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七章 老杨讲过去的事情
五八年你知道吗?五八年的时候,我二十岁。那一年,吃饭不要钱,大家吃食堂。几个村办一个食堂,吃饭得跑好几里路,十几里的也有。人太多,吃饭排队,队伍那个长啊,绕村子几圈都没问题。有人说,食堂办小一点,方便群众吃饭,对群众有利。上面说,放屁!食堂大有大的好处,可以实现炊事机械化,节约劳动力!“能吃饱吗?什么?你还想吃饱!不管稀的稠的,能把肚子填一填就不错了。
那个时候,大兵团作战,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到地里干活去,老的学黄忠,青年学罗成,女的赛穆桂英。田地里插满了彩旗,上面写的字是:苦干,巧干,加油干,拼命干。有的写得少一点:拼上老命干。有个老太太在挑粪,把上身衣服全脱了,两个干瘪的像两个布条子,“布条子”上写着“跃进”两字。别以为老太太岁数大了,露着没什么,年轻妇女们也敢露哩,上也是写着两个字:跃进。嘿嘿,年轻妇女的好看多了,白花花地挺着,就像是扣着两个白蒸馍。男人们谁见了都想上去吃一口。可也只是想想罢了,下面软蹋蹋的,硬不起来。怎么回事?饿得呗。沙湾村有个年轻人。这人现在还活着,前几天赶集还碰见我,给我让烟吸呢。这家伙那时候光着身子,挑着两篓子粪,吼号着飞跑。公社书记一看,认为大有文章可做,就亲自采访这位力大无穷的先进青年。扒开粪子一看,原来粪子下面是空的,上面架着锅排子,敷着一层粪。上次见他时,我又问起这事。人家理直气壮,说:“我那样做也是响应上面的号召啊,上面不是说要“巧干”吗?”
五八年,大炼钢铁,口号是:以钢为钢,钢铁元帅升帐,分秒必争,一切为钢铁让路。一时间烟囟林立,到处是炼铁炉,一排一排的。炉子周围,黑压压的全是人。铁炉都有名有姓:“书记炉”了,“青年炉”了,“黄忠炉”了,“穆桂英炉”了,“罗成炉”了
那时候开会报粮食产量都不敢先发言,你报得再高,后面报的都要超过你。谁的低,谁挨整,受处分。咱们的小河刘村放了个颗卫星,亩产小麦6541斤。报纸上宣传说,经过地c县c乡三级书记亲自丈量土地,亲自过磅,产量属实!又说,一只野兔往麦地里钻,一头撞死了。这就是密植的结果,密植才能夺高产,一亩地当几百亩地用。不光小麦密植,其它庄稼也密值。种棉花一亩地四五斤种子就可以了,咱们这里有个站长老腊,非要让下二十斤。社员们就编老腊的顺口溜:“密植棉花找老腊,老腊会种密棉花。种了密棉花,季季都抓瞎。”玉米也是这个样子,当时种的金黄色玉米是只长秆子不长穗,可是政府硬说这是高产作物,老百姓就编了歌:“金黄后,金黄后,牛吃草,人吃球。秆子长有一人高,只能喂牛当柴烧。不能说坏光说好,密植是个宝。”
为了发展农业夺高产,采取的办法可真不少哩。一是旱田变水田,集中劳力,不分昼夜搞水利,挖了很多干坑c干井c干沟c蓄水池。到头来一滴水也没见到,全是废物。二是大搞梯田化,将岗坡地c山坡地修成像山区那样的一格一格的梯田。平地怎么办呢?有办法!社员全上阵,把土堆起来,堆成大土堆,在上面搞梯田。三呢,是深翻土地,挖土三尺,四尺,五尺,七尺,八尺。说是越深土越肥。嘿嘿,翻出来的全是死土c坏土,叫它长庄稼去吧!四是广积肥。公社书记发话说:“人人都说泰山高,泰山没有粪堆高。”不知从哪冒出一股凉气,说是墙土c堂屋土最适合种庄稼,于是就挖,墙挖倒了没人管,屋子里,土挖走了没人填,人一进屋子就像掉进了红薯窑。
说了这么多了,还想再听吗?嗐,还要再听啊!老表,我看你行,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将来能干大事哩。我再给你说说三大发明吧。你别小看了咱这里的三大发明,当时可是震动了全国的。这三大发明是空中取氮,永动水车,土制机车。先说空中取氮,对,是取氮,不是取蛋。办法是在田中栽一个高高的铁杆子,打雷扯闪时这铁杆子就开始工作了,能将空中的氮吸收过来,吸收过来后,氮就顺着铁杆子,传到了地里,地就壮了。发明人叫张学范,前年死了。可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立马成了土专家,轰动了全国,内蒙古还派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来参观学习。张学范被中央调往全国各地做报告,吃香的喝辣的,那个风光哟!土制机车是老王发明的。老王现在还活着,听人说中风了。我说的话,你不信的话,可以去当面问他。老王发明的机车有火车,有轮船。都是用木材做成模型,里面装上发动机,机动车就成了。就凭这些,老王的名字立刻就被叫响了。永动水车是老李发明的。老李是古村店的。好多天没有见他了,不知是死了还是没死。老李那时候想,水车动不算本事,叫它一个劲地动才行。老李为自己的这个念头激动得几天吃不下饭。你知道,也只是个想法罢了,可是,老李发明永动水车这事四处传开了。
那时候,六集中。什么是六集中,就是土地c耕畜c农具c劳力c吃饭c住宿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后,就成了集体的,可以随意调拨。吃饭集中就不说了,吃食堂呗。土地c耕畜c农具集中,也不去说了,就说说住宿集中吧。住宿集中,就是不管张三c李四还是王五,一律男的跟男的睡,女的跟女的睡,青年跟青年睡。老人跟老人睡,小孩跟小孩睡。人们说,吃喝撒拉睡,都是人生的大事,特别是年轻人,男的女的不让睡一块,这怎么会行?虽说吃得不好,身体虚弱,没多少气力,可该硬的时候还是要硬的,该痒的时候还是要痒的,你说急人不急人!
那时候还搞过房子集中调配。社员的房子,不管是瓦房还是草房,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成了别人的。今天你在这个村庄住,明天就可能到别的村里去。户对户,村对村,就这样调开了。有的高兴,因为调到了好房子,有的苦着脸,不用说,是调到差房子了。小一点的村庄,社员都搬走了后,村子就空了。起初还办面粉厂c养猪场c养羊场什么的,后来,场院垮了,院子扒了,村村都是残墙破房,就像原子弹炸过似的,野草开始疯长,兔子c野鸡c野狗开始在里面跑。村庄就这样消失了。
上次说到哪儿了?好了,不用想了,说哪儿是哪儿吧,反正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是些废话。虽说是废话,可都是真的。就拿我识字来说吧。我认识几个字,都是那时候学的。那时候提出三月扫除文盲,后来嫌时间长,进度慢,改为一个月,一个月还嫌长,改为十天。十天行了吧,不行,还长,改为了三天。三天扫除文盲,要的就是坐火箭的速度!给你说说咱们这里的扫盲站站长吧。站长姓冯,真的就像疯子一样,头戴一顶纸糊的帽子,披着一块密密麻麻写满小字的大黄布,穿的大衣c棉袄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旮旮旯旯,也都是字,还都是一些稠字。这个浑身写满字的人,领着几个扫盲干部,在乡街上敲锣打鼓吹喇叭了,呼口号,唱歌曲,有时候他像个神婆子似的,闭着眼睛大腔大调地唱啊,跳啊。有一天,公社书记下来检查,冯站长就增加了内容,在衣服上缀满布条,腰上的布条上写着“腰”,腿上布条上写着“腿”,袖子上的布条写着“袖子”,脖子上的布条写着“脖子”,屁股上的布条写着“屁股”。书记一时心血来汗潮,指着“袖子”问冯站长:“这俩字念什么?”冯站长脱口而出:“胳膊。”众人一阵大笑。
那一年我到郑州去,见有一条红专路,我就知道这路肯定与五八年有关。红专红专,又红又专嘛。那时候,红专学校遍地开花,县县都有,还有红专大学和红专学院什么的,分了这系那系的。其实都是一些高小或初中水平的文化班。那时候虽说学校不少,可是成天不上课,都到农村或工厂劳动去了。学生们上了几年学,到头来不识几个字,加减乘除都不会,上了还不如不上。就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心散了,家长的心也散了。
那一年,全民皆兵。每天上地干活,都排列为整齐的队伍,打着旗,扛着枪,喊着“一二一”。冬天的一天,公社书记检查兵役情况。把民兵都集中起来,有八百多人。民兵们应该都是钢筋铁骨,于是,一个个都脱成光脊梁,站在寒风里,扯着嗓子喊口号,真的就像是马上就要作战一样。书记穿着皮大衣,戴着火车头帽,缓步走在队列前面,他一遍遍地问民兵:“冷不冷?”民兵们冻得鼻涕口水直流,脸色一个个乌青乌青的,对书记的问题,他们本想庄严而响亮地回答”不冷!“可是话出口时就变了味,显得虚弱而啰嗦:“不冷冷冷冷冷。”男民兵如此,女民兵呢?女民兵也是这样,不管是小媳妇还是大闺女,一律上身脱光,把身子露在外面。身子一动,就跟着颤。一个人的是这样,当成百上千的都是这样的时候,多么像是一层层波浪翻滚而来,又翻滚而去。是女人极宝贵的东西,没有了,女人还配叫女人吗?现在,女人们心甘情意地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为了表彰,便给它们都戴了一朵小花。
一九六零年一月三十日,县高官在全县兵役大会上不喝一口水,一连讲了好几个钟头,明确了全县的军事规划:大力发展和培养水兵,人数达两千人,潜水十分钟三百公尺。培养伞兵,建立跳伞台,人数达五百人。培养摩托兵,人数达二百人,购买摩托车五辆。训练坦克兵,由汽车站和拖拉机站着手准备。培养侦察兵,化学兵,由中学和县乡化工厂着手准备。培养工兵,埋地雷,由建筑工程局着手准备。军训民兵师,夜行军,五分钟集合完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那个时候,大兵团作战,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到地里干活去,老的学黄忠,青年学罗成,女的赛穆桂英。田地里插满了彩旗,上面写的字是:苦干,巧干,加油干,拼命干。有的写得少一点:拼上老命干。有个老太太在挑粪,把上身衣服全脱了,两个干瘪的像两个布条子,“布条子”上写着“跃进”两字。别以为老太太岁数大了,露着没什么,年轻妇女们也敢露哩,上也是写着两个字:跃进。嘿嘿,年轻妇女的好看多了,白花花地挺着,就像是扣着两个白蒸馍。男人们谁见了都想上去吃一口。可也只是想想罢了,下面软蹋蹋的,硬不起来。怎么回事?饿得呗。沙湾村有个年轻人。这人现在还活着,前几天赶集还碰见我,给我让烟吸呢。这家伙那时候光着身子,挑着两篓子粪,吼号着飞跑。公社书记一看,认为大有文章可做,就亲自采访这位力大无穷的先进青年。扒开粪子一看,原来粪子下面是空的,上面架着锅排子,敷着一层粪。上次见他时,我又问起这事。人家理直气壮,说:“我那样做也是响应上面的号召啊,上面不是说要“巧干”吗?”
五八年,大炼钢铁,口号是:以钢为钢,钢铁元帅升帐,分秒必争,一切为钢铁让路。一时间烟囟林立,到处是炼铁炉,一排一排的。炉子周围,黑压压的全是人。铁炉都有名有姓:“书记炉”了,“青年炉”了,“黄忠炉”了,“穆桂英炉”了,“罗成炉”了
那时候开会报粮食产量都不敢先发言,你报得再高,后面报的都要超过你。谁的低,谁挨整,受处分。咱们的小河刘村放了个颗卫星,亩产小麦6541斤。报纸上宣传说,经过地c县c乡三级书记亲自丈量土地,亲自过磅,产量属实!又说,一只野兔往麦地里钻,一头撞死了。这就是密植的结果,密植才能夺高产,一亩地当几百亩地用。不光小麦密植,其它庄稼也密值。种棉花一亩地四五斤种子就可以了,咱们这里有个站长老腊,非要让下二十斤。社员们就编老腊的顺口溜:“密植棉花找老腊,老腊会种密棉花。种了密棉花,季季都抓瞎。”玉米也是这个样子,当时种的金黄色玉米是只长秆子不长穗,可是政府硬说这是高产作物,老百姓就编了歌:“金黄后,金黄后,牛吃草,人吃球。秆子长有一人高,只能喂牛当柴烧。不能说坏光说好,密植是个宝。”
为了发展农业夺高产,采取的办法可真不少哩。一是旱田变水田,集中劳力,不分昼夜搞水利,挖了很多干坑c干井c干沟c蓄水池。到头来一滴水也没见到,全是废物。二是大搞梯田化,将岗坡地c山坡地修成像山区那样的一格一格的梯田。平地怎么办呢?有办法!社员全上阵,把土堆起来,堆成大土堆,在上面搞梯田。三呢,是深翻土地,挖土三尺,四尺,五尺,七尺,八尺。说是越深土越肥。嘿嘿,翻出来的全是死土c坏土,叫它长庄稼去吧!四是广积肥。公社书记发话说:“人人都说泰山高,泰山没有粪堆高。”不知从哪冒出一股凉气,说是墙土c堂屋土最适合种庄稼,于是就挖,墙挖倒了没人管,屋子里,土挖走了没人填,人一进屋子就像掉进了红薯窑。
说了这么多了,还想再听吗?嗐,还要再听啊!老表,我看你行,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将来能干大事哩。我再给你说说三大发明吧。你别小看了咱这里的三大发明,当时可是震动了全国的。这三大发明是空中取氮,永动水车,土制机车。先说空中取氮,对,是取氮,不是取蛋。办法是在田中栽一个高高的铁杆子,打雷扯闪时这铁杆子就开始工作了,能将空中的氮吸收过来,吸收过来后,氮就顺着铁杆子,传到了地里,地就壮了。发明人叫张学范,前年死了。可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立马成了土专家,轰动了全国,内蒙古还派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来参观学习。张学范被中央调往全国各地做报告,吃香的喝辣的,那个风光哟!土制机车是老王发明的。老王现在还活着,听人说中风了。我说的话,你不信的话,可以去当面问他。老王发明的机车有火车,有轮船。都是用木材做成模型,里面装上发动机,机动车就成了。就凭这些,老王的名字立刻就被叫响了。永动水车是老李发明的。老李是古村店的。好多天没有见他了,不知是死了还是没死。老李那时候想,水车动不算本事,叫它一个劲地动才行。老李为自己的这个念头激动得几天吃不下饭。你知道,也只是个想法罢了,可是,老李发明永动水车这事四处传开了。
那时候,六集中。什么是六集中,就是土地c耕畜c农具c劳力c吃饭c住宿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后,就成了集体的,可以随意调拨。吃饭集中就不说了,吃食堂呗。土地c耕畜c农具集中,也不去说了,就说说住宿集中吧。住宿集中,就是不管张三c李四还是王五,一律男的跟男的睡,女的跟女的睡,青年跟青年睡。老人跟老人睡,小孩跟小孩睡。人们说,吃喝撒拉睡,都是人生的大事,特别是年轻人,男的女的不让睡一块,这怎么会行?虽说吃得不好,身体虚弱,没多少气力,可该硬的时候还是要硬的,该痒的时候还是要痒的,你说急人不急人!
那时候还搞过房子集中调配。社员的房子,不管是瓦房还是草房,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成了别人的。今天你在这个村庄住,明天就可能到别的村里去。户对户,村对村,就这样调开了。有的高兴,因为调到了好房子,有的苦着脸,不用说,是调到差房子了。小一点的村庄,社员都搬走了后,村子就空了。起初还办面粉厂c养猪场c养羊场什么的,后来,场院垮了,院子扒了,村村都是残墙破房,就像原子弹炸过似的,野草开始疯长,兔子c野鸡c野狗开始在里面跑。村庄就这样消失了。
上次说到哪儿了?好了,不用想了,说哪儿是哪儿吧,反正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是些废话。虽说是废话,可都是真的。就拿我识字来说吧。我认识几个字,都是那时候学的。那时候提出三月扫除文盲,后来嫌时间长,进度慢,改为一个月,一个月还嫌长,改为十天。十天行了吧,不行,还长,改为了三天。三天扫除文盲,要的就是坐火箭的速度!给你说说咱们这里的扫盲站站长吧。站长姓冯,真的就像疯子一样,头戴一顶纸糊的帽子,披着一块密密麻麻写满小字的大黄布,穿的大衣c棉袄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旮旮旯旯,也都是字,还都是一些稠字。这个浑身写满字的人,领着几个扫盲干部,在乡街上敲锣打鼓吹喇叭了,呼口号,唱歌曲,有时候他像个神婆子似的,闭着眼睛大腔大调地唱啊,跳啊。有一天,公社书记下来检查,冯站长就增加了内容,在衣服上缀满布条,腰上的布条上写着“腰”,腿上布条上写着“腿”,袖子上的布条写着“袖子”,脖子上的布条写着“脖子”,屁股上的布条写着“屁股”。书记一时心血来汗潮,指着“袖子”问冯站长:“这俩字念什么?”冯站长脱口而出:“胳膊。”众人一阵大笑。
那一年我到郑州去,见有一条红专路,我就知道这路肯定与五八年有关。红专红专,又红又专嘛。那时候,红专学校遍地开花,县县都有,还有红专大学和红专学院什么的,分了这系那系的。其实都是一些高小或初中水平的文化班。那时候虽说学校不少,可是成天不上课,都到农村或工厂劳动去了。学生们上了几年学,到头来不识几个字,加减乘除都不会,上了还不如不上。就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心散了,家长的心也散了。
那一年,全民皆兵。每天上地干活,都排列为整齐的队伍,打着旗,扛着枪,喊着“一二一”。冬天的一天,公社书记检查兵役情况。把民兵都集中起来,有八百多人。民兵们应该都是钢筋铁骨,于是,一个个都脱成光脊梁,站在寒风里,扯着嗓子喊口号,真的就像是马上就要作战一样。书记穿着皮大衣,戴着火车头帽,缓步走在队列前面,他一遍遍地问民兵:“冷不冷?”民兵们冻得鼻涕口水直流,脸色一个个乌青乌青的,对书记的问题,他们本想庄严而响亮地回答”不冷!“可是话出口时就变了味,显得虚弱而啰嗦:“不冷冷冷冷冷。”男民兵如此,女民兵呢?女民兵也是这样,不管是小媳妇还是大闺女,一律上身脱光,把身子露在外面。身子一动,就跟着颤。一个人的是这样,当成百上千的都是这样的时候,多么像是一层层波浪翻滚而来,又翻滚而去。是女人极宝贵的东西,没有了,女人还配叫女人吗?现在,女人们心甘情意地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为了表彰,便给它们都戴了一朵小花。
一九六零年一月三十日,县高官在全县兵役大会上不喝一口水,一连讲了好几个钟头,明确了全县的军事规划:大力发展和培养水兵,人数达两千人,潜水十分钟三百公尺。培养伞兵,建立跳伞台,人数达五百人。培养摩托兵,人数达二百人,购买摩托车五辆。训练坦克兵,由汽车站和拖拉机站着手准备。培养侦察兵,化学兵,由中学和县乡化工厂着手准备。培养工兵,埋地雷,由建筑工程局着手准备。军训民兵师,夜行军,五分钟集合完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