击败了拿破仑。而在漠北决战中,匈奴单于被卫青吓跑了。
我在这里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匈奴单于不跑呢?和拿破仑一样,卫青接近一半的兵力“迷路”了,而如果匈奴单于坚持不跑呢?
一般人都将目光集中在了李广愤而自杀上了。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是说如果,卫青当时没有天气变化、也没有抓住天气变化的时机主动出击、摆出主力尽在的模样,匈奴单于也没有因为畏惧汉军主力而狼狈突围逃走,而是指挥匈奴军猛攻卫青,宁可战死,绝不后撤,那么卫青万一顶不住,那就是个死啊。要知道,在匈奴单于逃走后,匈奴军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与卫青部战斗,损失依然相当。
特别是,从军事角度来说,假如卫青和匈奴激战之后战死了,那么汉军残部和匈奴军都会受到极大削弱。在这个时候,如果李广军突然杀出,依然是可以歼灭筋疲力尽的匈奴军获得胜利的。
当然,也许是我多心了。所以,大约真的是“卫青不败由天幸”吧。
对于格鲁希,人们是这样评价的:“格鲁希作为骑兵指挥官是勇敢果断的,夺取了许多作战的胜利,但在需要独立指挥作战和指挥大型战斗时,格鲁希显然缺乏魄力和信心。拿破仑一世对格鲁希在滑铁卢的失误并没有过分指责,因为他知道格鲁希的弱点,把一半主力交给从来没有独立指挥经验的人率领显然是不谨慎的;同时,拿破仑也认为他未能给予格鲁希以明确的指示,但格鲁希缺乏主动精神却是其自身的缺陷。”历史一般认为,格鲁希是个平庸的将军。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排除阴谋论之后最合理的一个评价。
那么,我们可否同样评价李广呢?
如果排除阴谋论、同样这样评价李广,那么李广应该得到格鲁希这样的评价:“李广作为骑兵指挥官是勇敢果断的,夺取了许多作战的胜利,但当需要在广阔的战场上独立指挥军团协同友军共同开展大型战斗时,李广显然缺乏魄力和公心。卫青对李广在漠北之战中的失误并没有过分指责,因为他知道李广的弱点,把一半主力交给从来没有协同作战精神的人率领显然是不谨慎的;同时,卫青也认为他未能给予李广以明确的指示,但李广缺乏协同精神却是其自身的缺陷。”
用黄淳耀的话讲就是:李广不过一裨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