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0章 各做各的
“二哥,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我这还有事呢!”耿震天见李老二啰里啰嗦说了一阵,居然还是不掏底,自己也是没有了耐心。
李老二笑笑,从怀里掏出一盒烟,拽出两根烟递给耿震天。
耿震天心知自己因为选举的事情得罪了李老二,最近这家伙肯定是很对自己有意见,今天上门找自己,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什么好心!
所以耿震天也对李老二有所防备,生怕自己说错了话。
李老二给耿震天点上烟,笑嘻嘻地看着耿震天。
耿震天被看得不太舒服,“二哥,你怎么不点上一棵?”
“我这两天咳嗽,不敢吸烟了,一吸烟就咳嗽,一咳嗽就肺疼”李老二半开玩笑地说着。
李老二看着耿震天,说道:“耿老弟,话说咱们也是从小玩到大的伙计,咱们的关系还算不错是吧?”
“瞧你说的,二哥,是不是因为选举的事对我不满意?我原来也不知道你想要参选,不然的话也不会掺和这件事了”
“不不不——”李老二赶忙打住,“我不是说的这件事,这个选举嘛,谁想参与就参与,这个我能生什么气!”
“那——”耿震天想问李老二今天到自己家里来是为的什么,可是怕说出来又不好听。
李老二便直说了:“耿老弟,我就是没想到你会瞒着我一件事”
“什么事?”耿震天不解。
李老二嘿嘿一笑:“就是你家以前救过一个老干部,现在人家想要帮助咱们村”
“奥,你说的是这件事呀,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耿震天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件事凭什么告诉你呀!
“兄弟呀,你可别小看这件事,这可是关系着咱们村的发展大事,这件事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的,我要是早知道这件事,肯定会让你干村主任的”李老二边说着边观察着耿震天的表情,试图从中解读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耿震天觉得这个李老二肯定是嫌自己瞒着他这件事,便讪讪陪着笑。
“老耿,之前呢,咱们有些误会,我觉得咱们现在既然都在村委干着,到时候咱们还要相互配合的。”李老二说道。
“是的是的,二哥说得对!”耿震天应着。
“那行,老耿,今天上午上面要来人考察咱们村里,你可别忘了啊!”李老二说道。
耿震天哑笑:“二哥,你不会是专门告诉我这件事吧?”
李老二满含深意的一笑:“也不全是,就是想和你单独聊上几句”
说完,李老二心满意足地走了。
只剩下满腹狐疑的耿震天站在院子里。
今天也巧,正是耿家建母亲约好做豆腐的日子。
耿家建自从记事起,家里就经常做豆腐吃,尤其是每年二十七八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做上一锅热豆腐,留着过年。
这几天也是不太忙,耿家建的母亲就想着要做一锅豆腐。
中国人吃豆腐的历史,可谓久远。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c叶子奇的《草目子》c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传说刘安为求长生不老,重金招纳方术之士,炼仙丹求寿。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没想到丹没炼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的东西。就这样发明了豆腐。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刘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是否发明了豆腐,汉代文献并未记载,连豆腐名字都未出现过。不过汉代确实有豆腐,据考古报道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出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大量画像石,其中一块就有制豆腐图,由此可见,中国制豆腐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
豆腐:古称黎齐,亦叫菽乳。到五代时才有豆腐之名。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云:“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原料是选用“生大豆”,“硙”,即磨,此处作动词,即磨碎,但怎么磨却没有提到,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提。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句,“玉乳”二字,形象地说明磨中流出来的是豆浆,这表明用来做豆腐的大豆要浸泡后就磨,磨时还要加水。
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分述如下:选豆:大豆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春秋战国时,大豆曾被作为主食利用,后因大豆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c皂角素等,人食用后容易产生腹胀c消化不良,因而限制了大豆作为主食的发展,而转入蔬饵膏馔。不过,大豆生产还是比较普遍,因而豆腐原料十分丰富。李时珍说“凡黑豆c黄豆及白豆c泥豆c豌豆c绿豆之类,皆可为之”,但他首选的还是“黑豆c黄豆”,其实“白豆与泥豆”也是大豆,不同品种而已,蛋白质含量较之前者要低。至于“豌豆c绿豆之类”虽皆可为之,但其蛋白质含量只有20。24。约等于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一半,做豆腐未免得不偿失。做豆腐的大豆,以色泽光亮c子粒饱满的新大豆为好。虽然新豆c陈豆均可,但新豆做豆腐产量比陈豆要高。
浸豆:大豆的浸泡是豆腐加工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大豆浸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豆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豆腐的品质。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使豆粒吸水膨胀,有利于大豆粉碎后充分提取其中的蛋白质。一般浸泡的用水量为大豆的20—23倍,最好不要一次加足。浸泡的时间为5 ̄7小时(水温15c约泡7小时,25c时只需泡5小时。水中不可混入油c盐c酸c碱,泡至豆辦内部凹沟鼓平就可磨浆。不同的浸泡条件会引起大豆内部物质及加工特性的变化,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文中止“水浸”二字。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可能还很有限。
磨豆:大豆经过浸泡后,蛋白质体变得松脆,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机械粉碎。古代都是用石磨来进行的,即“硙碎”。若单从蛋白质溶出角度来看,大豆破碎越彻底,蛋白质就越容易溶出,这就需要造磨的石材比较好,有足够硬度,一般是用花岗岩石磨。也有用其他石材的,如明代有一种更高级的“紫石棱磨”,磨出来的豆浆“绝腻无滓”。可以用来磨豆浆的圆形花岗岩石磨在西汉时已使用,畜力也用于拉磨。据研究,圆形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面粉,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而大豆十分有利于这种加工。磨豆时,必须随料定量加水,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c流水带动大豆,在磨内减轻摩擦阻力;2c石磨在运转中易发热,加水可以起冷却作用,防止大豆蛋白质的受热变性;3c可使被磨碎的大豆中的蛋白质溶离出来,形成良好的胶体。磨豆时的加水量,以泡好豆重量的2-5倍为宜。元郑允端“豆腐”诗中所称“磨砻流玉乳”,正是磨豆加水的真实写照。
滤浆:滤浆的目的是除去豆渣,制得以蛋白质为主要分散质的溶胶体豆浆,即“滤去渣”。传统滤豆浆用的材料大都是土布,也有用绵绸的。如前打虎亭豆腐制作图3所示,一人正用布袋从缸中捞取豆渣,另一人似在配合。缸中漂着一只瓢,表明缸中装满了豆浆。左边还有一人,似乎正在指点操作。缸边一灯,灯火熊熊,说明是在晚上。从图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过滤工艺尚差,但此法操作比较简便,只要豆糊磨得适当,多滤几遍,效果也不会太差。
煮浆:过滤后的豆浆要煮沸,所以是“煎成”,大约煮的时间要稍长。这样,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c皂角素等就可以被破坏。通过加热,豆浆中蛋白质发生热变性,为点浆做准备。打虎亭豆腐图中并无煮浆这道工序,可能被绘者省略了(就像李时珍《本草纲目》省略了“镇压成型”工序一样。因为画像石表现的就是厨房里的场景。我国传统的土灶煮浆法简便易行,煮出的豆浆制成的豆制品有一种独特的豆香味,民间仍沿用。煮浆的温度必须控制好,一般92c以上时,皂角素就被破坏了,100c以上,蛋白质就彻底变性,须立即停火出锅,以免影响豆腐品质。点浆:点浆的时候,一边加凝固剂,一边要沿同一方向不停搅动,直到浆液中出现芝麻大的颗粒时停止搅动,加盖保温,沉淀,半小时后即可包裹压制。打虎亭豆腐图4所示即是点浆的场面。图中一人,手执长棍,在缸中不停地搅动,凸显了点浆的技术要点。可以看出,当时做豆腐是通过加入凝固剂来使豆浆变成豆脑的,而不是不用凝固剂的自淀法。因为自淀法根本不需要搅拌。容器的选择可能跟温度的把握有关,因为点浆是豆腐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不但要把握凝固剂的添加剂量,还要掌握点浆时的温度。一般豆浆的温度在7090c之间,要求保水性好的产品如水豆腐,温度略低一点,常在75c—80c之间,反之,则高一点。当时没有相应的设备来测量温度,其掌握应该全凭豆腐生产者的经验。
成型(镇压。成型就是将凝固好的豆脑用布包裹放人豆腐箱内加以镇压,榨出多余的煮浆水,使豆腐脑密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含水量和弹性c韧性的豆腐。豆腐图5很形象地表现了这道工序。加压时的压力很重要,过重过轻都不行。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很聪明地用一根长棍作为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自然比较容易调节对豆脑的压力的大小。这样做不但可以保证豆腐的品质,还可以保证产量。而且,十分简便易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将豆腐箱一个个堆叠起来,利用自身的重量去掉多余的浆水,这主要用来做含水量高的嫩豆腐。镇压成型这道工序《本草纲目》中没提,大约是因为常见易为而有意省略吧。
豆腐的制作,在耿家建的心里有种神圣的感觉,而母亲在这个时候,便像是家里的掌舵者,指挥着家人帮忙,为做一锅热气腾腾的豆腐而忙碌着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李老二笑笑,从怀里掏出一盒烟,拽出两根烟递给耿震天。
耿震天心知自己因为选举的事情得罪了李老二,最近这家伙肯定是很对自己有意见,今天上门找自己,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什么好心!
所以耿震天也对李老二有所防备,生怕自己说错了话。
李老二给耿震天点上烟,笑嘻嘻地看着耿震天。
耿震天被看得不太舒服,“二哥,你怎么不点上一棵?”
“我这两天咳嗽,不敢吸烟了,一吸烟就咳嗽,一咳嗽就肺疼”李老二半开玩笑地说着。
李老二看着耿震天,说道:“耿老弟,话说咱们也是从小玩到大的伙计,咱们的关系还算不错是吧?”
“瞧你说的,二哥,是不是因为选举的事对我不满意?我原来也不知道你想要参选,不然的话也不会掺和这件事了”
“不不不——”李老二赶忙打住,“我不是说的这件事,这个选举嘛,谁想参与就参与,这个我能生什么气!”
“那——”耿震天想问李老二今天到自己家里来是为的什么,可是怕说出来又不好听。
李老二便直说了:“耿老弟,我就是没想到你会瞒着我一件事”
“什么事?”耿震天不解。
李老二嘿嘿一笑:“就是你家以前救过一个老干部,现在人家想要帮助咱们村”
“奥,你说的是这件事呀,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耿震天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件事凭什么告诉你呀!
“兄弟呀,你可别小看这件事,这可是关系着咱们村的发展大事,这件事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的,我要是早知道这件事,肯定会让你干村主任的”李老二边说着边观察着耿震天的表情,试图从中解读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耿震天觉得这个李老二肯定是嫌自己瞒着他这件事,便讪讪陪着笑。
“老耿,之前呢,咱们有些误会,我觉得咱们现在既然都在村委干着,到时候咱们还要相互配合的。”李老二说道。
“是的是的,二哥说得对!”耿震天应着。
“那行,老耿,今天上午上面要来人考察咱们村里,你可别忘了啊!”李老二说道。
耿震天哑笑:“二哥,你不会是专门告诉我这件事吧?”
李老二满含深意的一笑:“也不全是,就是想和你单独聊上几句”
说完,李老二心满意足地走了。
只剩下满腹狐疑的耿震天站在院子里。
今天也巧,正是耿家建母亲约好做豆腐的日子。
耿家建自从记事起,家里就经常做豆腐吃,尤其是每年二十七八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做上一锅热豆腐,留着过年。
这几天也是不太忙,耿家建的母亲就想着要做一锅豆腐。
中国人吃豆腐的历史,可谓久远。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c叶子奇的《草目子》c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传说刘安为求长生不老,重金招纳方术之士,炼仙丹求寿。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没想到丹没炼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的东西。就这样发明了豆腐。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刘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是否发明了豆腐,汉代文献并未记载,连豆腐名字都未出现过。不过汉代确实有豆腐,据考古报道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出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大量画像石,其中一块就有制豆腐图,由此可见,中国制豆腐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
豆腐:古称黎齐,亦叫菽乳。到五代时才有豆腐之名。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云:“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原料是选用“生大豆”,“硙”,即磨,此处作动词,即磨碎,但怎么磨却没有提到,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提。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句,“玉乳”二字,形象地说明磨中流出来的是豆浆,这表明用来做豆腐的大豆要浸泡后就磨,磨时还要加水。
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分述如下:选豆:大豆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春秋战国时,大豆曾被作为主食利用,后因大豆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c皂角素等,人食用后容易产生腹胀c消化不良,因而限制了大豆作为主食的发展,而转入蔬饵膏馔。不过,大豆生产还是比较普遍,因而豆腐原料十分丰富。李时珍说“凡黑豆c黄豆及白豆c泥豆c豌豆c绿豆之类,皆可为之”,但他首选的还是“黑豆c黄豆”,其实“白豆与泥豆”也是大豆,不同品种而已,蛋白质含量较之前者要低。至于“豌豆c绿豆之类”虽皆可为之,但其蛋白质含量只有20。24。约等于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一半,做豆腐未免得不偿失。做豆腐的大豆,以色泽光亮c子粒饱满的新大豆为好。虽然新豆c陈豆均可,但新豆做豆腐产量比陈豆要高。
浸豆:大豆的浸泡是豆腐加工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大豆浸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豆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豆腐的品质。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使豆粒吸水膨胀,有利于大豆粉碎后充分提取其中的蛋白质。一般浸泡的用水量为大豆的20—23倍,最好不要一次加足。浸泡的时间为5 ̄7小时(水温15c约泡7小时,25c时只需泡5小时。水中不可混入油c盐c酸c碱,泡至豆辦内部凹沟鼓平就可磨浆。不同的浸泡条件会引起大豆内部物质及加工特性的变化,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文中止“水浸”二字。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可能还很有限。
磨豆:大豆经过浸泡后,蛋白质体变得松脆,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机械粉碎。古代都是用石磨来进行的,即“硙碎”。若单从蛋白质溶出角度来看,大豆破碎越彻底,蛋白质就越容易溶出,这就需要造磨的石材比较好,有足够硬度,一般是用花岗岩石磨。也有用其他石材的,如明代有一种更高级的“紫石棱磨”,磨出来的豆浆“绝腻无滓”。可以用来磨豆浆的圆形花岗岩石磨在西汉时已使用,畜力也用于拉磨。据研究,圆形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面粉,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而大豆十分有利于这种加工。磨豆时,必须随料定量加水,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c流水带动大豆,在磨内减轻摩擦阻力;2c石磨在运转中易发热,加水可以起冷却作用,防止大豆蛋白质的受热变性;3c可使被磨碎的大豆中的蛋白质溶离出来,形成良好的胶体。磨豆时的加水量,以泡好豆重量的2-5倍为宜。元郑允端“豆腐”诗中所称“磨砻流玉乳”,正是磨豆加水的真实写照。
滤浆:滤浆的目的是除去豆渣,制得以蛋白质为主要分散质的溶胶体豆浆,即“滤去渣”。传统滤豆浆用的材料大都是土布,也有用绵绸的。如前打虎亭豆腐制作图3所示,一人正用布袋从缸中捞取豆渣,另一人似在配合。缸中漂着一只瓢,表明缸中装满了豆浆。左边还有一人,似乎正在指点操作。缸边一灯,灯火熊熊,说明是在晚上。从图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过滤工艺尚差,但此法操作比较简便,只要豆糊磨得适当,多滤几遍,效果也不会太差。
煮浆:过滤后的豆浆要煮沸,所以是“煎成”,大约煮的时间要稍长。这样,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c皂角素等就可以被破坏。通过加热,豆浆中蛋白质发生热变性,为点浆做准备。打虎亭豆腐图中并无煮浆这道工序,可能被绘者省略了(就像李时珍《本草纲目》省略了“镇压成型”工序一样。因为画像石表现的就是厨房里的场景。我国传统的土灶煮浆法简便易行,煮出的豆浆制成的豆制品有一种独特的豆香味,民间仍沿用。煮浆的温度必须控制好,一般92c以上时,皂角素就被破坏了,100c以上,蛋白质就彻底变性,须立即停火出锅,以免影响豆腐品质。点浆:点浆的时候,一边加凝固剂,一边要沿同一方向不停搅动,直到浆液中出现芝麻大的颗粒时停止搅动,加盖保温,沉淀,半小时后即可包裹压制。打虎亭豆腐图4所示即是点浆的场面。图中一人,手执长棍,在缸中不停地搅动,凸显了点浆的技术要点。可以看出,当时做豆腐是通过加入凝固剂来使豆浆变成豆脑的,而不是不用凝固剂的自淀法。因为自淀法根本不需要搅拌。容器的选择可能跟温度的把握有关,因为点浆是豆腐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不但要把握凝固剂的添加剂量,还要掌握点浆时的温度。一般豆浆的温度在7090c之间,要求保水性好的产品如水豆腐,温度略低一点,常在75c—80c之间,反之,则高一点。当时没有相应的设备来测量温度,其掌握应该全凭豆腐生产者的经验。
成型(镇压。成型就是将凝固好的豆脑用布包裹放人豆腐箱内加以镇压,榨出多余的煮浆水,使豆腐脑密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含水量和弹性c韧性的豆腐。豆腐图5很形象地表现了这道工序。加压时的压力很重要,过重过轻都不行。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很聪明地用一根长棍作为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自然比较容易调节对豆脑的压力的大小。这样做不但可以保证豆腐的品质,还可以保证产量。而且,十分简便易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将豆腐箱一个个堆叠起来,利用自身的重量去掉多余的浆水,这主要用来做含水量高的嫩豆腐。镇压成型这道工序《本草纲目》中没提,大约是因为常见易为而有意省略吧。
豆腐的制作,在耿家建的心里有种神圣的感觉,而母亲在这个时候,便像是家里的掌舵者,指挥着家人帮忙,为做一锅热气腾腾的豆腐而忙碌着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