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那达慕节
古老的高原,淳朴的民风。
其实很多人,此前并不了解一个蒙古民族其真实的内涵。
蒙古民族还是善于舞蹈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以及挤奶员舞、蒙古人、鄂尔多斯舞等,或热烈奔放,或舒缓柔媚,或庄重黄雅,或轻松浪漫。
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帝国征战的岁月去片面的了解,更不可能通过成吉思汗一个人的伟业去侧面了解。
广袤的蒙古草原之夜是静谧的,在蓝天碧海之下,蒙古人在夜空里燃起一堆篝火,五湖四海的游人坐在一起,品着奶茶,或者山南海北的侃侃神聊,或者家长里短的娓娓细唠,或者工作事业彼此交流,或者民风世俗互相介绍
草原之夜是浪漫的,燃起一堆篝火,江南塞北的游人此刻也是聚在一起,在这世界上最阔气豪华的歌舞厅,载歌载舞,放浪形骸,......
在这里,你也许会邂逅高山流水的知音,结识新的舞伴。
与此真情姿肆之际,你也许会忘掉平日那个我,发现一个新我。这,也许会成为你游历蒙古草原之旅最大的一份收获。
晚聚篝火,夜宿穹庐......
到草原旅游,一定要在蒙古包里住上一夜。
目前的草原旅游区,都有供游人住宿的专用蒙古包,有的蒙古包还象宾馆一样规定了星级。
有的草原旅游区还备有搭建蒙古包的材料,游人可自选地点亲手搭建,这样既可体验住蒙古包的民俗,又可感受作为一个真正的蒙古人,去搭建自己蒙古包的乐趣。
蒙古包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发迹之前,蒙古人就已经住“编壁”房屋了,史记、汉书等典籍称之为“毡帐”和“穹庐”。
在广袤的草原上,蒙古包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和北方气候特征的建筑形式。
因为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肥草美就在哪里安家,所以蒙古包结构简单,搭建和拆迁都十分方便。
蒙古包的支柱(百叶合那)是用细木棍和驼毛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了圆形的墙,拆迁时折叠起来又可做勒勒车的箱板。
蒙古包顶是用柳条编成的扇形椽子制作,呈穹窿形,中间是有四根横撑子的圆形天窗,可通气通烟,又可采光。
蒙古包所以设计成圆形,是因为北方多风、多雪,圆形阻力小、不积雪、又不存水。
蒙古包的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塞上的寒风不易侵入。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说那达慕。
蒙古语就是娱乐、游艺、玩儿的意思,其内容包括射箭、赛马和摔跤等内容。
蒙古人那达慕节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13世纪之初,蒙古族首领们每当举行——大呼拉尔(大聚会)时,除制定法规,升降官员,奖惩等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
起初,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种比赛。
据1225年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举行的就是射箭比赛。
可能就在哪个时候起,而在牧马多的部落举办那达慕时,大都进行赛马,后来,射箭、赛马、摔跤逐渐成为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的部落,事实也创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要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诵祝颂词。
这时的蒙古族牧民,需要穿上节日的盛装,骑着马,或赶着勒勒车,从附近的草原赶来参加或观赏盛会。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盟旗聚会,敖包祭奠,祭旗点将,庆祝战功等都要举行,对竞技优胜者奖以马、骆驼、羊、砖茶、绸缎等物。
如今的那达慕,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丰富和发展,除保留传统项目外,又新增加了乌兰牧骑演出、还放映电影、举办经济贸易、物资交流合谈、举办和项展览、表彰劳动模范等其它内容。
-
因为人们喜欢把草原比用大海,所以勒勒车就有了“草原之舟”的美称。
其实勒勒车就是一种蒙古式的牛车,“勒勒”就取自赶车牧民吆喝牛的声音。
勒勒车曾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牧民倒场时搬运蒙古包,嫁娶时运送嫁妆和聘礼,干旱时节拉水,严冬之季装运燃料等等,都要使用勒勒车。
勒勒车的轮直径最长达1.45米,相当于牛的身高,轴轮多为桦、榆等硬质木制成,车辕较长,适宜在草原和沙漠行走。
由于勒勒车作为草原的交通常用工具,在深草和积雪中运行迅速,所以还被称作“草上飞”,古代征战时常用来装运军需辎重。
如今,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进入草原,但在部分牧区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
有的牧民一户有四五辆甚至十数辆。
车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或芦席、桦皮等覆盖。行路时,车车首尾相接,一个妇女或孩子,常常可以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辆,为了防止丢车,后车还挂一个大铃铛。一路上叮当作响......
漫漫草原,一辆辆勒勒车列队迤逦而行,伴以清越的铃声和悠扬的牧歌,那也是象一首诗一幅画般的意境。
虽然是马背上的民族,但是蒙古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蒙古袍是蒙古族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
真正的草原牧民,都是喜欢穿袍服的。蒙古袍袍身宽展松弛,领高袖长,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袍襟里小外大,下摆无缝。
蒙古袍的颜色,因性别和季节而有所区别讲究。
男子多穿浅蓝、深蓝、赤者红色。女子多穿红色、紫色、绿色。
夏季的单袍一般颜色浅淡,多为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的皮袍颜色较深,多为青,灰、蓝等颜色。单袍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皮袍则选毛长绒厚的上等羊皮加工而成。
上等的袍子都是巧手妇女精工细作,肥瘦合体,颜色适宜,盘肠绣领,缎带滚边儿,姹紫嫣红,斑谰多彩,一衣着体,满身生辉。
蒙古袍的式样是由蒙古民族的游牧民生活特点决定的。
袍身肥大而不开衩,既可使马上运动自如,又可防寒避风。领子高,袖子长,乘马持缰时,冬可防寒,夏可防蚊。
特别是在古代,蒙古牧民逐水草而迁徒,居无定所,常以马背为家,夜里合衣而卧,一身袍服,铺盖自便。
就是有蒙古包的牧民,夏夜也多半睡在勒勒车上,蒙古袍蒙头盖脚,既当睡袋又当蚊帐。
或许这源于西方世界的士兵睡袋。
穿蒙古袍要束腰带,腰带一般既长且宽,以棉布或绸缎为料,颜色要与袍子协调。
男子扎腰带,多将袍子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方便,且显得精悍潇洒。
女子扎腰带,多将袍子向下拉紧,以示苗条矫健。穿蒙古袍还要配马靴。
其式样各地不同,在呼伦贝尔草原一般为高腰马靴。
我们这里曾经说的胡服骑射。就是说的蒙古人的袍服装束。
另外说到最后,我们要说一件古老的草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相传马头琴是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这里我再引用草原人古老的一段故事......
一天傍晚,苏和放羊归来,路上发现一匹没有主人的小马驹,苏和怕狼把它吃掉,就带回家来。
小马驹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很快长大,它浑身雪白非常惹人喜爱。那一年的那达慕大会上,王爷的女儿要选一名最好的骑手做丈夫,邻近的牧人鼓励苏和参加,结果苏和和小白马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王爷一看第一名是个穷牧人,便不提招亲之事,却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留下,赶快回去吧。”
苏和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恼羞成怒,蛮横地喊道:“小白马是我家马群里的马驹,你一个穷小子哪会有这样的好马。”于是喝令手下人从苏和手里抢走小白马。
王爷得到小白马,十分得意。有一天王爷想骑这匹小白马,谁知还未及坐稳,小白马猛地把他摔在地上,扬蹄跑去,王爷趴在地上大叫:“抓住它,抓不住就给我射死它。”
手下人追了很久,也没追上,最后乱箭齐发,射向小白马。身受重伤的小白马坚持跑回家,死在了主人面前。
苏和非常哀痛,终日想着小白马。一天,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他非常高兴,小白马却说“亲爱的主人,我也不愿离开你,但我们都没办法,我还得走。为了陪伴你,解除你的寂寞,你就用我的筋骨做一个琴吧。”
苏和醒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用腿骨做柱,头骨做筒,尾毛做弓弦,在琴柱顶端按小白马的模型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天带在身边。
马头琴的构造简单,便于牧民放牧时携带。
一颗马头高傲地挺立在琴杆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马头左右,拉紧两根琴弦,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尊变形的马的平身像。
琴弓与琴体分离。演奏时采取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一手扶住琴柱,根据音调需要上下滑动,一手挥弓拉送。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近人声,经过几代马头琴手的改进,马头琴的音域越来越宽广,艺术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不仅可以为史诗说唱及民歌伴奏,而且可以为现代歌曲伴奏;不仅可以演奏蒙古风格的曲目,还可以演奏外国作品;不仅可以独奏、齐奏、重奏、协奏,甚至还可以融入交响乐中。
牧民们用“好来宝”的民间艺术形式传唱先祖们留下的史诗,对子孙们进行民族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草原的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勇敢和创造缔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最终蒙古人汇入中华民族的这一个汪洋大海里,成为了一个强大家族的一个成员......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其实很多人,此前并不了解一个蒙古民族其真实的内涵。
蒙古民族还是善于舞蹈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以及挤奶员舞、蒙古人、鄂尔多斯舞等,或热烈奔放,或舒缓柔媚,或庄重黄雅,或轻松浪漫。
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帝国征战的岁月去片面的了解,更不可能通过成吉思汗一个人的伟业去侧面了解。
广袤的蒙古草原之夜是静谧的,在蓝天碧海之下,蒙古人在夜空里燃起一堆篝火,五湖四海的游人坐在一起,品着奶茶,或者山南海北的侃侃神聊,或者家长里短的娓娓细唠,或者工作事业彼此交流,或者民风世俗互相介绍
草原之夜是浪漫的,燃起一堆篝火,江南塞北的游人此刻也是聚在一起,在这世界上最阔气豪华的歌舞厅,载歌载舞,放浪形骸,......
在这里,你也许会邂逅高山流水的知音,结识新的舞伴。
与此真情姿肆之际,你也许会忘掉平日那个我,发现一个新我。这,也许会成为你游历蒙古草原之旅最大的一份收获。
晚聚篝火,夜宿穹庐......
到草原旅游,一定要在蒙古包里住上一夜。
目前的草原旅游区,都有供游人住宿的专用蒙古包,有的蒙古包还象宾馆一样规定了星级。
有的草原旅游区还备有搭建蒙古包的材料,游人可自选地点亲手搭建,这样既可体验住蒙古包的民俗,又可感受作为一个真正的蒙古人,去搭建自己蒙古包的乐趣。
蒙古包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发迹之前,蒙古人就已经住“编壁”房屋了,史记、汉书等典籍称之为“毡帐”和“穹庐”。
在广袤的草原上,蒙古包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和北方气候特征的建筑形式。
因为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肥草美就在哪里安家,所以蒙古包结构简单,搭建和拆迁都十分方便。
蒙古包的支柱(百叶合那)是用细木棍和驼毛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了圆形的墙,拆迁时折叠起来又可做勒勒车的箱板。
蒙古包顶是用柳条编成的扇形椽子制作,呈穹窿形,中间是有四根横撑子的圆形天窗,可通气通烟,又可采光。
蒙古包所以设计成圆形,是因为北方多风、多雪,圆形阻力小、不积雪、又不存水。
蒙古包的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塞上的寒风不易侵入。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说那达慕。
蒙古语就是娱乐、游艺、玩儿的意思,其内容包括射箭、赛马和摔跤等内容。
蒙古人那达慕节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13世纪之初,蒙古族首领们每当举行——大呼拉尔(大聚会)时,除制定法规,升降官员,奖惩等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
起初,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种比赛。
据1225年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举行的就是射箭比赛。
可能就在哪个时候起,而在牧马多的部落举办那达慕时,大都进行赛马,后来,射箭、赛马、摔跤逐渐成为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的部落,事实也创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要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诵祝颂词。
这时的蒙古族牧民,需要穿上节日的盛装,骑着马,或赶着勒勒车,从附近的草原赶来参加或观赏盛会。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盟旗聚会,敖包祭奠,祭旗点将,庆祝战功等都要举行,对竞技优胜者奖以马、骆驼、羊、砖茶、绸缎等物。
如今的那达慕,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丰富和发展,除保留传统项目外,又新增加了乌兰牧骑演出、还放映电影、举办经济贸易、物资交流合谈、举办和项展览、表彰劳动模范等其它内容。
-
因为人们喜欢把草原比用大海,所以勒勒车就有了“草原之舟”的美称。
其实勒勒车就是一种蒙古式的牛车,“勒勒”就取自赶车牧民吆喝牛的声音。
勒勒车曾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牧民倒场时搬运蒙古包,嫁娶时运送嫁妆和聘礼,干旱时节拉水,严冬之季装运燃料等等,都要使用勒勒车。
勒勒车的轮直径最长达1.45米,相当于牛的身高,轴轮多为桦、榆等硬质木制成,车辕较长,适宜在草原和沙漠行走。
由于勒勒车作为草原的交通常用工具,在深草和积雪中运行迅速,所以还被称作“草上飞”,古代征战时常用来装运军需辎重。
如今,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进入草原,但在部分牧区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
有的牧民一户有四五辆甚至十数辆。
车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或芦席、桦皮等覆盖。行路时,车车首尾相接,一个妇女或孩子,常常可以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辆,为了防止丢车,后车还挂一个大铃铛。一路上叮当作响......
漫漫草原,一辆辆勒勒车列队迤逦而行,伴以清越的铃声和悠扬的牧歌,那也是象一首诗一幅画般的意境。
虽然是马背上的民族,但是蒙古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蒙古袍是蒙古族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
真正的草原牧民,都是喜欢穿袍服的。蒙古袍袍身宽展松弛,领高袖长,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袍襟里小外大,下摆无缝。
蒙古袍的颜色,因性别和季节而有所区别讲究。
男子多穿浅蓝、深蓝、赤者红色。女子多穿红色、紫色、绿色。
夏季的单袍一般颜色浅淡,多为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的皮袍颜色较深,多为青,灰、蓝等颜色。单袍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皮袍则选毛长绒厚的上等羊皮加工而成。
上等的袍子都是巧手妇女精工细作,肥瘦合体,颜色适宜,盘肠绣领,缎带滚边儿,姹紫嫣红,斑谰多彩,一衣着体,满身生辉。
蒙古袍的式样是由蒙古民族的游牧民生活特点决定的。
袍身肥大而不开衩,既可使马上运动自如,又可防寒避风。领子高,袖子长,乘马持缰时,冬可防寒,夏可防蚊。
特别是在古代,蒙古牧民逐水草而迁徒,居无定所,常以马背为家,夜里合衣而卧,一身袍服,铺盖自便。
就是有蒙古包的牧民,夏夜也多半睡在勒勒车上,蒙古袍蒙头盖脚,既当睡袋又当蚊帐。
或许这源于西方世界的士兵睡袋。
穿蒙古袍要束腰带,腰带一般既长且宽,以棉布或绸缎为料,颜色要与袍子协调。
男子扎腰带,多将袍子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方便,且显得精悍潇洒。
女子扎腰带,多将袍子向下拉紧,以示苗条矫健。穿蒙古袍还要配马靴。
其式样各地不同,在呼伦贝尔草原一般为高腰马靴。
我们这里曾经说的胡服骑射。就是说的蒙古人的袍服装束。
另外说到最后,我们要说一件古老的草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相传马头琴是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这里我再引用草原人古老的一段故事......
一天傍晚,苏和放羊归来,路上发现一匹没有主人的小马驹,苏和怕狼把它吃掉,就带回家来。
小马驹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很快长大,它浑身雪白非常惹人喜爱。那一年的那达慕大会上,王爷的女儿要选一名最好的骑手做丈夫,邻近的牧人鼓励苏和参加,结果苏和和小白马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王爷一看第一名是个穷牧人,便不提招亲之事,却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留下,赶快回去吧。”
苏和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恼羞成怒,蛮横地喊道:“小白马是我家马群里的马驹,你一个穷小子哪会有这样的好马。”于是喝令手下人从苏和手里抢走小白马。
王爷得到小白马,十分得意。有一天王爷想骑这匹小白马,谁知还未及坐稳,小白马猛地把他摔在地上,扬蹄跑去,王爷趴在地上大叫:“抓住它,抓不住就给我射死它。”
手下人追了很久,也没追上,最后乱箭齐发,射向小白马。身受重伤的小白马坚持跑回家,死在了主人面前。
苏和非常哀痛,终日想着小白马。一天,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他非常高兴,小白马却说“亲爱的主人,我也不愿离开你,但我们都没办法,我还得走。为了陪伴你,解除你的寂寞,你就用我的筋骨做一个琴吧。”
苏和醒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用腿骨做柱,头骨做筒,尾毛做弓弦,在琴柱顶端按小白马的模型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天带在身边。
马头琴的构造简单,便于牧民放牧时携带。
一颗马头高傲地挺立在琴杆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马头左右,拉紧两根琴弦,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尊变形的马的平身像。
琴弓与琴体分离。演奏时采取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一手扶住琴柱,根据音调需要上下滑动,一手挥弓拉送。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近人声,经过几代马头琴手的改进,马头琴的音域越来越宽广,艺术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不仅可以为史诗说唱及民歌伴奏,而且可以为现代歌曲伴奏;不仅可以演奏蒙古风格的曲目,还可以演奏外国作品;不仅可以独奏、齐奏、重奏、协奏,甚至还可以融入交响乐中。
牧民们用“好来宝”的民间艺术形式传唱先祖们留下的史诗,对子孙们进行民族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草原的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勇敢和创造缔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最终蒙古人汇入中华民族的这一个汪洋大海里,成为了一个强大家族的一个成员......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