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大清风云全8册最新章节 > 大清风云全8册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97 章

  段日子: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我只随着爱丽思游了一次奇境。什么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全不知道。关于宇宙,也超不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lún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

  我读的古书不少,时间不短,按理说对古文总该有一定的造诣,其实不然。首先,我念书极不用功。除了经常生些小病借题不去以外,实在没题目又不高兴去念书,就叫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一天。在十来岁以前,我对毓庆宫的书本,并不如对毓庆宫外面那棵桧柏树的兴趣高。在毓庆宫东跨院里,有棵桧柏树,夏天那上面总有蚂蚁,成天上上下下,忙个不停。我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时常蹲在那里观察它们的生活,用点心渣子喂它们,帮助它们搬运食品,自己倒忘了吃饭。后来我又对蛐蛐、蚯蚓发生了兴趣,叫人搬来大批的古瓷盆缸喂养。在屋里念书,兴趣就没这么大了,念到最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我这些朋友们。

  十几岁以后,我逐渐懂得了读书和自己的关系:怎么做一个“好皇帝”,以及一个皇帝之所以为皇帝,都有什么天经地义,我有了兴趣。这兴趣只在“道”而不在“文”。这种“道”,大多是皇帝的权力,很少是皇帝的义务。虽然圣贤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之类的话,但更多的话却是为臣工百姓说的,如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在第一本教科书《孝经》里,就规定下了“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道理。这些顺耳的道理,开讲之前,我是从师傅课外闲谈里听到的,开讲以后,也是师傅讲的比书上的多。所以真正的古文倒不如师傅的古话给我的印象更深。

  许多旧学塾出身的人都背过书,据说这件苦事,确实给了他们好处。这种好处我却没享受到。师傅从来没叫我背过书,只是在书房里念几遍而已。也许他们也考虑到念书是应该记住的,所以规定了两条办法:一条是我到太后面前请安的时候,要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给她听;另一条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由总管太监站在我的卧室外面,大声地把我昨天学的功课念几遍给我听。至于我能记住多少,我想记不想记,就没有人管了。

  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是一个非常顽固的封建遗老,他对清皇室很忠诚,对民国非常仇恨,所以他给溥仪灌输什么东西我们就不难想象了。陈宝琛曾经对溥仪说:“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我大清开国已经有两百多年,仁德深厚,现在百姓都很怀念我大清,将来陛下一定可以光复我大清。”

  溥仪相信陈宝琛的话吗?相信,而且非常相信。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出任伪满洲国皇帝,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光复清朝。有意思的是,陈宝琛并不赞同溥仪投靠日本人,连溥仪的生父载沣也非常反感溥仪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是卖国的行为,光复大清也要靠自己的力量。但是溥仪并不理会老师的意见,他觉得陈宝琛虽然忠于大清,但终究迂腐不堪。

  溥仪大婚

  溥仪结婚时十六岁,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有些早婚了,但在清朝的皇帝中还算结婚比较晚的。

  溥仪结婚时是在1922年,也就是民国十一年。尽管他只是一个过了气的皇帝,但毕竟还是做过皇帝啊,所以很多女人以嫁给他为荣。其实,很早就有人看中了溥仪。民国四年(1915年),也就是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曾经让人去找溥仪提亲,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后来袁世凯称帝失败,这事就没办成。

  民国六年(1917年),一个德国人写信给溥仪,表示德国皇室支持清朝复辟,并想与清朝皇室联姻。对这件事,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不同意,他始终觉得清廷的复辟不能借助外人的力量。后来,张勋搞复辟时,也想把女儿嫁给溥仪。

  民国十年(1921年),皇室开始正式cāo办溥仪的婚事。究竟选谁好呢?溥仪自己是不能做主的。听说溥仪准备结婚,那些蒙古王公们个个蠢蠢yù动,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当时,溥仪的七叔载涛收到了大量的相册,全是蒙古王公们为自己女儿制作的,退位皇帝的婚礼不亚于选秀,由此可见,皇权思想在当时还是深入人心的。

  甚至连徐世昌、张作霖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也不能免俗,他们听说溥仪准备结婚,也是托人说媒,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有意思的是,溥仪拒绝了,理由是清朝有祖制,满汉不能通婚。

  到底应该选谁当“皇后”,还得由宗族中地位高的人决定。当时,隆裕太后和庄和太妃已经去世,还剩下三个太妃,她们都想从自己家族中挑选一个女的做溥仪的皇后,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最后,皇室中人给候选人照相,再把这些照片送到溥仪的桌面。

  溥仪当时不懂何为爱情,拿到这些照片,他觉得大婚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自己结婚后就独立自主了,不用再受管束了。溥仪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觉的:“经过这道手续,别人就不能把我像个小孩子似的管束了。”

  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挑出四张照片,当这四张照片送到溥仪面前时,溥仪觉得四个人一模一样,看不出差别,每个人的身段就像纸煳的桶子,而且照片中头部非常小,分不出美丑来。溥仪只能根据她们旗袍的花色来判断究竟谁更有品味些,溥仪凭感觉选了一张照片。

  这个姑娘叫文绣,字蕙心,比溥仪小三岁,出身并不高贵。虽然溥仪选中了她,但是端康太妃不同意,主张选出身较好颇有气质的婉容。最后经过王公大臣们的恳求,溥仪娶了她们两人,一人为后一人为妃,溥仪自己是不打算要两个妻子的,但王公大臣们说皇帝既要有后,也要有妃。就这样,内务大臣荣源之女婉容被立为皇后,端恭之女文绣被立为后妃。

  婚礼的举办还是挺豪华的,一切仪式模仿前朝皇帝的礼仪。

  溥仪曾回忆这段婚姻:“我从结婚的那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这个问题:我有一后一妃了,成了家了,这和以前的区别何在呢?我一遍一遍地回答自己:我成年了。如果不是闹革命,这时候我就应该亲政了。”

  根据溥仪的说法,结婚的当天他并没有跟两个妻子同房。溥仪是这样说的:经过正常的仪式后,我就进入了一间暗红色的房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整个房子里一片红色,好像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觉得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回养心殿实在,于是便回到了养心殿看书。

  溥仪身上有一些诗人气质,对于包办婚姻是不满的,结婚没多久,他就给两个老婆聘请了英文教师,教她们学习英文。溥仪给婉容请的是美国牧师的女儿任萨姆,给文绣请的是英文专家凌女士。溥仪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让她们增长点见识,另一方面也想跟她们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叛逆年代

  同治也好,光绪也好,都经历过一个叛逆年代。他们的叛逆集中体现在对慈禧权威的逆反态度上,结果无一例外都很惨。

  溥仪上面虽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也是被整个家族牵制着,这无疑也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年轻人一到特定年龄,叛逆的xìng情难免会发作。

  长在深宫里有时候也是非常无聊的,皇宫再好总不比外面世界自由,宫苑再美,也没有大自然迷人。溥仪的英文老师,苏格兰人庄士敦经常对他说外面的世界有多迷人,这让溥仪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很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尤其是去外国看看。

  辛亥革命bào发后,中国很多人头上还留着辫子,尤其是京城里,留辫子的百姓相当多。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是不允许剪辫子的。如果溥仪要剪辫子的话,皇室的人就会骂他大逆不道。但溥仪确实挺烦辫子的,所以有一天偷偷让太监为自己剪掉辫子。但这个太监不敢,哭求溥仪不要这样干。溥仪一气之下,自己把辫子剪掉了。

  溥仪剪掉辫子后,皇宫里一片唉声叹气,大家心想,连皇帝都把辫子剪了,看来复国是没有希望了。本来皇宫里还有一千五百多人蓄辫子,溥仪把辫子一剪,没几天的工夫,皇宫里只剩三条辫子。

  后来,溥仪又戴上了眼镜,其实他很早就有近视。宫里人又对他指指点点,说清朝的皇帝从来没有戴眼镜的,这么做是违反祖制。

  这段时间,溥仪跟家里人关系不是很好,他很希望出门看看,但大家都不同意,都说你身份特殊,万一出去,可能被革命党人袭击。而且紫禁城外有护卫队,溥仪要出去,必须跟国民政府商量,没有得到许可是不可以出去的,即使出去,保安措施一定要周全。所以,出去一次就意味着兴师动众。

  后来,溥仪买了一辆汽车,这才可以比较方便地出城。当然,每次出城,后面总会跟着几辆车。

  溥仪的老师庄士敦是个中国通,跟新文化旗手胡适素有jiāo往。庄士敦拿出胡适的一些文章给溥仪看,溥仪对于新文化并不排斥,看了胡适的文章,颇为叹服,便让庄士敦安排自己跟胡适见一面。

  溥仪曾回忆与胡适见面的经历:“不久,他果然来了,他来见我已经稀奇,可是还有更稀奇的。他一见面就称呼我皇上,我当时想,一个新文学家怎么能称我为皇上呢?怪事!怪事!”

  对这次见面,胡适是什么感受呢,从他给庄士敦的信中可以了解:“我没有待很长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就告别了陛下,去赶赴另外一个重要约会……我必须承认,我被这件小事深深地感动了。就在这里,我面对着我国最后一个皇帝,我面对着历史上所有伟大君主的最后一个代表。”

  青春期的溥仪越来越反感宫廷中的那一套,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他甚至不愿坐皇帝专用的金顶黄轿,反而喜欢骑自行车代步。对溥仪这些洋气的爱好,宫里人当然看不惯,太妃们经常教育批评,但溥仪已经很有个xìng了,他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喜欢的,就应该坚持。溥仪与几个“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溥仪后来为自己定做了一套民国将军的大礼服,为这事他跟“首席”母亲端康太妃吵了起来。端康让溥仪的生父载沣教训溥仪,载沣来了后,大骂溥仪:“你堂堂大清的皇帝穿着民国将军的衣服,像话吗?”

  溥仪自然很不服气,载沣拿他没有办法,毕竟儿子的身份是皇帝,总不可能动手打皇帝吧!载沣只好下令将溥仪身边的两个太监各打五十大板。

  这事发生后,端康太妃对溥仪管教更严了,派遣了几个太监监视溥仪。溥仪对此非常不满,经常对人咆哮:“我还是不是皇上了?”

  太妃最担心的是溥仪想出国,溥仪多次流露出这种想法,溥仪一旦出国,那四百万就没有了。溥仪与端康的矛盾不断升级,还是从辞掉一个医生开始的。

  这个医生叫范一梅,曾经为溥仪治过病。端康过生日那天,范一梅没有过来祝寿,端康一怒之下把他开除了。溥仪听说此事,到端康面前大发脾气:“我是皇帝,宫中的人员去留由我决定。你要这么干涉的话,还要我这个皇帝干吗!”

  女人是受不得气的,何况还是自恃是母后的女人。端康立即到王公大臣面前历数溥仪的不孝,但是大家都很沉默,只有溥仪的父亲载沣安慰了她几句。端康看拿溥仪没辙,便把溥仪的祖母和母亲叫进宫,大发雷霆。溥仪的祖母和母亲只好去劝溥仪向端康认错,这才了结此事。

  溥仪的生母受到端康的折辱,回去后想不开,抽鸦片解闷,整日饮酒消愁,就这样活活把自己给折磨死了,于1921 年9月30日自杀身亡。

  听说母亲自杀,溥仪悲痛yù绝,还赌气说永远不再回到宫中。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不回宫中是不可能,所以溥仪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次谁也拦不住他。溥仪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出来,除了庄士敦之外,人人表示反对。

  宫人们告诉溥仪,一旦出国的话,“优待条件”可能会作废,因为根据“优待条件”的条款,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皇帝一旦离开紫禁城的话,很有可能给民国政府以借口,取消“优待条件”。溥仪一听,心里更有底气了,心想:“他们吃我的,喝我的,怕我一走什么都没有了。”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一个非常实在非常老实的人,他每年能拿到一定的津贴已经很满意了,所以他很担心溥仪这一走津贴也跟着没了。但溥仪是一个热血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他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一切不过是虚设。每年虽然能拿到一大笔钱,但是靠民国政府养活在他看来也是个耻辱。很多时候他宁愿放弃这一切,只为换来一些自尊。

  看到所有的人都反对自己出国,溥仪甚至产生了出逃的想法,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三日,溥仪密会庄士敦,还让他在宫门口准备两辆轿车。见面后,溥仪让庄士敦送自己到英国使馆,不过庄士敦却不同意他这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