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值钱物品,最后连房子也一并卖了出去。身无居所之下,便自己动手盖了一间茅草房,聊以缓解困苦。
茅草房在冬天的寒风中实在起不到多少作用,冷风一吹,便“瑟瑟发抖”,就如同书生本人一样。画家与这位书生一席谈话下来,却见书生虽身处逆境,却志向高远,一点也不以贫寒为意。画家心中暗自称赞,待到问清道路后,画家执意要为书生作一幅画,书生也不是矫情之人,欣然同意了。画家酝酿了很久之后,才一笔一划地动起笔来,然后一气呵成作出一幅“草木枯荣图”。书生拿着画,仔细地品味了一番后,对着画家鞠了一躬说:“多谢先生赠画勉励之情。”画家抚掌道:“画由心生,非你,亦无此画,不如由你自己题上一首自勉诗吧。”
书生欣然允诺,略微思考片刻后,写道:“草木非无情,漫漫有奇志,冬寒枯萎尽,自有春荣时。”
之后不久,书生参加科考,果然高中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富贵之人不懂收敛,一味嚣张跋扈,那么富贵转眼便会成为过眼云烟,原本殷实的家产也会衰败下去。这和“盛极而衰”“乐极生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困穷到了极点的人,若是存有青云之志,不懈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会一遇风云便化龙,由极衰转向盛兴,此所谓“穷极而胜”“困极而成”。
这种盛衰之间的互相转化,其实也符合天地间yīn阳的转化,是十分能警醒世人的大道理。
第四节 贫贱与富贵
老祖宗说话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出身贫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因为贫贱而谄媚跪求他人;富贵也没有什么好值得荣耀的,在富贵的同时能够帮助其他人才是值得自豪的。
过来人的故事
一天,一个富翁路过一个街口,耳边忽然传来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转头发现是一个青年靠在墙边演奏。
这个青年全身很干净,只是衣服上有几块补丁。
青年十分忘我地拉动着琴弦,柔和的音调自琴弦上淌出。在他的脚边,是打开的琴盒,里面稀稀拉拉地放着几张小额纸币。
富翁于是明白了:原来是个街头卖艺乞讨的!他随手从口袋中抽出一张十元纸币,卷起来扔进了青年脚边的琴盒中,然后抱着双臂,等待着什么。
结果,青年一曲拉完也没见有什么表示。富翁有些生气地说:“我给其他乞丐钱的时候,他们都会不停地对我说谢谢,甚至会给我磕头,你这人怎么一点表示也没有?”
青年放下琴,说:“虽然我并不富有,但我也不是乞丐。我用我这一手琴艺挣钱,您要是抬举我,可以称我为街头艺术家,若是不屑,也可以叫我街头工作者。至于磕头摇尾之类的行为,我又不是狗,做不来那样丢人的事!”
富翁心中十分不快,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反驳青年,气呼呼地走了。
几天后,富翁去参加一个文艺演出会,因为是贵宾席位,所以会有专人迎接,结果富翁又看到了青年。
青年正九十度地向一个人鞠躬,那个人富翁也认识,是本市有名的企业家,身家财富和自己差不多。
待到青年起身后,富翁走上前去,十分快意地说:“你不是不向有钱人低头摇尾的吗?今天怎么改xìng子了?”
青年也认出了富翁,笑了一下说:“我又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向他鞠躬的。他的确和你一样是有钱人,不过他每年都会拿出很大一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学校,我家乡的小学就是他出资建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向他鞠躬。”
富翁被噎住了,半天才郁郁地说:“你总有各种理由。”
青年淡然一笑:“这不是理由,这是事实。”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贫贱也好,富贵也罢,其实都只是外在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在心灵的充实。贫贱的时候,要保有自己内心的尊严,绝不向别人谄媚、求取施舍。这样的话,即使外在仍然贫穷,却是个精神上的富翁。而物质上富贵的时候,也要牢记“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财富越多,责任越大,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除了钱一无所有的穷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第五节 贫穷或愚笨不可怕
老祖宗说话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贫穷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力求节俭才能过得去;天xìng愚笨也没关系,勤奋能够改变一切。
过来人的故事
母亲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名,在老师那里填写资料的时候,让孩子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顺便认识认识以后一起上学的同学。
没过多久,孩子不声不响地回来了,牵着母亲的衣服角,一副委屈的样子。母亲把孩子带到一边,小声问他怎么回事。
孩子撇了撇嘴,带着哭腔说:“他们笑我衣服土,还笑我笨。”
母亲看了看孩子身上有些破旧的衣服,再看看其他孩子身上洋气的服装,心中一阵酸楚。她抱着自己的孩子说:“抱歉,这不是你的错。不能给你买漂亮的衣服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好,与你无关。”
孩子有些木讷的点了点头,又问:“他们都会算好几位数的数字,还认得好多字,可是我都不会。”
母亲叹了口气,说:“我们是有很多比不上别人,这是上天注定的,改变不了,所以我们只能花更大的力气追上他们。别人花一分钟认识一个字,我们就花两分钟,甚至三分钟,绝对不让别人再笑话我们,好吗?”
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心中似乎做出了什么决定。
一年级时,孩子成绩排在班级的最后,常常被人取笑为“吊车尾”。
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学习仍然处于班里的中下游,比起其他的孩子,不管学什么,他都有些吃力。他只好在别人快活玩耍的时侯,默默地努力着。
上了初中后,孩子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每天中午吃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对别人能够大吃大喝视而不见,一点也不羡慕他们。身上的衣服是父亲的衣服改小了的,家人想为他买新的,他为了省钱拒绝了。
高中后,他凭借着不错的成绩考取了大学,家里在欢天喜地的同时也为昂贵的学费而忧心,但他十分平静地带着几包衣服就去了学校,边打工边学习。
十年后,他坐在总裁席上,对自己的属下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俭以养德,勤能补拙。
第7章 辑二 安贫足以养xìng,积善可以兴家(2)
成功者所拥有的品质都是相通的,勤劳与俭朴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如果说俭朴是砥砺我们xìng情的磨刀石,那么勤劳便是人生路上坚实的基石。因为勤劳,我们可以建造摩天大楼,可以架设桥梁,可以修筑宏伟大礼堂……有了这两项美好的品德,我们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梦想。
第六节 害身的事不做,累心的事不为
老祖宗说话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保持本身的cāo守必须谨慎严格,凡是会损害自身cāo守的行为都必须戒除;修养自己的心灵必须维持宁静淡泊,凡是能够使得心灵疲累的都必须抛弃。
过来人的故事
从大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例,我们知道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这样一个劳动模范般的人物自然十分重视自身的cāo行。
某年春天,大禹王的女儿出门游玩,经过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门口。仪狄是个酿酒师傅,手艺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流的,加上那时候环境好、无污染,各种材料也都是纯天然的,这酿出来的酒便透着些不同凡响的味道。
当时仪狄看是大禹王的女儿来了,本着推销自己手艺的想法,就将自己精心酿造的好酒给她品尝。大禹的女儿一喝这酒,顿时生出“一杯在手、别无所求”的感觉,身心俱是舒畅无比,喝了还想喝。
于是,大禹的女儿就把仪狄请回去,请他给自己的父亲大禹酿酒。大禹喝了仪狄的酒后,同样感觉到了那非同一般的感觉,当真是一杯在手,天下我有,好酒!当真好酒!于是大禹就多喝了几杯,喝着喝着,不知不觉就醉了。
这一醉,醉了整整两天。等到酒醒之后,大禹猛然觉得这事不对,整整两天啥事也没办,实在是误事,这对严格要求自己的大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于是他立刻做出决定:戒酒!并且还说:“酒虽好喝,但能误事,作为一个有cāo守的人绝不能沉溺于其中。”
这便是历史上为cāo守发布的第一道戒酒令。
为cāo守能戒酒,为淡泊能辞官,陶渊明在行为上一点不逊色于祖先。
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经他叔父推荐,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了浔阳郡督邮。都说小官屁事多,这位督邮便十分傲慢地对陶渊明说:“洗洗干净,整好衣冠,出来迎接本大爷。”
陶渊明本是恬淡xìng子,官场上这种迎来送往、拜谢长官的事情,让他深恶痛绝。每次不得不参与这种应酬的事,都让他觉得心里压抑得很。这次的经历,陶渊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做人岂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啊!”“五斗米”就是他作为一县之长的工资,为了一点工资,累心成这样,太不值了!
不久后,陶渊明彻底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守身与养心,是塑造人格道德的重要方面,应该严谨严格。既然严谨,那么任何有害于守身养心的事情都要谨慎,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戒除掉、抛弃掉,千万不能犯了一时心软的毛病。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cāo守毁于不谨,唯有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完成修身养心的目标。
第七节 贫不必自寻烦恼,恃强乃自取灭亡
老祖宗说话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保有本分安贫乐道,这是何等的清闲态度,而有些喜欢惹是生非的人,偏偏要自寻烦恼;守住富足与安泰的日子,应该凡事多多忍让,那些恃强凌弱者,其实是在自取灭亡。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一家贫穷,一家富足。原本两家日子都还过得去,却各自因为小事而招来祸端。
贫穷的一家姓张,世代耕田为生,虽然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但还不至于饿肚子。张家的女主人因为长时间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久而久之便心生不满,总想着能够有所改变。
后来,张氏不知从什么地方听来这么一个消息,说是麻布过一段时间会短缺,家中最好存下一些来,免得到时候换不到。张氏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穷苦了那么久,总算是老天爷开眼,送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到眼前,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好运到我家啊。
于是张氏也没跟人商量,兴冲冲地就将家中的所有存粮全部换成了麻布囤积了起来,就等着它价格高涨起来的时候好一举卖出去,赚它一笔。
谁成想,人算不如天算。十天、半个月过去了,麻布的价格却像是沉了底的秤砣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下可把张氏急坏了。家中已经没多少余粮了,又是自己擅作主张,若是如此下去,恐怕家里就得闹饥荒了,当家的也决计饶不了她。
张氏盼望的涨价局面终究还是没有来到,丈夫在知道这件事后,气得将张氏一顿好打,然而却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张家自这年开始陷入借贷的困境之中。
与张家的自找麻烦不同,隔壁的李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米面油粮样样充足。张家陷入困境后便是向李家借的粮,口头上约定借十出九还十一,意思就是借十斤粮食的话,李家实际上只给九斤粮,而回头还的时候要还十一斤。
毕竟求人的是张家,李家手中有粮,自然只能按李家说的来,张家只好咬咬牙答应了这个条件。
很快,过了一个收获季,到了张家归还粮食的时候,李家却忽然翻脸,要求张家按照借十还十三的标准来还粮。若是张家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那么还得继续借粮才能过活,张家自然不干,与李家理论。但是,当时借粮的时候并没有签下纸面文书,因此李家死咬住不放,硬说当时约定的就是借十还十三,还说如果张家想赖账就要去衙门见个分晓。
张家无奈之下只能妥协,再次勒紧了裤腰带,靠借粮度过难关。
又一个收获季过去后,又该张家还粮了,这次李家更加得寸进尺,竟然要求借十还十四,这已经是把张家往死里逼了。张家当家的本来就对上次李家要求多还粮食心有不满,这次李家得寸进尺让他更加不满。于是他把心一横,提了把铁锹便冲进李家,见人就打,当场打死了好几个人,李家当家的也在其中。
由于这起事件,张家算是彻底破败了,李家也由此而衰败了下去。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清贫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所谓知足常乐,只要能够填饱肚子,有衣穿,有屋住,其他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人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便能够活下来,而那些追求其他多余外物的行为实在是自寻烦恼,不但打破了闲适的生活,而且还会招来不必要的祸事。
已经拥有富足生活的人应该谦虚谨慎,若是仗着自己得势而骄横欺人,那么很快就会招来别人的报复,平白给自己找不自在,又是何苦呢?若是能够忍让一些,那么富贵的基业就能够保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茅草房在冬天的寒风中实在起不到多少作用,冷风一吹,便“瑟瑟发抖”,就如同书生本人一样。画家与这位书生一席谈话下来,却见书生虽身处逆境,却志向高远,一点也不以贫寒为意。画家心中暗自称赞,待到问清道路后,画家执意要为书生作一幅画,书生也不是矫情之人,欣然同意了。画家酝酿了很久之后,才一笔一划地动起笔来,然后一气呵成作出一幅“草木枯荣图”。书生拿着画,仔细地品味了一番后,对着画家鞠了一躬说:“多谢先生赠画勉励之情。”画家抚掌道:“画由心生,非你,亦无此画,不如由你自己题上一首自勉诗吧。”
书生欣然允诺,略微思考片刻后,写道:“草木非无情,漫漫有奇志,冬寒枯萎尽,自有春荣时。”
之后不久,书生参加科考,果然高中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富贵之人不懂收敛,一味嚣张跋扈,那么富贵转眼便会成为过眼云烟,原本殷实的家产也会衰败下去。这和“盛极而衰”“乐极生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困穷到了极点的人,若是存有青云之志,不懈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会一遇风云便化龙,由极衰转向盛兴,此所谓“穷极而胜”“困极而成”。
这种盛衰之间的互相转化,其实也符合天地间yīn阳的转化,是十分能警醒世人的大道理。
第四节 贫贱与富贵
老祖宗说话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出身贫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因为贫贱而谄媚跪求他人;富贵也没有什么好值得荣耀的,在富贵的同时能够帮助其他人才是值得自豪的。
过来人的故事
一天,一个富翁路过一个街口,耳边忽然传来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转头发现是一个青年靠在墙边演奏。
这个青年全身很干净,只是衣服上有几块补丁。
青年十分忘我地拉动着琴弦,柔和的音调自琴弦上淌出。在他的脚边,是打开的琴盒,里面稀稀拉拉地放着几张小额纸币。
富翁于是明白了:原来是个街头卖艺乞讨的!他随手从口袋中抽出一张十元纸币,卷起来扔进了青年脚边的琴盒中,然后抱着双臂,等待着什么。
结果,青年一曲拉完也没见有什么表示。富翁有些生气地说:“我给其他乞丐钱的时候,他们都会不停地对我说谢谢,甚至会给我磕头,你这人怎么一点表示也没有?”
青年放下琴,说:“虽然我并不富有,但我也不是乞丐。我用我这一手琴艺挣钱,您要是抬举我,可以称我为街头艺术家,若是不屑,也可以叫我街头工作者。至于磕头摇尾之类的行为,我又不是狗,做不来那样丢人的事!”
富翁心中十分不快,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反驳青年,气呼呼地走了。
几天后,富翁去参加一个文艺演出会,因为是贵宾席位,所以会有专人迎接,结果富翁又看到了青年。
青年正九十度地向一个人鞠躬,那个人富翁也认识,是本市有名的企业家,身家财富和自己差不多。
待到青年起身后,富翁走上前去,十分快意地说:“你不是不向有钱人低头摇尾的吗?今天怎么改xìng子了?”
青年也认出了富翁,笑了一下说:“我又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向他鞠躬的。他的确和你一样是有钱人,不过他每年都会拿出很大一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学校,我家乡的小学就是他出资建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向他鞠躬。”
富翁被噎住了,半天才郁郁地说:“你总有各种理由。”
青年淡然一笑:“这不是理由,这是事实。”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贫贱也好,富贵也罢,其实都只是外在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在心灵的充实。贫贱的时候,要保有自己内心的尊严,绝不向别人谄媚、求取施舍。这样的话,即使外在仍然贫穷,却是个精神上的富翁。而物质上富贵的时候,也要牢记“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财富越多,责任越大,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除了钱一无所有的穷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第五节 贫穷或愚笨不可怕
老祖宗说话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贫穷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力求节俭才能过得去;天xìng愚笨也没关系,勤奋能够改变一切。
过来人的故事
母亲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名,在老师那里填写资料的时候,让孩子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顺便认识认识以后一起上学的同学。
没过多久,孩子不声不响地回来了,牵着母亲的衣服角,一副委屈的样子。母亲把孩子带到一边,小声问他怎么回事。
孩子撇了撇嘴,带着哭腔说:“他们笑我衣服土,还笑我笨。”
母亲看了看孩子身上有些破旧的衣服,再看看其他孩子身上洋气的服装,心中一阵酸楚。她抱着自己的孩子说:“抱歉,这不是你的错。不能给你买漂亮的衣服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好,与你无关。”
孩子有些木讷的点了点头,又问:“他们都会算好几位数的数字,还认得好多字,可是我都不会。”
母亲叹了口气,说:“我们是有很多比不上别人,这是上天注定的,改变不了,所以我们只能花更大的力气追上他们。别人花一分钟认识一个字,我们就花两分钟,甚至三分钟,绝对不让别人再笑话我们,好吗?”
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心中似乎做出了什么决定。
一年级时,孩子成绩排在班级的最后,常常被人取笑为“吊车尾”。
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学习仍然处于班里的中下游,比起其他的孩子,不管学什么,他都有些吃力。他只好在别人快活玩耍的时侯,默默地努力着。
上了初中后,孩子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每天中午吃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对别人能够大吃大喝视而不见,一点也不羡慕他们。身上的衣服是父亲的衣服改小了的,家人想为他买新的,他为了省钱拒绝了。
高中后,他凭借着不错的成绩考取了大学,家里在欢天喜地的同时也为昂贵的学费而忧心,但他十分平静地带着几包衣服就去了学校,边打工边学习。
十年后,他坐在总裁席上,对自己的属下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俭以养德,勤能补拙。
第7章 辑二 安贫足以养xìng,积善可以兴家(2)
成功者所拥有的品质都是相通的,勤劳与俭朴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如果说俭朴是砥砺我们xìng情的磨刀石,那么勤劳便是人生路上坚实的基石。因为勤劳,我们可以建造摩天大楼,可以架设桥梁,可以修筑宏伟大礼堂……有了这两项美好的品德,我们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梦想。
第六节 害身的事不做,累心的事不为
老祖宗说话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保持本身的cāo守必须谨慎严格,凡是会损害自身cāo守的行为都必须戒除;修养自己的心灵必须维持宁静淡泊,凡是能够使得心灵疲累的都必须抛弃。
过来人的故事
从大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例,我们知道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这样一个劳动模范般的人物自然十分重视自身的cāo行。
某年春天,大禹王的女儿出门游玩,经过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门口。仪狄是个酿酒师傅,手艺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流的,加上那时候环境好、无污染,各种材料也都是纯天然的,这酿出来的酒便透着些不同凡响的味道。
当时仪狄看是大禹王的女儿来了,本着推销自己手艺的想法,就将自己精心酿造的好酒给她品尝。大禹的女儿一喝这酒,顿时生出“一杯在手、别无所求”的感觉,身心俱是舒畅无比,喝了还想喝。
于是,大禹的女儿就把仪狄请回去,请他给自己的父亲大禹酿酒。大禹喝了仪狄的酒后,同样感觉到了那非同一般的感觉,当真是一杯在手,天下我有,好酒!当真好酒!于是大禹就多喝了几杯,喝着喝着,不知不觉就醉了。
这一醉,醉了整整两天。等到酒醒之后,大禹猛然觉得这事不对,整整两天啥事也没办,实在是误事,这对严格要求自己的大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于是他立刻做出决定:戒酒!并且还说:“酒虽好喝,但能误事,作为一个有cāo守的人绝不能沉溺于其中。”
这便是历史上为cāo守发布的第一道戒酒令。
为cāo守能戒酒,为淡泊能辞官,陶渊明在行为上一点不逊色于祖先。
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经他叔父推荐,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了浔阳郡督邮。都说小官屁事多,这位督邮便十分傲慢地对陶渊明说:“洗洗干净,整好衣冠,出来迎接本大爷。”
陶渊明本是恬淡xìng子,官场上这种迎来送往、拜谢长官的事情,让他深恶痛绝。每次不得不参与这种应酬的事,都让他觉得心里压抑得很。这次的经历,陶渊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做人岂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啊!”“五斗米”就是他作为一县之长的工资,为了一点工资,累心成这样,太不值了!
不久后,陶渊明彻底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守身与养心,是塑造人格道德的重要方面,应该严谨严格。既然严谨,那么任何有害于守身养心的事情都要谨慎,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戒除掉、抛弃掉,千万不能犯了一时心软的毛病。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cāo守毁于不谨,唯有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完成修身养心的目标。
第七节 贫不必自寻烦恼,恃强乃自取灭亡
老祖宗说话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保有本分安贫乐道,这是何等的清闲态度,而有些喜欢惹是生非的人,偏偏要自寻烦恼;守住富足与安泰的日子,应该凡事多多忍让,那些恃强凌弱者,其实是在自取灭亡。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一家贫穷,一家富足。原本两家日子都还过得去,却各自因为小事而招来祸端。
贫穷的一家姓张,世代耕田为生,虽然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但还不至于饿肚子。张家的女主人因为长时间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久而久之便心生不满,总想着能够有所改变。
后来,张氏不知从什么地方听来这么一个消息,说是麻布过一段时间会短缺,家中最好存下一些来,免得到时候换不到。张氏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穷苦了那么久,总算是老天爷开眼,送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到眼前,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好运到我家啊。
于是张氏也没跟人商量,兴冲冲地就将家中的所有存粮全部换成了麻布囤积了起来,就等着它价格高涨起来的时候好一举卖出去,赚它一笔。
谁成想,人算不如天算。十天、半个月过去了,麻布的价格却像是沉了底的秤砣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下可把张氏急坏了。家中已经没多少余粮了,又是自己擅作主张,若是如此下去,恐怕家里就得闹饥荒了,当家的也决计饶不了她。
张氏盼望的涨价局面终究还是没有来到,丈夫在知道这件事后,气得将张氏一顿好打,然而却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张家自这年开始陷入借贷的困境之中。
与张家的自找麻烦不同,隔壁的李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米面油粮样样充足。张家陷入困境后便是向李家借的粮,口头上约定借十出九还十一,意思就是借十斤粮食的话,李家实际上只给九斤粮,而回头还的时候要还十一斤。
毕竟求人的是张家,李家手中有粮,自然只能按李家说的来,张家只好咬咬牙答应了这个条件。
很快,过了一个收获季,到了张家归还粮食的时候,李家却忽然翻脸,要求张家按照借十还十三的标准来还粮。若是张家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那么还得继续借粮才能过活,张家自然不干,与李家理论。但是,当时借粮的时候并没有签下纸面文书,因此李家死咬住不放,硬说当时约定的就是借十还十三,还说如果张家想赖账就要去衙门见个分晓。
张家无奈之下只能妥协,再次勒紧了裤腰带,靠借粮度过难关。
又一个收获季过去后,又该张家还粮了,这次李家更加得寸进尺,竟然要求借十还十四,这已经是把张家往死里逼了。张家当家的本来就对上次李家要求多还粮食心有不满,这次李家得寸进尺让他更加不满。于是他把心一横,提了把铁锹便冲进李家,见人就打,当场打死了好几个人,李家当家的也在其中。
由于这起事件,张家算是彻底破败了,李家也由此而衰败了下去。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清贫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所谓知足常乐,只要能够填饱肚子,有衣穿,有屋住,其他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人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便能够活下来,而那些追求其他多余外物的行为实在是自寻烦恼,不但打破了闲适的生活,而且还会招来不必要的祸事。
已经拥有富足生活的人应该谦虚谨慎,若是仗着自己得势而骄横欺人,那么很快就会招来别人的报复,平白给自己找不自在,又是何苦呢?若是能够忍让一些,那么富贵的基业就能够保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