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章
层人物的女儿,是王妃形象。而秦氏和尤氏就有所不同了,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秦可卿房中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将她比做是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一类的人物,而尤氏的"尤"字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层意思,从尤氏两姐妹的命运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层意思,那就是世之尤物,供人娱乐欣赏的人物而已,是从民间选出供皇帝享用的皇妃的形象。关于贾家宁荣两府的家谱在书中第二回有说明:宁荣二公乃一母同胞弟兄,宁公后代化袭官,之后贾敬袭官,以后贾珍袭官,生子贾蓉;荣公后代善袭官,之后长子贾赦次子贾政俱袭官,赦子贾链,政子宝玉。贾敬一心想做神仙,出家去了,后来因服丹过度而死。在清朝皇帝中就有顺治出家的传说,而雍正的暴死也可能因服丹而致,乾隆在葬礼后传谕宫中道士就有"闻炉间修炼之说,深知其非...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只是贾敬与此对应,不前不后,也可能是作者有意的颠倒和混淆,否则就太明了。红楼梦成书在乾隆年间,人物应该以当时的眼光定位,向前反映描写的。历史记载雍正十三年帝病危于圆明园,诏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额尔泰、张廷玉入内受命,宣旨传位皇四子弘历,以允禄、允礼、额尔泰、张廷玉辅政,以遗命尊奉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为皇太后。顺治皇帝即位时,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为摄政王多年。可见贾赦、贾政就是摄政的允禄、允礼的影子,贾母就是钮祜颅氏的影子。虽说人物上有些错乱,但看到书中的人物就自然联想到皇室的人物已经足够了,如果能够准确对上号的话,那作者就会大祸临头了,恐怕书也没人敢读,没人敢谈了。另外在第四回有一段写:"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按理说在家族中长者为族长,一方面说贾政治家有法,另一方面又说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可见是有深意的,说明贾珍是一位皇帝式的人物。
3、真(甄)、假(贾)两个方面
小说的第一回是大家比较注意的一回,其题目就点的比较明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真正的意图是隐藏着,是在隐隐约约中才能意识到的,是"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而假语假话就是表面上描写的风尘女子的恩恩怨怨。这是对真、假两方面的最透彻的解释。在书中作者是用故事的发展来解上述题目的,两个人物姓名(真事隐、假语存、假话)不用多讲,且看两个人物是如何上场的。首先是甄士隐在梦幻中被一僧一道的对话,引得到了太虚幻境的门口,接着就是贾雨村先生登场了(真事预说才露,假话就开始了)。甄士隐一出,又是僧又是道,又有"太虚幻境",又有"好了歌",后面因一场大火,突然祸起(霍启)而出家,从而在小说中退出隐去了(真事隐其中);而贾雨村一出马上就结识了甄家奴婢,接下来是甄家小女失踪,同时林黛玉又是贾雨村的学生,此二女正是风尘女子的代表人物(假语是说风尘女子)。在接下来就是与冷子兴演说出宁荣二府的故事了。真(甄)、假(贾)之间就是这样过度的。
直接写封建王朝的没落无论如何掩饰都是行不通的,在书中就用了一个贾家,用了一个甄家。江南甄家就是曹雪芹真正生活的曹家,而贾家是曹雪芹影shè出的皇家,毕竟皇家的生活经历是难以知晓的,作者只能用自己的经历加上一些假设的描写去影shè出皇家的生活。难怪书中就有一模一样的甄、贾两宝玉,可见是将南方的zhēn rén物搬到了北方,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家族取名为贾(假)府。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在葫芦庙里相遇的,可知甄贾之间是依葫芦画样之意。另一方面,作者也是想表明两家的联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今天你整治了曹家,明天就是你的下场,凡事不能从自己家乱起。甄家是曹家的影子,贾家是夸大了曹家生活的皇家的影子。这才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假结合。
如何看待甄家和贾家的关系? 在书中有几处提到甄家,一处是冷子兴说的"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jiāo";一处是说甄家收着贾家五万银子;一处提到甄家送的屏风;一处是甄家家眷上京送礼,拉家常提到甄贾两个宝玉;一处就是说甄家犯罪,抄家后调京治罪。就是这后两处提到的甄家,使一些人蒙蔽了眼睛。因为甄家有一个宝玉,贾家也有一个宝玉,所以就认为写的是一个家族,看出了一个是另一个的影子,而没有想到这个影子影shè的究竟是谁,没有理解作者移花接木、借己讽人的根本用意。因为在第七十四回以后在提到甄家抄家以后,在故事的描写上已经暗示着贾家的即将败落,正如鲁迅所说的"已露悲音,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所以就将贾家和甄家统一到一起了。人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传题小说,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太完美了,另一方面就是在这甄、贾之间搞糊涂了。从作者的表述中我们也能理解到这真(甄)、假(贾)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不是简单的真、假两个方面,是体现jiāo织在一起的两个家族,而不是一个家族的真假两方面,只不过这两个家族的关系密切,是"老亲世jiāo"、"一损皆损"的关系。贾宝玉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化身,是作者站在这一位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待描写的这个世界。甄家抄家了,贾家也即将大祸临头,正说明了是"一损皆损"的关系。明白曹家和皇家在现实中的联系,你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用意,那种认为小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简直就是枉费了作者十年的辛苦!很多人在看书时看出了书中的大背景,象"不干涉朝政"的掩饰;"双悬日月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以及贾宝玉突然说出的"文死谏,武死战..."等等,还有在前面说到的和书中另外的一些涉及朝廷的字眼,我想只要你稍加分析,都是不难理解的。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我们也很容易判断甄家和贾家的关系是一家还是两家,首先贾宝玉带有作者的影子,这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作者对贾宝玉的塑造,是一个中xìng偏好的人物形象,就象每个人对自己的审视一样,然而作者描写的这个贾家却是一个肮脏、没落、令作者憎恶的一个家族,这决不是作者自己家族的形象。曹家的败落主要是雍正皇帝造成的,是外部干预的结果。留在曹雪芹心幕中的曹家的形象应该是每个少年对家庭的共同感受认识,是一个浪漫美好的家族。作者憎恨的不应是自己的家族,而应该是对着造成自己家族灭亡的另一个家族,这就是皇家。在书中将贾家划为宁、荣两府,也是照着皇家的样子去写的,宁府是皇帝居住的皇宫,荣府是皇族中各王爷、皇亲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将曹家写做两府就有点离谱和不可思议了。宁府在前面已经说过是照着皇宫的样子写的,在补充一点就是宁府中有祭族的地方,有习shè的场地,更让人坚定认识的是作者对宁府的带有思想感情的描写上,象"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等等,宁府简直就不象个样子,是一切罪恶之源。如果说宁府出在曹家,曹家的消亡是自身的结果,这无论如何都是讲不通的。作者明写的这个望族是一个仅次于皇家的大家族,作者都说是运用了"假语村风",是降格到民俗中讲的故事,那将这个家族提一格分明就是皇家了。说皇家的统治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死而快僵了,这才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这些话用在曹家身上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甄家在书中出现的不多,是一个陪衬的作用,知情者很容易想到那就是曹家,知内幕的人由曹家也很容易联想的北京的皇家了。书中的甄、贾两家从简单的逻辑关系上是不能推理出一家的,主要是书中的甄、贾两个宝玉,让大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须知个人不等同于家族,还有我们不要忘记的就是贾宝玉的身世还有一段石头的经历,甄宝玉也不等同于贾宝玉。
小说中对故事地点一会儿说金陵,一会儿又讲中京、长安,是"天子脚下"。在开始说金陵四大家族贾家为首,白玉为堂金作马,此时贾家在金陵(江宁、石头城),以后甄家出现在江南以后,贾家的地点就在北方了。位置上来了一个转换,先前的贾家变成了甄家(曹家),对应着北方的贾家自然就影shè成了皇家。
三、从红楼梦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识
理解红楼梦,理解作者的苦衷,要结合作者所处在的那个时代,作者应该生活在雍正和乾隆两个时期。说到这一时期,要向上追溯到康熙时代后期,康熙时代在清朝是一个比较鼎盛的时期,对外威扬四方,在内政治清明,可到了后期诸皇子为了争夺储位,他们各自拉拢大臣,结成私党,展开了勾心斗角的内部争斗。对于雍正的继位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论,有一个事实就是雍正是依靠大臣隆科多和将军年羹尧而顺利执政的。在继位以后,以皇八子允为首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处处与皇上为敌,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直至撤职监禁。这也造就了雍正皇帝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的一面,从而在政治上实施严酷的统治。雍正在清肃皇族反对派的同时,就连当年的功臣象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也以居功自傲,藐视皇权为由,施以削职、调任、抄家、谴戍甚至处决的严酷惩罚。曹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抄家而败落的。在这期间皇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一直延续到清朝晚期。乾隆执政以后,吸取了前辈的经验教训,实施宽猛相济的政策,使经济得到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然而他却重奢靡,摆气派,挥霍无度,到后期国库财用几乎耗竭,社会矛盾纷纷滋生。红楼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红楼梦的描写中我们就能看出作者眼中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表面上看整个小说通篇都是在写一个家族的故事,时间无考,地域不明,就连人物的穿着打扮也体现不出那个朝代,官衔称呼也含糊不清,既有通用的叫法又有作者的杜撰,但这都掩饰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反越是作者想掩饰的,越能证明是作者想说而不能明说的。隐藏不能明说的那个时代,那就是清朝时代;躲躲闪闪不敢明指的真真假假的这个家族就是皇室家族;不敢明示只能假托于故事暗喻的就是这个朝代的灭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一部作品浸透着作者的辛酸泪水,这辛酸泪水就是作者家族与皇家的恩怨恨仇。在小说中就有甄家上京给贾家的送礼上贡,又有甄家替贾家的存钱等等,说明甄、贾两家是密切相联系的两个家族,如上所述那就是曹家和皇家。另外书中说到了甄家被抄家,实际上就是说曹家的那次抄家。小说中在说到甄家被抄家,马上就是"惑jiān谗抄检大观园"、"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几回,暗示着贾家随之即将败落,也正说明两家是一损俱损的关系,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书的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也是书的一个关键所在,从这里系统的说明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关系,也表明了封建上层都是这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我们大都认为这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可站在作者的角度,作者想申明的应该是曹家和皇家的密切关系,是不能轻易相残的,作者想阐明的就是皇上对曹家的抄家是极不明智,极其错误的,随之的后果就是自身的灭亡。在七十四回就有一段探春因不满搜室而说出的话来,这些不着边际的杀杀灭灭话就是这种思想感情流露:"你们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自己抄了。咱们也渐渐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尺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冷笑道:"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另外从家族的姓上我们能够看出作者仍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四大家族连起来就是"假王血史"。假的是在描写这部家族兴亡的故事,真的就是影shè皇家的即将覆灭和即将上演的血泪史,这可能就是作者著书的初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曹雪芹是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他想反映的就是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毕竟皇室宫廷内部的生活究竟如何,是曹雪芹本人所无法知晓的,他也只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型去进行描写,同时又处处进行了夸张的写法去进行影shè。这就是为什么书中有一"甄"一"贾"俩"宝玉"的主要原因。江南的甄宝玉(曹雪芹)被抄家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无材补天,自怨自叹,就象书中说的一块遗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一样。可作者还是将他携到了一个昌明隆盛之帮的贾家。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那是甄宝玉的生活,到了贾家那就是真真假假了,就是说作者是照着甄家去写贾家。同时作者又在贾宝玉这一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在了这位虚拟的人物身上。一方面作者希望贾家就此永远的败落下去,这是对统治者因抄自己家而产生的一种报复和痛恨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将贾宝玉写成是一个反叛人物的形象,写出的贾宝玉感情丰富、宽厚待人,在书中我们看出贾宝玉与贾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3、真(甄)、假(贾)两个方面
小说的第一回是大家比较注意的一回,其题目就点的比较明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真正的意图是隐藏着,是在隐隐约约中才能意识到的,是"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而假语假话就是表面上描写的风尘女子的恩恩怨怨。这是对真、假两方面的最透彻的解释。在书中作者是用故事的发展来解上述题目的,两个人物姓名(真事隐、假语存、假话)不用多讲,且看两个人物是如何上场的。首先是甄士隐在梦幻中被一僧一道的对话,引得到了太虚幻境的门口,接着就是贾雨村先生登场了(真事预说才露,假话就开始了)。甄士隐一出,又是僧又是道,又有"太虚幻境",又有"好了歌",后面因一场大火,突然祸起(霍启)而出家,从而在小说中退出隐去了(真事隐其中);而贾雨村一出马上就结识了甄家奴婢,接下来是甄家小女失踪,同时林黛玉又是贾雨村的学生,此二女正是风尘女子的代表人物(假语是说风尘女子)。在接下来就是与冷子兴演说出宁荣二府的故事了。真(甄)、假(贾)之间就是这样过度的。
直接写封建王朝的没落无论如何掩饰都是行不通的,在书中就用了一个贾家,用了一个甄家。江南甄家就是曹雪芹真正生活的曹家,而贾家是曹雪芹影shè出的皇家,毕竟皇家的生活经历是难以知晓的,作者只能用自己的经历加上一些假设的描写去影shè出皇家的生活。难怪书中就有一模一样的甄、贾两宝玉,可见是将南方的zhēn rén物搬到了北方,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家族取名为贾(假)府。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在葫芦庙里相遇的,可知甄贾之间是依葫芦画样之意。另一方面,作者也是想表明两家的联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今天你整治了曹家,明天就是你的下场,凡事不能从自己家乱起。甄家是曹家的影子,贾家是夸大了曹家生活的皇家的影子。这才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假结合。
如何看待甄家和贾家的关系? 在书中有几处提到甄家,一处是冷子兴说的"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jiāo";一处是说甄家收着贾家五万银子;一处提到甄家送的屏风;一处是甄家家眷上京送礼,拉家常提到甄贾两个宝玉;一处就是说甄家犯罪,抄家后调京治罪。就是这后两处提到的甄家,使一些人蒙蔽了眼睛。因为甄家有一个宝玉,贾家也有一个宝玉,所以就认为写的是一个家族,看出了一个是另一个的影子,而没有想到这个影子影shè的究竟是谁,没有理解作者移花接木、借己讽人的根本用意。因为在第七十四回以后在提到甄家抄家以后,在故事的描写上已经暗示着贾家的即将败落,正如鲁迅所说的"已露悲音,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所以就将贾家和甄家统一到一起了。人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传题小说,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太完美了,另一方面就是在这甄、贾之间搞糊涂了。从作者的表述中我们也能理解到这真(甄)、假(贾)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不是简单的真、假两个方面,是体现jiāo织在一起的两个家族,而不是一个家族的真假两方面,只不过这两个家族的关系密切,是"老亲世jiāo"、"一损皆损"的关系。贾宝玉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化身,是作者站在这一位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待描写的这个世界。甄家抄家了,贾家也即将大祸临头,正说明了是"一损皆损"的关系。明白曹家和皇家在现实中的联系,你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用意,那种认为小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简直就是枉费了作者十年的辛苦!很多人在看书时看出了书中的大背景,象"不干涉朝政"的掩饰;"双悬日月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以及贾宝玉突然说出的"文死谏,武死战..."等等,还有在前面说到的和书中另外的一些涉及朝廷的字眼,我想只要你稍加分析,都是不难理解的。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我们也很容易判断甄家和贾家的关系是一家还是两家,首先贾宝玉带有作者的影子,这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作者对贾宝玉的塑造,是一个中xìng偏好的人物形象,就象每个人对自己的审视一样,然而作者描写的这个贾家却是一个肮脏、没落、令作者憎恶的一个家族,这决不是作者自己家族的形象。曹家的败落主要是雍正皇帝造成的,是外部干预的结果。留在曹雪芹心幕中的曹家的形象应该是每个少年对家庭的共同感受认识,是一个浪漫美好的家族。作者憎恨的不应是自己的家族,而应该是对着造成自己家族灭亡的另一个家族,这就是皇家。在书中将贾家划为宁、荣两府,也是照着皇家的样子去写的,宁府是皇帝居住的皇宫,荣府是皇族中各王爷、皇亲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将曹家写做两府就有点离谱和不可思议了。宁府在前面已经说过是照着皇宫的样子写的,在补充一点就是宁府中有祭族的地方,有习shè的场地,更让人坚定认识的是作者对宁府的带有思想感情的描写上,象"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等等,宁府简直就不象个样子,是一切罪恶之源。如果说宁府出在曹家,曹家的消亡是自身的结果,这无论如何都是讲不通的。作者明写的这个望族是一个仅次于皇家的大家族,作者都说是运用了"假语村风",是降格到民俗中讲的故事,那将这个家族提一格分明就是皇家了。说皇家的统治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死而快僵了,这才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这些话用在曹家身上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甄家在书中出现的不多,是一个陪衬的作用,知情者很容易想到那就是曹家,知内幕的人由曹家也很容易联想的北京的皇家了。书中的甄、贾两家从简单的逻辑关系上是不能推理出一家的,主要是书中的甄、贾两个宝玉,让大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须知个人不等同于家族,还有我们不要忘记的就是贾宝玉的身世还有一段石头的经历,甄宝玉也不等同于贾宝玉。
小说中对故事地点一会儿说金陵,一会儿又讲中京、长安,是"天子脚下"。在开始说金陵四大家族贾家为首,白玉为堂金作马,此时贾家在金陵(江宁、石头城),以后甄家出现在江南以后,贾家的地点就在北方了。位置上来了一个转换,先前的贾家变成了甄家(曹家),对应着北方的贾家自然就影shè成了皇家。
三、从红楼梦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识
理解红楼梦,理解作者的苦衷,要结合作者所处在的那个时代,作者应该生活在雍正和乾隆两个时期。说到这一时期,要向上追溯到康熙时代后期,康熙时代在清朝是一个比较鼎盛的时期,对外威扬四方,在内政治清明,可到了后期诸皇子为了争夺储位,他们各自拉拢大臣,结成私党,展开了勾心斗角的内部争斗。对于雍正的继位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论,有一个事实就是雍正是依靠大臣隆科多和将军年羹尧而顺利执政的。在继位以后,以皇八子允为首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处处与皇上为敌,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直至撤职监禁。这也造就了雍正皇帝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的一面,从而在政治上实施严酷的统治。雍正在清肃皇族反对派的同时,就连当年的功臣象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也以居功自傲,藐视皇权为由,施以削职、调任、抄家、谴戍甚至处决的严酷惩罚。曹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抄家而败落的。在这期间皇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一直延续到清朝晚期。乾隆执政以后,吸取了前辈的经验教训,实施宽猛相济的政策,使经济得到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然而他却重奢靡,摆气派,挥霍无度,到后期国库财用几乎耗竭,社会矛盾纷纷滋生。红楼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红楼梦的描写中我们就能看出作者眼中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表面上看整个小说通篇都是在写一个家族的故事,时间无考,地域不明,就连人物的穿着打扮也体现不出那个朝代,官衔称呼也含糊不清,既有通用的叫法又有作者的杜撰,但这都掩饰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反越是作者想掩饰的,越能证明是作者想说而不能明说的。隐藏不能明说的那个时代,那就是清朝时代;躲躲闪闪不敢明指的真真假假的这个家族就是皇室家族;不敢明示只能假托于故事暗喻的就是这个朝代的灭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一部作品浸透着作者的辛酸泪水,这辛酸泪水就是作者家族与皇家的恩怨恨仇。在小说中就有甄家上京给贾家的送礼上贡,又有甄家替贾家的存钱等等,说明甄、贾两家是密切相联系的两个家族,如上所述那就是曹家和皇家。另外书中说到了甄家被抄家,实际上就是说曹家的那次抄家。小说中在说到甄家被抄家,马上就是"惑jiān谗抄检大观园"、"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几回,暗示着贾家随之即将败落,也正说明两家是一损俱损的关系,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书的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也是书的一个关键所在,从这里系统的说明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关系,也表明了封建上层都是这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我们大都认为这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可站在作者的角度,作者想申明的应该是曹家和皇家的密切关系,是不能轻易相残的,作者想阐明的就是皇上对曹家的抄家是极不明智,极其错误的,随之的后果就是自身的灭亡。在七十四回就有一段探春因不满搜室而说出的话来,这些不着边际的杀杀灭灭话就是这种思想感情流露:"你们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自己抄了。咱们也渐渐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尺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冷笑道:"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另外从家族的姓上我们能够看出作者仍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四大家族连起来就是"假王血史"。假的是在描写这部家族兴亡的故事,真的就是影shè皇家的即将覆灭和即将上演的血泪史,这可能就是作者著书的初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曹雪芹是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他想反映的就是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毕竟皇室宫廷内部的生活究竟如何,是曹雪芹本人所无法知晓的,他也只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型去进行描写,同时又处处进行了夸张的写法去进行影shè。这就是为什么书中有一"甄"一"贾"俩"宝玉"的主要原因。江南的甄宝玉(曹雪芹)被抄家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无材补天,自怨自叹,就象书中说的一块遗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一样。可作者还是将他携到了一个昌明隆盛之帮的贾家。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那是甄宝玉的生活,到了贾家那就是真真假假了,就是说作者是照着甄家去写贾家。同时作者又在贾宝玉这一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在了这位虚拟的人物身上。一方面作者希望贾家就此永远的败落下去,这是对统治者因抄自己家而产生的一种报复和痛恨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将贾宝玉写成是一个反叛人物的形象,写出的贾宝玉感情丰富、宽厚待人,在书中我们看出贾宝玉与贾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