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回 樊雅借尸再还魂,桓宣孤身敢劝降
二人见面之后,樊雅这才发现,桓宣并未带一兵一卒,而是只身前来,樊雅一颗提吊的心,这才又落到了实处!
樊雅见桓宣只身来访,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心中疑窦丛生,不禁说道:“我说恩公,你来谯城所为何事,为什么不提早通知俺樊雅一声?诚惶诚恐,迎接来迟,还望桓大人海涵!”
桓宣说道:“听说樊大侠扯旗造反,并且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中原重镇谯城,桓宣闻讯后,特前来祝贺矣!”
樊雅听桓宣话中带刺的一番述说后,自感理亏,不禁产生羞赧之感,以致全身都冒出了冷汗,一时之间,连走路都不知先迈哪条腿了。
当下并无多少话要说,二人只好相向而行,并肩进入谯城,落座于樊雅的军帐之内。
樊雅尊重桓宣的为人,特安排桓宣坐于上座,一口一个恩公叫着,面对一身正气的桓宣,樊雅真是羞愧难言,大有无地自容之感。当着桓宣的面,他言谈维诺,条理混乱,恨不得盼望地上能生出一条裂缝来,好让他一下子钻进去!桓宣见状,更增加了自己说服樊雅归降的信心。
喽啰兵及时将茶水端上,桓宣一边饮茶,一边问樊雅说:“樊壮士,谢浮归顺朝廷,和张平被杀的事情,你不会不知道吧?”
樊雅长叹一声,满脸羞愧的回答说:“樊雅耳不聋,眼不花,对于面前所发生的事情,哪有不知之理呀?”
桓宣问道:“你既然心知肚明,为何不与谢浮一起,向朝廷投诚呢?”
樊雅唏嘘了半天,喃喃的说道:“主公有所不知,其实樊雅也早有归顺朝廷之意,无奈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事先谢浮根本没向我透露半点消息,我若不趁机溜出城去,恐怕早已像张平一样,变作谢浮等人的刀下之鬼了!”
桓宣又借机说道:“如此看来,你确实也有难言之隐。古话说,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是为大义之举。我希望樊壮士不要一错再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远,到时候再想回头,那可就晚了!我来问你,接下来,你准备何去何从啊?”
桓宣话语简洁明了,委婉中带有不容置疑的威力,这无疑就是对樊雅下的最后通牒!桓宣的每一句话,字字句句都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樊雅震炸得懵里懵懂,晕头转向,眼花缭乱!
就见樊雅突然跪倒在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向桓宣哀求道:“恩公,你是朝廷命官,也是我樊雅的救命恩人,你今天此来,必定是为规劝樊雅而来,樊雅的身家性命,此时可都系于将军您一个人身上了,无论是杀是刮,全凭你桓将军你一句话,樊雅绝不后悔,也毫无怨言!”
桓宣见樊雅说话还算诚恳,因此说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朝廷因为八王之乱,已经把个大晋国搞得不成样子了,若尔等再趁机造反,那岂不等于是乱中添乱c火上浇油吗?本将军的意见是:马上解散你的队伍,各回各村,都回家去务农去吧!”
从桓宣的话中,樊雅听得出来,自己已经有了保命的希望,因此说道;“自从谢浮反正,张平被杀以后,樊雅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了。但是,没有人指路,更没有人提携,我自己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办是好。现在,桓将军亲自登临谯城,劝说樊雅投诚,实在是机会难得,失不再来,因此本人决定,完全接受桓将军的规劝,摈弃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立即解散部众,都回家务农去!”
听完樊雅的自我表白之后,桓宣击掌赞叹道:“好!好!好!本将军从前曾救你于危难之中,此次又挽救你不仁不义之中,这次我总算没有白来!大晋一统,万民和谐,江山归一,本是众民所愿,亦是本将军所愿也!”
桓宣的一番议论,不禁引起了樊雅对往事的回忆,仿佛在八年前自己罹难的那一幕,又重新浮现在了眼前。樊雅捶胸顿足,悔恨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几乎是抽噎着对桓宣说道:“桓将军,听过将军的训诫后,雅奴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回想当年若不是由于你出手相助,就是有十个樊雅,恐怕也都变为灰烬了!不想俺樊雅又一时犯糊涂,跟随歹人再一次走上了背反朝廷的道路,若没有您桓将军的及时教诲,挽救樊雅于不死,恐怕我此生休矣!”
樊雅话中提到的雅奴一词,本是他的乳名,惶恐之中竟然也脱口而出,足见樊雅此时的忏悔是出于真心无疑了。
那么樊雅所说,想当年樊雅身处危难之中时,恰遇桓宣出手相助,他才罹难而不死,方才有了活命的机会,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要追溯到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的初春季节。这一年,天景大汗,从冬到春两三个月内,不但寒风凛冽,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天上久不落雨,连浍河也干枯的见到了河底。
一天,在临涣村村头,正在与几位小朋友一同玩耍的桓宣,远远的看到有四五位陌生人,从远处朝他们走来。待走到近前后,桓宣等人这才看清楚,来者是两位大人,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只见四人步履蹒跚,行动艰难,当走到村头一棵大树下面时,疲惫不堪的一家人,这才不约而同的都停下了脚步。
此时,那个年龄在五岁左右的小女孩,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对两位大人说道:“爹!妈!妞妞肚子饿!俺要吃东西!”
那位被称作母亲的中年妇女,听到女儿的哭叫声后,一把将她拉进自己的怀抱中,轻轻着她的头顶,有气无力的安慰小女孩道:“妞妞乖,妞妞乖,妈妈这就马上进村去,待讨到了干粮后,爹和妈都不吃,要先给妞妞和雅奴吃!”
可是,母亲这只是许下的一个虚愿,根本无法解决孩子肚子的实际问题,不懂事的妞妞,仍然哭闹不止,不住的对母亲施加压力:“俺肚子饿!俺肚子饿!你快去要吗!你快去要吗!”
那个叫雅奴的小男孩,岁数比小女孩大了两三岁,就显得懂事多了,他既没有吵闹,也没去逼迫自己的父母,他瞪着两只被饿的失去了神韵的眼睛,一步步朝桓宣这边走了过来。正当桓宣等人不知他来之何意时,就见男孩扑通一声跪倒在桓宣面前,一连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满含热泪,不停地哭诉了起来!
雅奴对桓宣等人哀求道:“大哥哥,小弟姓樊,大名樊雅,小名雅奴,是亳州谯城人士。因为天上久旱无雨,几亩薄田颗粒无收,因为生活所迫,反正在家也是饿死,不得不随同父母一同外出逃荒要饭来了,今日有幸路过贵村,还望哥哥们可怜可怜,舍口剩饭给我们吃,救命之恩,雅奴将终生不忘!”
同样也还是孩子的桓宣,看见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小弟弟,能说出这样既有礼貌c又合乎情理的话来,一向以家庭富有而看不起穷人家孩子的他,不免对樊雅生出来几分敬意,一股怜悯之情便油然而生。桓家在临涣村来说,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富户了,家有良田千亩,每年打下的粮食灌满粮仓,即使天上无雨,光余粮也够全家人吃上个三年五载的。对于生活在这样家庭的桓宣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饥饿到底个啥滋味!出于对樊雅一家人的同情,桓宣立即便跑回家中,向母亲说明情况,并端来一大盆剩饭,小伙伴又帮助拿来四双碗筷,一一摆在了樊雅一家人面前。
久未吃饱肚子的樊雅一家人,突然能吃到这山珍海味般的饭食,不但填饱了一家人的肚皮,还救了一家人的性命,樊雅的父亲樊德,樊雅的母亲李淑敏,还有那个被饿得嗷嗷直哭闹的妹妹樊妞妞,再加上樊雅本人,肚子都被填饱了,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人人都有了底气,说起话来精神头也足了!
这时,一直身居深宅大院的桓老夫人,也即是桓宣的母亲,也破例打破常规,从宅院内走了出来,来亲自目睹一番这一家逃荒要饭人家的惨状!
桓宣见母亲到来,迎上前去,说道:“这一家逃荒要饭的人,也着实令人可怜!他们这样讨要下去,也不知走到哪里才算是个头?娘啊,你老看看,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才好呢?”
夫人哀叹一声,说道:“儿啊,你说的也是,遇到这种青黄不接的岁月,逃荒要饭的又何止他们一家?要是讨到了还算万幸,若是讨不到,就只有饿死了!为娘也早有搭救他们之意啊!”
听夫人如此说,正处在走投无路的樊德一家人,好似在绝境中遇到了大救星,于是由樊德带头,妻子儿女随后,各人都跪倒在地,一边叩头,一边说道:“今日樊德全家到此,在走投无路之际,承蒙夫人舍饭相救,此恩此德,樊德全家,将历世历代永不遗忘!”
桓夫人见此情形后,也立即说道:“有人遇难,出手相帮,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是一顿餐饭而已,不足挂在嘴边!宣儿,你快将他们一家人都快快扶起来,再将他们领进家去吧。我可经不起他们一家人长跪不起,这样做会折我的阳寿的!”
不由分说,桓宣与他的几个小伙伴,一同走向前去,各自伸手搀扶,把樊德等一家人都扶了起来!
进到院内后,桓夫人又问了樊徳一家人的来龙去脉,姓甚名谁和家庭住址,然后这才又说道:“樊徳兄弟,我们桓家在临涣地方,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了,因为宣儿他爹常年在朝廷为官,无法顾及家中事情,所以就不得不雇请靠得住的外人来经营和打理家中事物。目前,家中正是缺人之际,如果樊兄弟不嫌弃,可否暂时留住我家,一方面帮助我们做些灵活,另一方面,也能免去你们一家颠沛流离之苦。不过这也只是本夫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是去是留,何去何从,最终还得由樊兄弟你来拿主意!”
听过夫人的简单叙述之后,樊徳这才明白,原来对他们一家人施舍饭食的,不是别人,却原来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晋朝名士桓诩的后人阿!不用说面前这位妇人,就是在当朝为官的桓弼大人的夫人了,而面前这位少公子,他就是桓弼的公子桓宣了。桓家在当时的淮北地区,是有名的大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樊德这一惊可非同小可,他又欲下跪谢恩,不过被桓宣母亲及时发现并制止了!
在桓老夫人的同意下,由桓宣将樊徳全家人安排在了桓家大院内,从此,居有定所,吃喝不愁,樊徳全家人结束了流离失所的苦日子。樊徳在桓家做的事情,无非是看家护院c打扫庭院c饲喂牲畜家禽等轻快活计,也不怎么劳累,一家人从此衣食无忧,每天都有精美的饭食填饱肚子了!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眨眼之间,由春至夏,眼看半年时间就飞快过去了。这一日,吃罢晚饭,在就寝之前,樊徳对自己的妻子说道:“淑敏啊,这半年以来,多亏了桓老爷的家人对你我的救助,否则,咱们全家可能早已被饿死了!虽然说在这里干活不累,吃喝也不愁,可我总也放心不下自己家中的事情!土地是咱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绝了全家人生存的活路!我想,咱们不能再在桓老爷家这样待下去了,咱要回到亳州老家去,把那几亩薄田种上,只有地里种上了庄家,打下了粮食,日子也才能长久维持下去。明日,我想向桓夫人提出回家的要求,不知你有什么意见没有?”
听完丈夫的话后,李淑敏也不无感慨的说道:“俗话说得好,远飞的鸟儿要归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桓家虽然好,总不是久留之地。老人们说,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草窝,我同意你的意见,咱还是回自己的家去好了!”
第二天早晨,待一切都忙完之后,樊徳怀着忐忑的心情,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桓宣的母亲。没想到夫人听完樊徳的话后,竟然痛快的说道:“樊兄弟,这个问题,就是你不首先提出来,我也早为你想到了!俗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好比远游的鸟儿要回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还有句老话叫什么来着,对,金窝银窝,不比自己的草窝!你们的孩子也都渐渐的长大了,也都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了,长期呆在外边,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同意你们回亳州老家去,待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们明日就动身吧!”
一夜的光景,倏忽即过。待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樊徳简单收拾好行装,准备一吃过早饭,就带领全家人告别桓家,徒步上路。但是,当樊徳走出房门时,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幕,简直把他给惊呆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会使樊徳全家人感到如此的惊讶呢?
原来,映入樊徳一家人眼帘的,是一辆装满麻袋的马车,桓宣家的马夫手执马鞭,站立在马车旁边,似乎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桓宣母亲也笑容可掬的站在马车旁边,她似乎也已经做好了为樊徳一家送行的准备!
樊徳一时未弄明白,桓夫人这是何意?因而不免发问:“夫人,你已经套好了马车,这是准备要到哪里去呀?”
未等夫人回答,车夫即抢先回答说:“樊老弟,哪里是夫人要出远门呀,这满车的粮食,是夫人专门为你们一家准备的!夫人还吩咐,让我赶车一直把你们送到亳州,然后再返回来!”
樊徳十分感激,说道:“夫人啊,樊徳一家四口,半年来多有叨唠,不但承蒙桓老爷家精心照料,还有吃有住的,临走,还要送这许多粮食给我们,樊徳全家实在是过意不去,这可叫我们如何来报答您呢?”
桓夫人说道:“常言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报答不报答的。我是这样考虑的:你们回到家中后,一时也弄不到口粮,再说种地也要种子,撒下的种子一时半时也长不出粮食来,全家人总不能扎起脖子来,等粮食成熟了再吃饭吧?这几麻袋粮食,就权当为你们全家救救急好了!”
樊徳被感动的几乎流出眼泪来了,情急之中,他带领全家人弯腰跪倒,一连给桓夫人叩了三个响头,口中还一连说道:“桓夫人,你老的大恩大德,樊徳一家永世不忘!”
樊徳带领家人,在桓夫人的吩咐安排之下,各自都爬上马车,在车夫一声吆喝声中,马车即驶出桓家大院,一路颠簸,走出临涣村,一路向西,朝亳州境内的十八里集村方向,飞奔而去!
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桓宣,因为从小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经过母亲的允准,也搭乘这辆运粮马车,跟随樊徳一家人,一同去往了亳州。桓宣在樊徳家中,一住就是半个来月,与樊徳一家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与樊雅也成了好兄弟。现在二人都已长大成人了,而且桓宣在朝廷中还世袭父职成为了将军,虽然他与樊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深蒂固的友谊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朝廷有人知道桓宣与樊雅的这层关系后,就让桓宣只身来到谯城内,担当起规劝樊雅反正的重任!还好,樊雅也还算识相,他并未作出使桓宣感到失望的事情来,劝降即告顺利成功,桓宣也因此立下了大功一件!
劝降获得成功,樊雅立刻决定解散自己的队伍,放下武器,每人发给纹银二两,作为路资盘费,各回各村,从此改邪归正,都回家务农种地去了。至此,张平c樊雅c谢浮之反,皆以被平定,谯城从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作者表述:无论历朝历代,都有平民起而造反者,究其根源,无怪乎朝廷领导不力,人民不能各得其所c安居乐业,再加之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因而才造成富者极富,贫者极贫,富者每日花天酒地,贫者则衣不蔽体c食不果腹,为了争得一个起码的不被冻饿而死的权利,被逼无奈的贫民们,就只有铤而走险c聚众造反这一条路可走了!当时的统治者,虽然也派专人出面加以调停,但采用的都是权宜之计,治表而不治本。唯有社会制度的彻底改变,人民皆享有平等之权利,没有了剥削,亦没有了压迫,又有一个完全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机构,方可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产生不安定因素的土壤。这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幻想!
据史书记载,桓宣的命运亦是多舛多难。在桓宣镇守襄阳时,恰逢后赵监军郭敬发兵进攻襄阳,南中郎将周抚中了后赵明帝石勒的奸计,闻兵胆丧,错以为后赵大军已经来袭,恐惧之下,弃城潜逃,襄阳于是陷落。周抚因此而被罢官。桓宣受命迁任监管沔中军事,并授南中郎将之职,还兼任江夏相。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七年,即公元332年,太原邬县(即今之山西省曲阳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步兵校尉郭敬,又发兵进攻江夏,太尉陶侃委派平西参军陶斌与桓宣乘虚攻破樊城,然后又在涅水击败郭敬前来救援樊城的援兵,同时,竟陵太守李阳也攻克新野,郭敬兵败逃走,东晋才得以重新夺回襄阳。
战后,太尉陶侃又命桓宣镇守襄阳,桓宣上任后,即着手抚慰新归顺的民众,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简约从政,精减仆从,还用自己的马车携带农具,与农民共同劳作,并一同收获,共享丰收后带来的喜悦。由于深得襄阳人民的拥载,才使得桓宣能在襄阳顺利经营十余年,他深得民心民意,受到襄阳人民的真心爱戴。期间,虽然屡遭后赵侵袭干扰,但桓宣始终殚精竭虑,矢志不移,与襄阳人民同甘共苦,不曾脱离人民一步。时人称赞桓宣,说他是仅次于祖逖和周访式的人物。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即公元339年,征西将军庾亮,继祖逖之后又试图北伐,于是上表皇帝司马衍,要求任命桓宣为都沔北前锋征讨军事c平北将军史,授予假节,镇守襄阳。此后,羯族领袖c上党武乡(即今之山西榆社)人c后赵太祖武皇帝石虎,派出劲骑七千进攻襄阳,在受到守城晋军的顽强抵抗后,石虎变地上进攻为地下进攻,从襄阳城三面挖掘地道,妄图用穴地而进的战法,来消灭守城晋军。
面对气焰嚣张的石虎,桓宣一不懈怠,二不气馁,他挑选精勇善战兵士,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对石虎的围城士兵发起突然袭击,杀死杀伤敌军数百名,并且缴获大批军资器械,铠甲战马等物品,一举将石虎的军队击溃。为了增加襄阳守城兵力,桓宣又派军将赶赴南阳,从那里调遣八千多人来到襄阳,使襄阳军力大增,石虎闻讯生畏,短时内未敢再轻举妄动。
但是,后赵军队并未彻底放弃对晋朝的侵扰,同年的某一天,后赵军队又在邾城对晋军发动猛烈攻击,晋军遭受惨败,晋军将领毛宝携残兵潜逃,他企图南渡长江,去苟延残喘,不想却被江水溺死身亡。此战之败,使庾亮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创,庾亮也已于次年与世长辞,北伐又被搁置。
邾城是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被楚宣王所灭,其地并入楚境。邾城的故址,即在今日湖北省黄州市北的禹王城。
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翼随即接替其兄长的职位。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即公元343年,庾翼又升出北伐的念头,他打算倾其所有部队,再次举行北伐。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樊雅见桓宣只身来访,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心中疑窦丛生,不禁说道:“我说恩公,你来谯城所为何事,为什么不提早通知俺樊雅一声?诚惶诚恐,迎接来迟,还望桓大人海涵!”
桓宣说道:“听说樊大侠扯旗造反,并且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中原重镇谯城,桓宣闻讯后,特前来祝贺矣!”
樊雅听桓宣话中带刺的一番述说后,自感理亏,不禁产生羞赧之感,以致全身都冒出了冷汗,一时之间,连走路都不知先迈哪条腿了。
当下并无多少话要说,二人只好相向而行,并肩进入谯城,落座于樊雅的军帐之内。
樊雅尊重桓宣的为人,特安排桓宣坐于上座,一口一个恩公叫着,面对一身正气的桓宣,樊雅真是羞愧难言,大有无地自容之感。当着桓宣的面,他言谈维诺,条理混乱,恨不得盼望地上能生出一条裂缝来,好让他一下子钻进去!桓宣见状,更增加了自己说服樊雅归降的信心。
喽啰兵及时将茶水端上,桓宣一边饮茶,一边问樊雅说:“樊壮士,谢浮归顺朝廷,和张平被杀的事情,你不会不知道吧?”
樊雅长叹一声,满脸羞愧的回答说:“樊雅耳不聋,眼不花,对于面前所发生的事情,哪有不知之理呀?”
桓宣问道:“你既然心知肚明,为何不与谢浮一起,向朝廷投诚呢?”
樊雅唏嘘了半天,喃喃的说道:“主公有所不知,其实樊雅也早有归顺朝廷之意,无奈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事先谢浮根本没向我透露半点消息,我若不趁机溜出城去,恐怕早已像张平一样,变作谢浮等人的刀下之鬼了!”
桓宣又借机说道:“如此看来,你确实也有难言之隐。古话说,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是为大义之举。我希望樊壮士不要一错再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远,到时候再想回头,那可就晚了!我来问你,接下来,你准备何去何从啊?”
桓宣话语简洁明了,委婉中带有不容置疑的威力,这无疑就是对樊雅下的最后通牒!桓宣的每一句话,字字句句都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樊雅震炸得懵里懵懂,晕头转向,眼花缭乱!
就见樊雅突然跪倒在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向桓宣哀求道:“恩公,你是朝廷命官,也是我樊雅的救命恩人,你今天此来,必定是为规劝樊雅而来,樊雅的身家性命,此时可都系于将军您一个人身上了,无论是杀是刮,全凭你桓将军你一句话,樊雅绝不后悔,也毫无怨言!”
桓宣见樊雅说话还算诚恳,因此说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朝廷因为八王之乱,已经把个大晋国搞得不成样子了,若尔等再趁机造反,那岂不等于是乱中添乱c火上浇油吗?本将军的意见是:马上解散你的队伍,各回各村,都回家去务农去吧!”
从桓宣的话中,樊雅听得出来,自己已经有了保命的希望,因此说道;“自从谢浮反正,张平被杀以后,樊雅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了。但是,没有人指路,更没有人提携,我自己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办是好。现在,桓将军亲自登临谯城,劝说樊雅投诚,实在是机会难得,失不再来,因此本人决定,完全接受桓将军的规劝,摈弃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立即解散部众,都回家务农去!”
听完樊雅的自我表白之后,桓宣击掌赞叹道:“好!好!好!本将军从前曾救你于危难之中,此次又挽救你不仁不义之中,这次我总算没有白来!大晋一统,万民和谐,江山归一,本是众民所愿,亦是本将军所愿也!”
桓宣的一番议论,不禁引起了樊雅对往事的回忆,仿佛在八年前自己罹难的那一幕,又重新浮现在了眼前。樊雅捶胸顿足,悔恨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几乎是抽噎着对桓宣说道:“桓将军,听过将军的训诫后,雅奴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回想当年若不是由于你出手相助,就是有十个樊雅,恐怕也都变为灰烬了!不想俺樊雅又一时犯糊涂,跟随歹人再一次走上了背反朝廷的道路,若没有您桓将军的及时教诲,挽救樊雅于不死,恐怕我此生休矣!”
樊雅话中提到的雅奴一词,本是他的乳名,惶恐之中竟然也脱口而出,足见樊雅此时的忏悔是出于真心无疑了。
那么樊雅所说,想当年樊雅身处危难之中时,恰遇桓宣出手相助,他才罹难而不死,方才有了活命的机会,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要追溯到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的初春季节。这一年,天景大汗,从冬到春两三个月内,不但寒风凛冽,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天上久不落雨,连浍河也干枯的见到了河底。
一天,在临涣村村头,正在与几位小朋友一同玩耍的桓宣,远远的看到有四五位陌生人,从远处朝他们走来。待走到近前后,桓宣等人这才看清楚,来者是两位大人,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只见四人步履蹒跚,行动艰难,当走到村头一棵大树下面时,疲惫不堪的一家人,这才不约而同的都停下了脚步。
此时,那个年龄在五岁左右的小女孩,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对两位大人说道:“爹!妈!妞妞肚子饿!俺要吃东西!”
那位被称作母亲的中年妇女,听到女儿的哭叫声后,一把将她拉进自己的怀抱中,轻轻着她的头顶,有气无力的安慰小女孩道:“妞妞乖,妞妞乖,妈妈这就马上进村去,待讨到了干粮后,爹和妈都不吃,要先给妞妞和雅奴吃!”
可是,母亲这只是许下的一个虚愿,根本无法解决孩子肚子的实际问题,不懂事的妞妞,仍然哭闹不止,不住的对母亲施加压力:“俺肚子饿!俺肚子饿!你快去要吗!你快去要吗!”
那个叫雅奴的小男孩,岁数比小女孩大了两三岁,就显得懂事多了,他既没有吵闹,也没去逼迫自己的父母,他瞪着两只被饿的失去了神韵的眼睛,一步步朝桓宣这边走了过来。正当桓宣等人不知他来之何意时,就见男孩扑通一声跪倒在桓宣面前,一连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满含热泪,不停地哭诉了起来!
雅奴对桓宣等人哀求道:“大哥哥,小弟姓樊,大名樊雅,小名雅奴,是亳州谯城人士。因为天上久旱无雨,几亩薄田颗粒无收,因为生活所迫,反正在家也是饿死,不得不随同父母一同外出逃荒要饭来了,今日有幸路过贵村,还望哥哥们可怜可怜,舍口剩饭给我们吃,救命之恩,雅奴将终生不忘!”
同样也还是孩子的桓宣,看见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小弟弟,能说出这样既有礼貌c又合乎情理的话来,一向以家庭富有而看不起穷人家孩子的他,不免对樊雅生出来几分敬意,一股怜悯之情便油然而生。桓家在临涣村来说,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富户了,家有良田千亩,每年打下的粮食灌满粮仓,即使天上无雨,光余粮也够全家人吃上个三年五载的。对于生活在这样家庭的桓宣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饥饿到底个啥滋味!出于对樊雅一家人的同情,桓宣立即便跑回家中,向母亲说明情况,并端来一大盆剩饭,小伙伴又帮助拿来四双碗筷,一一摆在了樊雅一家人面前。
久未吃饱肚子的樊雅一家人,突然能吃到这山珍海味般的饭食,不但填饱了一家人的肚皮,还救了一家人的性命,樊雅的父亲樊德,樊雅的母亲李淑敏,还有那个被饿得嗷嗷直哭闹的妹妹樊妞妞,再加上樊雅本人,肚子都被填饱了,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人人都有了底气,说起话来精神头也足了!
这时,一直身居深宅大院的桓老夫人,也即是桓宣的母亲,也破例打破常规,从宅院内走了出来,来亲自目睹一番这一家逃荒要饭人家的惨状!
桓宣见母亲到来,迎上前去,说道:“这一家逃荒要饭的人,也着实令人可怜!他们这样讨要下去,也不知走到哪里才算是个头?娘啊,你老看看,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才好呢?”
夫人哀叹一声,说道:“儿啊,你说的也是,遇到这种青黄不接的岁月,逃荒要饭的又何止他们一家?要是讨到了还算万幸,若是讨不到,就只有饿死了!为娘也早有搭救他们之意啊!”
听夫人如此说,正处在走投无路的樊德一家人,好似在绝境中遇到了大救星,于是由樊德带头,妻子儿女随后,各人都跪倒在地,一边叩头,一边说道:“今日樊德全家到此,在走投无路之际,承蒙夫人舍饭相救,此恩此德,樊德全家,将历世历代永不遗忘!”
桓夫人见此情形后,也立即说道:“有人遇难,出手相帮,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是一顿餐饭而已,不足挂在嘴边!宣儿,你快将他们一家人都快快扶起来,再将他们领进家去吧。我可经不起他们一家人长跪不起,这样做会折我的阳寿的!”
不由分说,桓宣与他的几个小伙伴,一同走向前去,各自伸手搀扶,把樊德等一家人都扶了起来!
进到院内后,桓夫人又问了樊徳一家人的来龙去脉,姓甚名谁和家庭住址,然后这才又说道:“樊徳兄弟,我们桓家在临涣地方,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了,因为宣儿他爹常年在朝廷为官,无法顾及家中事情,所以就不得不雇请靠得住的外人来经营和打理家中事物。目前,家中正是缺人之际,如果樊兄弟不嫌弃,可否暂时留住我家,一方面帮助我们做些灵活,另一方面,也能免去你们一家颠沛流离之苦。不过这也只是本夫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是去是留,何去何从,最终还得由樊兄弟你来拿主意!”
听过夫人的简单叙述之后,樊徳这才明白,原来对他们一家人施舍饭食的,不是别人,却原来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晋朝名士桓诩的后人阿!不用说面前这位妇人,就是在当朝为官的桓弼大人的夫人了,而面前这位少公子,他就是桓弼的公子桓宣了。桓家在当时的淮北地区,是有名的大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樊德这一惊可非同小可,他又欲下跪谢恩,不过被桓宣母亲及时发现并制止了!
在桓老夫人的同意下,由桓宣将樊徳全家人安排在了桓家大院内,从此,居有定所,吃喝不愁,樊徳全家人结束了流离失所的苦日子。樊徳在桓家做的事情,无非是看家护院c打扫庭院c饲喂牲畜家禽等轻快活计,也不怎么劳累,一家人从此衣食无忧,每天都有精美的饭食填饱肚子了!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眨眼之间,由春至夏,眼看半年时间就飞快过去了。这一日,吃罢晚饭,在就寝之前,樊徳对自己的妻子说道:“淑敏啊,这半年以来,多亏了桓老爷的家人对你我的救助,否则,咱们全家可能早已被饿死了!虽然说在这里干活不累,吃喝也不愁,可我总也放心不下自己家中的事情!土地是咱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绝了全家人生存的活路!我想,咱们不能再在桓老爷家这样待下去了,咱要回到亳州老家去,把那几亩薄田种上,只有地里种上了庄家,打下了粮食,日子也才能长久维持下去。明日,我想向桓夫人提出回家的要求,不知你有什么意见没有?”
听完丈夫的话后,李淑敏也不无感慨的说道:“俗话说得好,远飞的鸟儿要归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桓家虽然好,总不是久留之地。老人们说,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草窝,我同意你的意见,咱还是回自己的家去好了!”
第二天早晨,待一切都忙完之后,樊徳怀着忐忑的心情,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桓宣的母亲。没想到夫人听完樊徳的话后,竟然痛快的说道:“樊兄弟,这个问题,就是你不首先提出来,我也早为你想到了!俗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好比远游的鸟儿要回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还有句老话叫什么来着,对,金窝银窝,不比自己的草窝!你们的孩子也都渐渐的长大了,也都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了,长期呆在外边,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同意你们回亳州老家去,待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们明日就动身吧!”
一夜的光景,倏忽即过。待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樊徳简单收拾好行装,准备一吃过早饭,就带领全家人告别桓家,徒步上路。但是,当樊徳走出房门时,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幕,简直把他给惊呆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会使樊徳全家人感到如此的惊讶呢?
原来,映入樊徳一家人眼帘的,是一辆装满麻袋的马车,桓宣家的马夫手执马鞭,站立在马车旁边,似乎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桓宣母亲也笑容可掬的站在马车旁边,她似乎也已经做好了为樊徳一家送行的准备!
樊徳一时未弄明白,桓夫人这是何意?因而不免发问:“夫人,你已经套好了马车,这是准备要到哪里去呀?”
未等夫人回答,车夫即抢先回答说:“樊老弟,哪里是夫人要出远门呀,这满车的粮食,是夫人专门为你们一家准备的!夫人还吩咐,让我赶车一直把你们送到亳州,然后再返回来!”
樊徳十分感激,说道:“夫人啊,樊徳一家四口,半年来多有叨唠,不但承蒙桓老爷家精心照料,还有吃有住的,临走,还要送这许多粮食给我们,樊徳全家实在是过意不去,这可叫我们如何来报答您呢?”
桓夫人说道:“常言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报答不报答的。我是这样考虑的:你们回到家中后,一时也弄不到口粮,再说种地也要种子,撒下的种子一时半时也长不出粮食来,全家人总不能扎起脖子来,等粮食成熟了再吃饭吧?这几麻袋粮食,就权当为你们全家救救急好了!”
樊徳被感动的几乎流出眼泪来了,情急之中,他带领全家人弯腰跪倒,一连给桓夫人叩了三个响头,口中还一连说道:“桓夫人,你老的大恩大德,樊徳一家永世不忘!”
樊徳带领家人,在桓夫人的吩咐安排之下,各自都爬上马车,在车夫一声吆喝声中,马车即驶出桓家大院,一路颠簸,走出临涣村,一路向西,朝亳州境内的十八里集村方向,飞奔而去!
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桓宣,因为从小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经过母亲的允准,也搭乘这辆运粮马车,跟随樊徳一家人,一同去往了亳州。桓宣在樊徳家中,一住就是半个来月,与樊徳一家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与樊雅也成了好兄弟。现在二人都已长大成人了,而且桓宣在朝廷中还世袭父职成为了将军,虽然他与樊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深蒂固的友谊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朝廷有人知道桓宣与樊雅的这层关系后,就让桓宣只身来到谯城内,担当起规劝樊雅反正的重任!还好,樊雅也还算识相,他并未作出使桓宣感到失望的事情来,劝降即告顺利成功,桓宣也因此立下了大功一件!
劝降获得成功,樊雅立刻决定解散自己的队伍,放下武器,每人发给纹银二两,作为路资盘费,各回各村,从此改邪归正,都回家务农种地去了。至此,张平c樊雅c谢浮之反,皆以被平定,谯城从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作者表述:无论历朝历代,都有平民起而造反者,究其根源,无怪乎朝廷领导不力,人民不能各得其所c安居乐业,再加之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因而才造成富者极富,贫者极贫,富者每日花天酒地,贫者则衣不蔽体c食不果腹,为了争得一个起码的不被冻饿而死的权利,被逼无奈的贫民们,就只有铤而走险c聚众造反这一条路可走了!当时的统治者,虽然也派专人出面加以调停,但采用的都是权宜之计,治表而不治本。唯有社会制度的彻底改变,人民皆享有平等之权利,没有了剥削,亦没有了压迫,又有一个完全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机构,方可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产生不安定因素的土壤。这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幻想!
据史书记载,桓宣的命运亦是多舛多难。在桓宣镇守襄阳时,恰逢后赵监军郭敬发兵进攻襄阳,南中郎将周抚中了后赵明帝石勒的奸计,闻兵胆丧,错以为后赵大军已经来袭,恐惧之下,弃城潜逃,襄阳于是陷落。周抚因此而被罢官。桓宣受命迁任监管沔中军事,并授南中郎将之职,还兼任江夏相。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七年,即公元332年,太原邬县(即今之山西省曲阳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步兵校尉郭敬,又发兵进攻江夏,太尉陶侃委派平西参军陶斌与桓宣乘虚攻破樊城,然后又在涅水击败郭敬前来救援樊城的援兵,同时,竟陵太守李阳也攻克新野,郭敬兵败逃走,东晋才得以重新夺回襄阳。
战后,太尉陶侃又命桓宣镇守襄阳,桓宣上任后,即着手抚慰新归顺的民众,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简约从政,精减仆从,还用自己的马车携带农具,与农民共同劳作,并一同收获,共享丰收后带来的喜悦。由于深得襄阳人民的拥载,才使得桓宣能在襄阳顺利经营十余年,他深得民心民意,受到襄阳人民的真心爱戴。期间,虽然屡遭后赵侵袭干扰,但桓宣始终殚精竭虑,矢志不移,与襄阳人民同甘共苦,不曾脱离人民一步。时人称赞桓宣,说他是仅次于祖逖和周访式的人物。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即公元339年,征西将军庾亮,继祖逖之后又试图北伐,于是上表皇帝司马衍,要求任命桓宣为都沔北前锋征讨军事c平北将军史,授予假节,镇守襄阳。此后,羯族领袖c上党武乡(即今之山西榆社)人c后赵太祖武皇帝石虎,派出劲骑七千进攻襄阳,在受到守城晋军的顽强抵抗后,石虎变地上进攻为地下进攻,从襄阳城三面挖掘地道,妄图用穴地而进的战法,来消灭守城晋军。
面对气焰嚣张的石虎,桓宣一不懈怠,二不气馁,他挑选精勇善战兵士,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对石虎的围城士兵发起突然袭击,杀死杀伤敌军数百名,并且缴获大批军资器械,铠甲战马等物品,一举将石虎的军队击溃。为了增加襄阳守城兵力,桓宣又派军将赶赴南阳,从那里调遣八千多人来到襄阳,使襄阳军力大增,石虎闻讯生畏,短时内未敢再轻举妄动。
但是,后赵军队并未彻底放弃对晋朝的侵扰,同年的某一天,后赵军队又在邾城对晋军发动猛烈攻击,晋军遭受惨败,晋军将领毛宝携残兵潜逃,他企图南渡长江,去苟延残喘,不想却被江水溺死身亡。此战之败,使庾亮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创,庾亮也已于次年与世长辞,北伐又被搁置。
邾城是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被楚宣王所灭,其地并入楚境。邾城的故址,即在今日湖北省黄州市北的禹王城。
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翼随即接替其兄长的职位。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即公元343年,庾翼又升出北伐的念头,他打算倾其所有部队,再次举行北伐。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