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玄幻魔法 >千江录最新章节 > 千江录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55章 小谈哲学

  第一节有用和无用

  第二节知与行

  第三节羞和耻

  第四节关于轮回c因果

  第五节生命的意义——欣于所遇

  第一节有用和无用

  顺子是我高中时候的挚友,现在在西安定居,前期买房的时候因为缺钱跟我借5000元,当时我刚刚在外租房,加上家里的姐姐跟我借钱,我手头实在是没有所以没有借给他,在他最需要我雪中送炭的时候我却没有尽到朋友的责任,这是我一直愧疚的。现在手头稍微宽裕些,可是也基本都借出去了,大约一万五千元左右。家人也劝我以后不要往外借,我也感觉为难的是不好意思让人家还钱。我在这里提到顺子不是为了仅仅表示歉意,因为这篇的话题最开始的思考是与顺子有关的。

  2006年高考前,顺子回东北准备考试,那时候同学一个个忙着彼此写联系录,我倒是自始至终没有买过这种本本和索要他人的签名。顺子让我留联系方式,我当时除了留了家里的座机电话0536—6213442之外,还写了一句话“于是依处却无依,于无依处恒相依”。友情看似真是的最后都消失了,友情看似消失的却永存。

  毕业后曾看到cff的一条状态:起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意旨虽同,各有表述,不过一为友情,一为爱情/友情皆可罢了。

  应该是去年吧,和老大聊天的时候,我说:那些看似有用的最后都证明是无用的,而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最后证明却是有用的。

  我不是生而喜欢谈玄说理,不过用我的骗人理论来讲,我认为自己和它是有缘的。

  在大学宿舍里,bj和东东都问过我有用无用的问题,因为他们担心我脱离实际。尤其东东说的就更绝了:“永来,你说你看的那些东西能吃还是能喝,还是能当钱花?”东东是个现实主义者,说话太过狂妄,做事“大行不顾细谨”,如果他能找到一个愿意理解其脾气并愿意帮助他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会小的。偶尔听他们说东东这些年来一事无成,嘲笑他志大才疏,我便淡淡一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东东的成就不是你们可以揣摩和料想的啊,前提条件是他坚持的住和有人给他“擦屁股”。东东有为将之才,但不善于制怒,有时候偏执劲上来是谁都拉不住的。我和东东的交情可以算是止于君子吧!不像和凯子那么无所顾忌,不像和军那么安然,不像和相如那么通达,不像和光光那么率性,不像和大鹏那么歉然。一般不联系,联系也是那么三言两语,可是都愿意为对方奔波。

  若论事功,大抵我的同学都很优秀,不过也仅是煊煊一时罢了,能真正“建而不拔”,其有二三子耶?春有百花c夏有万木c秋有千果,但及一雪,能有几存?我说此话,虽然会让很多人不高兴,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是毕竟能远超同侪的人是少数啊。如果因此我而招致嫌弃,那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在些许人看来能够昙花一现也总比我这默默无期强得多吧?福祸无门,唯自招引。我何必不甘而强为辩解呢。

  年轻人大多是不考虑生死的,毕竟“日近长安远”,这么年轻就考虑这个话题有点不合时宜和好笑。当前最有用的就是奋斗,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说更如意c舒适的生活。我们很多的时候都知道钱不是生活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追逐中我们大多数人都迷失了,所以便自我安慰说“虽不是目的却是基础”。

  现在想来其实我说的“那些看似有用的最后都证明是无用的,而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最后证明却是有用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说有用是“假无用”,无用是“假有用”,假是借的意思,类似于“假名”。他们听那些“葫芦头”说四大皆空,便认为空便是没有,其实空是一种假有状态,真空不空。

  辰东在《神墓》里借助珂爸和戈乾之口说了两句话,我感觉很有韵味:存在的,忘记了,红尘万丈,入眸幻灭。逝去的,记住了,刹那永恒,永驻心田!我一直不理解的是在常人看来:看破红尘必然要出家。其实要知道即便是佛教也有一句名言:佛法世间觉。为何众生偏偏认为要觉悟就要远离红尘世俗呢?

  有用和无用的辩论就像幸与不幸的辩论。幸与不幸无一定,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大幸福,大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幸福。我们有时候经常嘲笑佛家思想的消极,其实佛家思想比我们所有人认为的都积极,“烦恼即是菩提”这等觉悟试想想是多么积极到偏执的想法。把一切苦恼都看成是成就无上智慧的累积因素,困难也是一种化了妆的幸福。还有比这更积极的让人无语的乐观态度吗?

  第二节知与行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知”,即是指认识,包括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和对道德的认识。所谓“行”是指行为,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行为和道德行为。朱熹注意了知行的关系,认为知在行先。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认为朱熹“即物穷理”的方法过于烦琐,主张直接求理于心。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能反省内求,此“理”自然明白起来。陆九渊也主张知先行后说。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知行不是二事,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实际上是抹煞知与行的界限,以知为行。王夫之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认为“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是“销行以为知”。他指出:知行“相资以互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二者之中,行是基础,“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出自《中国哲学史参考教案》)。

  读过之后,我也略有感触,想要阐述的问题有两个:一c行与知的先后关系;二c行与知的界限。

  在行与知的先后问题上,我赞同王夫之——行是知的基础,但并不是效不效的原因。其实行是知的源头,知是行的经验性总结c系统化和规律化过程。有的人说行是可以产生知,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之前就知道一些有关“行”的指导。最后就像先贤们,围绕着“鸡”和“蛋”开始辩论。其实即便是我们在做前有知,也是前人行之所知。举个例子:第一个被沸水烫过的人因为被烫过所以告诉后人“沸水烫人”,后人在被烫之前知道会被烫伤,也是因为前人所授。知是行之果,行是知之始。只不过知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行的样式和结果迥异罢了。其实关于鸡和蛋的辩论很简单,我们学过生物的都知道,胎生c卵生只是生物在适应环境和主动繁衍中选择的一种物种延续方式,所以必然是先有鸡后有蛋。这类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和对方一起只在转圈,很多问题的“破题”之法往往是另出机杼,而不是弥坚弥钻。

  对于知行的界限,我感觉王夫之更高明些。与王阳明相反,与王夫之不同,我认为“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用王夫之的指责话来说是“削知以为行”。我认为有时候认识上的完善c集结和升华,即便与直接行动无关,也是一种间接的行动,而且这种行动就是知与行的交互状态。行与知不能混为一谈c各有所重,却又像王夫之说的“相资以互用”。行而不察是谓尸行,知而不做是谓妄想。

  其实,高中政治虽然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某种程度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样板,以后接触的一切其他哲学都可以与之对比和思考,不可不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也可以指导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讨论过马克思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的命题,并且虽然有瑕疵,毕竟是可以跨古及今的。

  第三节羞和耻

  羞和耻的问题,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怎么关注的,尽管在位时提过“八荣八耻”。我之所以谈论这个问题,也是最近有感而发。有一次在群里谈论游戏的问题,我的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同学说,终于理解她的学生为什么痴迷于游戏了。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还在群里谈游戏,何况孩子们。其实,每个人只要爱一行且钻一行,只要不是损人c祸国的行业,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包括因为生活所迫而乞讨或的行为。我说游戏里也有孔子“有教无类”的哲学。譬如说英雄联盟:里面有的英雄适合出肉装c有的适合出速度c有的适合出伤害。可能是因为我竟然把圣贤之言和在这个教育界看来是“祸害”的游戏联系在一块,也可能是因为我大言不惭,她说哲学她不敢妄论,只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哲学就那么虚无和高端,自忖能力或学识达不到而羞于谈论,抑或者是哲学那么被冷遇c孤立不被看好而耻于谈论?我也和珊子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因为她也是老师,我每次总是建议她对待教学生这个问题要谨慎,因为老师是“传道c授业c解惑”的存在,错误的知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世界观c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伤人慧命的严重事件。杀死一个人罪行严重,如果误导了一批两批甚至更多批的人的思想,那是在屠戮民族的精神。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一谈到君子,很多人又开始“羞”和“耻”了,羞是因为不及,耻是因为不屑。不屑是因为大都以现代人自居,好今而薄古。有一句诗这样写“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我想可以给所谓的古今之辨一个定论。韩语也在《师说》中论到: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和珊子说,一个老师最为荣耀的不是教出了多少政治家和企业家,而是“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并且教出了从修养c学问c事功都有超越了自己的学生。如果不能看到超越自己的学生出现,那才是一个老师的遗憾,在这里不便说是羞愧(当然过于平庸的老师不在此列)。

  今年从凤凰网看到很多关于老师素质下降c禽兽不如的事件,其实不独现代,古已有之。老师若是以自己的成就超过学生为常理,那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来的,除非你只是一个“贩卖者”。柏拉图曾经用大圈和小圈来比喻自己和学生的成就。老师之所以高于学生是因为老师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的无知。老师要做的是告诉学生自己知道的,让开身子让学生探索自己不知道的,与学生切磋自己不知道的,扶助学生走更远的路。现在的教育多是担当了知识的媒介的角色,授业的多,解惑的少,传道的更少。这也不能怪老师,因为现在的老师太多了,难免良莠不齐,何况大多数还是安守本分的。求全责备不是我们应该做的,而是老师自己应该对自己做的。不过,估计看到这里的,当老师的,都开始腹诽了吧,除了个别厚道的外。

  谈到耻的问题,夫子有句话“知耻而后勇”。在现在来讲,人们知耻而后的勇却不是勇于精进,而是勇于值让自己感觉到“耻”的人难堪。人们都向往真c善c美,是向往别人夸自己真c善c美,毕竟别人的真c善c美是用来羡慕和模仿的,而自己的真c善c美却是被羡慕和被模仿的。现实中谁如果对别人真,那未必就是善,更渺乎美。因为真不仅是要真诚的赞美别人的进步,还要真实的指出对方的缺陷和不足。可是有几个人是以完善自己为人生追求的呢,大抵都追求快乐和享受,你的真就是故意刁难和过不去。而且但凡是人一开始甚至到最后总是缺点多,他自己不愿意或没有毅力精进,你的善意的提醒,便成了不给面子。这个时候,他们心里想的不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而是“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我们总说内因决定外因,其实是错误的。我们拿人近禽兽而行近禽兽来论述“外因是条件”,用个人的个性来证明“内因是根本”。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外因才是根本,毕竟能够遏制自己的人是少数。其实我们总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可以选择向善或向恶而禽兽不能选择”,其实这就像是庄子说“鱼是快乐的”。其实禽兽也懂得选择,也懂得彼此照顾。狐死首丘c乌鸟私情c胡马依北,我们不是狐c鸟c马,甚至捕杀c奴使他们,他们如果没有情感怎么懂得畏惧和愤怒呢?我们拿人的感情来衡量动物,能得出彼此一致的话,那会被骂“与禽兽为伍”,可是人类自己在互相指责的时候还有句话叫做“禽兽不如”呢,不是吗?

  如果不是生活在人群中,不接触前人的思想和器物,我们也只是动物的一种。只是因为我们就出东西后进化的快c适应的快c改变的快,人才绝尘于其他物种。我们总说人不仅有兽性,还有人性——也就是恻隐之心。可是人类的倾轧只是不比动物看上去那么血腥和明显罢了。动物追求有吃的c有睡的,我们还追求有剩余的。

  我的这些言论会被非议和指责,我在很多正派人士看来是异端,要么是因为出于人的优越性,要么是出于恐惧。我甚至会成为耻辱的代号,可是我不信马克思或者说政治宣传的很多观点。他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最伟大的真理,甚至被吹捧为永恒的真理。我感觉这是出于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和自我迷失,就像道士之捧奉《道藏》,和尚之礼赞《大藏经》。历史的每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所谓的永恒的真理,可是时过境迁后总会有新的永恒的真理诞生。

  记得初中的时候,《思想政治》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社会主义的产生只能是革命暴动。那些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突进和渐进相结合的观点在社会性质上却没了市场,因为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想法被指责为是“修正主义”。我们认为资本家是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群体,资本主义的金钱是肮脏的,人性是扭曲的,认为资本主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是看看现在的朝鲜,与其说是社会主义还不如说是封建社会和原始社会的现代结合体。可是现在我们看看北欧和西欧,那些我们憎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待遇上比我们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有些人说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会发展的更好,可是我们现在走的不是混合所有制吗?至少在理论上欧美在渐进式的走向社会主义的路上比我们快,如果我们想突进式的超越他们,那估计还会有和。

  第四节关于轮回c因果

  人生到处谁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自从人类开始思考哲学终极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人们就开始纠结于死生。世界的所有宗教计划都会论述这个话题,同时哲学的各个流派也是各自开坛说法。儒家孔子不语乱力怪神,“不知生焉知死”,到后来追求“三不朽”,其实在所有的哲学里只有儒家的是真正积极的,首先他承认死亡,不幻想所谓的来世,不建天堂地狱,是相对最唯物的,儒家想做的是通过宏德后世来永世不朽,还有一种方式是血脉传承,也就是宗族观念。道家注重修身,在庄子的时代是讲究齐物论,将就境界观,所以《逍遥游》中有万岁椿树c千秋冥灵,用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话来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52]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个人感觉《前赤壁赋》真是千古绝唱)佛家是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相信人是精神不灭的,死去的只是,精神将根据果报进入轮回,所以世人说“不修今生修来世”,其实修来世基础是立今世。至于安拉的天堂火狱,基督的地狱与天堂等等都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立说。我玩笑的以为,圣贤们都是骗子c推销员,每一种学说放小了说就像卖“大力丸”。严肃的说,他们的学说都对,都是自己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追溯和自圆其说。用现在营销的话说:“要想成功营销商品,先要自我营销成功”,就是说要让别人相信你前提是你相信自己。先贤们首先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其次是可以让那些没时间和每智力去领悟这三个问题的人不必痛苦的活着或死去,所以这些宗教的学说整体上都是积极的。不要提西方的教廷黑暗期,也不要说教的极端恐怖主义,因为所有宗教只要与别有用心的野心家组织勾结,所谓的幸福制造者也就成了欺骗和苦难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很多人都批评宗教是迷信,其实如果不是迷信马克思主义怎么会说别人迷信其他哲学呢?就像跳起来的前提是有站的地方一样,如果不是执于一念怎么会说别人思想顽劣,当然这个执于一念并不是说混淆是非。哲学中没有绝对的是非,但是现实社会中必须有相对的是非。

  佛教为什么讲轮回c因果?讲轮回的原因,从物理角度来讲,佛教早在三千年前其实已经明白了能量守恒定律,只是当时不能用物理学表达,所以才会创立六道学说。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为了恐恶扬善,是为了让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恐于作恶,就像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一样。很多人可能认为我在说笑,佛陀怎么可能在三千年前就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不是现代的产物,自古及今始终都存在,现代人能意识到,古人为什么不能呢?就像那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黯然相爱

  寂静欢喜

  很多时候诗的意境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情景c感情,就像我在校内论述《江雪》和《大林寺桃花》,就像王国伟论述的读书三境界。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放宽眼量来看这个世界。回到正题,佛教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却不能用离子c光子来解释,于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精神强大的印度人发明了一个词,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轮回”,他用最朴素的循环转化来阐述守恒,虽然很蹩脚但看上去却是成功的,佛教东传以来,多少高人雅士拜服在其脚下!其实道教也出了个牛叉的能量守恒定律论述者——谭峭,这人写了一部书《化书》,专门讲物化的,据说有点荒诞,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知道其学说的旨归,善意的理解人家的意思,人家也是有大境界的人。

  人有死生吗?问出这句话,大家都笑了。连王羲之都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你怎么能问出这么荒谬的问题呢?古人感慨人生如露如电c如梦如幻c如棋如戏,顺治帝曾语: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空来人间走一回。

  死亡是结束吗?是,但也是开始,或者说死是一种“假生”,是一个过度节点。《科学家用量子物理学证明来世:死亡是幻觉》(。jx。x。/nes/24rdx/2013一11/18/c_118186378。htl)《美科学家称量子物理学能够证明来世存在》(n一vati一n。ifeng。/tech/detail_2013_11/19/1480295_0。shtl)

  我在2011年就和ys(高中同学)聊到过,我说人生就像坐火车,你从这边上,送你的人知道你在这边发生的一切,你上了火车,别人看不见你,联系不到你,你就不存在了吗?你到了另一个站点下车,会有新的世界展现。时空就像列车,我们的是我们在这段必然的时空演化的载体。以前我们从来不会认为时间可以倒流和停止,但是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理论上这些是可以的,不妨再大胆些,接受重叠空间/静止空间/单一流动空间的存在,再者我们所谓的死亡不仅意味着消逝,更意味着永恒,时空就像留声机,谁都不可能回到过去涂改和抹杀。即便将来真的有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洗澡的真实世界,可以逆转时空,那么死在过去的同样可以复活在现代或者在原来的时空与“未来者”交流。

  如此看来,世间有轮回,却不是佛教宣扬的世俗轮回。因果存在吗?存在,人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时候,总要主动去思考和归纳乃至于抽象。所谓的因果是人为了描述事物或状态而选择的一种规律表达语。不存在。因果实际上是一种在时空中阐说事物的“假有”存在,抛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的主观意识,一切的变化是自然而然,因果只是我们在表述这种变化时为了便于理解而借助的工具。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