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潜艇如何投降
丘吉尔很郁闷,这个世界充满混乱。日本侵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侵略,德国的希特勒侵略,苏联的斯大林侵略。他早就警告对待这些侵略者不能侥幸,然而英国也是在1939年,才对德宣战,还被德国打了一个冷不防,占领了欧洲大部。但他依然很有信心,他凭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感觉,知道自己能带领英国人民渡过这个难关,最终取得胜利。他甚至为英国作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站起来抑制和反对各种侵略行为,并对其中最骄傲的希特勒宣战的国家感到自豪。
希特勒莫名其妙地死了,又出来一个更莫名其妙的赫斯。他有一种直觉,就是这个赫斯与希特勒表面不同,骨子里却是一路货色。而且这种直觉确实是对的,因为原时空的赫斯只是不会搞阴谋,但对希特勒的那一套,一直以为是绝对正确的。
但现在这个赫斯却让他感到很狡猾。当他不信任这个赫斯的时候,赫斯的各样言行,就变成了一种很狡猾的伪装。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知道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顶住压力。不管舆论怎样说,只要牢牢地封锁海域,不怕这个赫斯不露出狐狸尾巴。
只是他也感到很吃力。英国封锁海洋,是整个欧洲大陆一起封锁的,因为德国是内陆国家,又占据了大部分欧洲。当然,这会造成那些其实是被德国侵占的国家的反感。德国若能利用这种机会,反而能加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上也不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一战时期,美国就反对英国封锁海洋贸易。
大战爆发初期,西班牙成为了一个各种人士逃离欧洲的国家。美国人还为这拍摄了一部叫《卡萨布兰卡》的电影。但到了现在,西班牙这个中立国却成了向欧洲大陆走私的一个窗口。为了避免造成一战时的舆论反弹,英国并没有公开宣布封锁海域,但对各样进入欧洲的商船都进行了扣押和拦截,并罚没各种战争物资和生活物资。
德国宣布不再用潜艇击沉商船后,英国自身也出现了丘吉尔都难以抑制的软化。由于德国不再以激烈的战争手段攻击英国的供应线,英国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海军的出勤也减少了。海军基地在直布罗陀,就在西班牙边上,对西班牙的走私也不能太强势硬管。当然,丘吉尔也通过各种情报机构在了解德国的物价,这些物价一直高居不下,特别是工业原料。他知道,即使有一些走私,从战略层面看,德国最终也会抗不住压力,自然崩溃。
赫斯的感觉也是相同的,因为德国工业的支撑,都是靠1939年前的储备,以后就是支出大于收入,已经有枯竭的兆头。必须尽快打开局面,西班牙的走私和欧洲其他沿海国家的少量走私,绝对不能满足战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他也借机会在各种场合批评希特勒,说他将德国带入了这场大战,以至于帮英国名正言顺地成了欧洲的海关总署。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出主意,看如何才能有效走私。比方说建超大号的运输潜艇。这种方法在一战时期德国就用过。当然,赫斯不愿意搞这样的大投入,造这种潜艇的产能,用于造轻型航空母舰更好。不过有些物资很昂贵,如稀有金属等,不适合走私,只能用潜艇运送。德国已经有用于为潜艇群加油和提供其他供应的大运输潜艇,可以用于这个目的。所以就在拥挤的订单中加造了这类潜艇。潜艇的另外一个大的弱点,是舰体上没有高台,在海面上的瞭望能力差,所以需要飞机配合帮助寻找目标。赫斯就叮嘱这类潜艇的设计要考虑双用,可以用于装载直升飞机或水上飞机。
有人出了另一个主意,让情报部门联系了一家也在与英国做生意的公司,以英国人的名义向这家公司订了一批货,大摇大摆地往英国送。这样,运输过程中,即使被英国巡逻军舰拦截,也不会出大事情。
然后在运输的途中,再在海上用德国的潜艇将这批货扣押了,运到德国。这个过程中,要想法躲过英国巡逻军舰。当然,即使被英国巡逻军舰拦截了,也不会出大事情,货送到英国再卖就是了。送货的被劫持了,难道货主还要坐监狱吗?有潜艇跟着货船,若发现英国舰艇,劫持货物的人下潜艇逃走,当然逃走前要确实地留下一些“被德国海军扣押”的证据。即使被抓了,也就多了些战俘,以后再想法赎回来。
不过这个办法成本还是太高,因为船总要放回去,放空船会亏损运输费,也会造成贸易顺差。那就德国再大方一点,将船装满了欧洲大陆的货再送回去,作为被扣押方的补偿。英国舰队总不能连被扣押的船得到的可怜的赔偿也没收了吧。这个方法很好,出了差错,还可以到美国宣传,说德国扣押英国货物还给补偿,英国扣押德国货物,就直接没收。要弄得声音特别大,好像英国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靠拦截德国的货船那样。又要和希特勒派狼群潜水艇击沉商船相比,实在太文明了。
当然,一开始是只扣押自己预定的货物。如果顺利的话,也可以顺路扣押一些英国商船的货物,再给一批德国货物补偿。可以想象消息传开后,扣押英国船队时也不会遇到过多的抵抗。当时德国在美国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就当货物贸易算了。
仔细核算一下,当时商品的品牌价值还没有那么高,走私货与品牌货之间的差价并不大。否则就很吃亏了。唯一麻烦的是如果货物被英舰拦截,送到了英国,必须要销售掉才能回收资金。虽然还能赚点钱,但货币回笼的时间长了,不够理想。不过战争时期,也不能指望太理想。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海军的支持。不过潜艇其实不适合扣押商船,因为舰炮太小,不具有威慑力,海军担心商船反抗。这些商船上,知道真相的人肯定要少,很多人会以为是真的被扣押了。万一真的有人反抗,潜艇和军舰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潜艇的船体为了抗深水压力,需要很好的保护,拿一挺机关枪扫一下,这潜艇就只能浮在水面上了。相比起来,水面的舰艇要大型的炮弹或鱼雷这类的武器才能击伤击沉。于是大家再商议,决定让潜艇在远处威慑,派微型冲锋艇登船。这又要设计潜艇挂载的冲锋艇。当然,德国当时的军事设计力量真的很强,很快就设计并制造了一批。这种水密封的冲锋艇,平时反扣着挂载在舰身外,虽然会影响潜艇的速度,但潜艇若出了事故,却还可以当救生艇。这个世界上第一只有救生艇的潜艇就这样诞生了。目的是为了走私。
至于威慑力量,就在潜艇身上安装了两门炮,一门是75毫米炮,可以用于攻击和鸣炮警告。另一门赫斯建议用180毫米炮。专家们以为赫斯不懂技术,就说180毫米炮很吓人,可以击沉巡洋舰一类的重型炮舰,对付商船似乎太过火了。而且很沉重,根本不适合潜艇安装。赫斯就笑了,说其实这还是一门75毫米炮,用薄铁皮化妆成180毫米炮。
后来英事专家看了被扣押商船偷偷拍下的照片,一开始使劲研究,说这是什么炮。后来终于认定了这是假的。就给船运公司宣传。船运公司听了,半信半疑,心说,你说是假的,你又没有试过。万一是真的怎么办。其实船运公司更关心的是利润。被德国潜艇扣押了,利润反而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况且一到岸上,德国就有一些专门负责宣传的女士,拿些一战时期的老照片,泪流满面地宣传那时英国的封锁造成的各种惨状。若等待装货的时间长了,德国还会派人送大家去各景点游玩,参观德国皇宫等。
德国人本来是很严谨的,让他们做这些事情,就有人争执说这比让他们死了还难受。若不是希特勒弄的这个烂摊子,赫斯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但相对原时空二战结束时的惨象,各种压力,这个年轻人都默默地忍受了。
当时德国的资产被美国冻结了,赫斯就通过外交关系,让美国解冻一部分资产,赔偿那些战争初期德国击沉商船造成的损失。这样的举动,在美国商业界得到了赞同。当然,美国商业界对德国反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尊重私有财产。赫斯也在制度上相应地做了调整。
这些事情,一开始还没有汇报到丘吉尔那里。被扣押的商船不报案,海军也就懒得管。偶尔“救”回来一些被德国“扣押”的商船,也被当做军功宣传,却没有进一步细查。况且那些被救的商船都做出一副特别感恩戴德的样子,货物也的确送到英国卖了。不过英国在欧洲的情报部门慢慢发现欧洲物价在下降,经济在回复,又在美国,巴西等地方发现了好多欧洲大陆的玩具,时尚用品,服装,轻工业产品等,这才慢慢地反映给丘吉尔。但这时德国已经得到了一个关键的缓冲。
丘吉尔命令海军改变巡逻方式,搞突袭,抓到了一批“扣押”船只的德国冲锋艇和少数军人。当然,被抓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保护配合走私的商家。在被抓冲锋艇和抓军人中,赫斯坚持要尽量保护人。被抓的军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疏忽,没有密切监视海面,以致于英军军舰出现时,来不及坐潜艇逃走。这些军人早就背好了一些准备好的话,说他们只是被德国政府要求行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战争行为,他们没有击沉任何商船,也没有伤害过船员等等。并要求按战俘对待。
当时英国海军的一些军官,未经丘吉尔同意,就宣布这些德人为海盗,不应享受战俘待遇。消息传出,德国哗然。赫斯趁机在美国大肆宣传,并重申德国不再击沉任何商船的保证。丘吉尔很恼火,也宣布了英国海军不击沉德国商船,只扣押的保证。
开战后,德国有数十艘商船散落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德国一直想弄回来。这时候就开始组织让这些商船往回走。英国发现了,就派驱逐舰拦截,拦住了其中数艘。德国趁机钓鱼,靠多艘狼群潜艇合作,击沉英国一艘驱逐舰。
击沉驱逐舰后,一艘德国潜艇救起了英国驱逐舰的官兵,并明码电报英国海军,说如果他们现在就想要这批军人,就派民用舰只来接。但若干海里外不得有军舰。潜水艇空间小,救人后舰内装不下,救起的人员都只能站在潜艇的舰面。潜艇也因此无法下潜。若英舰出现,德国舰艇必须下潜,被救的人就只能丢在海里了。
英国海军救人心切,没有多想,就答应了派商船来接。德国潜艇的舰长布雷默要与英国驱逐舰舰长莱因克尔握手。莱因克尔发现有人在偷偷拍照,认为德国是在做宣传,自己被利用了。这个救援事件确实是赫斯安排的。
莱因克尔拒绝握手。布雷默很生气,就说:“你们在驱逐舰里,被击沉了还有得救的机会。我们在潜艇里,被击沉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莱因克尔惊讶地看着他对面的这位胡子森森,带着潜艇官兵那种特殊的长期未能洗澡的体臭的中年人,突然良心感动,郑重地握了他的手,认真地说了谢谢二字。德国摄影师抓住了这感人的一刻,拍下了照片。
赫斯听到这个故事后,特别感动,就主动向国际战争法庭提出潜艇投降的约定。他说,很多交战中,没有希望的一方都能投降,如陆军c海军都能挂白旗,空军也有跳伞的机会。只有潜艇官兵,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他要求约定一种声音信号,供潜艇官兵投降。
没想到反对者先来自于自己的海军上将邓尼茨。他说,潜艇投降意味着德国的潜艇技术拱手送人。因为潜艇空间狭小,无法有效毁坏潜艇内关键设施。但赫斯坚持要海军制定潜艇在被对方完全锁定,无法逃脱时的投降规定。最后邓尼茨只好说,“我只有招那种愿意与潜艇共存亡的舰长了。”他的意思是,潜艇投降时,等大家都离开了,舰长负责毁舰下沉。赫斯黯然,却也没法再与他争执。
国际军事法庭同意建立与s等海洋紧急救援类似的潜艇投降规则。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希特勒莫名其妙地死了,又出来一个更莫名其妙的赫斯。他有一种直觉,就是这个赫斯与希特勒表面不同,骨子里却是一路货色。而且这种直觉确实是对的,因为原时空的赫斯只是不会搞阴谋,但对希特勒的那一套,一直以为是绝对正确的。
但现在这个赫斯却让他感到很狡猾。当他不信任这个赫斯的时候,赫斯的各样言行,就变成了一种很狡猾的伪装。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知道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顶住压力。不管舆论怎样说,只要牢牢地封锁海域,不怕这个赫斯不露出狐狸尾巴。
只是他也感到很吃力。英国封锁海洋,是整个欧洲大陆一起封锁的,因为德国是内陆国家,又占据了大部分欧洲。当然,这会造成那些其实是被德国侵占的国家的反感。德国若能利用这种机会,反而能加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上也不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一战时期,美国就反对英国封锁海洋贸易。
大战爆发初期,西班牙成为了一个各种人士逃离欧洲的国家。美国人还为这拍摄了一部叫《卡萨布兰卡》的电影。但到了现在,西班牙这个中立国却成了向欧洲大陆走私的一个窗口。为了避免造成一战时的舆论反弹,英国并没有公开宣布封锁海域,但对各样进入欧洲的商船都进行了扣押和拦截,并罚没各种战争物资和生活物资。
德国宣布不再用潜艇击沉商船后,英国自身也出现了丘吉尔都难以抑制的软化。由于德国不再以激烈的战争手段攻击英国的供应线,英国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海军的出勤也减少了。海军基地在直布罗陀,就在西班牙边上,对西班牙的走私也不能太强势硬管。当然,丘吉尔也通过各种情报机构在了解德国的物价,这些物价一直高居不下,特别是工业原料。他知道,即使有一些走私,从战略层面看,德国最终也会抗不住压力,自然崩溃。
赫斯的感觉也是相同的,因为德国工业的支撑,都是靠1939年前的储备,以后就是支出大于收入,已经有枯竭的兆头。必须尽快打开局面,西班牙的走私和欧洲其他沿海国家的少量走私,绝对不能满足战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他也借机会在各种场合批评希特勒,说他将德国带入了这场大战,以至于帮英国名正言顺地成了欧洲的海关总署。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出主意,看如何才能有效走私。比方说建超大号的运输潜艇。这种方法在一战时期德国就用过。当然,赫斯不愿意搞这样的大投入,造这种潜艇的产能,用于造轻型航空母舰更好。不过有些物资很昂贵,如稀有金属等,不适合走私,只能用潜艇运送。德国已经有用于为潜艇群加油和提供其他供应的大运输潜艇,可以用于这个目的。所以就在拥挤的订单中加造了这类潜艇。潜艇的另外一个大的弱点,是舰体上没有高台,在海面上的瞭望能力差,所以需要飞机配合帮助寻找目标。赫斯就叮嘱这类潜艇的设计要考虑双用,可以用于装载直升飞机或水上飞机。
有人出了另一个主意,让情报部门联系了一家也在与英国做生意的公司,以英国人的名义向这家公司订了一批货,大摇大摆地往英国送。这样,运输过程中,即使被英国巡逻军舰拦截,也不会出大事情。
然后在运输的途中,再在海上用德国的潜艇将这批货扣押了,运到德国。这个过程中,要想法躲过英国巡逻军舰。当然,即使被英国巡逻军舰拦截了,也不会出大事情,货送到英国再卖就是了。送货的被劫持了,难道货主还要坐监狱吗?有潜艇跟着货船,若发现英国舰艇,劫持货物的人下潜艇逃走,当然逃走前要确实地留下一些“被德国海军扣押”的证据。即使被抓了,也就多了些战俘,以后再想法赎回来。
不过这个办法成本还是太高,因为船总要放回去,放空船会亏损运输费,也会造成贸易顺差。那就德国再大方一点,将船装满了欧洲大陆的货再送回去,作为被扣押方的补偿。英国舰队总不能连被扣押的船得到的可怜的赔偿也没收了吧。这个方法很好,出了差错,还可以到美国宣传,说德国扣押英国货物还给补偿,英国扣押德国货物,就直接没收。要弄得声音特别大,好像英国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靠拦截德国的货船那样。又要和希特勒派狼群潜水艇击沉商船相比,实在太文明了。
当然,一开始是只扣押自己预定的货物。如果顺利的话,也可以顺路扣押一些英国商船的货物,再给一批德国货物补偿。可以想象消息传开后,扣押英国船队时也不会遇到过多的抵抗。当时德国在美国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就当货物贸易算了。
仔细核算一下,当时商品的品牌价值还没有那么高,走私货与品牌货之间的差价并不大。否则就很吃亏了。唯一麻烦的是如果货物被英舰拦截,送到了英国,必须要销售掉才能回收资金。虽然还能赚点钱,但货币回笼的时间长了,不够理想。不过战争时期,也不能指望太理想。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海军的支持。不过潜艇其实不适合扣押商船,因为舰炮太小,不具有威慑力,海军担心商船反抗。这些商船上,知道真相的人肯定要少,很多人会以为是真的被扣押了。万一真的有人反抗,潜艇和军舰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潜艇的船体为了抗深水压力,需要很好的保护,拿一挺机关枪扫一下,这潜艇就只能浮在水面上了。相比起来,水面的舰艇要大型的炮弹或鱼雷这类的武器才能击伤击沉。于是大家再商议,决定让潜艇在远处威慑,派微型冲锋艇登船。这又要设计潜艇挂载的冲锋艇。当然,德国当时的军事设计力量真的很强,很快就设计并制造了一批。这种水密封的冲锋艇,平时反扣着挂载在舰身外,虽然会影响潜艇的速度,但潜艇若出了事故,却还可以当救生艇。这个世界上第一只有救生艇的潜艇就这样诞生了。目的是为了走私。
至于威慑力量,就在潜艇身上安装了两门炮,一门是75毫米炮,可以用于攻击和鸣炮警告。另一门赫斯建议用180毫米炮。专家们以为赫斯不懂技术,就说180毫米炮很吓人,可以击沉巡洋舰一类的重型炮舰,对付商船似乎太过火了。而且很沉重,根本不适合潜艇安装。赫斯就笑了,说其实这还是一门75毫米炮,用薄铁皮化妆成180毫米炮。
后来英事专家看了被扣押商船偷偷拍下的照片,一开始使劲研究,说这是什么炮。后来终于认定了这是假的。就给船运公司宣传。船运公司听了,半信半疑,心说,你说是假的,你又没有试过。万一是真的怎么办。其实船运公司更关心的是利润。被德国潜艇扣押了,利润反而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况且一到岸上,德国就有一些专门负责宣传的女士,拿些一战时期的老照片,泪流满面地宣传那时英国的封锁造成的各种惨状。若等待装货的时间长了,德国还会派人送大家去各景点游玩,参观德国皇宫等。
德国人本来是很严谨的,让他们做这些事情,就有人争执说这比让他们死了还难受。若不是希特勒弄的这个烂摊子,赫斯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但相对原时空二战结束时的惨象,各种压力,这个年轻人都默默地忍受了。
当时德国的资产被美国冻结了,赫斯就通过外交关系,让美国解冻一部分资产,赔偿那些战争初期德国击沉商船造成的损失。这样的举动,在美国商业界得到了赞同。当然,美国商业界对德国反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尊重私有财产。赫斯也在制度上相应地做了调整。
这些事情,一开始还没有汇报到丘吉尔那里。被扣押的商船不报案,海军也就懒得管。偶尔“救”回来一些被德国“扣押”的商船,也被当做军功宣传,却没有进一步细查。况且那些被救的商船都做出一副特别感恩戴德的样子,货物也的确送到英国卖了。不过英国在欧洲的情报部门慢慢发现欧洲物价在下降,经济在回复,又在美国,巴西等地方发现了好多欧洲大陆的玩具,时尚用品,服装,轻工业产品等,这才慢慢地反映给丘吉尔。但这时德国已经得到了一个关键的缓冲。
丘吉尔命令海军改变巡逻方式,搞突袭,抓到了一批“扣押”船只的德国冲锋艇和少数军人。当然,被抓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保护配合走私的商家。在被抓冲锋艇和抓军人中,赫斯坚持要尽量保护人。被抓的军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疏忽,没有密切监视海面,以致于英军军舰出现时,来不及坐潜艇逃走。这些军人早就背好了一些准备好的话,说他们只是被德国政府要求行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战争行为,他们没有击沉任何商船,也没有伤害过船员等等。并要求按战俘对待。
当时英国海军的一些军官,未经丘吉尔同意,就宣布这些德人为海盗,不应享受战俘待遇。消息传出,德国哗然。赫斯趁机在美国大肆宣传,并重申德国不再击沉任何商船的保证。丘吉尔很恼火,也宣布了英国海军不击沉德国商船,只扣押的保证。
开战后,德国有数十艘商船散落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德国一直想弄回来。这时候就开始组织让这些商船往回走。英国发现了,就派驱逐舰拦截,拦住了其中数艘。德国趁机钓鱼,靠多艘狼群潜艇合作,击沉英国一艘驱逐舰。
击沉驱逐舰后,一艘德国潜艇救起了英国驱逐舰的官兵,并明码电报英国海军,说如果他们现在就想要这批军人,就派民用舰只来接。但若干海里外不得有军舰。潜水艇空间小,救人后舰内装不下,救起的人员都只能站在潜艇的舰面。潜艇也因此无法下潜。若英舰出现,德国舰艇必须下潜,被救的人就只能丢在海里了。
英国海军救人心切,没有多想,就答应了派商船来接。德国潜艇的舰长布雷默要与英国驱逐舰舰长莱因克尔握手。莱因克尔发现有人在偷偷拍照,认为德国是在做宣传,自己被利用了。这个救援事件确实是赫斯安排的。
莱因克尔拒绝握手。布雷默很生气,就说:“你们在驱逐舰里,被击沉了还有得救的机会。我们在潜艇里,被击沉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莱因克尔惊讶地看着他对面的这位胡子森森,带着潜艇官兵那种特殊的长期未能洗澡的体臭的中年人,突然良心感动,郑重地握了他的手,认真地说了谢谢二字。德国摄影师抓住了这感人的一刻,拍下了照片。
赫斯听到这个故事后,特别感动,就主动向国际战争法庭提出潜艇投降的约定。他说,很多交战中,没有希望的一方都能投降,如陆军c海军都能挂白旗,空军也有跳伞的机会。只有潜艇官兵,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他要求约定一种声音信号,供潜艇官兵投降。
没想到反对者先来自于自己的海军上将邓尼茨。他说,潜艇投降意味着德国的潜艇技术拱手送人。因为潜艇空间狭小,无法有效毁坏潜艇内关键设施。但赫斯坚持要海军制定潜艇在被对方完全锁定,无法逃脱时的投降规定。最后邓尼茨只好说,“我只有招那种愿意与潜艇共存亡的舰长了。”他的意思是,潜艇投降时,等大家都离开了,舰长负责毁舰下沉。赫斯黯然,却也没法再与他争执。
国际军事法庭同意建立与s等海洋紧急救援类似的潜艇投降规则。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