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03 国家有家
话说在大宇宙,有一个文明国叫乌有国,她在生命的过程有一个国王,希望自己卸任之后,有一个能成气候的儿子,他能做到德才兼备,被推选为新国王,为继续国效力。这件事其实他考虑的很久了,国王对政治是热衷的,对国家和人民是忠诚的,是尽职尽责的。他治理有方,道德有方,天下国家民风淳朴,经济发展,人人礼让,个个心目中有国有家,可以说,他在任期无愧于他的国家和人民。
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在治理中还存在许多遗憾,想一一弥补,但是他毕竟老了,精力实在不足了,身体的衰老,行动迟缓,不仅是满头白发,而且血气衰弱,精神旺盛的连续性很不够。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天命所在,他懂得人只能顺应自然。国王并不奢望自己万寿无疆,他知道生命是天地给的,一个人来的时候要遵命,去的时候也必须遵命,不能因为自己爱国,爱人民就想赖着不老,赖着不死,没有必要因为人民十分拥戴,就给天地写申请,以延年益寿。这一点,国王看得很开,想的很通,做的很表率。他与一般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教育看得很重。他认为教育是积极的,无论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还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不论对个性的规范,还是对人格的完善,都是有意义的。
国王有九个儿子,四个丫头,动用一流的教育家专门对他的孩子传道受业解惑。这13个孩子有专门的学堂,环境优雅,宁静致远,书声琅琅,琴棋书画,文韬武略,都是必修课程。国王是一个很规范的君主,在他的思想中极具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喜欢对称,喜欢圆满,喜欢平衡,对视觉美也很在意。
一日,他去了学堂,发现13个孩子在课桌上坐着读书,坐的很不对称,他试图使他们坐的对称一点,前后左右调换位置,可是不论如何排列,都是不对称的。于是,国王想到:“单数是不对称的,在他们13个中,必须抽出一个,才能达到对称。抽出其中的一个,做另作安排。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孩子们都愿意群居,在一起热热闹闹,很开心的,到底抽谁呢?对于这个问题决不能有私心。那么,方法只有一个,不是抽老大,则是抽老小,而老大又不能抽,因为他是最早进学堂的,只能抽老小了,一下子轮到第九个孩子了。为什么不抽第13个呢?因为女孩子是4个,双数是对称的。”国王有了主意, 并将自己的这一逻辑告诉给他的孩子们,还有老师,以及相关的大臣。
话说第九个孩子名字叫适宜,从第一学堂抽出来,被安排在第二学堂。第一学堂仅仅是国王的12个孩子,第二学堂是大臣的孩子,这是一个近百人的大学堂。国王的孩子们除了上课听讲,其余时间一般都在宫中。国王对孩子的期待很高,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心血。他把12个孩子管的很严,除了听课时间,在他公务之外,他总要关注孩子们的很多言行细节,做事风格,待人方式。他希望他们合规合矩,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问,非礼勿闻,非礼勿想,按照圣人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孩子们个个敬畏父王,爱戴父王,同时感恩父王,对父王的教导言听计从,稍有差错,一个个面壁自省,画地为牢,国法严,家法更严。
然而,大凡教育,人才的塑造有一定的轨迹可寻,对教育者过于严格,条条框框,孩子们的观念就会被置换,心理学把这一做法叫做价值条件化。因此,孩子的自我感受,自我理解,自我发挥,自我兴趣缩小了,被置换了,被权威的条条框框代替了,满脑子的是别人的东西,无形中操控自己言行举止的也是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观念在孩子们的脑子里被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心智模式。成功是心智模式,失败也是心智模式;一个人,畏畏缩缩是因为心智模式,正气凛然也是因为心智模式;传统是心智模式,创新也是心智模式;勇敢是心智模式,懦弱还是心智模式。如此等等。一个人受制于长期形成的心智模式,若要改变,无疑要从改变心智模式入手。国王的这些付出心血亲手栽培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心智模式。
那么,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否优化呢?我们有一个很科学的鉴别标准,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为此,对这句话稍作一浅陋解释。“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阴阳平衡,能阴能阳。譬如,一个人很勇敢,这是阳,那么你能保守一点吗?也就是说,在一些需要勇敢的事当中,你能表现的很勇敢;在另一些不需要勇敢的事当中,你能否保守一点,不去勇敢?再譬如,你很仁慈,慈悲为怀,很热爱生命,但是你能否在一个孩子被蛇即将咬的一刹那,以迅雷掩耳之势干掉这一条蛇,救下孩子的生命呢?假若你是仁慈,是慈悲为怀,却不懂变通,你便偏激了,偏颇了,心智是不健全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不能称作“一阴一阳”,只能叫做叫偏阴偏阳,这是教育家需要对一个心灵纠正的地方。所以说,教育者的职责是对被教育者的心智模式进行不断地修复c完善。
国王的第9个孩子去哪儿了,又是接受何等的教育呢?
话说这第9个孩子放在第二学堂,而第二学堂离国王家稍微远一点,因此适宜留住在离第二学堂近一点的舅舅家。他的舅舅是一个大修行者,对于禅宗颇有体悟,对于书卷略有兴趣,知书达理,懂教育,也热爱教育。
一日,国王叫来身边的12个孩子,让他们做一些洒扫应对之类的事,看看他们是否有长进,做的是否合乎圣贤之道?孩子们个个认为洒扫应对都是很小的事,是没有难度的事,他们很快地完成了父王交给的任务,个个显得沾沾自喜。国王一看,大为不满,对他们所作所为,指出了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让他们重新去做。他们又做了一遍,国王还是不满意,更加生气了。国王的生气是有道理的,第一遍没做好,有情可原,第二遍还没做好,这不仅是能力,更是态度问题。国王大发雷霆,约法三章,给他们再三讲做人的法则,比划做事的要领,谈论沏茶品酒的姿势,等等等等。一连三个小时,孩子们看到父王耐心细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太操劳,太辛苦,他们更加感恩,听得毕恭毕敬,听得心领神会,还一一记录在本子上,一日三次进行诵读。诚然,他的这12个孩子得到父王的言传身受,是得天独厚,受宠若惊,是幸运的。在他们的成长路上,他们一定受益匪浅,变得优秀,更有作为。
岁月流逝,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个个孩子们渐渐长大,学问大了,身体高了,力气大了,礼义廉耻,修齐治平,耳熏目染,渗透于心,精神思想,言谈举止,与众不同,时时处处,都有所谓帝王之家的大风度,大手笔,大气魄。文武百官,朝野上下,人见人夸,人见人敬。帝王之家,可谓教子有方,后继有人。
话说这第九个孩子,乳名叫做适宜,11岁了。每日功课完毕,他退下学堂,一脚踏进舅舅家门,溜到后花园,就像是孙猴子进了花果山,什么礼仪的约束,什么太多的规矩,对他都毫无价值,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与大臣的孩子们一道玩的尽兴。他的舅舅喜欢游学,或是日不回家,或是两三日不出门,行踪不定。他的舅舅思想通达,道貌岸然,心若止水,一切能提得起,又能放得下。他注重修心,很少对适宜这孩子指手画脚。
一日,适宜从后花园飞快的跑过来,不慎脚下一滑,一个冷不防,摔倒了,适宜摸了摸屁股,爬了起来。他的舅舅看到了,走了出来。“哈哈”笑了,适宜瞪了一眼,问道:“您笑我,您等着,机会会来的。”舅舅答道:“好样的,有个性;好样的,你能行。”适宜反问道:“谁能行?能行个啥?”舅舅答道:“摔倒了,能爬起来,好样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大出息。”适宜听到这里,乐了,他对有出息很在意,对有大出息更在意。他听了舅舅的一番鼓励的话,他似乎有了人生的自信,他狠狠地踩了两脚地面,飞也似钻进了书房,习惯性的开始阅读。他的阅读是自由的,是自愿的,起初是模仿舅舅读书,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他的舅舅读书时,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发问,他也学会了思考和发问。帝道独尊bqg3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在治理中还存在许多遗憾,想一一弥补,但是他毕竟老了,精力实在不足了,身体的衰老,行动迟缓,不仅是满头白发,而且血气衰弱,精神旺盛的连续性很不够。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天命所在,他懂得人只能顺应自然。国王并不奢望自己万寿无疆,他知道生命是天地给的,一个人来的时候要遵命,去的时候也必须遵命,不能因为自己爱国,爱人民就想赖着不老,赖着不死,没有必要因为人民十分拥戴,就给天地写申请,以延年益寿。这一点,国王看得很开,想的很通,做的很表率。他与一般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教育看得很重。他认为教育是积极的,无论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还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不论对个性的规范,还是对人格的完善,都是有意义的。
国王有九个儿子,四个丫头,动用一流的教育家专门对他的孩子传道受业解惑。这13个孩子有专门的学堂,环境优雅,宁静致远,书声琅琅,琴棋书画,文韬武略,都是必修课程。国王是一个很规范的君主,在他的思想中极具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喜欢对称,喜欢圆满,喜欢平衡,对视觉美也很在意。
一日,他去了学堂,发现13个孩子在课桌上坐着读书,坐的很不对称,他试图使他们坐的对称一点,前后左右调换位置,可是不论如何排列,都是不对称的。于是,国王想到:“单数是不对称的,在他们13个中,必须抽出一个,才能达到对称。抽出其中的一个,做另作安排。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孩子们都愿意群居,在一起热热闹闹,很开心的,到底抽谁呢?对于这个问题决不能有私心。那么,方法只有一个,不是抽老大,则是抽老小,而老大又不能抽,因为他是最早进学堂的,只能抽老小了,一下子轮到第九个孩子了。为什么不抽第13个呢?因为女孩子是4个,双数是对称的。”国王有了主意, 并将自己的这一逻辑告诉给他的孩子们,还有老师,以及相关的大臣。
话说第九个孩子名字叫适宜,从第一学堂抽出来,被安排在第二学堂。第一学堂仅仅是国王的12个孩子,第二学堂是大臣的孩子,这是一个近百人的大学堂。国王的孩子们除了上课听讲,其余时间一般都在宫中。国王对孩子的期待很高,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心血。他把12个孩子管的很严,除了听课时间,在他公务之外,他总要关注孩子们的很多言行细节,做事风格,待人方式。他希望他们合规合矩,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问,非礼勿闻,非礼勿想,按照圣人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孩子们个个敬畏父王,爱戴父王,同时感恩父王,对父王的教导言听计从,稍有差错,一个个面壁自省,画地为牢,国法严,家法更严。
然而,大凡教育,人才的塑造有一定的轨迹可寻,对教育者过于严格,条条框框,孩子们的观念就会被置换,心理学把这一做法叫做价值条件化。因此,孩子的自我感受,自我理解,自我发挥,自我兴趣缩小了,被置换了,被权威的条条框框代替了,满脑子的是别人的东西,无形中操控自己言行举止的也是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观念在孩子们的脑子里被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心智模式。成功是心智模式,失败也是心智模式;一个人,畏畏缩缩是因为心智模式,正气凛然也是因为心智模式;传统是心智模式,创新也是心智模式;勇敢是心智模式,懦弱还是心智模式。如此等等。一个人受制于长期形成的心智模式,若要改变,无疑要从改变心智模式入手。国王的这些付出心血亲手栽培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心智模式。
那么,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否优化呢?我们有一个很科学的鉴别标准,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为此,对这句话稍作一浅陋解释。“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阴阳平衡,能阴能阳。譬如,一个人很勇敢,这是阳,那么你能保守一点吗?也就是说,在一些需要勇敢的事当中,你能表现的很勇敢;在另一些不需要勇敢的事当中,你能否保守一点,不去勇敢?再譬如,你很仁慈,慈悲为怀,很热爱生命,但是你能否在一个孩子被蛇即将咬的一刹那,以迅雷掩耳之势干掉这一条蛇,救下孩子的生命呢?假若你是仁慈,是慈悲为怀,却不懂变通,你便偏激了,偏颇了,心智是不健全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不能称作“一阴一阳”,只能叫做叫偏阴偏阳,这是教育家需要对一个心灵纠正的地方。所以说,教育者的职责是对被教育者的心智模式进行不断地修复c完善。
国王的第9个孩子去哪儿了,又是接受何等的教育呢?
话说这第9个孩子放在第二学堂,而第二学堂离国王家稍微远一点,因此适宜留住在离第二学堂近一点的舅舅家。他的舅舅是一个大修行者,对于禅宗颇有体悟,对于书卷略有兴趣,知书达理,懂教育,也热爱教育。
一日,国王叫来身边的12个孩子,让他们做一些洒扫应对之类的事,看看他们是否有长进,做的是否合乎圣贤之道?孩子们个个认为洒扫应对都是很小的事,是没有难度的事,他们很快地完成了父王交给的任务,个个显得沾沾自喜。国王一看,大为不满,对他们所作所为,指出了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让他们重新去做。他们又做了一遍,国王还是不满意,更加生气了。国王的生气是有道理的,第一遍没做好,有情可原,第二遍还没做好,这不仅是能力,更是态度问题。国王大发雷霆,约法三章,给他们再三讲做人的法则,比划做事的要领,谈论沏茶品酒的姿势,等等等等。一连三个小时,孩子们看到父王耐心细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太操劳,太辛苦,他们更加感恩,听得毕恭毕敬,听得心领神会,还一一记录在本子上,一日三次进行诵读。诚然,他的这12个孩子得到父王的言传身受,是得天独厚,受宠若惊,是幸运的。在他们的成长路上,他们一定受益匪浅,变得优秀,更有作为。
岁月流逝,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个个孩子们渐渐长大,学问大了,身体高了,力气大了,礼义廉耻,修齐治平,耳熏目染,渗透于心,精神思想,言谈举止,与众不同,时时处处,都有所谓帝王之家的大风度,大手笔,大气魄。文武百官,朝野上下,人见人夸,人见人敬。帝王之家,可谓教子有方,后继有人。
话说这第九个孩子,乳名叫做适宜,11岁了。每日功课完毕,他退下学堂,一脚踏进舅舅家门,溜到后花园,就像是孙猴子进了花果山,什么礼仪的约束,什么太多的规矩,对他都毫无价值,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与大臣的孩子们一道玩的尽兴。他的舅舅喜欢游学,或是日不回家,或是两三日不出门,行踪不定。他的舅舅思想通达,道貌岸然,心若止水,一切能提得起,又能放得下。他注重修心,很少对适宜这孩子指手画脚。
一日,适宜从后花园飞快的跑过来,不慎脚下一滑,一个冷不防,摔倒了,适宜摸了摸屁股,爬了起来。他的舅舅看到了,走了出来。“哈哈”笑了,适宜瞪了一眼,问道:“您笑我,您等着,机会会来的。”舅舅答道:“好样的,有个性;好样的,你能行。”适宜反问道:“谁能行?能行个啥?”舅舅答道:“摔倒了,能爬起来,好样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大出息。”适宜听到这里,乐了,他对有出息很在意,对有大出息更在意。他听了舅舅的一番鼓励的话,他似乎有了人生的自信,他狠狠地踩了两脚地面,飞也似钻进了书房,习惯性的开始阅读。他的阅读是自由的,是自愿的,起初是模仿舅舅读书,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他的舅舅读书时,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发问,他也学会了思考和发问。帝道独尊bqg3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