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山河碎最新章节 > 山河碎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后记:追怀与馈赠

  这是一本献给故乡的书。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故乡,就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飘荡江湖。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各种表格上,我的籍贯一栏里千篇一律地写着:山东济宁。我听到的第一声呼唤,就是父亲那浓浓的齐鲁乡音。这一切无可辩驳地告诉我:我的故乡在远方,模糊而又抽象。于是,“祖籍山东济宁,生在甘肃平凉,长在甘肃崇信”成了我身世的基本概括。而籍者祖辈,与我远之,生者人初,混沌不知,惟有长者之地,一点一滴,入血入肉,遂成今日之我。于是,位于甘肃东部的一个偏僻小县崇信县,也便成了我当之无愧的故乡。

  这是一个渺小得几乎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的小县城,因其发音,外地人多误听为“重庆”。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它只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小镇,马c牛c骡c驴招摇过市,架子车c拖拉机与人抢道,每逢农忙,机关一律放假,店铺全部关门。一个人走在街上,空空荡荡,常会被自己的脚步声吓得灵魂出壳。在这里生活,最大的悲哀是孤独,本地人到处都是三姑六舅,七叔八姨。一班同学,一帮同事,明关暗照c暗渡陈仓皆源于盘根错结的亲属关系。我常常被一张网漏在外边,无助而孤独。然而,在这里生活,最大的收获也是孤独,因为孤独,我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我学会了用第三只眼看世事。跳出三界外,我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一切。我独享着我的那一份孤独,抛却了对故乡崇信横向的探求,而深入其纵深的开掘。我惊异地发现,小城沉静的外表下包涵着博大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远在五c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崇信曾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说明了汭水和黑河两岸有远古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打猎捕鱼,刀耕火种,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我把笔触落在了崇信县西南汭河以北靠近华亭县安口镇一个叫庙台的地方,在书中我叫它双庙。一九九四年的浅秋,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县委抽调到这里帮助基层开展“社教”活动。那古老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集中了故乡几乎所有的地貌:残塬c沟壑c河谷c丘陵c高山c峡谷还有汉代文化遗址,文化层厚处达四米,陶钵c绳纹板瓦等遗存显现着人类悠久的文明翻捡每一把石刀,拿起每一片碎陶,我都能看到农耕文化的发轫,能够感受到先民智慧和创造的灵光,我仿佛看到了土地肥沃c气候温和c水源充足c林木茂盛c狼奔雉飞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游动到此,修建半地穴式房子,择地而栖,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粟类作物,制作陶坯,烧制陶器,结束了四处游荡的日子,过起了安稳的定居生活。他们,就是我们勤劳而智慧的先祖。这里有雄伟奇险的五龙山,峰峦滴翠,山势蜿蜒,流传着不少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流风余韵距此不远的关河大槐树,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拴马于此,其主干之粗七c八人方能合围,冠似巨伞,亭亭如盖,被誉为华夏第一大古槐而在县城的二里处,有美丽小巧的凤翥山,上有精致的龙泉寺,飞泉四出,瀑珠听雨,所谓“龙泉八景”,引人入胜历史文化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深沉的爱。在小城生活几十年,我曾骑着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过河涉谷我曾栖身野外,背靠大地,目纳星辰,尽享天地福祉我也曾进百家门,吃百家饭,钻窑洞,住窝棚,听俚曲,学方言,遍访名人古迹,搜罗逸闻趣事,参加形形色色的红白喜事,目睹阵势庞大的阴阳做法。各种民间饮食c手工小吃,入肠入胃,入心入脑。我经小城风,沐小城雨,饮汭河水,食黄土粟,在小城的呵护下,构架文字,浪得虚名,十年磨剑终逢知遇,因学而仕。不管是在位于崇信西南川道的庙台村,还是在位于东北山塬的王嘴村,都留下了我深深的脚窝和上百个不眠的夜晚,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朴实c坚韧c敢爱敢恨的普通人,他们的苦乐c他们的情爱,他们生生世世的梦想与追求深深打动着我。庙台一位八十岁的刘姓老汉曾毫不掩饰地给我讲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的故事让我夜夜难眠,让我产生了一种表达和书写的冲动。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代人的爱情观早已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人们更热衷于感官的享受和实际的需要,人们甚至更相信“爱情只是一个神话”。当我行走在庙台的梯田间,望望远山,望望流水,望望从前的人们留下的一点一滴的痕迹,我就想,生命轮回,江山不改,多年以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怎样一些人群,他们贫贱而又真实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让人肝肠寸断的大书。犹记少年时期,在县委工作的父亲经常在家里接待一位自称是“红色群众”的老者,他热切希望英明的整党政策能荫及他这位曾为革命做出贡献但却被人所遗忘的人,他千篇一律c不厌其烦的讲述,让我了解了崇信这片黄土地上地下党活动的故事以及县城和平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简单却崇高,拙朴却顽强。我走进了他们,深入到了崇信近现代历史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物的爱恨情仇和迭宕命运之中。我感到在那层层叠叠的黄土残塬间,在那弯弯曲曲的阡陌古道上,有一篇好故事,一部好作品,如越来越熟透的果实,半遮半掩地对我欲露还羞,我已无法懈怠不能懈怠甚至说根本来不及懈怠我没有想过去表现多么伟大的主题,也没有想过去体现多么高尚的命义,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勾画这片黄土残原上曾经生活和正在生活的人群。我不能让自己的文字荒废,更不能让自己的一生荒废。于是我开始了长篇山河碎的创作,山河之碎,既是自然灾难之破碎,也是江山更迭c翻云覆雨之破碎,更是心灵c精神与爱情之碎。面对山河之碎,人的命运亦为之大沉大浮,千回百折。我怀着敬畏之心,把笔触深入故土的历史,先辈的灵魂,我在如山一样的故纸堆和高龄老人的只言片语里捕捉那些让人热血澎湃又唏嘘不已的陈年旧事,并满含热泪地把它变成沉甸甸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曾经生活或者正在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也曾经有过刻骨的情爱,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灵魂,我们因此而自豪,因此而奋进。

  若干年前,一位崇信的父母官曾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过你的文章,觉得像你这样的人才,崇信是留不住的。我视之为不纳我于官场的外交辞令,仅一笑而过。孰料未过一年,我真的就离开了小城崇信县,来到了我的出生地甘肃平凉市。随后带走了我的孩子,紧接着带走了我的妻子,然而,并不是一切都能带走,留下来的一切依然在深深地牵挂着我,纠缠起我几多缱绻情怀,幽幽情思。半部书卷,一腔乡情,多年来身置其中,未曾存感恩之心,一朝离开,淡淡悠远的思念静水深流。那些无法带走的一切,我只有把它变成文字,变成对故土的追忆与馈赠。离开崇信短短几年,小县城发生着让人惊喜的变化,每次去,每次都会不同,崇信像一颗饱经沧桑的古树,那些枯枝败叶,正在被许多创造者的手一一剪去,而新的枝叶正在喷绿吐翠,绵延葳蕤。故乡的过去曾经激荡人心,故乡的现在同样值得珍视,我要用我的笔挽留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也挽留一份春华秋实的美丽。

  回首我的故乡,捡拾颗颗珍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让我备感珍惜。想起那曾经山清水秀的四川小城汶川,一夜之间,山河破碎,瓦砾一片,每一个幸存的汶川人,面对自己的故乡,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如今,故乡正护送着我的背影,越来越远。回首,向故乡招一招手,除了默默祝福它的繁荣昌盛外,我只有把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献给故土,献给每一个曾经在崇信或者正在崇信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如果此书有幸,故乡崇信将会随着它的流传而一起声名远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以为一篇好的文章部优秀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上。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手,都在苦苦地寻求它。谁有一双妙手,谁将与它相映成辉!我不敢称我有一双妙手,我只感谢哺育我三十多年的这方水土,是这方水土赋予了我与他人截然不同的感悟。从2000年开始准备,断断续续年,写写停停,删删改改,几易其稿,广纳百言,不知不觉由小城崇信写到了平凉市,虽然初稿形成在2002年,但2008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又引发了我对自然与人生c历史与命运的诸多思考,我开始陷入了对由民国九年地震引出的那个故事的重新审视,这一年,我在深思熟虑之后对又做了较大改动。2009年后季,凤凰联动的编辑刘恩凡在读了作品之后对我说:“前后跨越七十年的爱情,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少有人敢这么写。这个只有二十万字,如何承载这么大的容量?我觉得您的文章后面从解放到大跃进到文革,没有充分展开。两个主人公一生七十年对峙的场景其实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些上我觉得要加大笔墨。我觉得这个完全可以走到三十万字。”在她的不断鼓励和建议下,我重新审视作品,再次扩展了故事内容,加大了作品容量,对于男女主人公七十年的爱情进行了更进一步地开掘,展开了第三十章以后的情节,容量也由最初的十八万字增加到二十余万字,一直到现在的三十二万字。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让它得以广流于世,感谢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为它题写书名,还要感谢凤凰联动集团的编辑恩凡以及长期以来对它给予高度关注并写了大量评论文字的王新荣c赵志勇c未末c石凌c吕润霞等热心读者,请让我在该书出版之际,对他们衷心地说一句: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懈的动力,谢谢你们!

  山虽碎,魂不灭河虽破,人犹酣。

  是为记

  马宇龙

  2009年11月29日于甘肃平凉三里塬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