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278章 土地流转政策
但这也仅仅是提高一点而已。实际上,随着后续农业部的统计购买边疆耕地人数,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人和哈萨克人占的数量最多,高达近三十多万人提出了申请。而倭族和朝鲜族、越族人申请的,也占到近二十万,反倒是汉族人,仅仅只有不到8万人提出申请,反倒是西北和西南、东南福建一带的苗裔少数族有近10万人提出申请,农业部为了鼓励,将这些苗裔百姓全部视为汉族同胞一样的对待,他们融入华夏很早,本身就已经算是华族的一员。
华族同胞移民不多,为了防止哥萨克和哈萨克移民坐大,农业部将这些人尽量安排在外东北甚至北美的河西地区,而将苗裔百姓移居西伯利亚的战略要地一带。尽量分散那些洋人,以避免其不可控制。
随着《边疆大开发法案》的实施,农业部和各地官府向内阁禀报说法案只是让洋人积极,而华族同胞却并不是太热心,内阁经过请示皇帝冯云山,下了一道补充命令,允许各地的汉族乡绅出资购买不超过5万亩的土地用于开发种植粮食,并且,冯云山还从让农业部从欧洲引进甜菜种植,准备开始发展制糖工业。
事实上,后世过程中,在东北的那片黑土地没有大规模开发出来之前,东北没有耕种水稻,便是从光绪末年开始种植制糖用的甜菜,耕种效果非常之好。而历史上的苏联曾经是制糖的甜菜的最大种植和生产国,就得益于辽阔的西伯利亚和外东北这些土地用来种植甜菜。寒冷的西伯利亚原野之中,也只有像甜菜这种能适合生存,纬度在65度以下的都适合种植,这已经几乎囊括了绝大半个西伯利亚了。
因此,冯云山才会让内阁修改边疆大开发法案,允许部分汉族的大地主们购入边疆的土地。而冯云山同时让农业部将制糖的甜菜推出,目的便是引导这些地主乡绅们去边疆,尤其是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外东北一带种植甜菜,再就地修建制糖厂,将原本荒无人烟的高纬度边疆地区变成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糖业中心。而随着制糖厂的收购甜菜,就会抬高甜菜的价格,让许多种植甜菜的移民看到利润,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土地,跟着种植甜菜。
对于移民,除了鼓励民间之外,冯云山又让总参谋部发布新规,鼓励驻边的野战军团士兵家眷随军定居。由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出资,帮助驻扎在边疆的军事重地和战略、交通要塞的部队自力更生,扎根下来,并给出良好的待遇和帮助,让这些驻扎边疆的官兵家眷可以全家跟随驻军旁边。
这样一来,比如在鄂布河畔的原本一处军事要塞,只驻扎着二千野战军将士,因为有近万名家眷在要塞之外聚集居住着,从而形成了万人的市集小城镇。而因为有人口就会有消费需求,加上如今帝国野战将士的俸禄还可以,家眷随迁到这里的时候,总参谋部都会发放一些补贴,同时农业部和地方官府也会将要塞四周的土地丈量出来,按照军属家眷的人口数量,分配土地下来,让军属们就地安家,耕种土地。这样就此稳定下来,军属们的心也安定下来,他们能自力更生地养活自己,甚至因为一切都是免税的,而总参谋部那边还会拨付一些农耕的器材、圣肥等运送到这里,免费送给军属们,让这些军属们更是安心,极富满足感。而军属们安定下来,作为野战军将士的军人们更是安心,更是下定决心当好自己的差使。
同时,内阁方面还让内陆各地省份调整土地政策,将原本的杜绝兼并政策改成适当鼓励土地流转。也就是说,原本中华帝国不允许占地超过三百亩以上的大地主们,无论家中几口人,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全部责令要求其交出来,由农业部以基准价格直接进行收购作为国有耕地,再由农业部将这些国有耕地整合起来,变成帝国的公租田,长租给四周的百姓耕种。而如今,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机械化耕作时代,提高耕作效率,这样的土地政策就必须做出改变了。
新调整的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是李鸿章根据冯云山的要求制订出来的,这个政策,甚至被其他内阁成员所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又重蹈历代王朝中的土地兼并的覆辙,最终会让百姓和朝廷都付出惨重代价,但李鸿章透露出这是皇帝的意思,其他四名内阁成员纷纷闭上嘴巴,因为他们知道,皇帝一向待百姓仁爱有加,不会苛待百姓。
新的土地政策只是稍稍调整,将原本只允许各地主们占有三百亩土地,如今便成为三千亩。但其中,属于他私人的最多还是只能五百亩,而其他最多可以多出来的二千五百亩土地,是允许他们向其他乡民租种的土地。也就是说,放开了土地转租市场,而土地买卖,则还是很少。地主们想要租种更多的土地,可以适当地向周围不想要土地的百姓租种,租种的价格,必须不得低于百姓从官府那里租种的成本。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将自己手中的从官府那里租种过来的公租田,都能种出去,一来一回,肯定是能盈利的。
这就是赤裸裸地鼓励民间的土地流转了。
冯云山也有些被迫无奈,才想起这个后世的招式。在后世的城镇化进程之中,财富重新分配造成恶性的两极分化,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造成富贫两个阶层,也就是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而这两个阶层的对立,造成城市中下层的相对贫穷,而农村更加的凋敝,除了城郊的拆迁农民之外的其他乡民,变成更为彻底的贫穷落后。而这一切,冯云山也根本没办法解决。他能做的,便是提前开始让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让更多的农村人进入城镇打工,彻底转换身份变成城里人。不过,唯一比后世好一点的是,冯云山能保证即便是土地属于国有,实际上跟私有没多少区别,中华帝国的房产,绝不会高到后世的那种变态的程度。
但既然整个世界的总体趋势是这样,既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要从乡村想城镇化发展,那么还不如早些开始,让那些愿意闯荡的人脱离那几亩土地的束缚,将双手从泥土中解放出来,走向工厂,走向工业化的城市。
而且,通过土地流转,让那些擅长种地,或者说是擅长经营农场的传统地主们,将他们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些土地上来,以此也可以迅速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帝国的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走向集约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也便于迎接即将到来的机械化现代农场时代的到来。
当然,冯云山相信,随着整个土地政策的实施,有见识的地方乡绅地主们,肯定会看到未来的趋势。必定会将资金和重心从土地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入城市的工厂、矿产等工商产业之中。而这,正是冯云山所希望见到的。
本书来自
</br>
</br>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华族同胞移民不多,为了防止哥萨克和哈萨克移民坐大,农业部将这些人尽量安排在外东北甚至北美的河西地区,而将苗裔百姓移居西伯利亚的战略要地一带。尽量分散那些洋人,以避免其不可控制。
随着《边疆大开发法案》的实施,农业部和各地官府向内阁禀报说法案只是让洋人积极,而华族同胞却并不是太热心,内阁经过请示皇帝冯云山,下了一道补充命令,允许各地的汉族乡绅出资购买不超过5万亩的土地用于开发种植粮食,并且,冯云山还从让农业部从欧洲引进甜菜种植,准备开始发展制糖工业。
事实上,后世过程中,在东北的那片黑土地没有大规模开发出来之前,东北没有耕种水稻,便是从光绪末年开始种植制糖用的甜菜,耕种效果非常之好。而历史上的苏联曾经是制糖的甜菜的最大种植和生产国,就得益于辽阔的西伯利亚和外东北这些土地用来种植甜菜。寒冷的西伯利亚原野之中,也只有像甜菜这种能适合生存,纬度在65度以下的都适合种植,这已经几乎囊括了绝大半个西伯利亚了。
因此,冯云山才会让内阁修改边疆大开发法案,允许部分汉族的大地主们购入边疆的土地。而冯云山同时让农业部将制糖的甜菜推出,目的便是引导这些地主乡绅们去边疆,尤其是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外东北一带种植甜菜,再就地修建制糖厂,将原本荒无人烟的高纬度边疆地区变成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糖业中心。而随着制糖厂的收购甜菜,就会抬高甜菜的价格,让许多种植甜菜的移民看到利润,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土地,跟着种植甜菜。
对于移民,除了鼓励民间之外,冯云山又让总参谋部发布新规,鼓励驻边的野战军团士兵家眷随军定居。由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出资,帮助驻扎在边疆的军事重地和战略、交通要塞的部队自力更生,扎根下来,并给出良好的待遇和帮助,让这些驻扎边疆的官兵家眷可以全家跟随驻军旁边。
这样一来,比如在鄂布河畔的原本一处军事要塞,只驻扎着二千野战军将士,因为有近万名家眷在要塞之外聚集居住着,从而形成了万人的市集小城镇。而因为有人口就会有消费需求,加上如今帝国野战将士的俸禄还可以,家眷随迁到这里的时候,总参谋部都会发放一些补贴,同时农业部和地方官府也会将要塞四周的土地丈量出来,按照军属家眷的人口数量,分配土地下来,让军属们就地安家,耕种土地。这样就此稳定下来,军属们的心也安定下来,他们能自力更生地养活自己,甚至因为一切都是免税的,而总参谋部那边还会拨付一些农耕的器材、圣肥等运送到这里,免费送给军属们,让这些军属们更是安心,极富满足感。而军属们安定下来,作为野战军将士的军人们更是安心,更是下定决心当好自己的差使。
同时,内阁方面还让内陆各地省份调整土地政策,将原本的杜绝兼并政策改成适当鼓励土地流转。也就是说,原本中华帝国不允许占地超过三百亩以上的大地主们,无论家中几口人,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全部责令要求其交出来,由农业部以基准价格直接进行收购作为国有耕地,再由农业部将这些国有耕地整合起来,变成帝国的公租田,长租给四周的百姓耕种。而如今,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机械化耕作时代,提高耕作效率,这样的土地政策就必须做出改变了。
新调整的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是李鸿章根据冯云山的要求制订出来的,这个政策,甚至被其他内阁成员所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又重蹈历代王朝中的土地兼并的覆辙,最终会让百姓和朝廷都付出惨重代价,但李鸿章透露出这是皇帝的意思,其他四名内阁成员纷纷闭上嘴巴,因为他们知道,皇帝一向待百姓仁爱有加,不会苛待百姓。
新的土地政策只是稍稍调整,将原本只允许各地主们占有三百亩土地,如今便成为三千亩。但其中,属于他私人的最多还是只能五百亩,而其他最多可以多出来的二千五百亩土地,是允许他们向其他乡民租种的土地。也就是说,放开了土地转租市场,而土地买卖,则还是很少。地主们想要租种更多的土地,可以适当地向周围不想要土地的百姓租种,租种的价格,必须不得低于百姓从官府那里租种的成本。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将自己手中的从官府那里租种过来的公租田,都能种出去,一来一回,肯定是能盈利的。
这就是赤裸裸地鼓励民间的土地流转了。
冯云山也有些被迫无奈,才想起这个后世的招式。在后世的城镇化进程之中,财富重新分配造成恶性的两极分化,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造成富贫两个阶层,也就是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而这两个阶层的对立,造成城市中下层的相对贫穷,而农村更加的凋敝,除了城郊的拆迁农民之外的其他乡民,变成更为彻底的贫穷落后。而这一切,冯云山也根本没办法解决。他能做的,便是提前开始让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让更多的农村人进入城镇打工,彻底转换身份变成城里人。不过,唯一比后世好一点的是,冯云山能保证即便是土地属于国有,实际上跟私有没多少区别,中华帝国的房产,绝不会高到后世的那种变态的程度。
但既然整个世界的总体趋势是这样,既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要从乡村想城镇化发展,那么还不如早些开始,让那些愿意闯荡的人脱离那几亩土地的束缚,将双手从泥土中解放出来,走向工厂,走向工业化的城市。
而且,通过土地流转,让那些擅长种地,或者说是擅长经营农场的传统地主们,将他们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些土地上来,以此也可以迅速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帝国的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走向集约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也便于迎接即将到来的机械化现代农场时代的到来。
当然,冯云山相信,随着整个土地政策的实施,有见识的地方乡绅地主们,肯定会看到未来的趋势。必定会将资金和重心从土地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入城市的工厂、矿产等工商产业之中。而这,正是冯云山所希望见到的。
本书来自
</br>
</br>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