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回 迎春花开
却说老仙儿随三儿子回到屋里吃早饭。老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这老仙儿家还是挺讲究的,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除了小娃家,大家基本上没讲话,都宁静地吃着早饭。虽说是大户人家,这吃早饭来,也不复杂,一碟小菜,一碗泡馍加一个水浦鸡蛋。
小菜嘛,就把自家腌制的咸菜或芥菜的或萝卜的,切成细丝,再切点韭菜,一起滴点芝麻油拌拌就可以了。至于泡馍,柿子湾一带村子里常吃,就是把馍切成粗粗的长方条儿,放到碗里,加点盐,用滚开的水充满,盖起来,稍微等一下就可以吃了。因为是过年嘛,再切点麻花在里面,吃起来香,也有点嚼头,好吃。泡馍既方便又快捷,但不能天天吃,那样对胃不好;因为开水泡过的馍,几乎不经过咀嚼,没有唾液浸润,一古脑吃下去,消化起来胃的负担比较重。
吃过早饭,老仙儿并没有和儿子们说什么,只说让娃儿家出去玩,自己想一个人静一会儿。待儿子c儿媳和小娃家都出了屋门之后,老仙儿在屋里坐了一小会,“呼噜呼噜”吃了一锅子水烟,然后换了件厚点的棉袍,又加了件马甲,把礼帽换成皮帽子,装上手绢儿,拿了一包儿子给他带回的洋烟也就是纸烟盒火柴,还装了几张黄麻纸,便一个人走出了高门楼儿。
到了巷子里,不时和人打着招呼,就这样一路走着走到了村门楼那里。“老仙儿,你咋去?”过路的见这老人家要上村门楼便问道。“啊,想上去看看。”“慢些着,这么大岁数了。”“啊,没问题。”“上头冷的咯。”“额穿得厚,不要紧。”老仙儿拄着拐杖,拾级而上,棉袍的后摆不时被风吹起,老人家显得挺精神。
到了村门楼的二层,老仙儿先打开东面的窗户,挺起腰杆,端详了一会儿村子:朝阳下,袅袅炊烟,鸡犬相闻,街巷走动的人透着画面的灵气;远远望去,村子中央的大庙在两棵老槐树的掩映下显得那么和谐,大庙后面也就是池泊东南角的那棵几个人才能揽住的杨树是那样的挺拔而高大。
老仙儿转身打开北边的窗户,眼前的庙沟是那样的苍黄,不远处也就是庙沟西岸崖嘴上的老君庙和大戏台盖在在那里,显得是那样的协调。再一低头,见庙沟南岸沟沿上也就是村子围墙外面的墙根上有一丛迎春花,已经开了,透着春的生机。打开西面的窗户,在左侧老槐树的掩映下,高大古老的大照壁显得有些沧桑而庄重。
就这样,老仙儿在村门楼上看了一会儿,走下台阶,出了村门,沿着大路往南走去。偶尔,一股北风刮起,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老人的背影。
老仙儿沿着向南的大路走在村子西边围墙外的麦田边,偶尔停下脚步,弯腰拨得看看尚未返青的麦苗,田间两棵粗大光秃的柿子树在风里摇曳枝丫似乎在向人招手。继续向南,是龙王沟的西边沟沿,西头巷c南头巷以及沿龙王沟北沟沿的窑院都隔沟相望,在朝阳下显得很温馨。
过了庙沟,大路便往西南方向拐去,两边都是麦田,尽头都是不高的土崖,也就是说,路在宽宽的壕子里延伸着。走着走着出现一个人字岔口,一条坡子往南而上,一条大路继续沿着壕子向西,老仙儿没有上坡,继续往西走。一会儿又出现一个人字岔口,一条大路沿壕子往南,一条小路继续西拐。老仙儿呢?改走小路,沿着壕子的分支在慢坡儿上继续走着,两边土崖上光秃秃的野生酸枣树c臭椿树胡乱长着,路边的麦田里不时有光秃秃的柿子树静静地望着老人家。
老仙儿渐渐出了壕子,走在一望无际尚未返青的田间小道上。一条条笔直的东西向的长堰把地分成了许多块,地块逐堰而高形成梯级,几乎每一块地里都有一两棵粗大的柿子树,在麦田里是那么的显眼。
老仙儿往南走了一截,站在地头不走了。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老刘家的祖坟所在地。当然了,多少辈辈子过去了,祖坟早已不见踪影了,留在眼前的只有这一大片抚育子孙的黄土地。老人家掏出纸烟点着,吸了两口,浑身都觉得舒坦。见堰头上又是一丛迎春花,老人家禁不住走了过去:直挺挺的枝条c嫩黄的小花,在麦田的背景中,是那样的漂亮,漂亮得让人禁不住摘上一朵,仔细端详,凑近闻香。
就这儿了,老人家拄住拐杖,朝田地中央慢慢跪下,掏出黄麻纸,把几根火柴并在一起一划,点着了纸。不用拨弄,纸已成灰。老人家作了个揖,磕了三个头,又作了个揖。转脸可瞅了瞅迎春花,才拄住拐杖起了身。又点了支烟,四处望了望,便走着回去了。
“你跑得咋去的?”老伴问道。“啊,额走老坟地跑了一圈。”“好好的,跑到老坟地那儿做啥去了,连个坟也没有的。”“啊,胡跑哩咯。”“额就不信,肯定有啥心事啦。”“没有,这不好好的嘛。”“啊,不愿意说,就不问了。赶紧洗上个脸,歇上一会儿。”老伴儿倒好热水,递过来土布手巾说。“嗯。”老仙儿应了一声,便洗了洗,坐在那里,“呼噜呼噜”抽他的水烟去了。
当天晚上,老夫妻俩拉了拉家常便早早休息了。老仙儿也许是走得累了,或许是前一夜没睡好,也可能去了趟老坟地,心里轻松了,反正,这一夜睡得很香。
第二天,他又一个人去了一趟自己爷爷奶奶和爹妈的坟地,点了香,烧了纸,说了许多心里话,磕了头。回到家,老仙儿一个人在那里抽水烟,也不大说话。儿子们过来几趟,见老爹没有要说什么的样子,只好闲拉几句家常就走了,继续耐心等待着。
晚上,屋里就剩下老两口,老仙儿对老伴说:“哎,额和你商量个事儿。”“看你这两天这样子,额就知道你肚里有事。嘿嘿,啥事呢?”“你说咱两个住在花园里,咋样?”“说了半天的,敢就这事呀。”“啊,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有啥事呢。”“嘿嘿,这些个日子,有时候你睡在花园里不回来,额就想”“想啥呢?”“啊,额就说呀,你独儿个睡在那里孤单的,也没人照护。”
“那你跟额住过去?”“你想在那儿住,就住过去,只要你心里舒服。”“你呢?住过去你心里痛快吗?”“嘿嘿,人说那,老头老太,胜似火蛋。只要在一块儿,住哪儿还不是一样的呀。”“哦,外,明儿个让人盘上个锅头(柿子湾一带称老虎灶叫锅头)。”“能行,你折腾呀,额不管外。”“嘿嘿,你倒省心的。”“有你哩嘛,额管外做啥。”“嘿嘿,外咱就这么说定了,这边屋里不住了。”“能行,你说咋着就咋着。”“哈哈。”就这样,老两口说了说,便睡了。
第三天早上起来,老仙儿把三娃子喊过来讲,告你哥哥说,寻上个匠人,给花园里盘上个锅头,把房子也拾掇拾掇,要能住人才行。大娃子跑过又问了他爹一遍,老人还是这说法。于是,这弟兄三个便忙碌起来,说快也快,不几天就好了。
正月二十八,老仙儿把儿子c媳妇和已懂事的孙子,一起喊到他屋里。老两口一左一右坐在堂屋正面桌子两边的太师椅子上,儿孙们都站在面前。老仙儿端过来茶碗,喝了一口;又拿起水烟锅子,“呼噜呼噜”抽了几口;然后坐好了说道:“今儿个,咱说个事儿。啥事呢?就是额们老两口准备住到花园里,过了正月就搬。”“哦。”“外咋呢?屋里住得好好的。”大儿媳妇说。可三个儿子你看看额,额看看你的,没吱声。
“啊,额和你妈都这么大年纪了,喜欢安然,花园里头静盘些,就美着哩。”“那咋能行呢,房子不好,冬天不暖和,夏天也热的。”儿媳妇也道。“不要紧,冬天有炉子哩,热天那树底下就透凉快,人总得过个寒暑冷暖嘛。”“外,这屋里空在这里做啥呢?”大媳妇又道。“做啥呢,哈哈。”“你们年岁大了,愿意咋着就咋着。”三媳妇说。“啊,这就对了。额和你妈俩个还能活几天呢,只要心里痛快就行。”“啊,那也对。”大媳妇笑着说。
“他三个都在外头哩,你们一年半载呀还得出去看。娃儿家嘛,大的在外头,小的在屋里也想见爹的;再说啦,人家城里头教书先生也好。额说,你们干脆都出去,省得牵肠挂肚。”“哦,”老伴儿似乎到这时才明白了些什么,转过脸眊了眊老头儿,然后插话说:“你爹说得对着哩,你们和孩子都随他们走城里头去,这样他们也有个照应。”
“外哪里能行呢,谁照护你俩呢,都这么大岁数了,额不放心,”大儿媳说:“一定要这样的话,你们都出去,额在屋里伺候公婆。”“大嫂说得对,不然,额三个轮着一个人半年价伺候。”二儿媳道。“能行,额听你俩嫂嫂的。”三儿媳也道。“哎呀,还是额这三个媳妇好,听上额心里舒服的。他爹,咱可上辈子积了啥德了呢,怼上三个这么好的儿媳妇。”梅儿说着喜欢地掉下了泪花儿。
“哈哈,额和你妈有福。对了,不说了,就这么定了:过了正月,额和你妈就搬到花园去,把这三座院子c还有咱外地都卖了,一起卖了;你们不是要实业救国嘛,钱都给你们带走,到南京好好发展厂子去,”老仙儿手一扬说:“就是这了,各回各屋吧,额和你妈也歇去了。”谁知三个儿子“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儿媳c孙子c孙女也一起跪下:“爹c妈”“爷爷c奶奶”,见有人擦眼泪,老人家笑着说:“哎呀,不至于吧,都起来,回你们屋去吧。”可儿孙们舍不得离去。老两口便起身,走过去,掀开隔墙上的门帘,进了里间儿。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小菜嘛,就把自家腌制的咸菜或芥菜的或萝卜的,切成细丝,再切点韭菜,一起滴点芝麻油拌拌就可以了。至于泡馍,柿子湾一带村子里常吃,就是把馍切成粗粗的长方条儿,放到碗里,加点盐,用滚开的水充满,盖起来,稍微等一下就可以吃了。因为是过年嘛,再切点麻花在里面,吃起来香,也有点嚼头,好吃。泡馍既方便又快捷,但不能天天吃,那样对胃不好;因为开水泡过的馍,几乎不经过咀嚼,没有唾液浸润,一古脑吃下去,消化起来胃的负担比较重。
吃过早饭,老仙儿并没有和儿子们说什么,只说让娃儿家出去玩,自己想一个人静一会儿。待儿子c儿媳和小娃家都出了屋门之后,老仙儿在屋里坐了一小会,“呼噜呼噜”吃了一锅子水烟,然后换了件厚点的棉袍,又加了件马甲,把礼帽换成皮帽子,装上手绢儿,拿了一包儿子给他带回的洋烟也就是纸烟盒火柴,还装了几张黄麻纸,便一个人走出了高门楼儿。
到了巷子里,不时和人打着招呼,就这样一路走着走到了村门楼那里。“老仙儿,你咋去?”过路的见这老人家要上村门楼便问道。“啊,想上去看看。”“慢些着,这么大岁数了。”“啊,没问题。”“上头冷的咯。”“额穿得厚,不要紧。”老仙儿拄着拐杖,拾级而上,棉袍的后摆不时被风吹起,老人家显得挺精神。
到了村门楼的二层,老仙儿先打开东面的窗户,挺起腰杆,端详了一会儿村子:朝阳下,袅袅炊烟,鸡犬相闻,街巷走动的人透着画面的灵气;远远望去,村子中央的大庙在两棵老槐树的掩映下显得那么和谐,大庙后面也就是池泊东南角的那棵几个人才能揽住的杨树是那样的挺拔而高大。
老仙儿转身打开北边的窗户,眼前的庙沟是那样的苍黄,不远处也就是庙沟西岸崖嘴上的老君庙和大戏台盖在在那里,显得是那样的协调。再一低头,见庙沟南岸沟沿上也就是村子围墙外面的墙根上有一丛迎春花,已经开了,透着春的生机。打开西面的窗户,在左侧老槐树的掩映下,高大古老的大照壁显得有些沧桑而庄重。
就这样,老仙儿在村门楼上看了一会儿,走下台阶,出了村门,沿着大路往南走去。偶尔,一股北风刮起,扬起的尘土模糊了老人的背影。
老仙儿沿着向南的大路走在村子西边围墙外的麦田边,偶尔停下脚步,弯腰拨得看看尚未返青的麦苗,田间两棵粗大光秃的柿子树在风里摇曳枝丫似乎在向人招手。继续向南,是龙王沟的西边沟沿,西头巷c南头巷以及沿龙王沟北沟沿的窑院都隔沟相望,在朝阳下显得很温馨。
过了庙沟,大路便往西南方向拐去,两边都是麦田,尽头都是不高的土崖,也就是说,路在宽宽的壕子里延伸着。走着走着出现一个人字岔口,一条坡子往南而上,一条大路继续沿着壕子向西,老仙儿没有上坡,继续往西走。一会儿又出现一个人字岔口,一条大路沿壕子往南,一条小路继续西拐。老仙儿呢?改走小路,沿着壕子的分支在慢坡儿上继续走着,两边土崖上光秃秃的野生酸枣树c臭椿树胡乱长着,路边的麦田里不时有光秃秃的柿子树静静地望着老人家。
老仙儿渐渐出了壕子,走在一望无际尚未返青的田间小道上。一条条笔直的东西向的长堰把地分成了许多块,地块逐堰而高形成梯级,几乎每一块地里都有一两棵粗大的柿子树,在麦田里是那么的显眼。
老仙儿往南走了一截,站在地头不走了。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老刘家的祖坟所在地。当然了,多少辈辈子过去了,祖坟早已不见踪影了,留在眼前的只有这一大片抚育子孙的黄土地。老人家掏出纸烟点着,吸了两口,浑身都觉得舒坦。见堰头上又是一丛迎春花,老人家禁不住走了过去:直挺挺的枝条c嫩黄的小花,在麦田的背景中,是那样的漂亮,漂亮得让人禁不住摘上一朵,仔细端详,凑近闻香。
就这儿了,老人家拄住拐杖,朝田地中央慢慢跪下,掏出黄麻纸,把几根火柴并在一起一划,点着了纸。不用拨弄,纸已成灰。老人家作了个揖,磕了三个头,又作了个揖。转脸可瞅了瞅迎春花,才拄住拐杖起了身。又点了支烟,四处望了望,便走着回去了。
“你跑得咋去的?”老伴问道。“啊,额走老坟地跑了一圈。”“好好的,跑到老坟地那儿做啥去了,连个坟也没有的。”“啊,胡跑哩咯。”“额就不信,肯定有啥心事啦。”“没有,这不好好的嘛。”“啊,不愿意说,就不问了。赶紧洗上个脸,歇上一会儿。”老伴儿倒好热水,递过来土布手巾说。“嗯。”老仙儿应了一声,便洗了洗,坐在那里,“呼噜呼噜”抽他的水烟去了。
当天晚上,老夫妻俩拉了拉家常便早早休息了。老仙儿也许是走得累了,或许是前一夜没睡好,也可能去了趟老坟地,心里轻松了,反正,这一夜睡得很香。
第二天,他又一个人去了一趟自己爷爷奶奶和爹妈的坟地,点了香,烧了纸,说了许多心里话,磕了头。回到家,老仙儿一个人在那里抽水烟,也不大说话。儿子们过来几趟,见老爹没有要说什么的样子,只好闲拉几句家常就走了,继续耐心等待着。
晚上,屋里就剩下老两口,老仙儿对老伴说:“哎,额和你商量个事儿。”“看你这两天这样子,额就知道你肚里有事。嘿嘿,啥事呢?”“你说咱两个住在花园里,咋样?”“说了半天的,敢就这事呀。”“啊,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有啥事呢。”“嘿嘿,这些个日子,有时候你睡在花园里不回来,额就想”“想啥呢?”“啊,额就说呀,你独儿个睡在那里孤单的,也没人照护。”
“那你跟额住过去?”“你想在那儿住,就住过去,只要你心里舒服。”“你呢?住过去你心里痛快吗?”“嘿嘿,人说那,老头老太,胜似火蛋。只要在一块儿,住哪儿还不是一样的呀。”“哦,外,明儿个让人盘上个锅头(柿子湾一带称老虎灶叫锅头)。”“能行,你折腾呀,额不管外。”“嘿嘿,你倒省心的。”“有你哩嘛,额管外做啥。”“嘿嘿,外咱就这么说定了,这边屋里不住了。”“能行,你说咋着就咋着。”“哈哈。”就这样,老两口说了说,便睡了。
第三天早上起来,老仙儿把三娃子喊过来讲,告你哥哥说,寻上个匠人,给花园里盘上个锅头,把房子也拾掇拾掇,要能住人才行。大娃子跑过又问了他爹一遍,老人还是这说法。于是,这弟兄三个便忙碌起来,说快也快,不几天就好了。
正月二十八,老仙儿把儿子c媳妇和已懂事的孙子,一起喊到他屋里。老两口一左一右坐在堂屋正面桌子两边的太师椅子上,儿孙们都站在面前。老仙儿端过来茶碗,喝了一口;又拿起水烟锅子,“呼噜呼噜”抽了几口;然后坐好了说道:“今儿个,咱说个事儿。啥事呢?就是额们老两口准备住到花园里,过了正月就搬。”“哦。”“外咋呢?屋里住得好好的。”大儿媳妇说。可三个儿子你看看额,额看看你的,没吱声。
“啊,额和你妈都这么大年纪了,喜欢安然,花园里头静盘些,就美着哩。”“那咋能行呢,房子不好,冬天不暖和,夏天也热的。”儿媳妇也道。“不要紧,冬天有炉子哩,热天那树底下就透凉快,人总得过个寒暑冷暖嘛。”“外,这屋里空在这里做啥呢?”大媳妇又道。“做啥呢,哈哈。”“你们年岁大了,愿意咋着就咋着。”三媳妇说。“啊,这就对了。额和你妈俩个还能活几天呢,只要心里痛快就行。”“啊,那也对。”大媳妇笑着说。
“他三个都在外头哩,你们一年半载呀还得出去看。娃儿家嘛,大的在外头,小的在屋里也想见爹的;再说啦,人家城里头教书先生也好。额说,你们干脆都出去,省得牵肠挂肚。”“哦,”老伴儿似乎到这时才明白了些什么,转过脸眊了眊老头儿,然后插话说:“你爹说得对着哩,你们和孩子都随他们走城里头去,这样他们也有个照应。”
“外哪里能行呢,谁照护你俩呢,都这么大岁数了,额不放心,”大儿媳说:“一定要这样的话,你们都出去,额在屋里伺候公婆。”“大嫂说得对,不然,额三个轮着一个人半年价伺候。”二儿媳道。“能行,额听你俩嫂嫂的。”三儿媳也道。“哎呀,还是额这三个媳妇好,听上额心里舒服的。他爹,咱可上辈子积了啥德了呢,怼上三个这么好的儿媳妇。”梅儿说着喜欢地掉下了泪花儿。
“哈哈,额和你妈有福。对了,不说了,就这么定了:过了正月,额和你妈就搬到花园去,把这三座院子c还有咱外地都卖了,一起卖了;你们不是要实业救国嘛,钱都给你们带走,到南京好好发展厂子去,”老仙儿手一扬说:“就是这了,各回各屋吧,额和你妈也歇去了。”谁知三个儿子“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儿媳c孙子c孙女也一起跪下:“爹c妈”“爷爷c奶奶”,见有人擦眼泪,老人家笑着说:“哎呀,不至于吧,都起来,回你们屋去吧。”可儿孙们舍不得离去。老两口便起身,走过去,掀开隔墙上的门帘,进了里间儿。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