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 医书润物细无声
耿家建不知道大学里都教授一些什么东西,但此时此刻,耿家建就像是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吮着这些看起来很新奇的知识。
耿家建难得这么心平气和,便继续看了下去
医书中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和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c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上半身属阳,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2c按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五脏之中,心c肺居于上部属阳,肾c肝c脾位于下部属阴。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c心阳,肾有肾阴c肾阳等等。
3c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c络属阳。而经脉之中又有阴经与阳经之分,络脉之中也有阴络与阳络之分。
4c气血之间,血为阴c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5c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c内外c表里c前后等各部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明。以物质与功能关系为例: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物质)和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阴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的外在表现。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得以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1c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阳偏盛c阴偏盛,是阳或阴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阳盛,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的阳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说“阳盛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c烦躁c面赤c脉数等“阳盛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液,致使损伤,会出现口干唇燥c舌红少津等“阳盛伤阴”之证。“阳盛则热”,是指阳邪的绝对亢盛,导致疾病的性质属热;“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致病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阴液,而致“阳盛阴虚”之证。
(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阴盛,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盛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盛则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盛则阳病”。因此,寒邪直中太阴,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c蜷缩c脉迟伏等“阴盛伤阳”之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c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阳虚c阴虚,是阳或阴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c畏寒肢冷c神疲倦卧c自汗c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2)阴虚则热。
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充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c盗汗c五心烦热c口干舌燥c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c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说明。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c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在辨证中,表c里c寒c热c虚c实c阴c阳八钢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c热c实证为阳;里c寒c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辨证中,应当首先分清阴阳,辨明病证属阴还是属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2c阴阳指导“四诊”的应用。
(1)色泽的阴阳。
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阴阳的属性。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声息的阴阳。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c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c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多属于阳证。
(3)脉象的阴阳。
脉象浮c大c滑c数者属阳;脉象沉c细c涩c迟者属阴。
总之,在运用“四诊”时,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运用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正如张景岳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人体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善于调整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易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c“夏病冬养”之法。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沦》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药物的性能认识。
1c药性,主要有寒c热c温c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说来,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阳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阴寒证多用之。
2c五味就是酸c苦c甘c辛c咸五种味,另外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
辛c甘c淡属阳,酸c苦c咸c涩属阴。临床用药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证候的性质将药物的气与味综合考虑用以处方。
3c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敛c泻下c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耿家建难得这么心平气和,便继续看了下去
医书中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和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c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上半身属阳,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2c按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五脏之中,心c肺居于上部属阳,肾c肝c脾位于下部属阴。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c心阳,肾有肾阴c肾阳等等。
3c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c络属阳。而经脉之中又有阴经与阳经之分,络脉之中也有阴络与阳络之分。
4c气血之间,血为阴c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5c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c内外c表里c前后等各部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明。以物质与功能关系为例: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物质)和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阴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的外在表现。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得以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1c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阳偏盛c阴偏盛,是阳或阴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阳盛,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的阳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说“阳盛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c烦躁c面赤c脉数等“阳盛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液,致使损伤,会出现口干唇燥c舌红少津等“阳盛伤阴”之证。“阳盛则热”,是指阳邪的绝对亢盛,导致疾病的性质属热;“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致病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阴液,而致“阳盛阴虚”之证。
(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阴盛,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盛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盛则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盛则阳病”。因此,寒邪直中太阴,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c蜷缩c脉迟伏等“阴盛伤阳”之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c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阳虚c阴虚,是阳或阴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c畏寒肢冷c神疲倦卧c自汗c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2)阴虚则热。
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充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c盗汗c五心烦热c口干舌燥c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c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说明。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c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在辨证中,表c里c寒c热c虚c实c阴c阳八钢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c热c实证为阳;里c寒c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辨证中,应当首先分清阴阳,辨明病证属阴还是属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2c阴阳指导“四诊”的应用。
(1)色泽的阴阳。
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阴阳的属性。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声息的阴阳。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c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c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多属于阳证。
(3)脉象的阴阳。
脉象浮c大c滑c数者属阳;脉象沉c细c涩c迟者属阴。
总之,在运用“四诊”时,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运用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正如张景岳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人体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善于调整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易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c“夏病冬养”之法。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沦》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药物的性能认识。
1c药性,主要有寒c热c温c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说来,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阳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阴寒证多用之。
2c五味就是酸c苦c甘c辛c咸五种味,另外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
辛c甘c淡属阳,酸c苦c咸c涩属阴。临床用药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证候的性质将药物的气与味综合考虑用以处方。
3c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敛c泻下c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